玉溪市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管理中心
摘要:本文从当前抚仙湖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湖泊水环境污染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结合目前抚仙湖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抚仙湖流域范围内经济与湖泊水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呼吁人们重视对抚仙湖水环境的保护,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关键词:抚仙湖流域;湖泊水环境;经济发展
前言
我国湖泊众多,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有2300多个[1],云南地处云贵高原,拥有九大高原湖泊,玉溪市就占了3个,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之旅游业的兴起及快速发展,湖泊流域内人口迅速膨胀,人类活动的扩大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抚仙湖水域的浮游生物量有所增加、有机营养物质逐年升高、湖水透明度出现下降的迹象[2]。抚仙湖水环境承载压力加大,为了维护抚仙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人们对抚仙湖生态系统面临退化威胁的重视程度,对抚仙湖流域经济发展与湖泊水环境关系进行分析,论述了抚仙湖流域经济发展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旨在呼吁人们重视对抚仙湖水环境的保护,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1. 抚仙湖流域经济概况与水环境质量状况
1.1社会经济概况
抚仙湖位于玉溪市境内,跨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区),流域面积674.69km2,水域面积216.6 km2。目前,抚仙湖流域统一属澄江县托管,分三个片区,共有8个镇,238个自然村。2015年末,抚仙湖流域内总人口165940人,农村人口113250人,占流域总人口的68.24%。
2015年,抚仙湖流域内三县(区)8镇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8801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73%、38.67%、39.60%。相比2010年,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得到一定改善[3]。2013年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省、市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抚仙湖,开发旅游资源。2016年,抚仙湖接待中外游客7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9亿元。
1.2湖泊水环境状况
抚仙湖蓄水量206.2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的水量,占全国淡水湖泊总蓄水量的9.16%、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全国淡水湖泊优质水的50%,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抚仙湖属贫营养型湖泊,主要水源补给为降雨和地下水。流域内主要污染源包括:城镇居民生活污染、餐饮宾馆生产生活污染、工业及旅游业污染、流域内农田面源污染、流域内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等。水污染现象的加剧,加之多年持续干旱,导致抚仙湖水量不断下降。
2015年,抚仙湖水质综合类别评价Ⅰ类,无超标月份,达到水体功能Ⅰ类水质要求。9条主要入湖河流中,马料河、东大河、代村河、隔河、梁王河、尖山河、路居河为 IV 类;牛摩河、山冲河为 劣 V类。 9条河流水质达标率(按月)分别为:马料河水质达标率为58.3%、隔河100%、路居河67%、山冲河8.1%、东大河100%、代村河80%、梁王河100%、尖山河100%、牛摩河25%,主要超标指标涉及CODCr、NH3-N、BOD5、DO和TP。
抚仙湖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相当脆弱,营养盐容易在湖内积累,并引起富有藻类的大量繁殖和湖水透明度的下降[4]。
2.抚仙湖流域经济增长与湖泊水环境关系探讨
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统计,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13717.88亿元,比上年增长8.7%,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55.71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492.76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169.41亿元,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5:41.2:43.3调整为15.0:40.0:45.0。可见,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产值增长率有所提高。
玉溪市2015年生产总值(GDP)达124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6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693.0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426.1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2:57.9:31.9调整为10.2:55.6:34.2。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5、4.4和3.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52.2%和41.8%。
由图3可以得知,省、市三大产业增长率: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玉溪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高于云南省的增长率,第三产业增长率高出2个百分点。我市近年来属于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形成是云南特色旅游产业发展道路的有益尝试,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就是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旅游区位,以“七湖”(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大(屯)长(桥)海为核心,围绕“三核四区五轴七湖二十一城”空间布局,重点实施100个旅游项目,加快旅游文化产业特色化、聚集化、融合化发展,推动昆玉红地区的旅游一体化进程,促进昆玉红地区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
2015年抚仙湖全流域污染物产生量为CODCr40634.73吨、NH3- N1813.83吨、TN3919.6913吨、TP710.51吨。污染物排放量为CODCr8402.71吨、NH3-N800.47吨、TN2267.04吨、TP414.84吨。根据对控制径流面积占流域80%以上的28条河流水质、水量监测结果,核算出2015年全流域污染物入湖总量:CODCr2841.3吨、NH3-N112.2吨、TN1536.11吨、TP84.7吨。
由图5、图6可以得知,主要污染物CODCr、TN、TP排放量,2015年比1995年均大幅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省市生产总值呈增加趋势,玉溪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率也持续走高,以农业和旅游业主导的抚仙湖流域主要污染物产生及排放量也不断增加,经济发展与湖泊水环境污染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3.抚仙湖流域范围内经济与湖泊水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
3.1响应政策,明确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5年抚仙湖水质仍为Ⅰ类,达到了“十二五”规划的水质目标,到2020年,抚仙湖水质总体目标是继续稳定保持Ⅰ类。
3.2 工程与非工程措施齐抓共管
抚仙湖作为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具有湖岸带陡立和流域植被覆盖率低等特点,湖泊流域面积小、流域径流量低,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对于这样的湖泊来讲,一旦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质被严重污染,将极难恢复。为使抚仙湖水质能长期稳定保持Ⅰ类水质标准,“十二五”期间,省、市出台了一些保护治理政策及措施,含泪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四退三环”对抚仙湖100米范围内的农田进行退耕还林、取缔鱼塘等,并对退出土地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对主要入湖河流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为到2020年,抚仙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主要入湖河流稳定保持Ⅳ类,入湖污染负荷得到全面控制,流域产业结构全面优化,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湖泊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抚仙湖再次加大环保工程措施的实施,加大资金的投入。
3.3 依法治湖,严格执法
2016年新修订的《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加强对抚仙湖的保护。新条例体现从严保护要求,提高了污染处罚的力度,增加了对地下水的保护,对于抚仙湖这种降水补给型湖泊,控制地下水使用,是保障湖泊水源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措施,对抚仙湖水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坚持“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在总结抚仙湖保护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抚仙湖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明确经批准的开发项目,开发项目方应当进行生态补偿。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查严处污染抚仙湖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无乱事小事大,都要严肃对待,绝不姑息。
3.4 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发展绿色产业
在流域的限制开发区实施差异化的产业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最大化的结构减排目标。在控制开发区内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压缩高污染作物种植、限制流域内农药、化肥的使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可适当发展旅游业,规范旅游市场的管理,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措施,限制游客数量,降低湖泊水环境承载力。同时加大宣传,倡导文明旅游,监督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对沿湖的餐饮酒店,进行综合整治,制定规范管理措施,严格禁止一滴污水入湖,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兼顾环境保护措施的投入,做到不污染,零污染,使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抚仙湖流域范围内经济与湖泊水环境协调发展。
4.结束语
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职责,拓宽投融资渠道,为抚仙湖环保事业增资献策。建立贷款的“绿色通道”,减轻环保资金的贷款压力,优化贷款程序并尽量减少贷款利率,从实质上改善环保工程融资难的状况。并引进外资,采用更新型的环保设施,逐渐提高污染物的处理水平,降低湖泊入湖污染物的排放量,做到科学发展,科学保护,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雨.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抚仙湖流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
[2]王林.抚仙湖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14)
[3]抚仙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2016-2020)[D].2016
[4]李荫玺.抚仙湖富营养化初探[J].湖泊科学.2003,(3)
论文作者:王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2
标签:流域论文; 湖泊论文; 产业论文; 水环境论文; 玉溪市论文; 湖水论文; 亿元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