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39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心血管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心血管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MPG灌注情况和术后1个月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TMPG灌注3级的比例为74.35%,对照组为43.58%,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患者接受治疗后的1个月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0.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对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联合使用盐酸替罗非,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盐酸替罗非班;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内的斑块发生破裂,使大量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活化聚集,形成血栓,进而阻塞冠状动脉,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抗血小板聚集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石。常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是心血管介入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替罗非班具有完全不可逆的阻断因各种激动剂造成血小板聚集过程的最终共同途径[1],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该作用的药物[2]。本文选取了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对其使用不同的治疗方式,现将对比结果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39例。治疗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7~70岁,平均年龄(61.2±4.3)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49~72岁,平均年龄(63.2±4.1)岁。两组患者的常规资料无对比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心内科治疗,包括负荷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卧床休息、镇静等。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心血管介入术治疗,术前为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合造影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介入术操作,手术过程中给予患者鞘管内动脉推注肝素70U/kg。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同对照组相同,于导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推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初始剂量10μg/kg,3min内注射完毕,持续静脉滴注24-36h,药物剂量控制约0.15μg/kg/min。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TMPG灌注情况,0级:血管闭塞远端无前向血流;1级:造影剂部分通过闭塞部位,但不能充盈远端血管;2级:造影剂可完全充盈冠状动脉远端,但造影剂充盈及清除的速度较正常冠状动脉延缓;3级:造影剂完全、迅速充盈远端血管并迅速清除。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探讨的所有数据均由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TMPG灌注情况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使用计量资料(n,%)表达,应用X2检验,当获得结果P<0.05时,说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TMPG灌注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TMPG灌注 3级比例为74.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58%,P<0.05,说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急危重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心血管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法,通过进行心肌灌注,可以缩小梗死的面积,恢复心功能,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3]。但是,在急诊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血栓突然破裂或脱落,造成远端血管堵塞,导致术后无复流、慢血流或组织灌注不足等情况,这对介入术的最终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患者死亡。根据相关研究表明[4、5],心血管介入术中无复流原因有多方面,常见的有吸烟史、脂质代谢紊乱、糖尿病等,这些原因让血液中的血小板处于活化的状态,发生血栓。临床上多使用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联合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尽管能改善预后,但两者均只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初始环节,不能完全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此,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仍很高[6]。替罗非班属于非肽类血小板膜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够参与到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从而阻断血小板的聚集。另外,替罗非班还有抑制炎性因子的作用,能够减少各种缩血管物质和炎症因子,进而达到改善梗死血管血流的作用[7]。在心血管介入术中使用,能够降低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见,治疗组患者TMPG灌注3级的比例为74.35%,对照组为43.58%,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患者接受治疗后的1个月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0.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说明对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联合使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联合心血管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介入术后梗死区域的血流情况,缓解心肌缺血程度,同时可以阻断介入术中血栓的形成,对于降低治疗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但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日后还应对安全有效的药物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Lefkovits J,Plow E F,Topol E J. Platelet glycoprotein IIb/IIIa recepto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N Engl J Med,1995,332:1553-1559.
[2]楚艳贞.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3):173-174.
[3]张立成.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探讨[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6):78-78,80.
[4]聂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4):49,53.
[5]姜坚. 替罗非班对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12):889-91.
[6]叶海波.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与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155-156.
[7]高鹏.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与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2014,(32):97-98.
论文作者:郭楚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9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心血管论文; 盐酸论文; 氯化钠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血小板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