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临床分析风湿性多肌痛的特点,正确认识风湿性多肌痛。方法 选取46例风湿性多肌痛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情况。结果 风湿性多肌痛多见于女性,而且发病年龄比男性低,病程比男性长。该病常见临床表现为颈肩痛、骨盆带肌痛、关节肿痛、发热等,所有患者均出现血沉与C反应蛋白提高情况,经过相关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其血沉、C反应蛋白基本恢复正常。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适当给予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缓解患者不适。结论 风湿性多肌痛主要临床特征是四肢近端肌肉僵痛,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这些患者长期伴有肌痛、肌无力等症状,若患者血沉与C反应蛋白提高,可采用适量激素进行治疗,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风湿性多肌痛 血沉 C反应蛋白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068-02
风湿性多肌痛是临床常见的炎性风湿性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女性发病高于男性。风湿性多肌痛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颈肩痛、骨盆带肌痛、关节肿痛、发热等,需长期进行激素治疗。该病症状具有明显的特征性,但由于一些疾病也会出现类似症状,如免疫性、感染性、内分泌性等疾病,因此难以有效进行确诊[1]。目前,由于该病缺乏明确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也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方式,再加上临床医生对该病缺乏足够认识,极易在临床中导致误诊与漏诊情况的出现,致使医生无法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相应进行治疗。本文选取46例风湿性多肌痛进行临床分析,目的在于正确认识风湿性多肌痛,避免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有效提高该病的诊断率与治愈率。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3年3月~2013年3月入院治疗的46例风湿性多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4例男性,32例女性,年龄50~78岁,病程2个月~3年。选取的患者均符合风湿性疾病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而且具有以下所有特征:(1)发病年龄超过50岁;(2)血沉每小时超过50mm;(3)无外继发性多肌痛症;(4)晨僵至少1小时;(5)采用适当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具有反应反应;(6)至少出现2处颈、肩胛、骨盆等持续1个月以上的僵痛。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头痛、四肢肌肉僵痛、晨僵等,日常表现为上肢难以进行高举动作,拿不稳东西,下肢抬不起来,蹲不下去,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坐轮椅。
1.2方法
1.2.1实验室检查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46例患者入院后的实验室检查情况,对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临床分析。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有: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免疫、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有效诊断患者是否为风湿性多肌痛[2]。
1.2.2治疗方法
选取的46例患者确诊前有25例(25.35%)采用过某些方式治疗,例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与可改善患者体内循环的药物(复方丹参、血塞通)等,但临床症状没有显著改善。所有患者确诊之后均适当采用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即给予患者每天口服10~30mg泼尼松,平均每天药物用量为15mg,以保证效用及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实验室检查结果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尿常规、肾功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无异常,但血沉与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沉值为40~115mm/h,C反应蛋白值为1.0~16.5mg/dL。31例(67.39%)患者伴有贫血,多见于轻度贫血,女性性轻度贫血血红蛋白为90~109g/L,中度贫血为60~89g/L,男性轻度贫血为90~119g/L。患者免疫球蛋白检查显示主要是IgG与IgE出现轻度升高,肝功能检查显示主要是ALT与 AST出现轻度升高。
2.2治疗结果
46例已确诊的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均口服泼尼松治疗,服用泼尼松48小时内,有30例(65.22%)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迅速缓解;服用72小时内,又有10例(21.74%)得到缓解,此外,有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治疗1周后症状得到缓解。研究验证,所有患者治疗1周后,血沉逐渐开始下降;4周之后血沉趋于正常值;6周后,所有患者的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基本处于正常值。因此,治疗4~5周后,可逐渐减少患者激素剂量,每天持续5~10mg为佳。对所有患者进行1~2年随访,观察患者治疗结束后的病情,以利于正确认识风湿性多肌痛。
2.3误诊情况
选取的46例患者从病发到确诊为风湿性多肌痛时间是1~15个月,确诊前有12例曾被误诊,误诊疾病包括:3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多发性肌炎、2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骨质酥松症、3例纤维肌痛综合症、1例肩周炎。
3.讨论
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性疾病和炎性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与年龄有密切关系,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该病的典型症状主要有晨僵、颈肩痛、骨盆带肌痛、关节肿痛等,发病时患者血沉与C反应蛋白均升高。研究表明,女性风湿性多肌痛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3倍,而且发病年龄低于男性,病程比男性长。目前,该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与其症状相似的疾病有恶性肿瘤、感染、代谢性骨病与内分泌疾病等,因此在临床上极易出现误诊与漏诊情况,致使医生无法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相应进行治疗。风湿性多肌痛多累及肩、胛带与骨盆带等肌群,较少出现颈部肌痛情况,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巨细胞动脉炎症状,如头痛、头皮触痛、咀嚼痛与视力障碍等,可通过颞动脉活检进行鉴别[3]。患者四肢肌群由于受该病制约,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因此出现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情况,如起床、梳头、拧毛巾、扣纽扣等受限。
本文选取46例风湿性多肌痛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出现该病主要临床特征,如四肢近端肌肉疼痛与僵硬,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且无特异性,还出现轻中度贫血情况,而且这些症状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关系密切[4]。血沉升高>40mm/h是诊断风湿性多肌痛的主要指标,而且血沉水平与病情活动性息息相关,血沉升高后要想恢复正常值常需4~8周时间,选取的患者在4~6周后血沉基本处于正常值,符合诊断标准。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病几小时内C反应蛋白逐渐升高,采取相应措施治疗1周即可下降,具有下降快、复发时上升快等特点。所以,在减少激素剂量的过程中,若患者C反应蛋白由于症状复发与其他不明原因而升高,应考虑患者疾病复发[5]。目前,治疗风湿性多肌痛最有效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大多数患者病发时需采用激素治疗,每天服用适当剂量泼尼松(10~30mg)不仅能有效缓解症状,还能防治血管并发症。患者用药1周后症状可有效改善,血沉、C反应蛋白逐渐下降,治疗4~5周后,可逐渐减少患泼尼松剂量,每天持续5~10mg为佳。
总之,风湿性多肌痛多见于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临床特征主要是肩胛带、骨盆带肌、颈肌疼痛与僵硬,而且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采用适当剂量激素治疗,如泼尼松,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患者发病时出现非特异性全身症状,该病缺乏明确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也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方式,再加上临床医生对该病缺乏足够认识,临床中极易出现误诊与漏诊情况。因此,临床中若遇到50岁以上老人长期低热,颈、肩胛带与骨盆带肌肉出现疼痛与晨僵,而且血沉、C反应蛋白出现升高现象,同时给予适当剂量激素治疗可取得明显疗效,可考虑确诊为风湿性多肌痛。
参考文献
[1]安桂华.风湿性多肌痛[J].中国医药指南,2009,7(03):93-94.
[2]刘国平.风湿性多肌痛13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02):119-120.
[3]张亚萍,荣良群,刘斌,龚新石.风湿性多肌痛19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2):1231-1286.
[4]王海英,刘荣清,池淑红,王国春.风湿性多肌痛52例临床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06):709-711.
[5]代强甫,陆进明.风湿性多肌痛45例临床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3,32(01):23-25.
论文作者:谭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3
标签:患者论文; 血沉论文; 症状论文; 激素论文; 蛋白论文; 骨盆论文; 情况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