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良反应病例资料分析与研究论文_彭玫 袁春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良反应病例资料分析与研究论文_彭玫 袁春

四川省南充市身心医院,637000

【摘要】目的 分析无抽搐电休克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发生机制,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4月19日-2017年10月18日在我院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类疾病的患者62例,观察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 恶心、呕吐、头痛、肌肉酸痛、意识混乱及二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66.13%、25.81%、35.48%、48.39%、30.65%和19.35%,治疗前后患者记忆功能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的基本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无抽搐电休克的治疗方案,或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精神类疾病;无抽搐电休克;不良反应

无抽搐电休克是物理疗法的一种,多用于治疗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及难治性的精神疾病,为了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笔者进行了此次研究,汇总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19日-2017年10月18日在我院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类疾病的患者6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躁狂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并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心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患者。

62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5/27;年龄最小27岁,最大61岁,平均年龄(43.84±6.37)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29例、Ⅱ级33例;疾病类型:躁狂症17例、抑郁症21例、精神分裂症24例。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2周的治疗,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前后的记忆功能。治疗结束后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和韦氏记忆量表(WMS)[2]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记忆功能进行评定,其中WMS量表主要包括再认、联想、图片和背熟记忆4项内容,每项满分10分,评分的高低与患者记忆功能的强弱呈正相关。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所有研究数据准确录入SPSS18.0软件中,并进行相应的分析。记忆功能评分为计量资料,以()表示,需进行t检验;不良反应情况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需进行卡方检验。当检验结果为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62例患者中恶心41例(66.13%),呕吐16例(25.81%)、头痛22例(35.48%)、肌肉酸痛30例(48.39%)、意识混乱19例(30.65%)、二便失禁12例(19.35%)。

2.2患者治疗前后的记忆功能:治疗后患者再认、联想、图片和背熟记忆等记忆功能的评分8.32±2.49分、8.31±2.74分、7.36±2.05分、8.50±3.14分,治疗前8.16±2.36分、8.28±2.97分、7.53±2.32分、8.38±2.75分,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无抽搐电休克是一种给予患者适量的麻醉剂和肌松剂后,应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对大脑进行分析后,利用短暂脉冲式矩形波电流刺激大脑皮质,导致脑干细胞发生一系列电生理变化,使患者大脑释放的微电波与正常大脑的电波频率保持一致,以对患者大脑痉挛或异常活动的情况进行控制的治疗方法[3],临床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的效果较好。

本次研究发现应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肌肉酸痛、意识混乱及二便失禁等不良反应,但并不会引起患者记忆功能的减退,现对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进行如下分析:⑴恶心、呕吐和头痛发生的机制:电刺激作用于机体是一种伤害性的刺激,可激活机体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系统和迷走神经系统,导致机体释放大量的内源性儿茶酚胺,引起患者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出现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若治疗电刺激直接作用于颞肌,会引起脑内血管的收缩、神经和肌肉的牵拉,或电刺激与麻醉药物的综合作用,均会使患者出现头痛。⑵肌肉酸痛的发生机制:本次研究中,发生肌肉酸痛的30例患者中12例使用的麻醉药物是丙泊酚,18例使用的是琥珀胆碱,说明这两种麻醉药物可能会使患者产生肌肉酸痛的不良反应,因此,治疗时应根据的患者情况选择其他麻醉药物。⑶意识混乱的发生机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改变脑组织的结构,当患者与意识相关的大脑皮层的结构发生隐性或显性变化时,或者是抽搐发作即刻的脑电图改变引起的,而本次研究中19例意识混乱的患者中,9例患者治疗前服用了大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6例患者治疗前紧张和焦虑的心理严重、2例患者治疗前有缺氧的症状、2例患者治疗前血糖偏低,因此,意识混乱可能还与治疗前患者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较大、不良心理、缺氧及低血糖等因素有关。⑷二便失禁的发生机制:治疗时给予患者肌松药的剂量过大时会使患者出现短暂性的二便失禁。

综上所述,为了分析无抽搐电休克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发生机制,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我们选取2017年4月19日-2017年10月18日在我院62例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恶心、呕吐、头痛、肌肉酸痛、意识混乱及二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66.13%、25.81%、35.48%、48.39%、30.65%和19.35%,治疗前后患者记忆功能的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应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的基本情况,为患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时间、电阻的大小、电极的放置位置、麻醉药和肌松药,或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庞娜,石丽杰,张威等.静注艾司洛尔预防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良反应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114-115.

[2]鲁娜.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伴顽固性幻听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安全和有效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5):55-57,61.

[3]李予春,李强,冯砚国等.丙戊酸钠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5):56-58.

论文作者:彭玫 袁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9

标签:;  ;  ;  ;  ;  ;  ;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良反应病例资料分析与研究论文_彭玫 袁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