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国家卫生工程”的社会价值研究_社会价值论文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社会价值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民论文,价值论文,社会论文,工程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9)06-0081-04

1 选题的依据与价值

目前,“全民健身”与“全民健身计划”是体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相对于这一热点而言,关于“全民健康”问题的研究大都是从卫生管理的层面和教育管理的层面来展开的[1-2],国内外尚无学者将“全民健康”上升到“社会工程”的高度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更未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探讨这一宏大的“社会工程”问题,“全民健康工程”的研究在我国尚属空白。本研究在体育学术界首次提出“全民健康工程”的概念,并率先研究实施该工程的社会价值。

“健身”≠“健康”,“全民健身”≠“全民健康”。虽然健身与健康联系紧密,但健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健康的结果。人的健康并不单指身体素质状况良好,更主要的是指身体机能状况良好,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包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14年来,我国民众的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健身行为与手段亦明显增多,民众的身体素质与健身的科学化水平从总体上得以明显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众健康的总体水平也同时得以明显提高,更不意味着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同时得以明显提高。

从2006年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得知,此次调查以2000年公布的《第一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调查结果为基准,首次采用了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我国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0.75。《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每两年一次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近5年来,我国民众的健康状况仍令人担忧,一些常见的危害身体健康的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可见,要改善我国民众的健康状况,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是何等迫切与重要!

须知,“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康工程”。所谓“全民健康工程”,是指促进我国社会各阶层民众身心健康的系统工程。具体而言,是指采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保障并促进社会各阶层民众(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身心健康的系统工程。当前,应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让广大民众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意义,让“全民健康工程”家喻户晓,逐渐被全民认同和接纳,并积极参与到该工程的实施中。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全民健康工程”为研究对象,以网络调查法获取的1326名居民的健康状况为调查对象,并利用寒暑假走访我国若干城市的老年、中年、青年居民,了解他们对“健康”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看法与设想。

2.2 主要研究方法

2.2.1 网络调查法

本研究充分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便捷的优势,在网易、新浪等网站中有关“健康”的论坛中发布调查问卷,调查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健康意识与健康期待等方面的问题。调查范围为网络所能延伸至的全国各地,调查时间为2008年10月12日至2009年1月13日。共收集到1524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326份,有效回收率为87.0%。

2.2.2 访谈法

2008年7月9日至2009年1月15日,课题组成员先后咨询了武汉、成都、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等城市的专家学者(包括社会学、康复保健学、体育教育学、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并走访了上述城市若干小区的普通居民,对部分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居民还专门作了问卷调查。咨询、访谈的内容主要涉及“健康状况”、“健康教育”、“全民健康”与“全民健康工程”等方面的话题。

2.2.3 统计分析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对网络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不同类别的居民对健康状况、健康教育、健康期待的态度与看法,归纳、整理不同城市的居民对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建议与设想。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见表1~4。

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自我健康状况的判断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不高,仍有为数不少的居民摆脱不了亚健康的阴影;居民的健康意识尚待加强,只有部分居民平时注重健身、保健并维护自己的健康权益;大多数居民对健康期待的态度与价值取向是肯定的,他们期待教育部门更重视健康教育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数众多的居民对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态度与价值取向是肯定的,且会主动配合该工程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十分必要,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社会价值。

3.2 分析与讨论

3.2.1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可节约巨大的卫生资源消耗

在医疗卫生领域,一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的结果显示:每天在心血管病预防上花1元钱,药费就能节省8.99元,抢救费可节省100元。鉴此,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卫生部心血管病专家洪昭光教授曾不无感慨地说:“健康是人类社会最大的节约。”[3-4]据统计,2001年我国卫生资源消耗为6140亿元,相当于长江三峡水库15年总投资的3倍。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后,我国社会将更重视健康教育,居民的健康意识将显著增强,家庭投资于健康的开支将明显增多,社区的医疗保健工作将开展得更有成效,居民健康的总体水平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5-7]。届时,到各类健身俱乐部从事健身活动及去社区医保服务站从事保健活动的居民将显著增多,相形之下,到医院去就诊、住院的居民将明显减少[8]。也就是说,居民的实际医疗需求将明显降低。从供求关系来看,医院用于医疗设施与器材的开支将大幅降低,用于诊断疾病、手术操作与住院治疗的卫生资源消耗将明显下降,用于药品采购的开支也将大幅降低。

未来中国社会如果人人都健康,必将产生惊人的节约效应。可以推测,实施“全民健康工程”10~15年后,我国将节约巨大的卫生资源消耗,这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3.2.2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将从总体上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价值

健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成分,其水平的改善,必将促进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改善,促进人的思想、心理素质的优化,并有助于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潜能,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9]。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10~15年后,我国民众的健康素质将得以明显改善,综合素质将得以明显提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必将促进其创新能力与创造水平的提高,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长足进步,推动社会进步。反过来,社会进步又会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使人的劳动付出(包括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生产发展的贡献日益彰显,使人的创新与创造对科学技术的贡献日益突显,进一步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价值。而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无疑有助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改善。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图所示(见图1):

图1 人的综合素质与人力资源价值的关系

3.2.3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将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将显著提高,社会生产的总量将显著增加,物质财富的供给总量亦将显著增加,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将是非常巨大的、惊人的。

