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现代化的信息产业--从社会学角度看值得研究的问题_信息发展论文

面向中国现代化的信息产业--从社会学角度看值得研究的问题_信息发展论文

面向中国现代化的信息产业从社会学视角看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产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关于信息产业的文献甚多,人们对信息产业的特点和意义已有不少共识,如认为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是智力密集型的高投入、高增值、高风险产业,信息产业主要是计算机产业或微电子产业;但不同的学科和学者在探讨信息产业时有着角度的差异,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主要从技术或工艺学的层面分析,如探讨信息技术的内涵,信息产业的主体技术与技术结构,信息网络、信息效率、信息数字化的问题。

第二,主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观点研究,如探讨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信息产业的构成与层次,信息产业的竞争与垄断,信息产业的组织和体制,信息产业的政策和战略选择。

第三,主要是从哲学、社会学角度考察,如探讨信息的定义,知识、智能、信息、产业的关系,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考虑到笔者不是技术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也考虑到对信息产业的经济研究较多,本文主要从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的视野,提出一些可能值得思考的问题和粗浅的意见,供讨论批评。

二、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背景和处境

讨论我国的现代化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可能首先需要辨识我国信息产业起步的时代经济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弄清我们是在什么形势或处境中发展信息产业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发展信息产业对我国实现现代化任务的重要意义,也才可能充分估计到我国信息产业成长的困难,从而更有利于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背景和处境的问题上,以下三点或许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1.世界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并极大地推进和影响着经济增长

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的概念出现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时,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已有了重大的进展。例如,在70年代,美国信息产业对GNP的贡献率已超过50%,信息产业已取代制造业占主导地位, 而且还在迅速发展。美国商务部在1998年4月发表的报告指出, 美国信息产业的增长两倍于整个经济,目前,美国信息产业对GNP 的贡献率已达约70%。欧洲和日本的信息产业在近二三十年里也有很大进步。

在现代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发达国家使自己的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更加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的形势下,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中国,如果不充分重视和发展信息产业,就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里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中国大陆信息产业对GNP 的贡献率目前只约有20%,电脑的普及率只约为1%,软件销售额只占世界市场约1%,与发达国家比有很大的差距。

2.中国必须在没有充分完成工业化任务的条件下发展信息产业

这次研讨会的议题之一是现代化进程中信息产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首先应当肯定,对于饱受过“穷白”和屈辱之苦,至今仍欠发达、欠强大和欠富裕的中国和中国老百姓来说,对于面临高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中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来说,是太热切期望有现代化的发展,太迫切需要有信息产业的发展了。或许可以说,中国目前正处于“信息饥饿”中。

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现代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历史的过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现代化,是在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之后过渡到信息化(信息产业占主导)的,而当今中国的现代化主要还是在争取早日实现工业现代化,工业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目前,我国劳动力在非农业部门就业的比重只有约40%(约相当于美国1840年的水平),如果再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如东部和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现代化的任务就更为艰巨。

也就是说,中国要实现以高技术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有其特殊的历史特点和进程。我们最好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双肩挑”或如有的学者所说要采取“双进战略”同时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而不应当是在基本上完成了工业现代化之后,再过渡到考虑实现信息化的问题,如果这样,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就会更大。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双肩挑”,同时并进地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进战略,又似乎太理想化了。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既要做好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改造,奠定现代工业的基础和体系,同时又要在信息产业上有明显的突破和进展,并使信息产业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无疑是极为艰巨的事情,在体制、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等方面,都需要克服许多困难,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或许,在我们考虑信息产业与现代化问题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特点。在一些省市对工业化的“一肩”要多付出些力量,而在有的省市对“另一肩”即信息化付出更多的力量。总之,不能到处完全不分主次、完全不分阶段地使工业化和信息化都“齐头并进”。

3.中国需要发展信息产业

中国需要发展信息产业,中国又是在许多国家的信息产业已经相当发达的情况下兴办自己的信息产业的,在发展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技术产业的问题上,我们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在高技术的竞争上更不“让步”,中国在高技术的竞争中更处劣势。例如,在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部件集成电路(IC)上,我国国产IC在1990年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4%,到1995年更下降到不足8.5%。在加入WTO后,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产业的竞争态势会更为严峻。

三、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高级化

中国的现代化的“双肩挑”,一是提高基础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水平、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或简称基础产业的高级化;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逐步使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而且使这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互相结合。

对于基础产业的高级化和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人们的看法是不尽一致的。可能,一些人(包括笔者)主要是对高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而另一些人在特别强调高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主导作用的时候,却对基础产业的高级化重视不够,甚至给人这样的印象:只要我国实现了“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完成了现代化的任务。

在信息产业和基础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首先需要肯定,从当前的时代、世界经济和中国情况看,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足够重视信息产业对整个社会经济和传统产业的促进作用,充分认识信息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内容、信息服务的巨大价值,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能大大提高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固守原有的传统产业的结构、产品和工艺,传统产业产生的经济问题(如亏损)和社会问题(如下岗)是无法解决的。

