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的临床疗效探析论文_董亚妮

运城市妇幼保健院 山西运城 044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标准对产科DIC患者的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早期诊断标准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24例符合早期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24例符合一般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两组患者病情给予相应临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62.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重视产科DIC的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效果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主要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的患者血液内成分的平衡机制被打破,从而引发的病理和生理过程,其也是妇产科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患者发病比较迅速,并且病情复杂,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出血现象,所以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减少病死率[1]。在本次研究中就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研究和探讨,选择本院收治的48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现将研究资料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本院产科收治的DIC患者48例,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8.2±5.2)岁,孕周33~41周,平均孕周(37.6±2.7)周。其中初产妇30例,经产妇18例。经产妇中,9例为自然分娩,9例为剖宫产。48例DIC患者均有阴道出血,出血量为1200~2800 ml,平均出血量(1843±572)ml。根据诊断标准,将24例符合早期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24例符合一般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1.2诊断标准

1.2.1 一般诊断标准

伴有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多发性出血倾向、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等临床症状,进行抗凝治疗有效。

1.2.2早期DIC诊断标准

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0mg/L;D-二聚体(DD)试验呈阳性。

1.3治疗方法

1.3.1肝素治疗

给予首次接受肝素治疗的DIC患者肝素剂量为25mg,静脉滴注。肝素治疗期间应进行实验室检查,根据实验室凝血结果及试管法测出凝血时间及时调整肝素用量,凝血时间<12 min;>30min则提示肝素用量不足或过量,需及时调整肝素用量[2]。

1.3.2常规及辅助治疗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进行去除DIC基础病因诱因的治疗;阻断血管内凝血,恢复血小板正常;补充体液、平衡体液酸碱度,给予新鲜全血、血小板悬液、冷冻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帮助患者及时补充体内凝血因子,并给予抗感染、抗过敏、抗休克治疗[3]。

1.4疗效评定标准

①治愈:出血得到良好控制,临床症状完全缓解,DIC实验检查结果恢复正常;②有效:症状有明显改善,出血基本控制,DIC试验检查结果恢复正常;③无效:症状加重或无缓解, 出血无法控制,DIC试验检查结果异常。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总人数。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本文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本次研究中的相关资料采用%及n表示,并通过t值进行检验,P<0.05,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62.5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讨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产科的发生率不是很高,但是一旦发生就会对产妇及婴儿的生命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4]。主要是由凝血和抗凝血两个过程发生平衡失调引起的。在该病的临床诊断中,据文献报道早期诊断比一般诊断可更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所以在孕妇出现容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基础疾病、出血概率较大、休克、器官衰竭或者昏迷等状况时要及时注意观察并对凝血功能进行动态监测。女性在妊娠期的时候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其血液在此段期间也会出现高凝状态[5]。在女性正常分娩的时候会经过一个低度和短暂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状态,这样并不会具有比较大的伤害。临床上对于普通患者往往采取一般DIC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但对于孕产妇患者并不实用,DIC起病急,病情严重且发展迅速,一旦按照一般诊断标准诊断出的患者已经是中晚期,对于产妇来说,治愈率较低,造成产妇及胎儿死亡率较高,因此对孕产妇患者根据早期DIC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可及早对患者进行救治,有效提高治愈率,保证产妇及胎儿安全。

出血可导致产妇体内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引发DIC,因此需要及时补充血容量。采取抗凝疗法可帮助阻止DIC进一步恶化,临床主要应用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治疗的主要方法,能够有效阻断凝血,防止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的消耗,将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低分子肝素抗凝功效显著,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抑制其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使得凝血酶活性降低,帮助凝血因子进一步被消耗,且低分子肝素相比普通肝素用药更为安全。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62.5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产科DIC患者需采取早期诊断,找出引发DIC的病因,及时处理原发病,补充血容量和凝血因子,用合理剂量的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对于分娩前疑有引起DIC相关因素的孕妇,需做好密切的监测与观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提高产科DIC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彭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0(10):1901-1902.

[2]张珂.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4例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5(16):870-872.

[3]钟江如,纪艳洁,卢爱荣.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0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43(05):543-545.

[4]杜近云.20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6 (11):450-456.

[5]熊炜,卢宁军,彭阳.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诊治分析.中国医药导刊, 2014,16(12):340-341.

论文作者:董亚妮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9

标签:;  ;  ;  ;  ;  ;  ;  ;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的临床疗效探析论文_董亚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