1)经济运行的质量将显著提高。人的健康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引领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向前迈进,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技术创新的周期将愈来愈快,项目研究与开发的质量与水平将不断提升,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将更好,性能将更优[10]。由于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的迅捷,企业生产组织的过程将更加科学有序,从原材料的采购→材料运输→工艺处理→产品的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将更加严格,产品的质量标准将更为优良,整个生产、流通过程的运作质量将更趋合理。由于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人们的协作意识日渐增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运转质量也将更高,这将有助于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增长的态势。

2)经济总量将大幅增长。从生产的角度讲,由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创造性将大大增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生产总量将大幅增长,产值亦将随之增长,居民人均所拥有的实物总量亦将随之增长。从消费的角度讲,10~15年后,居民的消费水平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人均所消费的实物总量也将大幅增长,这将有效地刺激并拉动经济增长,使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总量保持增长的态势。

从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10~15年,智力密集型产业与节能环保型产业的发展将日新月异。由于高科技人才云集于智力密集型产业,使得该产业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品升级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产值将呈几何倍数增长。现代人环保意识与健康意识的增强,使得节能环保型产业备受重视。该产业的生产规模将扩大,人才需求将增加,生产的科技含量将不断加大,产值亦将激增。

3.2.4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将带来相当可观的环保价值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后,居民的健康意识与环保意识将明显增强,更崇尚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青睐环保型的生活用品。人的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体现在环保领域,将带来一系列的有利于环保的变革:①将节约煤、电、油、气等能源的消耗量,降低主要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有利于净化空气,净化水源,清洁路面;②将提高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尤其是可再生资源的转化利用率将明显提高,减少各种废弃物的产生量;③将各种废弃物转化为可用之物的技术(即“变废为宝”的技术,如垃圾处理技术)将日渐先进,特别是处理废气、废水、废渣技术的升级改造,使得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污染物大大减少,居民的生活空间将变得更洁净;④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新能源将逐步被开发利用,因其具有清洁无污染的特性,符合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理念,将逐渐受到居民的青睐,并逐步取代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供能方式。这一系列有利于环保的变革,无疑将产生巨大的环保效益,带来相当可观的环保价值。

再者,由于居民环保意识的明显增强,未来10~15年,环保产品将越来越受到居民垂青,其市场行情将日益看好,因而可以预料,环保产业也是未来增值较快、前景看好的产业。随着其产值、利润上升空间与幅度的不断增大,整个环保产业的增值潜力也必将日益彰显。而这,也正是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后必然会带来的环保价值。

3.2.5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将极大地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成本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后,民众的综合素质将得以明显提升,节约意识将明显增强,更注重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与浪费,更懂得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尽量降低各种成本。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效应将逐步显现,而各种发展成本不断降低所累积的效应亦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渐显现。

居民健康素质的提升无疑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居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则会推动科技进步的步伐。当科技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的结果,必然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投入的总成本极大地降低,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成本的降低。各类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将大大提高,致使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资源成本相应降低,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无疑有利于经济发展成本的降低。②产品的单位成本的降低。煤、电、油等能源的消耗量将大幅下降,致使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能源成本相应下降,从单个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角度分析,无疑有利于产品的单位成本的降低。③社会发展成本的降低。居民健康素质的提升,将节约卫生资源消耗,从而节约社会总财富,相应地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未来社会,居民以更健康的状态、更充沛的精力投入社会生产中,无疑有助于社会生产的高效运转。④行业损耗与社会摩擦成本的降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将促使我国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发展更协调、更健康,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相应减少,单位的内部损耗相应降低,从而使整个社会以一种更健康、更经济的方式运转,行业损耗与社会摩擦成本大大降低。

3.2.6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有利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后,民众的健康意识将明显增强,家庭居住环境将明显改善,民众在美化生活空间的同时,更注重对自然环境的绿化与美化。自然环境改良后,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与之紧密联系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产业的发展环境将更优化,民众的生存环境也将变得更舒适、更宜人,这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无疑具有积极效应。

自然环境的改良,有助于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又有益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环境的改良,有益于整个社会环境的优化。社会环境优化的结果,将使社会发展更和谐,社会结构更优化,社会文明程度更高。其交叉影响、相互促进的结果,无疑有助于整个社会生态的良性互动。

所谓社会生态,是指包括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环境状态的社会大环境。社会生态改善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将更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更多,也将更益于自然环境的改良与社会环境的优化,更益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见图2)。

图2 民众的健康素质与社会生态循环的关系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后,民众的健康素质、居民家庭的综合素质也将得以明显提升。千百万家庭综合素质的提升,必将有助于全国城乡居民综合素质的提升,较大地提高全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可以推测,“全民健康工程”实施更长一段时间后,必将更加有效地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优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

4 结论与建议

1)本研究透过健康剖析的视野,从管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挖掘出健康背后的鲜为人知的经济价值,并在体育学术界首次提出“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命题,预测出实施该工程将会节约巨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本,并产出惊人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2)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可较好地提高我国民众的健康素质与水平,从总体上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节约巨大的卫生资源消耗,并带来相当可观的环保价值,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发展的总成本,极大地提高社会资本产出的价值与效益,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质量与效益,且有益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

3)在宏观层面上,要建立覆盖全国各县市的面向全民的健康教育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全国范围内的大众健康管理体系,并逐步从立法层面上建立健全我国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

4)建议国家体育总局与卫生部、教育部协商制定“全民健康工程”的详细实施方案,从201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步骤予以实施。

收稿日期:2009-03-15;修回日期:2009-03-26

标签:;  ;  ;  ;  ;  ;  

实施“国家卫生工程”的社会价值研究_社会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