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料标点符号看太平天国初期高级官员的文员配置_六部尚书论文

从史料标点符号看太平天国初期高级官员的文员配置_六部尚书论文

太平天国前期高层官员配置文书人员问题新探——从一则史料的标点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太平天国论文,标点论文,史料论文,文书论文,官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7)05-0113-04

根据张德坚《贼情汇纂》卷三之《伪同职官总表》和《伪同职官分表》,太平天国前期高层官员配置文书人员的状况应该是比较清楚的。在这些表之后,张德坚对一些问题还有补充说明,这些说明本应对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有所帮助,但由于在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种《太平天国》第3册时编者标点不当,反而使人对一些问题感到茫然。在这些说明中有《伪同职所属伪官名目》,其下列官职编者标点为:“六部尚书,六部书,六部掌书书理”。对这些官职,张德坚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对这段说明文字,编者的标点如下:

凡伪王侯丞相检点指挥,有六部尚书,六部书,六部掌书诸名色。其六部尚书所属,又各署六部掌书,六部书。六部掌书,又各有掌书书理。惟伪东殿各尚书之掌书,颁给印信,其余掌书书理六曹执事,若吏胥而已。[1](p96)

笔者仔细研读《伪同职官总表》、《伪同职官分表》,觉得似以如下标点为宜:

凡伪王侯丞相检点指挥,有六部尚书、六部书、六部掌书诸名色。其六部尚书所属,又各署六部掌书。六部书、六部掌书又各有掌书书理。惟伪东殿各尚书之掌书,颁给印信,其余掌书书理六曹执事,若吏胥而已。

笔者的变动有三处:一是将第一句中“六部尚书”、“六部书”和“六部掌书”之间的逗号改成顿号;二是将第二句断在“又各署六部掌书”之后;三是将第三句变为“六部书、六部掌书又各有掌书书理”,这与第二处变动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一处属于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问题,本文不作深论。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二处和第三处。

第二句如按原标点,我们将感到非常费解,六部尚书中究竟何者所属可署六部掌书,何者所属可署六部书?事实上,六部尚书所属是不可能各署六部书的,只能各署六部掌书。根据《伪同职官总表》和《伪同职官分表》,东殿六部尚书职同检点,北殿、翼殿(六部)尚书职同指挥,燕、豫六部书和国宗掌书职同总制,侯相检指六部掌书职同监军,将军、总制、监军书理职同军帅。由此可知,六部尚书同职官品为职同检点或职同指挥,而检点、指挥可设六部掌书,因此,六部尚书亦可设六部掌书。如果六部尚书要设六部书,就必须有职同燕、豫二王爵的,而这在前期是不可能的,也从未见到这方面的记载。这是“其六部尚书所属,又各署六部掌书”的依据。第三句按原标点在理解上是没有问题的,那么,笔者的标点是否就难以理解呢?否也。燕、豫六部书和国宗掌书职同总制,也就是说,燕、豫六部书相当于六部掌书。而侯相检指六部掌书职同监军,将军、总制、监军均设职同军帅的书理,处在同一个级别上,因此,笼统地说“六部书、六部掌书又各有掌书书理”也是可以的。按前述辨析,《伪同职所属伪官名目》下列官职名称亦应标点为:“六部尚书、六部书、六部掌书、书理”。

在《伪同职所属伪官名目》下所列官职还有“书使”,张德坚对此解释说:“凡一切同职官,均有书理,但概称书使,视长官同何职,属官亦同所属何职,如军中各典官职同监军,其书使亦同监军书理所同之职。”[1](P96)

关于这段文字,笔者以为,《太平天国》的编者标点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张德坚的概括不太缜密。如果一切同职官均有书理,而一直到卒长书理都是职同两司马,那么,一个高层官员的文书人员将是一支非常庞大的队伍。兹以东王府的文书人员为例进行分析。

