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演变为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分析——当前通货紧缩趋势的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通货膨胀论文,可能性论文,前景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紧缩趋势开始得到缓解,同时生产资料价格呈现比较明显的上涨趋势。那么,当前是否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苗头,通货紧缩的前景如何展望,特别是持续至今的通货紧缩是否可能演变为通货膨胀,这是宏观调控中需要密切关注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2000年通货紧缩趋势缓解的基本态势
我国的商品零售价格和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从1997年10月和1998年4月开始出现连续下降趋势,到1999年底,商品零售价格已连续27个月下降,居民消费价格连续22个月下降。1998年和1999年,商品零售价格分别下降2.6%和3%,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下降0.8%和1.4%。从价格总水平下降的角度看,我国通货紧缩趋势的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高,超过了其他许多国家,也造成了广泛的不利影响。
进入2000年以后,通货紧缩趋势开始得到缓解。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比1999年同期上涨0.1%,扭转了连续两年多下降的趋势;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9%,降幅比1999年同期缩小1.3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从2000年3月份开始转降为升,上半年同比上涨2.0%,6月份当月于1999年同期相比上涨5.8%。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升0.2%或0.3%,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6%,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约3.8%,其中石油及其制品、有色金属等产品的涨幅较高,分别达到30%和10%以上。
通货紧缩趋势出现缓解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度上涨。2000年上半年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达到约27美元/桶,比1999年同期上涨1倍。自1999年11月到2000年8月,我国国内成品油价格累计上调6次,汽油出厂价格由每吨2205元,涨至3405元,上涨幅度达54%;柴油出厂价格由每吨1900元涨到2770元,涨幅达46%。国内相关产品的价格必然受到影响。二是国内经济出现明显回升趋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8%左右,增幅比1999年同期高近1个百分点,扭转了前些年连续回落的趋势。同时,出口持续快速增长,消费需求转旺,投资增长速度加快,都有利于价格止跌趋稳,甚至上升。三是政策性调价。进入2000年以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上调了房租、水、电、气和学费等的价格和收费标准,上半年居住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上升4.7%和14.5%,全年预计分别上升约5%和14%,这对于居民消费价格转降为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是个别月份气候反常等临时性因素。2月份当月居民消费价格上升0.7%,主要是因为2月份蔬菜受灾减产以及其他食品价格上涨,其中蔬菜、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和饮食业价格分别上涨22%、2.4%、8.9%和0.5%,食品类价格总体上涨3.8%,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即达1.68个百分点。目前的问题是,在国际油价依然较高、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明显回升以及国内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究竟多大。
二、当前通货紧缩趋势演变为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
按照通行的定义,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国际上衡量通货膨胀往往用两个指标:一是消费价格指数,二是GDP缩减指数,以前者居多。改革以来我国发生了两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是1988~1989年,消费价格涨幅分别达到18.8%和18%;二是1993~1994年,消费价格涨幅分别达到14.7%和24.1%。而1995~1997年(1998和1999年消费价格下降,出现通货紧缩趋势)我国消费价格指数平均上升9.4%。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通货膨胀标准(例如,消费价格上涨多少定义为通货膨胀),不同国家的情况差异较大。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价格涨幅在3%以上,就认为出现了通货膨胀;拉美一些国家在80年代价格上涨率曾经达到翻番的程度,那时如果价格上升10%的话,似乎不足挂齿。从我国的实际看,可以作出一个初步的判断,即把5%(或6%)作为一个临界值,当价格涨幅明显超过5%(过去5年的平均数)时,可以认为出现了通货膨胀;价格涨幅大致在这一平均数时,甚至可以承受;价格明显低于这一平均数时,可以对价格形势放心。但这时也要防止出现另一极端,即价格总水平处于零增长,甚至绝对下降,导致通货紧缩,因为这也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广泛的危害。
