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1]2002年在《尼罗罗非鱼胰岛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应用光镜、电镜及特殊染色等技术对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的胰岛及其细胞类型和形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尼罗罗非鱼的胰脏与肝脏混合存在,属于肝胰脏。胰岛则散布在胰腺内,无固定的形态,有的胰岛只有几个胰岛细胞,胰岛细胞的数量与类型也因胰岛的大小而异。在H-E染色切片中,很容易将胰腺泡和胰岛区分开,前者染色深,数量多;后者染色淡,数量少。用Gomori醛复红特殊染色法,见尼罗罗非鱼胰岛有叁种细胞:A细胞胞质中有黄色颗粒;B细胞胞质中有紫红色的颗粒;D细胞胞质内有浅绿色或淡灰色的颗粒。 电镜下,胰腺泡细胞内有非常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排列呈板层状,靠近腺泡腔的胞质中有许多大而圆的酶原颗粒。胰岛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明显不如胰腺泡细胞的发达,其它细胞器也比较少;分泌颗粒小,外有界膜包被,颗粒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其中央都有一个电子密度不等的芯。B细胞的分泌颗 王晓丽 尼罗罗非鱼胰岛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研究13粒较大,芯的形态多样,电子密度差异大,芯与界膜之间常有较大的空隙;A细胞分泌颗粒形态不规则,芯的大小不等,界膜与芯之间无空隙;D细胞分泌颗粒较多,芯的电子密度较低,界膜与芯之间无空隙,此外,胞质内可见较大的线粒体。
王晓丽, 房慧伶, 曾文宗[2]2004年在《尼罗罗非鱼胰岛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光镜、电镜及特殊染色等技术对尼罗罗非鱼 (Tilapia nilotica)的胰岛及其细胞类型和形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尼罗罗非鱼的胰脏与肝脏混合存在 ,属于肝胰脏。胰岛散布在胰腺内 ,无固定的形态 ,胰岛细胞的数量与类型因胰岛的大小而异。用 Gomori醛复红特殊染色法 ,见尼罗罗非鱼胰岛有叁种细胞 :A细胞胞质中有黄色颗粒 ;B细胞胞质中有紫红色的颗粒 ;D细胞胞质内有浅绿色或淡灰色的颗粒。电镜下 ,B细胞的分泌颗粒较大 ,芯的形态多样 ,电子密度差异大 ,芯与界膜之间常有较大的间隙 ;A细胞分泌颗粒形态不规则 ,芯的大小不等 ,界膜与芯之间无间隙 ;D细胞分泌颗粒较多 ,芯的电子密度较低 ,界膜与芯之间无间隙 ,此外 ,胞质内可见较大的线粒体。
丁利民[3]2011年在《异种胰岛细胞分离及生物活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鱼纲(罗非鱼)、爬行纲(中华鳖)动物胰岛细胞分离、提取的方法及功能评价,为临床胰岛移植探索新的供体来源。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分离罗非鱼、中华鳖胰岛细胞,光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台盼蓝染色流检测细胞存活率;双硫腙(DTZ)染色,镜下计算分离胰岛的纯度;采用含10%胎牛血清、RPMI 1640培养液等培养胰岛细胞,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胰岛细胞,ELISA法测定其生物学活性。结果分离的罗非鱼、中华鳖胰岛细胞活度均大于90%,分离物中胰岛纯度均大于80%,罗非鱼、中华鳖胰岛细胞在体外对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具有明确的生物学反应,并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胰岛素的产生也相应增加;二者胰岛细胞在同一时间组对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产生胰岛素具有量效关系(P<0.05),不同时间组间对同一浓度的葡萄糖刺激产生胰岛素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胶原酶消化分离罗非鱼、中华鳖胰岛细胞的方法可行,胰岛细胞在体外对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产生胰岛素并具有正相关;中华鳖胰岛细胞在相似条件下分泌胰岛素显着高于罗非鱼胰岛细胞,这体现了爬行纲动物胰岛较之鱼纲动物胰岛在生物进化上更高级,其为鱼纲、爬行纲与哺乳纲动物之间的胰岛细胞移植奠定了实验基础。
熊冬梅[4]2010年在《黑斑原鮡消化生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具有很高经济价值和养殖潜力的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 (Regan,1905)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其消化系统的形态学、组织学和超微结构以及消化酶的种类、分布、理化性质和不同年龄组消化酶的差异,并测定胃肠道粗酶液对7种饲料原料的离体消化率,从而为黑斑原鮡人工饵料的配方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同时也丰富了鮡科鱼类消化生理的基础知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斑原鮡消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口下位,吻钝圆,唇具小乳突。