东殿设六部尚书,其设置情况为:东殿吏部一尚书至吏部十二尚书止;东殿户部一尚书至户部十二尚书止;东殿礼部一尚书至礼部十二尚书止;东殿兵部一尚书至兵部十二尚书止;东殿刑部一尚书至刑部十二尚书止;东殿工部一尚书至工部十二尚书止。每部12人,计72人。我们先计算一个东殿尚书所可能拥有的文书人员。东殿六部尚书,职同检点,而检点可设六部掌书,其设置情况为:吏部掌书、户部掌书、礼部掌书、兵部掌书、刑部掌书、工部掌书,每一侯相检指每部各一人。一个东殿尚书可设六部掌书6人。六部掌书,职同监军,而监军可设书理4人,一个东殿尚书可设掌书书理24人。掌书书理相当于监军书理,职同军帅,而军帅亦可设书理4人,一个东殿尚书可设军帅书理96人。军帅书理职同师帅,而师帅可设书理2人,一个东殿尚书可设师帅书理192人。师帅书理职同旅帅,而旅帅设书理2人,一个东殿尚书可设旅帅书理384人。旅帅书理职同卒长,而卒长亦可设书理2人,一个东殿尚书可设卒长书理768人。卒长书理职同两司马,而两司马可设书理1人,则一个东殿尚书可设两司马书理768人。两司马书理属于流外官,不属于同职官,他不再设书理。总计一个东殿尚书有掌书和各级书理2238人。这样,东殿拥有各类直接为东王服务的文书人员(计六部尚书72人在内)共161208人。

在介绍东殿各属官时,张德坚又说:“自尚书至大旗手,均职同检点,余俱职同将军,统计三千五百六十四人。此皆给事杨逆及仪从之官,头目若是之多,所属之数可想。其六部尚书,又各有六部掌书如胥吏,但冠带而给印,伪东王权重事繁,故属官视他人以倍。”[1](p102)职同检点的东殿属官除六部尚书外,还有东殿承宣24人、东殿仆射32人、东殿指使2人、东殿引赞8人、东殿掌门2人、典东舆头目2人、东殿大旗手1人,共71人。这71人的文书人员规模与72位六部尚书相近,按前文推算的方法,可达158898人。职同将军的东殿属官据《贼情汇纂》之《职同将军伪官名目十》实际所列,当不止3564人,而应为3594人。①如果所有同职官均配置文书人员的话,那么,按张德坚所记载的标准,职同将军的3594位东殿属官需配置职同军帅的书使14376人、职同师帅的书使57504人、职同旅帅的书使115008人、职同卒长的书使230016人、职同两司马的书使460032人和两司马书理460032人,总计达1336968人。这样,仅在东殿从事文书工作的各种级别的人员即达到1657074人。

应该说,这样的规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的,据张德坚的推算,当时太平天国各级官员约315221人,伍卒额数为3085021人。[1](p285~287)由此看来,他在推算太平天国各级官员的人数时,也未将各级书理配置的书使计算在内,因此,他对太平天国官员配备文书人员原则的概括是有问题的。东殿六部尚书作为处理政务的中心,其文书人员配置的规模可能会大一些,但还有底线,那就是只配到六部掌书书理为止,掌书书理以下各级书理作为同职官不再配置文书人员。按此原则,72位六部尚书的掌书及其书理也达到2160人。至于其他的同职官即使配置文书人员,也只配至其次一级同职官品为止。即一个职同军帅的同职官只配职同师帅的书理。这就是说,身为职同官的各级书理、书使是不能配备文书人员的。所谓凡同职官均配书使的原则是要将书理、书使本身排除在外的。

从文书人员配置的角度来看,太平天国的官阶是相当明显的,东王设六部尚书72人,北王、翼王亦设六部尚书,但北王六部尚书为36人,而翼殿六部尚书只有6人,燕王、豫王设六部书各6人,侯、丞相、检点、指挥设六部掌书各6人。以下将军、总制、监军、军帅都只能设书理4人,师帅、旅帅、卒长均设书理2人。也就是说,指挥以上的官员当属于太平天国的高层官员,因为给指挥配备的文书人员人数与翼王相同,只是名称不同而已。那么,太平天国从何时开始给高层官员配备六部尚书、六部书、六部掌书呢?

