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教兴国为纲推进两次变革_市场经济论文

以科教兴国为纲推进两次变革_市场经济论文

以科教兴国为纲,推进两个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个转变论文,科教兴国论文,为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跨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纲要的公布,人们对今后长期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诸多指导方针、主要原则,后逐步地倾向于把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视作今后一段相当长时期的基本方针。再进一步从深层次分析,在两个根本转变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东西,那就是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两个转变的基础和动力。抓住科教兴国,就可以推动两个根本转变。我们这一结论,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有充分根据。

一、科技源泉论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论。生产力源泉论是历史唯物论首要的基本点,包含如下四个基本观点:第一,生产力是人类历史长河的源泉;第二,生产力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第三,生产力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中心;第四,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最后决定因素。

列宁在评价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时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由此可见,列宁是把历史唯物论的最终源泉归结于生产力,可称作生产力源泉论。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论有了新的发展。在马克思去世前夕,委托恩格斯去参观一项输电线路试验,恩格斯参观后致信于伯恩斯坦,称这是一场巨大的电力技术革命。恩格斯又在马克思墓前演说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毛泽东历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关注,多次强调要重视科学技术在提高生产力,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邓小平于1988年9月5日会见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在分析了科学技术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后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一百年时间,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毛泽东、邓小平,有一个一脉相承的基本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因素。这一基本观点可称之为科技源泉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从把一切社会现象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进一步把生产力归结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就从生产力源泉论发展为科技源泉论。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把生产力源泉论与科技源泉论统一起来了。

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在19世纪已露出端倪,到了20世纪逐渐显示,特别是当代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二、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

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这两种经营方式最初起源于农业。粗放经营是指把一定的生产要素,分散地投放到较多的土地上,进行简耕粗作的经营方式。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要素,进行精细耕作的经营方式。人类从远古时代起,都是采用粗放经营方式,后来出现了集约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有三种形式:一是劳动密集,即在同一块土地上集聚较多的劳力,在古代和近代多采用这种方式;二是资金密集,即在同一块土地上集聚较多的生产资料,指农业机械、化肥等,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又称为石油农业,在本世纪上半叶,出现了资金密集农业;三是技术密集,在本世纪60年代,出现了绿色革命,主要是利用先进技术,改良土壤、培育出优良品种,改进耕作方式。集约经营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增加产出,故增长方式的实质就是产品增长方式。

科学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不灭性。生产力中各种物质要素都会损坏和消失,人也会衰老和死亡,只有科学是永存的。两三千年前产生的科学至今仍然存在。第二,永远适用。物的要素和人会陈旧过时,科学则永远适用,永不陈旧。牛顿力学产生了三百多年,至今仍然适用,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都要用牛顿的宇宙速度原理。18世纪发明的蒸汽机已进入历史博物馆,而热力学仍然在应用。就是两千多年前产生的欧几里得几何学,至今初中学生仍在学习,工程上仍在应用。第三,共享性。科学是人类几千年创造的精神财富,任何人都无法据为私有,其本身具有共享性质。同一物和人只能在一处用,科学则可以同时为各地、各人所用。

由上述可见,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资源。人通过受教育接收了科学知识,就便于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创造。新科技广泛用于生产,就形成了技术密集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核心是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因此,科教兴国战略是转变增长方式的强大推动力。

三、建立市场经济以科教兴国战略为基础

经济学常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范畴,将市场经济纳入这两大范畴都会面临到困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以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轴心,生产力标明生产要素的性质,生产关系标明生产要素归谁所有。我们再以生产的结果——产品为轴心,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运行过程,即是生产消费方式。将市场经济看作一种生产消费方式,便于阐明其实质。

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运行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产前如何配置资源;二是产中如何调节生产;三是产后如何实现产品消费。通过计划部门配置资源,由计划调节生产,按计划分配产品,以实现消费,是计划经济;由市场配置资源、调节生产,通过市场交换以实现消费,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以生产力为基础,现代生产力以科技为基础,则现代市场经济也是以科技为基础。