国内外经验表明,通货膨胀的形成,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需求方面的因素,也有供给方面的因素。归结起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需求拉动。即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二是成本推动。即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工资等成本的提高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三是国外“输入”。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外通货膨胀通过产品进口等方式向国内传导,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四是政策性调价使隐性通胀显性化。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看,这些因素或者不存在,或者在短期内不致于形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
1.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影响
当前我国仍处于买方市场格局,绝大多数商品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根据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对609种商品的调查,2000年下半年市场供过于求的占80%,供求基本平衡的占18%。这虽然不能代表全部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但可见一斑。同时,经过多年的投资建设,我国的生产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许多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仍大量闲置。例如,目前我国钢的生产能力超过1.2亿吨,但产量为1亿吨左右;一般家用电器和汽车的生产能力闲置率更高。从需求方面看,受基数高和国际市场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1999年下半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的势头将会减弱,特别是2001年将回到比较正常的增长态势。消费需求回升主要表现在城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前景仍不乐观,将对农村市场启动和社会总需求的扩大产生制约影响。而且,在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回升和消费结构升级将不再是排浪式的,而是具有逐步递进的特征。投资需求回升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国债资金的支撑,而集体个体投资尚未恢复正常增长态势。目前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速度均大大低于1992、1993年,而且近期内不存在接近或超过这两年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近期内不会出现过去那种需求过热和经济过热,买方市场的基本格局仍将继续保持下去。经济增长有可能在2000年出现转折或拐点,但这一拐点将不是过去那种V字型,而是L型,即经济增长在扭转连续7年回落的趋势后,将在一定的范围内(例如7%~9%)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持续加速增长。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当前的通货紧缩趋势转变为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
2.原油等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
从国际市场看,原油价格已经从1999年初的大约10美元/桶上升到2000年最高时的约38美元/桶,上涨约2.8倍。综合多种因素分析,短期内国际油价继续大幅度上升或明显下降的可能性都较小,可能性较大的是油价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维持一段时间。在国际油价剧烈上涨过程中,我国从1999年年底开始连续6次较大幅度调高成品油价格,逐步推进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目前国内市场汽油和柴油零售价格大约在分别为3800元/吨和3100元/吨的水平上波动,与国际市场已经基本接轨。油价上涨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特别是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然而,如果用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的话,那么可以说,在目前的市场供求条件下,油价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第一,油价上涨的影响传导到消费价格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大幅度的衰竭、渗漏,只有少部分影响最终表现为消费价格上升,而大部分影响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并被这些部门、企业内部消化吸收。这主要是因为,在市场供过于求的情下,上游产品涨价难以转移出去。第二,油价上升比较明显地影响到居民的燃料和交通(例如出租车)服务价格,但这些项目在整个消费价格指数统计中所占的权数相当有限,因而其价格上升不会对整个消费价格形势产生大的影响。同样道理,虽然目前整个生产资料价格出现比较明显的上升势头,但在买方市场的总体格局下,其对消费价格的影响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也不会100%的,而是只有少部分传导到消费价格上。
3.加入WTO的影响