我们以六部尚书的设置作为探讨的中心。从具体的授职时间来看,最早比较明确的是黄启芳于癸丑十月升北殿吏部尚书,“掌封伪官,颁发伪执照”。李寿春则不很明确,他于癸丑二月升东殿簿书,但“嗣改为吏部一尚书”,所做的事却为“在杨贼头门接发伪文书”。同是吏部尚书,但职能相差较大。这说明制度初创时的混乱状况。这里的问题是“嗣”字,这表明东殿设六部尚书似乎较早,不会晚于北殿,应在十月之前。从两人的授职情况来看,六部尚书的设置当在癸丑二月至十月间。能否进一步缩小这个时间范围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回答以下问题:在设置六部尚书之前,各殿是否配置有文书人员?如有,何种名目?为什么要改设六部尚书?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最早给各殿配置的文书人员是簿书。关于簿书的最早授职记载也是黄启芳,《贼情汇纂》记载:“壬子八月在长沙初封伪北殿簿书,后改为右二簿书。”壬子年任职簿书的还有曾水源和罗苾芬,他们都在壬子十二月开始任此职。曾水源的情况是:“壬子九月,贼在长沙时升伸后副侍卫,仍掌一切文案。十一月在岳州,升土官正将军,始与军事,首陷岳州。十二月,武昌陷,杨贼奏请改补伪东殿簿书。”而罗苾芬的情况则是:“壬子八月在长沙攻城,为官兵所败,降为监军。十一月贼破汉阳,升复前职。十二月升伪北殿簿书,掌一切文案。”罗苾芬和黄启芳都是北殿簿书,属于北王的文书人员。由于翼殿簿书在壬子十二月前未见记载,而东殿簿书亦仅曾水源一人,这就意味着各殿簿书仍需增设。至癸丑年继续设置簿书官职,二月,李寿春升为东殿簿书,刘承芳升翼殿簿书(职同总制);三月,李寿晖调为东殿簿书(职同检点);七月,卢贤拔调为东殿簿书。这是簿书任职最晚的记载。从黄启芳壬子八月任职北殿簿书至卢贤拔癸丑七月调为东殿簿书,各殿簿书官职存在了约一年左右的时间。癸丑年,太平天国还给各殿配置了丞相,但差不多在簿书官职消失的同时,各殿丞相也不再设置了。四月,曾水源由检点职升为东殿左丞相,曾钊扬由原来的右掌朝仪升为东殿右丞相(职同检点),罗苾芬由北殿簿书升北殿丞相。八月,刘承芳由翼殿簿书(职同总制)升为翼殿丞相,职同指挥。此后也没有各殿丞相的授职记载。《贼情汇纂》卷三之《昔有今废伪官名目》中列有东殿丞相、西殿丞相、北殿丞相和翼殿丞相。这说明各殿丞相被撤消了。那么,两种同时消失了的官职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据涤浮道人《金陵杂记》载:“伪东、翼、北殿簿书”,“归伪东、翼、北丞相所系,亦系写贼文者”。因此,各殿簿书在增设了各殿丞相后,隶属于各殿丞相,但又随着各殿丞相的撤消而被撤消。

差不多在各殿丞相被撤消的同时出现了各殿六部尚书。这其中应该是一种承继关系,即在撤消了各殿丞相后,改设各殿六部尚书。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考虑到癸丑八月还有翼殿丞相的设置,各殿六部尚书的设置也不会早于癸丑八月。如此看来,各殿六部尚书的设置应在癸丑八至十月。此后,各殿尚书机构特别是东殿尚书的建设仍在继续,需要调动其他职官来担任各殿六部尚书。大约至甲寅三月,各殿尚书机构的建设全部完成,这时,侯谦芳调为东殿吏部二尚书,侯淑钱由总圣库协理升为东殿吏部三尚书,而侯裕宽亦由指挥调为东殿户部二尚书。

太平天国为什么要撤消各殿丞相而改设各殿六部尚书呢?太平军自金田起义以后一路进军至奠都天京,所向披靡,较为顺利,与东王杨秀清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有密切关系。奠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政权建设的趋势就是东王的集权,许多重要机构的服务对象在发生变化,都从服务于天王向服务于东王的方向转移,如诏命衙、诏书衙就是很突出的例子,诏书衙更是转变为处理太平天国国务的中心,笔者已有专文探讨。[2]但是,诏书衙的职能还没有涵盖所有的政务,而簿书和丞相的设置编制过少(东殿只有左丞相和右丞相),因此,成立编制较多的新机构来处理大量的政务成为太平天国政权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设置新机构的依据一是向天王看齐,天王朝内有六官丞相的设置;一是向传统的职官制度取经,六部一直是隋唐以来中央行政机构的核心,其实两者都源自《周礼》的六官,六部设置成为合理的选择。当然,这里最重要的原则还是职官设置向天王看齐。

