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及其启示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及其启示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晚年论文,启示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恩格斯晚年正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他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和研究了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理和理论,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结合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些探索对于我们正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好地研究新旧世纪之交纷繁复杂的现象,从曲折和困难中看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关键词 恩格斯晚年 社会主义 探索 启示

马克思逝世后十余年的时间中(1883—1895),恩格斯独自承担起了同马克思共同肩负的科学研究及帮助、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重任。他在整理出版马克思遗著的同时,面对新时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针对资产阶级学者和假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攻击,经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再版了马克思和他自己的一些著作,并写了许多导言、注释。同时他还写了一千多封书信,与战友、同志、家人畅谈革命形势,研究和探索新情况、新问题,答复和论述各种各样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这些著作、序言、注释和书信中,恩格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地分析和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新经验,在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中,坚持了被实践证明的正确观点,放弃了个别过时和错误的看法,作出了一些新的判断,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用新的知识和结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马、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它是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从总趋势来讲的,是一种理论的概括和抽象。巴黎公社失败后,资本主义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生产有了巨大进步,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和思想文化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恩格斯把握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密切注视生产力的新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新情况,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认识。他认为:“实际的社会主义是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1〕而不能固守原有的观点和结论, 要根据其发展变化作出新的认识和论断。

恩格斯在一些著作和书信中,首先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和趋势作了概括。资本主义在发展中不再采用早期阶段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竞争产生了垄断,垄断代替竞争,又产生竞争;银行变成铁路、矿山、工厂、土地的占有者,证券交易所变成资本主义生产本身最突出的代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不平衡;资产阶级国家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是总合的资本家;资产阶级已从历史上的革命者彻底转向反面了,变成了靠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成为多余的阶级。〔2〕基于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生活的考察,恩格斯认为由于资本主义新发展造成的资本家剥削方式的“文明化”,由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给资本主义发展注入了生机,由于垄断的形成使以前的危机策源地和造成危机的机会大大削弱,由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冲突的相对缓和,因而必须改变对资本主义制度会迅速崩溃的观点。1891年在给倍倍尔的信中指出,“你说我似乎曾经预言资本主义社会将于1898年崩溃。这是一个误会……这样一个腐朽、陈旧的建筑物,当它实际上已经过时之后,如果风平气稳,它还可以支撑数十年。因此,我当然要避免事先这类预言。”〔3〕最后恩格斯在分析的基础上强调指出,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趋势,不会改变或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相反却使矛盾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了。因为它“包含着更猛烈得多的未来危机的萌芽”,准备着“一个空前剧烈和广泛的破产”,为未来“整个社会即全民族实行剥夺做好了准备”。〔4〕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可通过自我调节方式, 在某种限度内以形式上的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的计划化去适应生产的高度化,从而使它具有一定的生命潜力,但这种自我调节,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必然致它灭亡的矛盾冲突。只不过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资产阶级的即资本主义的发展显得比革命的反抗更有力量,再要反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就需要新的更强大的推动力”。〔5〕

恩格斯的分析告诉我们,只有密切注视和不断研究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过去我们由于长期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和闭关锁国的限制,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和了解比较肤浅。在教学和研究中,往往是使用过去的材料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用抽象的逻辑推理和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实行改革开放后,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情况有了较多的了解,可有人抓住一些片面的和表面的材料,宣称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已经过时”,两种制度正走向“趋同”。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应当象恩格斯那样,用科学的态度,坚持历史的、全面的和辨证的观点,不断观察和深入分析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当代资本主义在世界形势不断变化的同时,发生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国家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更大的发展;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殖民主义也采取了新的形式;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协调也大大加强。但这些变化根本无法克服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的矛盾。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使社会贫富之间的鸿沟更加扩大,发达国家间的矛盾也在增大,同时其它矛盾也在加深。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这些矛盾也具有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发展。所以,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是客观的历史规律。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面对激烈变动着的资本主义世界,恩格斯晚年改变了过去详细论证取得政权后社会改造的具体措施和发展步骤的设想,而倾向于强调从一般辨证发展的观点去论证,侧重于强调一般的原则,避免对未来作过多的具体推测。他认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应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而至于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应当首先采取哪些方法措施,“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虚无飘渺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 〔6〕

作为资本主义对立物的新社会,是现存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因而它的一般原则也只能从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中去寻找。经过充分研究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1887年恩格斯在谈到美国工人阶级的纲领时指出“这个纲领将宣布,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便实现整个社会对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等的直接占有”。〔7〕后来他进一步明确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它同现有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8〕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不是也不可能为社会主义绘制具体蓝图,而是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方面去论证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从而为社会主义思想奠定科学的基础。恩格斯晚年的著作、书信中,在强调未来社会基本原则特征的同时,还批判了把国家所有制看作是社会主义的错误。他指出“如果把任何一种国有化作为社会主义,那么拿破仑和梅特涅也应该算入社会主义创始人之列了。”〔9〕他还指出不能幻想公有制一经建立,就会出现一个“完善”的和“纯粹”的社会主义社会。至于未来社会的组织结构,恩格斯认为应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10〕“我所在的党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11〕

从恩格斯的以上论述看,未来社会中没有任何可以适用于一切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然而历史上和今天总有一些人把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同马、恩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联系起来,进而否定他们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极其不公正的。“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12〕随客观现实的变化发展,“事实”和“过程”本身都有变化,建立社会主义的条件也和他们根据的“事实”不相一致,新社会表现的特点、发展过程当然同他们的理论设想也就不相一致。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社会和它的生产关系本身有一个建立、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企图在实践中急于建立或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没有现实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本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认识到要建立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合理配置的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性,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邓小平根据事实和过程,立足中国实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13〕又指出公有制为主体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进而他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恩格斯晚年思想的重大发展,为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无产阶级国家政治的根本任务。恩格斯晚年考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的社会实践后,强调了发展生产力对于新制度有着重要意义。他指出“唯有借助于这些生产力,才有可能去实现这样一种社会制度”。〔14〕而“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衰落。”〔15〕因此,“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现有的巨大生产”,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是最为紧迫的任务。〔16〕恩格斯这里着重说明的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既是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也是客观实际必须的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旧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7〕