第一,科学技术决定市场经济的内容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资源本身的状况是由科技和教育决定的。自然资源自古就有,但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是由科技决定的。凡是正常的人都是一种人力资源,而现代生产中所用的是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则教育就成了人是否成为人力资源的决定因素。市场经济将产品通过市场交换以进入消费领域,产品本身的内容并非由市场决定,而是由科技所决定。产品的科技含量高,其价值就高。如大规模集成电路,包含有75门科学,则创造这些科学所消耗的劳动(相当于物化劳动),学习和运用这些科学所消耗的活动劳动,全都转移到产品中来。高科技产品的价值大,价格特别高,原因就在于其科技含量高。

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市场需要配置资源、调节生产,同时也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基础,优化资源和产品。否则,市场经济配置的是原始资源,用于投放市场的是初级产品,这种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又有何用。

第二,科学技术决定市场的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起源于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古代就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居于主导地位。但直到19世纪末,交换相当发达,生产要素和产品都通过市场交换,市场经济这个词才开始流行。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可依据资源配置和商品交换的范围为衡量标准。在18世纪时,手工技术占主导地位,商品交换只是局限在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范围内;到了19世纪,机械技术占主导地位, 商品交换打破国界。 在20世纪上半叶,机械、电力、化工、航空技术相当发达,资源配置限制在一国范围内,但商品在世界范围内交换。到了70年代以后,兴起了以微电子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急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面貌。首先是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代世界的新技术很多,总数达500多项, 重大的也有10多项。本世纪发明的新技术已成为传统技术,大部分还在应用。由于技术的种类多,各国都有其长处。生产要素除技术以外,还有资金、资源、场地、人力等。现代信息技术易于发现各国的长处,易于调动资金;现代交通工具使人和物的流动大大加快。这就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成为可能,由多国生产要素组合成的经济实体——跨国公司在全球兴起,到了90年代,全球贸易的四成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跨国工程,如卫星通信、州际光缆线路等。还有各国的经济、技术、人才的交流也迅速扩大,凡此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走势,信息技术起到决定性作用。一国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化,资源配置和商品交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

第三,科学技术决定经济体制的盛衰

科学技术状况,特别是技术革命对经济体制的盛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了以电力和内燃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电力和内燃机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重工业产品的用途有三:一是武器,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生产资料。武器不能自由生产和销售,不受市场经济控制。重工业造出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之类的交通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又依赖于公路、铁路、码头、机场之类的基础设施,电力的使用依赖于电力网。单靠市场经济难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自发形成重工业产品的市场,市场经济显示出严重弊端。在本世纪30年代爆发的资本主义大危机,西方世界生产下降了30%左右,而重工业则下降了七八成,这充分证明,市场经济无法适应这一次技术革命所形成的重型产业结构。

前苏联(以下简称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适用于当时政治形势和生产力状况。本世纪前60年,世界处于备战、战争、恢复、再备战的循环之中,一方面,造武器要发展重工业;另一方面有了用于重工业的新技术,重工业成了各大国优先发展的产业。重工业的特点是规模大、投资大、周期长,同时其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也有类似特点。计划经济是由政府决策,便于集中力量以配置资源。重工业产品品种单一,变化慢,生产批量大,便于制定计划,便于用计划手段协调供需关系,计划经济优势得以发挥,其弊端尚不明显。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俄国原是个工业落后国家,苏联从1927年推行五年计划,在短短十几年中,工业生产超过德国、英国、法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西方国家实行市场经济, 从1929年开始,爆发了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长期陷入萧条状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其社会基本矛盾所引起,但发生如此严重的大危机,不能不说是市场经济的失败。

市场经济有200年的历史,全靠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生产, 排斥政府干预,是一种单一市场经济。在本世纪30年代,由于不能适应因电力、内燃机技术革命而引发的产业结构的变化,遭到一次大失败。市场经济不能适应技术革命潮流,改革势在必行。

早在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实质上是改革市场经济。1936年凯恩斯发表《通论》,为改革提出一套理论。由于战争,改革未进行下去。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改革浪潮。基本方向是吸收计划经济的方法手段,摒弃了单一市场经济,加强了政府的干预,用两只手(市场和政府)调节生产。国有化加强了政府这一只手的力量,是改革市场经济的一项重大内容。由于对市场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吸收了计划经济的长处,对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快速增长,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本是一种小型化、分散化技术,本世纪末出现的信息技术革命,是导致计划经济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下个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还将继续进行,并向大型化、集中化发展。如接收信息的工具——电话、电视、计算机终端等等,是小型化、分散化的,与卫星、光缆线路、数据库、电视台联成一体,也就是各国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属于大型化、集中化技术,计划经济的优势易于发挥。20世纪末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和平时期人的需要趋向多样化,推动小型化、分散化技术的发展,这也是导致计划经济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21世纪将会出现持久和平的局面,各国都集中力量从事发展,将会兴建越来越多的巨型工程。同时人的生产方式也趋向于社会化,由公共设施供应生活资料,也就依赖于巨型工程的建设。世界经济一体化,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工程。凡此都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就是发挥计划经济的优势。到下个世纪,将会出现两种体制各自发挥优势的历史条件,二者将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混合型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经过百年较量,将以相互融合而划上句号,这将是21世纪的一大全球走势。

