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两个问题--关于横县、贵港教育调查的几点思考_贵港论文

浅谈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两个问题--关于横县、贵港教育调查的几点思考_贵港论文

浅谈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两个问题——横县、贵港教育调研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横县论文,贵港论文,教育改革论文,浅谈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到广西横县、贵港等地做教育调查,跑了几十所学校,虽然时间短促,行色匆匆,但留下极深印象,感触颇多。

人民教育人民办 办好教育为人民

在教育界一直流行“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口号。近年来,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说教育是政府行为,应当是人民教育政府办,特别是基础教育,更应如此。提“人民教育人民办”,就是把政府办的事推到群众身上,加重群众负担。这种说法不是没有原由的,但是就口号本身的真正含义而言,这是一种误解。

人民政府要为人民办事,包括教育在内,这是毫无疑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办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是政府行为。但是,不管办哪种教育,都有一个如何办的问题,有一个要不要走群众路线的问题。横县、贵港的教育发展,使我对这个口号有了更深切的感受。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高,绝对数也不多。横县是103万人口的大县,年财政收入为1.7亿元,贵港市财政也只2亿元出头。两县用于教育的财政预算内拨款不过几千万,此款仅够发教师工资的,公用经费所剩无几,用于教育基础建设投资每年不过百万元左右,这笔钱只够建一两所学校。每个县小学几百所,中学上百所,如果都靠政府财政拨款维持,一是短期内不可能,做不到;二是如果一年一年等下去,那么教育不可能得到发展,大量的孩子都被耽误了。怎么办?这里就有一个要不要依靠群众集资办学的问题。在这方面,横县、贵港给了我们极好的回答。

横县1989年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只有45%,还有一万余名学生不能升学。这显然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个目标相差甚远。要让这部分学生升学,需增添几十所中学,建校舍,请教师,买设备,都需要数量可观的钱。他们经过几年努力,到1995年做到了。我看了几十所中学和小学,每个学校都有很漂亮很标准的教学楼,有一定的教学设备,包括一些小学也设有电子计算机房。钱从哪儿来的?不是政府财政突然大增长,而是充分依靠群众,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达到的。乡村建校,县政府也给一点钱,但那是小头(贵港市规定,中小学校舍建设每平米县拨款25元,山区30元,还不到造价的十分之一),大头还是乡、镇、村的集资,群众的集资。这样做,是不是政府推御了自己的职责,加重了群众的负担呢?我认为,群众的负担是加重了一点,但政府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自己的责任,而是履行自己职责,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为自己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的愿望变为现实。我从每一座新建的漂亮的校舍中,既看到了广大群众“望子成才”的心愿和力量,也看到了各级政府为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良苦用心和为满足群众愿望的不懈努力。办教育需要有这种精神,这种努力。贵港市政府为了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运用多种形式,开拓多条渠道,筹措资金,投入教育,他们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变落后为先进,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争时间,抢速度,提出敢于负债建校,向银行贷款,向干部职工教师借款,请承建工程队先垫支,待款项筹到再支付。广大群众积极性更高。条件差的乡村干部群众说,我们现在生活还不够好,但不能苦了孩子没书读;尽管我们还吃木薯糊,也要让孩子有个好学校。条件好的乡镇提出,为了建设标准学校,宁可不买小汽车,缓建干部宿舍,把资金先投入教育。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自1985年以来的10年间,贵港市多渠道集资近3亿元,人均捐资近200元;新建楼房校舍1480幢,新建砖木结构平房校舍11835间。目前全市中小学校舍总面积比1984年增加1.5倍。全市562所中小学及教学点绝大部分都建有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新校舍,不仅消除了危旧房屋,而且还配套建起围墙、校门、甬道、厕所、运动场、劳动基地,校园实现“绿化、美化、经济化”。近两年全市还投入1100万元统一制作仪器柜、图书柜、实验桌椅,购置电教设备,不少学校还建有语音室、微机室、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均达到广西一类标准。政府主动,群众积极,上下结合,使教育事业真正走上兴旺发达的道路。这是人民教育人民办的真正含义。

强调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办学,是从我国现实出发的,是我国政权的本质决定的。这丝毫没有忽略或放松政府增加教育投资的意思,相反,政府有关决策和管理部门领导要不断提高对教育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真正把优先发展教育这一战略部署落到实处。目前,财政预算内用于教育的支出,除去教师工资外,生均公用经费所剩无几,贵港市小学生每生每年共合几角钱,中学生每生每年几元钱。这种局面应当改变。当然,财政上也有它自身的困难,各方面都有一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开支。但是,如果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科教兴国这一伟大战略的重要意义,明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优先发展地位,那么,就会采取措施,不仅在财政预算内加大教育开支的比重,而且在财政预算外开辟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促进教育事业更快地发展。

还有一点,做为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把教育发展同当地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经济发展了,群众才有力量支援教育。如果群众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即使勉强集资,也是搞不起来的。学校要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作用越大越明显,群众越会乐意拿钱,也有钱支持教育,因为他们切身感受到教育的好处。这应当说是“办好教育为人民”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也必须注意,集资要把握住“度”,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并为群众接受。对于那些以集资办学为名,乱摊派、乱收费,以及不顾群众的实际强征硬要的做法,要坚决反对和纠正。

上面说的人民教育人民办的一些做法,其实也正是教育改革的积极成果。近10年来,农村教育改革从大的方面讲,有两大步。第一步是由政府包办一切改为分级管理,分级办学,极大调动了县、乡、村办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第二步是变政府独家拨款为多种形式、多条渠道集资办学。农村集资发展教育所以那么有成效,与上述两项改革是联在一起的。今后要想使人民教育人民办更好地进行下去,就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积极进取,有所作为,使教育改革年年都上新台阶,使教育事业有更大更快的发展。