恩格斯还以俄国公社为例,在深化对东方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认识中,突出强调了这一跨越的必要条件应是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是“如何能够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和社会工具掌握起来”,这作为一条普遍规律,“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18〕恩格斯的分析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可以“跨越的”,但资本主义发达的生产力以及它所造成的一切优秀成果却是不可“跨越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可以选择的,但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和经济状况的既定前提却是不可选择的。因而在建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后,人们必须凭借先进的社会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地在经济发展上赶上或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有这样,新确立的社会制度才能获得巩固,并且充分地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由于社会主义先是在不发达国家取得了胜利,所以更要首先重视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为中心,逐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来充分证明它的巨大优越性。但以往刚取得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注重的是策动世界革命,侧重于把本国作为世界革命的策源地,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却有所忽视。结果既缺少榜样的持久示范吸引力,也给本国建设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如果说当科学社会主义尚未变为实践之时,主要是靠其科学理论的逻辑力量来动员群众,为改变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话;那么,当科学社会主义已经开始实现并变成实际之时,主要是依靠实践的榜样来说服群众,使群众确信社会主义比之资本主义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都证明,离开了生产力标准,用抽象的原则和空想的模式来裁判生活,只能有损社会主义的声誉,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继续发展创造最有利的内外条件。“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9〕总结历史,把握现实,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0〕这一科学概括,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点;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点;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体现了在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为回答资本主义严峻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

四、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和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以辩证的观点科学地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时,认为走向共产主义这一理想过程中的社会,其经济政治制度由于受旧痕迹的影响,不能幻想公有制一经建立,就会出现一个“完善”的和“纯粹”的社会主义社会”。“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反之,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21〕因而必须对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改革的必然性作充分的准备,“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2〕恩格斯这里谈到的改革,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具体体制所进行的调整、变革和完善。“已经夺取了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为了逐步实现向新社会的过渡,而又不致给现存生产肌体带来混乱,将来应彻底实行一些重大变革”。〔23〕

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社会,这一客观物质条件不是一下子就会出现的,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一个由量的逐步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任何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只有使之不断地变化和改革才是它巩固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任务。如果要去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所面临的问题,那是十分荒谬的。”〔24〕恩格斯的论判蕴含的思想可归纳为,那些市场、商品经济没有充分发展的前资本主义国家,在革命胜利后,为了否定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实行一切都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是不正确的,因为“不言而喻,适用于一定的生产方式和交换形式的规律,对于具有这种生产方式和交换形式的一切历史时期也是适用的。”〔25〕同样,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最终也是难以成功的,因为它所要解决的不是由自身经济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矛盾,而只是别的国家在发达阶段上遇到的矛盾。这些也正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必然走向改革的根本原因。“其实我们的策略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根据经常变化的条件来制定的。”〔2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自身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从解放生产力与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社会政策的选择、策略的制定和体制的构建就应当根据时代和客观实际条件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变革。最后恩格斯强调指出,共产党人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奋斗目标,而放松或放弃当前的努力。“要记住这样一条老规矩,不要只看到运动和斗争的现状,而忘记运动的未来。而未来是属于我们的”。〔27〕这就是告诉我们,在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的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的改革同社会主义的目的、同人类的最高理想结合起来,通过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的逐步完善,为共产主义的早日实现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关于“两个必然”讲得比较多,也比较深刻,而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改革的必然性讲得比较少,似乎社会主义事业可以一蹴而就,优越性也能自然而然地发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当某一种社会制度确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总是在适应,不适应,再适应,又不适应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时,就产生了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的那部分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所以,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就只能是经过多次大大小小的改革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及其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实现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这个新生的社会制度,只有经过艰巨和曲折的斗争,通过自觉的、有计划的、有秩序的、不断的改革来解决其社会基本矛盾,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发展和逐步走向完善。因此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改革,必然要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各个发展阶段。然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把社会主义看作是短暂的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实际上是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改革的必然性、改质的性质、改革的目的和任务缺乏必要的认识。因而在建设实践中走了不少的弯路,经历了很多曲折。正是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上,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要坚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准和原则,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一定能取得胜利,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在经历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28〕

恩格斯晚年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他和马克思创立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的补充和发展。这些理论探索,是我们认识新时代,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特点和趋势,制定社会主义发展新战略的出发点和方法。认真学习和思考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向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新课题,正确认识和确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观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入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论断及其内容的认识。

注释:

〔1〕〔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50页;第616页。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028—1030页;第37卷第367、486页。

〔3〕〔23〕〔26〕同上,第38卷第186页,第123页,第439页。

〔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5、544页;第36卷第366页。

〔5〕〔7〕〔11〕〔12〕同上,第36卷第230页,第419页。

〔6〕〔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21页,第212—213页。

〔8〕〔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9〕〔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8页,第153页。

〔10〕〔16〕〔18〕〔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628 页,第243页,第503页,第502页。

〔13〕〔19〕〔2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第63页,第373页。

〔17〕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79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9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6页。

〔27〕参见《国际共运史研究》1990年第4期第6页。

〔28〕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83页。

标签:;  ;  ;  ;  ;  ;  ;  ;  ;  

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及其启示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