口腔和口裂都较大;上下颌有细小的尖齿,齿尖朝里,密集排列形成齿带。舌退化,第一鳃弓外鳃耙数目为5-9。口咽腔顶壁和底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内含味蕾和杯状细胞。(2)食道粗短,肌层很发达,内壁上有较深的纵向褶,粘膜层有大量的杯状细胞。黑斑原鮡食道前段的粘膜层仍发现少量的味蕾。(3)胃呈囊状,U型,分为贲门、盲囊和幽门叁部分,胃壁内有很深的纵向皱褶,贲门和胃底部有胃腺。向幽门处移动胃腺数量逐渐减少,胃肠交界处的幽门胃无胃腺。胃底部存在叁种类型的细胞:粘液细胞、腺细胞和内分泌细胞。(4)肠管较短,肠道系数约为0.9。肠壁较厚,管腔从前肠到后肠逐渐变小。整个肠道没有任何膨大部分,盘旋1-2次。整个肠道内壁充满密集的纵向粘膜褶,粘膜皱褶高度从前肠向后肠逐渐降低。肠上皮主要有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5)肝胰脏是分离的,胰腺主要分布在胃、肠道前段和胆囊壁外周以及肠道系膜的脂肪中。肝脏覆盖在食道和胃前端的上面,分左右两叶,肝脏呈深红棕色,分别通过连接带与胸鳍基部皮下的腹腔外附肝相连。胆囊借结缔组织与肝脏左叶相连,呈深绿色。2.2.黑斑原鮡消化道蛋白酶活性以胃最高,前肠、主肝和附肝次之,胃和前肠以及胃和主肝、附肝之间差异显着(p<0.05),主肝和附肝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中肠和后肠最低且两者差异不显着(p>0.05);淀粉酶活性以前肠最高,主肝和附肝次之,前肠与后两者差异显着(p<0.05),但主肝和附肝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再次为胃,胃与前肠淀粉酶活性差异显着(p<0.05),与两部分肝脏差异也不显着(p>0.05);中肠和后肠的活性最低,与前肠的淀粉酶差异显着(p>0.05);脂肪酶活性以前肠最高,主肝和后肠次之,叁者之间差异显着(p<0.05),中肠、胃和附肝的脂肪酶活性最低,中肠与后肠的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但二者都低于前肠(p<0.05),中肠与胃之间差异显着(p<0.05),主肝和附肝之间脂肪酶活性差异显着(p<0.05);胰蛋白酶前肠最高,胰凝乳蛋白酶活性主肝和附肝最高,两种酶活性均以胃部最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前肠最高,中肠和后肠次之且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前肠差异显着(p<0.05),主肝、附肝和胃活性最低,叁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亮氨酰氨基肽酶活性分布规律和碱性磷酸酶一致,前肠最高,中肠和后肠次之且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前肠差异显着(p<0.05),主肝、附肝和胃活性最低,叁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3.黑斑原鮡胃蛋白酶最适温度为30℃,前肠、中肠和后肠为50℃;胃、前肠、中肠和后肠四个部位的淀粉酶最适温度均为30℃;胃脂肪酶最适温度为30℃,前肠最适反应温度为50℃,中肠和后肠的最适温度为40℃。胃蛋白最适pH为2.0,肠道最适pH为9.0-10.0;胃淀粉酶最适pH为6.0,肠道最适pH为7.0;胃脂肪酶最适pH为6.0,肠道最适pH为8.0。胃和肠道蛋白酶在20-50℃范围内均比较稳定。胃蛋白酶在pH 1.0-4.5之间都比较稳定,肠蛋白酶的pH稳定性范围为pH7.5-11.0。胃和肠道蛋白酶最适底物浓度分别为2.5%和2.0%干酪素,胃和肠淀粉酶最适底物浓度分别为2.5%和3.0%可溶性淀粉。Na+和Hg2+对胃蛋白酶有明显抑制作用,Cu2+和Co2+有明显激活效果;Cu2+、Zn2+和Fe3+对肠道蛋白酶有明显抑制作用,而Ca2+、Fe2+以及Mg2+对其有激活作用,EDTA对胃和肠道的蛋白酶均有强烈抑制作用。胃肠道蛋白酶明显受到PMSF、TPCK、TLCK、PepstatinA和β-巯基乙醇等的抑制。4.黑斑原鮡不同年龄组的消化酶活性有差异。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在9龄组最高,7龄组和15龄组最低,趋势是随年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碱性磷酸酶也随年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脂肪酶活性3龄组和5龄组最高,基本趋势随年龄增加而减小。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以及亮氨酰-氨基肽酶随年龄增加而降低。5.黑斑原鮡粗酶液对7种蛋白原料的干物质和粗蛋白的体外消化率大小顺序为:胃部>前肠>中肠>后肠,其中对动物性蛋白(如鱼粉)的消化率高于植物性蛋白(豆粕、菜粕和棉粕)。消化道粗酶液分解蛋白质所产生氨基酸的速率顺序为:前肠>中肠>胃>后肠。
参考文献:
[1]. 尼罗罗非鱼胰岛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研究[D]. 王晓丽. 广西大学. 2002
[2]. 尼罗罗非鱼胰岛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J]. 王晓丽, 房慧伶, 曾文宗.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4
[3]. 异种胰岛细胞分离及生物活性的实验研究[D]. 丁利民. 南昌大学. 2011
[4]. 黑斑原鮡消化生理的研究[D]. 熊冬梅. 华中农业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