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中国文化的供求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文化论文,试论论文,当代论文,关系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文化的供求关系,指的是文化生产部门的文化供给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之 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其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立足点和着 眼点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生产如何才能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 神文化需求,又不浪费文化生产资源呢,这涉及到文化供求平衡的问题。只有文化供求 达到平衡,使二者的关系协调,才能实现上述目的,文化产业才能沿着良性的轨道健康 地发展。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全面展开,经济成 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人们 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复杂多样。因此,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的供求关系,针对文化需求 的新变化,对文化生产和文化供给进行宏观调控,是文化建设必须正视的一个热点、难 点问题。
一、关于文化供求关系
文化供求关系指的是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这两个方面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协调的矛盾 运动。
1.文化供给。所谓文化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全部文化 产品和商品的数量。包括以实物形式存在的文化产品,例如报刊、杂志、音像带、字画 等和以非实物形式存在的文化产品和商品,如电影、音乐、歌唱、舞蹈、戏剧等。以文 化供给是否付费为标准,文化供给可以分为无偿的产品型供给和有偿的商品型供给。无 偿的产品型供给是指由文化生产部门向社会提供的无须购买的人人都能够得到的文化产 品。有偿的商品型供给是指由文化生产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人们必须通过购买才能得到的 文化商品。无论是无偿的文化供给,还是有偿的文化供给,在其生产的过程中都需要资 金的投入,涉及到社会的经济关系。影响文化供给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商品的价格、生产 文化商品的成本、文化基础设施、国家的文化经济政策和社会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支持 等。
2.文化需求。文化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精神需要而形成的 文化产品需求量。与文化供给一样,文化需求也包括实物和非实物形式存在的文化产品 和商品。以满足文化需求是否必须支付代价为标准,可以分为非经济性的文化需求和经 济性的文化需求。影响文化需求的主要因素有文化商品的价格、人们的收入水平、人们 的文化程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们的余暇时间等等。
3.影响文化供求关系的几个因素。影响文化供求关系的因素很多,可以分为经济性因 素和非经济性因素两种。经济性因素最主要的是文化商品的价格,文化的供给和需求都 受到价值规律的支配,但是价格的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又是反方向的。假定其他因 素不变,文化商品价格的上涨,文化供给就增加,而文化需求则下降。文化需求的下降 ,又会导致文化供给剩余,致使文化市场上文化供给量大于文化需求量,使文化商品的 价格下降。而价格下降,又对供求双方产生相反的影响。即价格下降使供给减少,使需 求增加。因此,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和竞争机制的存在,文化供求关系总是趋向于平衡 。当然这只是从理论上的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在某一个具体的时点上,供求可能总是 不平衡的。但从长期看来,又会趋向于大体上的均衡,从而表现为文化供求矛盾规律性 的运动过程。非经济性因素包括文化商品的质量、文化消费主体的兴趣爱好和审美情趣 、文化商品生产者的投资决策水平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水平等。
二、当代中国的文化供求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 愈强烈。一方面,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 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复杂多样;另一方面 ,我国的精神文化生产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却相对落后,跟不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 增长,导致我国当前文化需求矛盾日益突出。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地域性文化供求不平衡。指的是文化商品在不同地区的文化市场上,供给量和需求 量的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由于文化基础设施 和文化商品集中于城市或发达地区,而农村和落后地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商品缺 乏,从而出现城市和发达地区文化供给能力过剩,而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文化供给不 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致使一些腐朽 、落后的文化趁机得以滋生和繁衍,封建愚昧的思想和迷信现象死灰复燃,给文化建设 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层次性文化供求不平衡。这是指不同层次的文化商品在供给和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 情况。主要表现为文化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在构成上的不平衡。大众文化的发展刺激了人 们对娱乐性、消遣性的大众文化的需求增长,而对较高层次的文化商品,通常它的需求 对象只限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的人们,其需求本来就不旺,再加上大众文化 的冲击和挤压,其需求更加不足。在文化市场上,文化生产商首先考虑的不是文化层次 的发展和提升,而是经济利润。对于需求不高,成本却很高的高雅文化产品,他们的兴 趣不大,而对文化需求量很大的大众文化产品,因存在高额的商业利润,而大批量的生 产。因此,可能出现大众文化的供给过剩,充斥市场,而高雅文化的供给不足,市场缺 货的情况。另外由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年龄、职业、传统习惯、兴趣和爱好的不同,使 人们对文化商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经常会出现不同层 次的文化商品在供求结构上的矛盾。
三、文化供求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文化供求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非常复杂的,总起来说,这是由两方面决 定的。第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很 难把握。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是不同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 精神文化需求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为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由单一 走向多样、由简单走向复杂;在同一经济发展阶段上,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多种 多样、各不相同的,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这种情况与人们的年龄、文化程度 、职业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人们文化需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内容是广泛的;各种文化需求的结构比例是不同的,而且是经常变化的;影响文化需求 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人们的文化需求状况是不 同的。
第二,文化生产的盲目性和趋利性,导致文化资源的配置不科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需求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人成 了政治的动物,文化需求被淹没在“革命”之中,文化仅仅是强化意识形态和政治教化 的工具,文化资源的配置和宏观调控根本不考虑人们的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以后,配置 文化资源的指导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文化需求逐步成为文化资源配置的支点。但是文 化需求如上所述,变得日益复杂多样,很难把握,而且文化生产主体、经营主体和文化 投资主体多样化,增加了文化资源配置和政府对文化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从而使文化 矛盾呈加剧的趋势。
四、调整文化供求关系的主要方法
文化供求矛盾的存在意味着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让一 些低级、色情的、甚至是腐败落后的文化趁机泛滥,另一方面大量的文化产品销售不出 ,其价值不能实现,导致很多文化资源的浪费。因此,对文化供求关系的调整是文化建 设的内在要求和主要任务。调整文化供求主要靠文化市场和政府调控来进行。
1.文化市场调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文化领域也引进 了市场机制,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大量的文化产品不断的生产出来,满足了人民群众不 同层次、多样性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包括娱乐市 场、音像市场、图书报刊市场、演出市场、影视市场、文物市场、工艺美术市场、广告 文化市场、旅游文化市场、体育文化市场等等在内的文化市场大系统。文化市场的形成 和完善,使文化市场成为文化供求关系的自动调节器。文化市场对文化供求关系的调节 主要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需求,从而对文化供求进行自发的调 节。因此,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事后性,不一定能真正地反映文化供求的真实 情况,也不一定能使文化供求达到真正的平衡。
2.政府宏观调控。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文化商品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文化 商品进入市场不仅要实现其商业价值,而且还要实现其社会价值。这是由文化的社会功 能所决定的。因此,对文化供求实行宏观调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政府可以根据文化 供求矛盾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宏观调节。主要可以分为经 济性调节手段和非经济性调节手段。经济性调节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价格 杠杆。因价格的变动能够调节文化供给量和需求量向相反的方向变动,所以价格杠杆是 最主要的调节手段,比其他经济杠杆能更有效的调节文化供求关系。(2)税收杠杆。运 用税收杠杆来调节文化供求,其主要作用对象是文化商品的供给方面。通过实施不同的 税收政策来达到保护、鼓励、促进或限制不同的文化商品的供给,使健康、有益、社会 需要的和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文化供给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文化供求的矛 盾得到解决。(3)财政政策。国家的财政政策也对文化供给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调 节的对象主要是无偿的产品型文化供给以及一些公益性文化供给。除了经济性调节手段 以外,一些非经济性手段,包括健全文化法律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必要的行政管 理,也是保证文化供给,调节供求平衡的不可忽视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