同时,笔者又以为,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基础产业的高级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和不可轻视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不仅是由于目前我们还没有完成工农业的现代化,而且还因为:①制造业、农业始终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极端地说,信息固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人们在生活中总不能穿信息、吃信息、住信息、坐信息,房屋建筑、汽车制造、服装和食品加工等仍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基本需求的行业,即使在美国,也不能只要信息产业的优势而听任汽车制造业的衰落;②加工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出路”(市场),基础产业的基础没有奠定好,基础产业和人民生活对信息产品的需求不旺,信息产业也会陷入困境;③在技术上,基础产业也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信息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材料和能源,特别是高水平、高质量的材料加工,没有基础产业的高级化,就不可能有信息产业的进步。

既要逐步使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又要实现基础产业的高级化,使二者相互促进,抽象地看是没有疑问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具体落实或做到这个相互促进。在这个问题上,又或许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不仅可以和应当互补、结合, 二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例如资金和人才方面的竞争,还需要正确处理二者的矛盾。如果我们在金融工作(如投资)和教育工作(如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处置失当,就难以形成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妨碍整个社会经济和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杞人忧天或保守地说,如果我们引导和鼓励过多的中学生去报考大学信息技术专业,而不引导和鼓励他们报考采冶专业、材料专业、机械制造专业,从总体看,未必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2)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怎样互相促进, 特别是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怎样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对此,我们常用的提法或倡导的是“用高新技术武装或改造传统产业”。在这一点上,笔者以为,对于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和发展来说,只倡导和强调“高技术改造”是不够的,这里可能需要讲两句话:一是“用高技术武装传统产业”,二是“实现传统产业自身特有的基础技术的高级化、完善化”。

从基础性的意义说,传统产业的高级化,更直接需要的是本行业的产业技术的更新或要有“新的产业技术”。所谓“产业基础技术”,乃是某一个特定产业或行业所特有的(标志产业特点、划分产业门类的)技术,构成该产业特有基础的技术,如钢铁冶金产业的高炉炼铁技术、转炉炼钢技术、钢材成型的连铸连轧技术,如汽车制造行业的内燃机制造、机械传动、减振技术等。任何产业(包括信息产业)的高级化,首先必须立足于其产业基础技术的创新和完善,以及该产业的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否则,传统产业的高级化就没有根基,就不能成功。一个炼钢厂,如果停留于落后的平炉炼钢,就难于用自动化技术去改造,即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去武装,也不会有好的效益。

简言之,对于实现现代化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发展,一般来说,“采用高技术”与“产业基础技术的创新”似乎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产业基础技术的创新对能源产业、材料产业、加工制造业、建筑业等来说,又是立业和实现高级化之本。

四、关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

讨论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互动,涉及到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信息产业的发展可能有两个方向:一是要满足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的需要,例如电话、电视机、家用电脑的设计和生产;二是要满足传统产业高级化的需要,例如传感器、控制装置、检测装置的设计和制造。在发展方向上,我国的信息产业或许是有缺陷或“片面性”的在满足前一种需要上似乎有了较多的进展,在后一个方面却相对滞后,或者是“被忽视”的。基于此,或者需要探讨“信息产业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包括既要发展满足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的需要的信息产品,又要注重发展有助于推进传统产业高级化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信息产业不能只盯住如何普及电视机和“手机”。

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有关,所谓“跳跃式发展”的提法也是值得研究的。当然,我国的信息产业不能完全采取“跟随战略”(跟随发达国家),需要有选择和有重点地开展技术创新,笼统地说“跳跃式发展”未必是恰当的,技术发展可以加速,但似乎是不能跳跃或超越阶段的,特别是不能忘记,我们是在工业现代化的任务没有充分实现的条件下发展信息产业的。

五、传统产业如何接纳信息产业的成果

上面提到“用高新技术改造或武装传统产业”,这个提法是经常见诸于我们的报刊和文件。已经说过,这个要求无疑是有道理的、必要的,然而,除了前面讲过的意见,这个提法或许有再反思的余地。例如,在我们倡导“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是否还需要提出和认真考虑“传统产业如何接受和采纳高新技术”的问题呢。

笔者以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同“传统产业如何接纳高新技术”,是两个密切相关又有区别的命题。至少,用高新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其行为主体可能主要指政府或企业主管部门,企业有可能处于被动的或被武装地位,而“传统产业如何接纳高新技术”,其主体则明确指企业,是以企业为主体来看待和对待高新技术,是企业的主动行为。或许,“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业如何接纳高新技术”,这两个提法可能都需要,但不同的提法,在企业对待高新技术的态度或心态上是会有差异的。

提出“传统产业如何接纳高新技术”,不仅有语言表述上的意义,而且有实际工作的内容和问题。

(1)作为企业或企业家如何主动自觉地使本企业在哪些方面、 哪些环节上接受(采纳)高新技术?在产品品种、质量和工艺上接受(采纳)什么样的高新技术?

(2)本企业有什么基础来吸纳高新技术,怎样认识已有的技术同引入的高新技术的“级差”,找到技术同需要吸纳的技术间的“结合点”如果没有相当的级差,就没有必要接纳高新技术;如果级差过大,找不到合适的结合点,接纳就会失败。

(3)特别重要的是, “传统产业如何接纳高新技术”有一个经济成本与效益核算的问题。相对来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提法,在经济成本与效益核算上似乎是弱相关的,而“传统产业如何接纳高新技术”,与经济成本和效益核算就强相关些;强相关就更有助于实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本文所有的意见最多可能是大而无当的,只是抛砖引玉。

标签:;  ;  

面向中国现代化的信息产业--从社会学角度看值得研究的问题_信息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