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34例疗效观察论文_雷艳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34例疗效观察论文_雷艳

雷艳

广西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二病区 530001

作者简介:雷艳 1984年8月2日 女 广西 汉族 大学本科

专业:中医学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方向:中医内科

【摘要】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的68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针灸治疗,观察组以针灸加中药辩证为主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中药辩证治疗周围性面瘫有显著治疗效果。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针灸 中药

周围性面瘫是茎乳突孔内急性化脓性的面神经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通常表现为急性起病,可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属中医学 “口”“口僻”范畴,患者常伴有面部表情呆滞、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鼓腮漏气、鼻唇沟变浅、口眼歪斜等表现,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以致风邪乘虚而入致病。本次研究采用针灸基础上结合中药辩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确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22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21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2天;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20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3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4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标准

1.2.1诊断标准

西医参照《神经病学》[1]标准拟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患者发病往往有吹风、受潮、受凉、病毒感染等,以患侧的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流泪,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且歪向健侧,喝水时口角流水,进食时食物滞留在颊部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还会出现耳后或面部不适感。中医诊断参照教科书《针灸学》[2],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在睡眠醒来后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腮;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时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消失、耳鸣、听觉过敏等症。

1.2.1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愿意配合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 排除标准

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面瘫,如脑卒中、中耳炎、外伤、肿瘤、手术引起的面瘫;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和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合并有精神病及癫痫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的妇女;不能按疗程坚持治疗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单独针灸的治疗方法。①针刺主穴:阳白、丝竹空、四白、颧髎、太阳、承泣、地仓、下关、翳风、合谷。②随症配穴:抬眉困难加攒竹;迎风流泪、眼睑闭合不全加睛明;露睛加鱼腰;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颊唇沟歪斜加承浆;味觉消失加廉泉;风寒者加风池;风热者加曲池;素体羸弱者加足三里。③在牵正、翳风、地仓、颊车、风池等穴位的2~3cm距离处交替施艾,以患者能耐受、局部皮肤潮红为度。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 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d,共治疗3个疗程。

2.2 观察组

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配合中药辩证的方法。以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为治疗原则,拟采用牵正散加味治疗,组方是白附子10g,白僵蚕10g,全蝎10g。风寒者加桂枝10g,羌活10g,细辛5g;风热者加金银花10g,,连翘10g,桑叶10g,薄荷6g;恢复期加黄芪15g,地龙6g。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嘱患者外出可带口罩、帽子、围巾避受寒吹风,定时用温热毛巾热敷患侧面部;可对镜子做抬眉、闭眼、鼓腮、示齿、噘嘴等面肌训练;清淡饮食,忌食生冷辛辣之品;忌烟酒等。

3 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可分为三个等级评定标准[3]。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面部表情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双侧额纹及鼻唇沟对称,眼睑能够完全闭合,口角无歪斜,鼓腮、露齿无障碍。②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表情肌功能有轻微失调,眼睑稍用力可完全闭合,说话或露齿笑时口角稍有歪斜。③有效:表情肌功能有轻微改善,但不对称,眼睑用力才可完全闭合,嘴角有明显不对称,阴雨天面部仍有凉、麻等不适感,偶有痉挛。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病情无缓解。

3.2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采用针灸配合中药辩证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采用针灸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

组别 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34 24 4 2 4 88.2

观察组34 30 21 1 97.0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一般是由于茎乳突孔内急性病毒感染,是由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受风或受寒而发生痉挛,使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的面神经水肿,又因受周围狭长骨神经所限使神经受压而发生面神经麻痹[4]。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劳累多度,加上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导致面部气血淤阻,筋脉失养,麻木不仁,面肌失调[5]。治疗当以祛风散寒清热,调和气血,疏通经脉,使筋肉得以濡润温煦,气血运行通畅。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两者能共同发挥作用,具有显著疗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使面神经肌恢复正常功能,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39-341.

[2]梁繁荣.针灸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6.

[4]马广昊,仰伟中.放血疗法配合针灸治疗Bell氏面瘫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4):58.

[5]钱海良,付勇,熊俊,等.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灸感与灸效关系的临床观察[J].针刺研究,2013,38(6):221-224.

论文作者:雷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  ;  ;  ;  ;  ;  ;  ;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34例疗效观察论文_雷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