奠都之后的政权建设实际上就是权力资源的再分配或重组,甲寅二月是天京事变前的一个重要转折关头。在这个月,太平天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人事变动和调整。首先是陈承瑢、卢贤拔、黄玉昆等人升封侯爵。陈被封兴国侯,卢被封镇国侯,黄被封卫国侯。②陈的背景是“杨韦诸贼倚任之”,而卢为东王“妻兄”,黄玉昆则为翼丈。其次是成立删书衙的机构,曾钊扬负总责,何震川亦于此月升职丞相后进入删书衙工作。删书衙的成立出自东王杨秀清的要求,而其工作就是删除“四书十三经”中“近乎绮靡怪诞者”。再次是调整若干高层文书官员的工作。大概由于北王过度信任罗苾芬和黄启芳,黄再兴离开北殿,调入翼殿,得到翼王的高度信任。黄玉昆也一度在翼殿“襄理书缮”。黄启芳因而升职丞相,仍理北殿事,使北殿继续保有两位丞相“理事”。这些变动和调整使部分高层文书官员在甲寅二月以后的一段短时间内达到最辉煌的人生阶段。诚如《金陵癸甲纪事略》所载,曾水源是“凡东贼事,代批代行,每晨见东贼议事者”,罗苾芬是“凡北贼事,代批代行,每晨见北贼议事者”,而黄再兴则是“凡翼贼事,代批代行,每日见翼贼议事者”。这三人的权势可谓如日中天。

为了抵制东王的集权和其他诸王权势的扩张,天王可能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从文书工作的角度看,有两点是值得重视的:一是在甲寅三月至六月间他成立了簿书衙来代行诏书衙的职能,但是,簿书衙随后又被撤消了;二是允许燕王、豫王设六部书,侯、丞相、检点、指挥设六部掌书,向东王的职官设置看齐,以降低东王、北王和翼王六部尚书的权威。因此,东王等人加快了六部尚书的建设,大概至甲寅三月,东殿六部尚书的设置基本完成。而且,东殿、北殿和翼殿六部尚书的人员较多(计东殿72人、北殿36人、翼殿6人,共114人),要尽先保证六部尚书的设置完妥,保证较好的人才进入六部尚书,然后才依次将六部书、六部掌书设置起来。这样,燕、豫六部书和侯相检指六部掌书的设置就比六部尚书的设置晚一些。如果说,至甲寅三月完成六部尚书设置的话,那么,六部书和六部掌书的建置应在甲寅三月以后。究竟在何时呢?关于六部书设置的时间,目前尚无史料来解决这个问题。关于六部掌书设置的时间,可根据新近发现的门牌进行大致的推测。2006年9月,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接到江西省瑞昌市一徐姓男子的来信,信中称他有一件祖传的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八月卅日颁发的门牌。该馆经过实物考察,确定此门牌属于真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太平天国最早的刷印门牌,也是太平天国前期统治江西数年期间留下的唯一的存世文献文物。该门牌年月日上钤有“太平天国殿右拾贰检点吏部掌书”的官印,说明此时六部掌书的官职已经设置。而目前存世最早的癸好三年十一月安徽省安庆郡望江县胡厥初和徐怀交两张良民牌上所钤则是“太平天国殿右拾贰检点”的官印。[3]这就是说,在六部尚书已经开始设置的情况下,六部掌书并未设置起来。这样看来,六部书和六部掌书的设置当在甲寅三月至八月之间。

综上所述,六部尚书、六部书和六部掌书属于太平天国前期高层官员的文书人员,由于六部尚书职同检点,故其仍可各署六部掌书,而六部书则不能各署六部掌书。但六部书和六部掌书大概也只能配置其职同官品次一级的书理。张德坚所谓凡同职官均有书理的说法不大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因为根据这个原则来推算,在东王府单从事文书工作的人员就将达到165万多人,这是不可能的。即使这个说法成立,也要将各级书理排除在外。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文书职官的设置是太平天国前期权力斗争的产物,由于斗争的阶段性,这些职官的设置并不是在同一时段,是有先后顺序的。六部尚书从癸丑八月至十月开始设置,大约至甲寅三月完成,以后才是六部书、六部掌书的设置,至甲寅八月,六部掌书的设置也已经较为普遍了,这从新近发现的门牌可以得到证明。

注释:

①东殿属官究有多少人,似乎无定数。根据张德坚《贼情汇纂》卷三介绍官制的表、文推算,当为3737人,都很具体。但他在卷十一《贼数》中又说是3837人,不知何据。

②卢贤拔升封镇国侯的时间,罗尔纲先生据《天父圣旨》卷主所载疑《贼情汇纂》记载为误,但考虑到天历与阴历有一个时间差,并不排除《贼情汇纂》正确的可能性。其载“甲寅二月封镇国侯,旋以夫妻天条革职”中的一个“旋”字很能说明问题。

标签:;  ;  ;  ;  ;  ;  ;  

从史料标点符号看太平天国初期高级官员的文员配置_六部尚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