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在青年学生信仰教育中作用的调查与分析_大众传播论文

大众传播在青年学生信仰教育中作用的调查与分析_大众传播论文

大众传播对青年学生信仰教育作用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青年学生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青年学生的信仰问题,既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鉴于大众传播与青年学生信仰形成的高度相关性,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在高校中进行了“大众传播对青年学生信仰影响”的问卷调查,以期总结出大众传播对青年学生信仰塑造的规律,并对其在青年学生信仰教育中的社会作用做出分析。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从大连地区6所高校和北京地区3所高校中随机选取了1300名被试,其中本科生共1000名,研究生300名,尽可能考虑性别、年级、学科等变项的平衡,以保证本项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研究方法及实施

用自编的“大众传播对青年学生信仰影响的调查问卷”,利用上课时间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并使用谈话法作为辅助研究方法,考察答卷的其他影响因素。共收回有效试卷1159份,有效率为89.1%。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基础认识差强人意

只有46.2%的学生选出了大众传播的正确定义;同时,认为大众传播是“人类通过媒介和符号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有18.9%;认为大众传播只是各种媒介活动的也有22.8%。说明作为社会知识阶层的青年学生对大众传播的认知是缺乏主动性的,基本处于大众化的感知状态。在信仰方面,只有35%的学生答对了信仰的正确定义;而认为信仰只是“一种精神状态”、“对宗教、理论或原则的崇拜”、“一种理想”的分别有20.6%、19.9%和24.4%;有高达67.2%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定义做出正确选择;有32.9%和41.6%的学生对“信仰并不等于理想,理想的内容、指向取决于信仰”表示同意和比较同意。这种前后矛盾的回答反映了当代青年学生在信仰的基础知识掌握上的模糊性。信仰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信仰的确立是以认知为基础的,青年学生在信仰认识上的模糊性,无疑会在信仰的确立上产生障碍,因此,基础知识的教育必须加强。

2.信仰教育呼唤最佳媒介组合

在“您最喜欢哪一种媒介”的调查中,有42.5%和11.2%的学生选择了电视和电影这两项目前的强势媒介;选择书籍和报纸的有14.2%和9%;另有18%的学生选择了网络;而对广播的选择率低于1%,证明了这一媒介的萎缩。在“您认为哪一种传播方式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最大”这一多选排序题时,选择书籍的高达60.8%;影视的占49.6%;报刊31.9%;网络33.6%;课堂50.7%;共有42.8%和41.6%的学生把书籍和报刊排在影响力的第一位,分别有20.5%、27.2%和15.6%的学生把影视、网络和课堂排在首位,呈现一种新老媒介竞艳,传统的书籍和人际传播略有胜出之势。在回答“您的信仰状态主要受以下哪种传播方式影响”的多选排序题时,有66.9%的被试选择了书籍;48.4%选择了影视;分别有50.3%和24.9%的学生认为是家庭生活和校园活动。

根据大众传播理论,家庭生活和课堂教学属于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它对人的信仰的影响具有直接性和先入为主性。书刊是一种内部的引导方式,它需要读者去选择、思考、理解、认同而产生于媒介的内部沟通,在这里接受者是完全主动的。信仰是外部反映于内部意识的一种升华,内部的引导方式不可或缺。以影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则是属于他人引导型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给受众带来了无法比拟的广阔视野,其主导地位不可逆转,但是,单凭速食性的电子媒介对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显然是不利的,有可能会减弱他们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甚至会出现不应有的思想混乱。因此,应该提倡阅读、提倡传统教育,使得各种传媒并进,从长远看,对青年积极信仰的确立至关重要。

3.积极的信仰仍占主导地位,大众传播应主动承担引导责任

调查发现,43.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信仰;26.4%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信仰;19.6%的人对此问题不想回答。对于“您认为大众传播应大力宣传下述哪部分内容更有意义”的多选排序题,答“爱国主义”的占62.6%;答“精神文明的”占55.6%;答“传统文化”的占51%;分别有40.9%、30.9%、26.7%的被试把“精神文明”、“爱国主义”和“邓小平理论”排在首位。在信仰取向问题上,选择“科学真理”的学生占了相对多数,一方面说明了现在青年学生信仰选择上的理性化倾向,同时印证了这种理性化反对盲从倾向也可能是青年学生产生某些信仰迷茫的原因。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代青年学生中的确存在着信仰缺失和对信仰感到迷茫的现象,但范围较小。积极的信仰在学生中仍占主导地位,在对传播内容的关注度上,很多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回事,所以只选了其中一项,实际的数字应比统计更多,说明爱国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经济在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也为大众传播主动承担青年信仰教育的责任提出了建议和要求,必须依据青年学生在一些社会问题上的关注度,抓住机会,全力加强正面引导。