三个面向与为当地经济服务

农村教育要多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提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是把教育功能窄化了,不利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新一代人的培养,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相矛盾,其实并非如此。

农村教育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乃是我国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基本方针的具体化,是现代教育自身应有的内涵。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培育人。但是培育人又是为了什么?有人说,人是主体,人是目的。培养人就是按照人自身需要使其全面自由发展也就够了。这种观点对把人只看作是供驱使的工具的主张自然高了一筹,是很美好的。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从来都生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才能发展到与之相值的水平,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才会有什么样的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会造就、产生什么样的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既有区别,又相一致。人对社会来说,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尤其是今天,在劳动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情况下,如果脱离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抽象地谈人自身发展,这实际上又回到把人抽象化的历史唯心主义圈子里去了,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空想。我们提教育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其实正是为人的发展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个人也只有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上,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活动,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大体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以小农经济观点为指导,停留在原来不发达的农村经济水平上,现在有什么生产项目,就搞什么教学和技术培训,对农村经济发展,当然也起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缺乏超前意识和现代发展的眼光,教学活动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些地方的群众对职业教育不感兴趣,不愿让子女进职业学校,学生进校也不愿学,因为它缺少为当地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展示未来发展的更广阔、更新鲜、更具吸引力的课程与措施,从而陷进困境。还有另一种做法,即办学者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用搞现代化经济的观点去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借助学校的人才与信息的优势,充分发挥上挂横联下辐射的作用,推动当地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我在横县、贵港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生动景象。

横县职业教育开办得较早。早在80年代初,就举办了立足当地、面向全县城乡的职教中心,选择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大的几项产业——果树栽培与管理、桑树种植与养蚕、茉莉花种植与茶叶加工。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办学形式上,既有2至3年的长期职教班以培养专业人才,又有短期的技术培训与推广班,对成人进行培训与提高,从而对横县经济发展起了极其明显的作用。现在横县的龙眼栽培已由80年代的几百亩发展到20万亩,茉莉花、桑树种植也有了较大发展,为广大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许多职教毕业生,由于掌握技术,早已在这些活动中发家致富,有的还形成规模经营,成为一方的创业带头人和新的生产领域的开拓者。

贵港也是这样。他们办职教,也是以在当地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蔗糖、粮食、龙眼这三大支柱产业及菜篮子工程为主攻方向,把农业、科技和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力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把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安排,协调发展;把“丰收”、“星火”、“燎原”三个计划有机地统一起来实施,使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经济发展几个方面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过程,从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贵港市三里镇一中搞的甘蔗冬植、地膜复盖栽培技术试验,在市农委、科委、糖业生产办公室及糖厂等部门参与和配合下,获得亩产8吨甘蔗(可榨一吨糖)的生产记录。该项技术推广后,使全市甘蔗总产量由1990年的89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127.4万吨。大圩园林技校与市龙宝集团公司共同开发优质龙眼密植丰产试验,龙眼果苗早嫁接早出圃试验,经过两年努力取得成功,对加快全市开发十万亩龙眼基地作出贡献。

横县、贵港在办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过程中,很注意从实际出发,从现有水平出发。当前农村生产水平还很低,仍以个体手工劳动为主要方式。他们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回农村搞家庭种植、养殖经营。但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又有长远的现代的眼光,看到现代经济发展趋势,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和信息,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不断推广和提高科学技术的分量和含量,不断拓宽生产门路、渠道和内涵,按照现代化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引导现有生产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横县的果树栽培,在有条件的地方,对新开辟的果园,就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植树、分户承包管理,统一经营、适当分成,开始向集约型社会化经营迈进。在养殖方面,他们利用科学技术,糖化饲料,加速肉牛成长,产肉率明显增快,目前大量的还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养殖。他们正努力引导向联合、规模、规范等高水平方向发展。

横县、贵港进行职业教育的宗旨非常明确,一定要立足当地,但同时又把眼光瞄向全国,瞄向世界。横县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茉莉花,每年花季积极广招全国各地茶区客商带茶来此加工,加工后茶叶又远销全国各地和出口国外。他们帮助众多农户种桑养蚕,同时又利用燎原计划货款,兴建起一座缫丝厂,把农民蚕茧收来加工成丝,成为外省丝源地及出口日本的抢手货。贵港市桥圩镇,投入100多万元建设起职教培训中心,长期进行各种技术推广和人员培训,以本地经济需要为内容,搞冬菜种植、加工、运输一条龙服务;此地羽绒加工业很发达,开始只是利用本地养禽户的自产资源,以后就逐步走出本地,扩大到全国各处收购羽绒,然后集中加工,产品又销往全国各地,并成为外贸羽绒制品重点基地之一。他们着眼现实,从当前存在于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搞自己的教育教学,同时又放眼未来,考虑今后5年、15年的发展态势和远景。总之,从横县、贵港的职业教育中,令人比较具体地感受到,在为当地经济服务中,他们能够做到并正确处理好从现实状况出发又积极向现代化方面迈进,立足当地又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着眼现在又面向未来的关系。他们这样做,有些在开始时就很明确、自觉,有些开始并没认识到,随着职教的深入发展,随着农科教的紧密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一步一步走向自觉。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在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并坚持三个面向的指针,并在实际中认识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这样,就会促进教育走向一个新的阶段,为经济服务也会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标签:;  ;  ;  ;  

浅谈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两个问题--关于横县、贵港教育调查的几点思考_贵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