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合作文化建设_企业内部环境论文

论企业合作文化建设_企业内部环境论文

企业合作文化建设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工业化时代,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员工数量庞大,人员结构复杂,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国家的人员在一个组织中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这种工业化的大生产方式,对人的观念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符合这种要求,才能推动、促进人们产生符合社会化生产方式的行为,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合作的理念是工业化时代所有企业必须具备的文化

首先,在工业化大生产时代,企业不可能靠单个人运转,企业内部分工是必然的,分工的目的是使企业更有效运转,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因此,分工是在合作前提下的分工,人们只有精诚合作,组织才能高效运转,效率才能最大化,个人才能在此前提下谋求更多的自身利益。所以,积极合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如果员工普遍不具备合作意识,看不到“合作产生效率”,看不到只有通过大家精诚合作才能发展、壮大企业,最终达到更高级的利己目的,从而拒绝合作,人人斤斤计较,处心积虑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难以两全时,不愿意为企业的整体利益及长远利益放弃哪怕是一点点的眼前私利,也就无法保证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的合作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也需要合作。企业分别具有自己特有的优势能力和高度专业性,通过合作联系在一起,优势互补,可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但企业与企业的合作,终归是靠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来完成,若员工没有合作意识,在企业内部都不能进行良好的合作,那种过度竞争的理念就必然延伸到企业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企业间就不能形成有效合作,各种资源就无法有效利用,这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因此,工业化时代,任何企业要发展、壮大,都必需建立积极合作的文化,这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企业文化受企业内部和外部双重因素的影响

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要求企业内部必须建立合作文化,并通过企业内部合作文化的延伸,谋求企业间的合作,在双赢、多赢中发展、壮大自己。但对如何建立企业文化,人们更多的是从企业角度进行探讨,而企业处在社会环境中,是社会整体的子系统,企业文化不仅受企业内部因素影响,也受企业所处社会环境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一方面社会向企业输送了员工,如果社会输送的员工普遍不具备合作的思维模式,就会对企业内部合作文化的建立产生巨大的阻力,加大了企业内部建立合作文化的难度,甚至使大量企业最终难以建立合作文化,这如同机器加工产品,当原料有问题甚至不合格时,机器本身再先进、性能再优良也会加工出次品甚至废品,机器不是万能的,企业也做不到随心所欲;另一方面,如果合作观念在社会上不普遍深入人心,虽然一些优秀的企业内部能形成合作文化,并能发现通过合作整合资源,实现多赢并壮大自己的机会,但却很难找到真正有合作意识的伙伴,如果合作的话,要承担受对方算计的风险,这弱化了优秀企业寻求合作的动力,缩小了优秀企业的合作空间,使企业合作的规模和范围受到影响,抑制了企业合作文化的发育。

三、合作理念在我国还没有成为普遍自觉的意识

企业合作文化的建立,需要人们具备合作的理念,那么,在我国,人们对合作观念接受的程度如何呢?应该说并没有形成普遍的自觉的意识。比如,有一家物流企业为一家食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刚开始合作的过程中,由于食品企业的物流负责人对物流市场的价格不熟悉,作为物流服务商的物流公司不是从双赢的角度报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而是利用客户对市场不熟悉的弱点,任意抬高价格,使成本本来就处于亏损状态的食品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后来,食品企业的物流部门逐渐认识到这家公司的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便要求降低价格。在谈判过程中,该公司也没有考虑物流公司的承受能力,将价格降低到无利可图的水平,导致这家物流公司失去发展的后劲,并且出现严重亏损,服务质量明显减低,造成食品企业的客户大量投诉。结果双方在相互指责中不欢而散,最终没能实现双方优势互补、提升各自竞争力的目标,一方失去了合作伙伴,另一方也让客户大量投诉,双方不是共赢,而是两败俱伤。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过分考虑自己利益,忽视合作伙伴利益,从而丧失合作给自己带来的长远利益的行为,反映了合作理念还没有转化成合作双方内在的价值观。然而,这种过分强调竞争、忽视合作的案例在企业界并非个案,而是大量存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代表龙永图在2007年博鳌论坛的演讲中就曾尖锐地指出:中国企业之间存在严重内斗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国家、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影响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这种问题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合作意识的淡薄。

四、在我国合作意识淡薄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合作意识普遍淡薄,有其深层原因。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小农经济社会,“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这种长期的缺乏合作的小农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使中国人形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意识,“一个和尚有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家喻户晓。“一个人是条龙,合起来是条虫”的不良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无法拒绝的。曾经自由散漫、一盘散沙的中国经历过无数劫难,教训惨痛。由于我国工业化历程时间还较短,时至今日,小农意识并未从人们的头脑中根除。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很多人(其中有些人受教育程度较高)有这样的逻辑:人都是为自己的,人们合起来是不会好好干的,只有给自己干才会好好干。其传达的含义就是考虑自己的眼前利益,忽视合作带来的利益。

这种意识在小农生产方式下是行得通的,因为在这种生产方式下,通过家庭这样的小单位组织生产,就能取得高的效率,虽然小农的生产方式也有分工和协作,但只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协作,是靠血缘、亲情维系的协作,与工业化时代的合作是不同的。工业化时代,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规模的扩张,所需员工数量与种类越来越多,单凭家庭成员已无力支撑企业的运转,尤其是全球化的今天,大型跨国集团涌现,企业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数量庞大的不同年龄、性别、信仰、民族、国家的人员在一个组织中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靠血缘、亲情维系才能合作的思维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要求,如果人们不打破小农意识的束缚,树立社会化大生产的合作意识,就无法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五、在我国,合作文化的建设需要社会高度关注

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必须树立合作意识,树立合作意识必须清除小农意识的影响。尽管众多的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良性发展,已为建立合作文化、培育团队精神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还需要社会为其创造一定的氛围。由于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小农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社会为企业提供的合作氛围是相对淡薄的,这严重制约了企业合作文化的形成。因此,合作文化的建设,不应只局限于企业内部,还需要社会高度关注,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功能,在全社会破除小农意识,培育合作精神,推动社会意识的变革,实现企业和社会的互动,共同打造合作文化。

从社会角度讲,合作文化的建立过程,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人与人之间积极合作。因此,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法律、艺术、道德、哲学等的建设都要适应生产关系的要求,要有益于合作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艺术方面,可以通过适当的艺术形式让“新三个和尚的故事”家喻户晓,一个和尚挑水吃很累,两个和尚抬水吃轻松些,三个和尚通过分工、合作建了个小水库,用竹筒把水从水库输送到水缸里,自己不用挑水了,水库的水还可供对面山上的道士浇地,并从道士那换回粮食。这就是通过艺术培育国民合作意识的一种方式。当然,通过法律、艺术、道德、哲学等培育国民的合作意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长期努力。企业界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向社会、政府呼吁,推动政府和社会在这方面有更积极的作为,促进社会意识的变革。

总之,企业文化根植于社会意识的土壤之中,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二者不能割裂。如果社会意识不能为企业合作文化提供适宜的土壤,就会制约企业合作文化的发育、成长;反之,企业内的过度竞争也会削弱、淡化整个社会的合作意识。由于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还没能为企业建立合作文化提供相对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我国企业合作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企业不懈努力,还需要社会高度关注。只有企业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做到企业与社会的互动,社会为企业合作文化建设提供良好氛围,企业文化影响社会意识,实现企业合作文化建设内、外发展的良性循环,经过长期的坚持,合作的理念将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的自觉,企业间的合作空间将会大大扩展,众多企业会真正建立起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合作文化,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论企业合作文化建设_企业内部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