4.信仰选择呈现文化多样性,大众传播应引导文化走向精制化

在问及“您的信仰状态主要受以下哪种文化影响”(可多选,并排序)时,答“儒家文化”占52%;答“大众文化”占45.8%;答“外来文化”占49.9%;答“宗教文化”占18.7%;道家、法家和墨家分别占24.2%、17.2%和5.4%。分别有31.9%和14.9%的被试把儒家文化和大众文化放在首位。而在“您认为大众传播对促成您哪一类信仰的影响最大”(可多选,并排序)的问题中,答“政治信仰”的占37.5%;答“科学真理”的占47.2%;答“无神论”的占26.3%;答“儒家学说”的占21%;答“基督教”占8.7%;答“佛教”占14.7%;答“道德典范”占38.9%;答“人道主义”占52%;答“命运”占26.1%;答“其他宗教”占21.9%;答“无信仰”占8.2%。

可以看出青年学生的信仰呈现出全面的多样化的特点,这与我国新旧体制带来的人们思想上的剧变有关,加上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性。信仰隶属于文化,信仰的生存也依赖于文化。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的挤压下,青年学生很容易陷入迷茫,不知道该认同哪种文化,最终导致信仰选择的困惑。大众传播是文化环境的营造者,有责任带领青年学生走出迷茫,找到精神文化的家园。

大众传播如何引导文化走向精制化,我们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首先,大众传播必须努力减少、消除负面影响。其次,大众传播必须防止文化引导上的商品化、功利化的倾向。在调查中发现,只有27.6%的被试认为大众传播的“正面效应多”;而回答“负面效应多”的达5.3%;认为“正负效应差不多”和“说不清楚”的分别达到37.6%和29.1%。当被问及“您认为大众传播在您信仰形成中的负面影响来源于以下哪些”(可多选,并排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庸俗文化”、“腐败现象”和“色情暴力”。

应该说,一些消极的信仰的产生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而大众传播的误导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一段时期以来,报刊上不断宣传“大款”的挥金如土的“豪气”,影视作品中渲染的是奢华的生活方式,“大众媒介的‘滑坡’,造成了社会道德的‘滑坡’,大众媒介的‘失衡’,造成了人心理上的‘失衡’。”而对于人生信仰处于尚未明确的形成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来说,负面效应尤其严重。

从文化角度来说,大众媒介主导的是大众文化,然而,大众文化是市场机制下的文化,从选题、策划到制作、发行,都带有明显的商品性质,使得大众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极易使文化产品平庸、低俗化。在对“您认为大众媒介促成您了解哪一类人的影响最大”的回答中,61.7%的学生选择了“演艺界明星”,占了绝对数。而“庸俗文化”在负面传播的调查中以60.1%的绝对多数排在首位。作为大众文化消费者的青年学生,在消费文化的浸染下,不但容易造成人格的平庸、片面,对积极信仰的确立也是极其有害的。大众传播应主动承担起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责任,扩大正面积极的舆论宣传,提供正确的价值观模式;展示积极、实在的生活目标;树立精品意识,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提升文化消费品味;对于社会上的负面现象,唤起青年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引导他们得出正确认识。

5.“沉默螺旋”的启发——大众传播宣传方式的选择

在“对青年学生树立信仰的最有效的传播方式”的调查中,答“长期进行信仰宣传”的占33.6%;答“定期宣传”的占38.5%;答“集中进行宣传”的占25.1%;答“间断宣传”的占30.4%。而答“变化方式进行宣传”的高达53.2%,占了绝对数,并且有27.1%的被试把它排在第一位,反映了学生对宣传方式创新的要求和对呆板的宣传方式的否定。

“沉默螺旋”的理论假设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这一假设认为,业已存在的舆论环境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力量,而大众传媒是能负载舆论环境的最主要媒介。大众传媒本身有一定的权威性,传播的内容具有公开性、显著性,加之报道的类同、传播在时间上的持续,造成的信息积累,它所提示和强调的意见很容易被认为是主流意见,而被青年接受,成为引导他们积极信仰建立的主导力量。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传播机制,我们认为,首选要根据各个媒介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确立各自的重点内容,建立最佳的媒介组合。其次,在发布的时间和频率上要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实现科学化控制。另外主流宣传要敢于借一切有效的宣传手段,吸收其他传播方式的优点。同时,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社会化的宣传教育信息网络。

标签:;  ;  ;  

大众传播在青年学生信仰教育中作用的调查与分析_大众传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