第四,市场经济的效益以科教兴国战略为基础

效益分三大类: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经济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但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和实现的程度,是由科学技术决定的。

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效益是由科学技术决定的。就微观经济而言,每个企业领导人都在追逐市场的热点,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组织生产。有的领导人,掌握了管理科学,认清了市场规律,根据市场的容量和变化趋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取得了成功。有的领导人,只看到一时的热点,等待生产出产品之后,已时过境迁,或者市场饱和,或者在质量和价格上缺乏竞争力,在市场大潮中陷入困境。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关键在科学技术上,一是企业领导人的管理科学水平,二是企业的技术水平。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调节生产,要达到预期效果,首先要以科学为基础,认清市场规律,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故科学技术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就宏观经济而言,经济部门领导人,管理水平高,决策正确,就能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的优势,克服其弱点,取得好的效果;领导水平低,决策错误,没有能力驾驭市场,就会导致严重恶果。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固然同资本主义制度有关,但同时也与领导人有关。当时实行的是单一化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完全靠市场这一只无形的手来调节,结果导致了一场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二次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制度仍未变,但管理水平提高了,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对市场变化趋势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这就再也没有发生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了。我国过去搞计划经济,工作中受到过大挫折,其根源不在计划经济体制上,而是由于违背科学规律,搞瞎指挥。今后搞市场经济,要依靠科学掌握市场规律。否则,背离自然科学、经济科学规律,不掌握管理科学,又何以能顺利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市场经济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难免对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负面影响,这一弊端要靠科教兴国战略来弥补。

市场经济追求短期见效,短期行为是企业的自发倾向。关系国家长远利益的大事,如发展教育事业,基础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等,在短期内没有经济效益,与市场经济的目标大相径庭。这就需依靠科教兴国战略来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限。市场经济的原则是把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都变成商品,金钱成为交换一切的手段,由此产生了拜金意识,并衍生出诸多丑恶现象。这就需要大力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以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弊端。

四、以科教兴国为纲

古代社会,国家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军事力量上。到了20世纪,国家的兴盛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上。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可以加强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19世纪末,德国发明了电力和内燃机,在20世纪前40年,成了世界强国。美国在二战后期直到70年代,先后发明了原子能、计算机、微型机,成了世界头号强国。日本在60年代开始推行“技术立国”战略,推动了经济的加速发展。现在日本和韩国都在推行“新技术立国”战略。1993年美国设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克林顿总统自任主任。现在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企图靠科技来兴国。到了20世纪末,单靠科技来兴国已经不够了,依靠科学和教育来兴国,更符合时代特征,其根据有如下三点:

第一,知识爆炸式增多

在18和19世纪,没有受过教育单凭经验也可进行发明创造。如18世纪时,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是位修理机器的工匠。19世纪末,报童出身的爱迪生发明了电灯。1867年发明的发电机,运用了法拉第的电磁定律,这一定律甚为简单,现在是初中课本讲的内容。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成爆炸式增多。科学技术的学科达2000门以上,其中90%以上是20世纪新产生的。由于技术发明需要运用大量知识,掌握知识就必须先受教育。现在人类创造的知识越积累越多,受教育的时间有越来越长的趋势。本来大学就是高等教育,大学毕业后又有硕士生、博士生教育,近十年又兴起了博士后教育。对在职人员又进行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等。当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比起二次大战前,也是无比增大了。

第二,当今的现代化更依赖于教育

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一词英文为modernize,含意是维新。任何时代都有新与旧的区别, 都存在维新即现代化的问题,故现代化具有历史性,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现代化。在三千年前,处于从牧业时代向农业时代过渡时期,则农业化就是当时的现代化。从18世纪到20世纪下半叶,世界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则工业化就是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在工业化过程中,只有少量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即所谓的白领人员,要受教育,广大蓝领工人不受教育,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也可学到生产操作知识。当今的现代化,是坐在计算机旁来处理信息,由人发出信息指令来操作机器,进行生产活动,人们称之为信息化。目前大多数国家还在进行工业化,而现代化是个世界性概念,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不能以本国为标准,而需要用世界公认的标准。今天进行现代化的国家,不可能走19世纪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并举。由于当今的现代化进入信息化阶段,要求工人、农民和各类服务人员都要受10年以上的教育。在工业化阶段,白领和蓝领的界限是分明的,白领受教育,蓝领不受教育也能工作。在信息化阶段,白领和蓝领的界限趋向模糊乃至消失,人人都要受教育。故当今进行的现代化,更加依赖于教育。

第三,教育先教人

做事先要做人。做人的基本要求是遵守国家法令和社会公德。以往社会结构简单,人的活动范围狭小,不受学校教育,从家长和教会那里也能学会做人的道理。现代化社会结构复杂,法律条文繁多。人的活动范围广,会面临许多民族、许多宗教团体的道德规范,光靠家长和教会来教人学会做人的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依靠学校的教育。教育应先教人学会做人的道理,而后教人学会做事的道理,故教育先教人。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光有物质力量是不能持久的。如古代巴比伦和罗马,曾经盛极一时,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但由于当局忽视教育,民众没有精神支柱,结果人人自私自利,追求享受,放纵无度,最后导致亡国。因此,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首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确立国家民族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正因为单靠科学技术并不能兴国,还必须靠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因此,科教兴国比起科技兴国来更为确切,更具有普遍意义。

科教兴国所指的科学是否包含社会科学,有必要加以辨析。

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其功能是解决全局性即战略性问题。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自然界和人造物为研究对象,其功能是解决一个个产业部门,一个个技术领域的问题,相对于全社会说来,属于局部性即战术性问题。对于某个产业部门、某个企业说来,在正确路线方针指引下,能够单靠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而兴盛起来,如人们讲的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科技兴路等等,可以不包含社会科学。科教兴国是要解决全国、全社会的问题,不但包含社会科学,而且首先解决社会科学问题,才能有一套正确的路线方针,否则,会出现错误的路线方针。

历史经验证明,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上出偏差,其影响只涉及局部范围。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一旦出偏差,会影响全国,甚而导致国家衰亡。如前苏联二战前在生物学领域出现偏差,完全肯定米邱林学说,否定摩尔根遗传说,其结果导致遗传学乃至遗传工程长期落后。美国二战后在原子能科学上出现偏差,集中力量研究原子能发动机,收效甚微。忽视了对宇航科学的研究,在这一领域落后于苏联。可见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上出现偏差,只是个局部的、暂时的问题,不会影响国家的安危,而社会科学领域一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全局,危害极大。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直遵循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放任自流,政府不加干预,所谓管理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这套理论用于指导发展轻工业还是可以的,在19世纪末相继发明了电力和内燃机,生产进入重工业化阶段,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就面临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当时西方各国仍继续奉行斯密的自由放任理论,结果导致了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前苏联从30年代开始,出现了唯阶级论这一左倾错误理论,用阶段斗争观点来观察社会、处理事务,出现了肃反扩大化。左倾错误理论在前苏联流行几十年,积怨甚深。这种理论还阻碍社会科学发展。到了80年代末,为了纠正左倾错误,又出现了一套右倾错误理论,不几年导致苏联颠覆。左倾错误理论是长期存在的病根,右倾理论是一付错误的药方,结果导致死亡。由此一例可见,社会科学确是关系国家的兴亡盛衰,国家要兴盛,首先要兴社会科学,由此确立一条正确的路线方针。

当前经济工作中,人们的注意焦点集中到两个根本转变上,科教兴国战略是两个根本转变的基础和动力。中国先秦时期,《尚书》和《吕氏春秋》就提出过抓纲带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于经济工作说来,科教兴国战略是纲,两个转变是目,以科教兴国为纲,立足于科教兴国,就能顺利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忽视科教兴国,单纯追求两个转变,就是舍本求末,是不可能成功的。

标签:;  ;  ;  ;  ;  ;  ;  ;  ;  ;  ;  ;  ;  

以科教兴国为纲推进两次变革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