加入WTO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没有统一的模式。关键要考虑几个因素:(1)国内市场价格比国际市场高还是低;(2)进口比例大还是小;(3)加入WTO时国内经济正处于过热、偏冷还是正常运行时期;(4)加入WTO时国际经济环境正处于比较稳定还是剧烈波动状态。当国际市场价格高于国内,但国内供给存在硬缺口、不得不进口时,可能出现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当国际上出现1973年那样的石油危机而国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较高时,输入型通货膨胀往往难以避免。当国内正处于经济过热状态、通货膨胀呈现恶化趋势的时候(例如我国1993年),加入WTO并不能使形势得到根本扭转。表1列举了的12个国家或地区,在加入WTO后3年,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比前3年提高的有6个(包括持平)国家和地区,下降的也有6个国家和地区。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国家和地区,涨幅提高的幅度较小,平均为3.4%;而价格涨幅回落的国家和地区,涨幅下降的幅度较大,平均为11.8%。从我国的情况看,目前相当多的商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或更高一些。据有关比较分析,1999年初10类93种重要商品中,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有49种,占78%,低于国际市场的14种,占22%。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的产品(如家电和其他轻工产品等)进口量较小,只有少量产品属于国际市场价格高但不得不进口。因此,加入WTO后的短期内,进口产品对我国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总体上是抑制性的,不会出现猛烈推动价格上涨的情况。
表1 一些国家或地区加入WTO前后价格涨幅变化
单位:%
国家/地区 加入时间 前3年涨幅 后3年涨幅 涨幅变化
日本1955.09
4.10.6
-3.5
马来西亚
1957.01
0.6
-1.0
-1.6
以色列
1962.07
6.36.3
0.0
西班牙
1963.08
5.68.8
3.2
韩国1967.04
12.0
13.2
1.2
阿根廷
1967.10
44.2
10.0
-34.2
菲律宾
1979.12
11.5
13.7
2.2
哥伦比亚
1981.11
26.2
20.1
-6.1
泰国1982.11
12.42.3
-10.1
香港1986.04
5.07.5
2.5
墨西哥
1986.08
70.1
81.1
11.0
委内瑞拉
1990.09
49.8
34.5
-15.3
资料来源:根据IMF《国际金融统计年鉴》计算。
4.食品价格的影响
食品价格对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化趋势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过去发生的通货膨胀,在相当程度上是由食品价格涨幅过高所致;这两年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由食品价格降幅过大所致。从近期看,食品价格不大可能如过去那样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迅猛上升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1)尽管2000年粮食出现较大幅度减产,但目前粮食库存为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总体上仍处于供大于求状态。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与1999年同期相比仍然较大幅度下降,对农民收入增加和通货紧缩趋势的消除仍在产生制约影响。对于2000年秋粮继续减产以及旱灾对2001年春播和夏收的不利影响,政府部门已经有所考虑和准备。当前政府既不愿意看到粮食价格继续回落,也不希望粮价在短期内急剧上涨,而是希望粮价稳定回升。在粮食减产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粮价和食品价格稳定回升的可能性较大。(2)目前国家外汇储备比较充裕,在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利用进口调节国内市场的余地较大。(3)随着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化和恩格尔系数下降,食品价格在消费价格指数中的权重也中过去的40%以上调整到40%以下,食品价格上涨对消费价格的影响也相应减弱。
5.一般消费品价格的影响
衣着、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教育文化用品等的生产供应能力很大,近两年价格不同程度回落,其生产基本上不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今后一段时间其生产和供应将保持基本稳定的态势,不会对总体价格形势产生大的影响。
6.服务和居住项目价格的影响
近年来服务和居住项目价格涨幅一直高于消费品价格。据统计,1995~1999年消费价格平均上涨5.2%,而居住和服务价格分别上涨6.7%和14.7%。2000年1~11月,居民消费价格上升0.2%,而居住和服务价格分别上升4.8%和14.2%。从今后一段时间的趋势看,居住和服务价格涨幅仍将高于消费品价格和整个消费价格。但是也要看到三个因素的影响:(1)经过连续多年的发展和价格调整,住房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已经得到较大提高,居住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也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在住房、教育等领域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收费还应当清理取消。因此,居住和服务项目价格上涨的势头有可能比以往有所减缓,与消费品价格涨幅之差可能有所缩小。(2)居住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化相当一部分是政府调价的结果,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上涨幅度。(3)居住和服务价格在消费价格指数中的权重相对较小,因而其价格变化难以对整个价格形势产生决定性影响。以往发生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讲都不是由于居住和服务项目价格上涨过快造成的,近期内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7.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影响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过去几次严重通货膨胀都是在货币供应量急剧扩张、明显超过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两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也高于经济增长加价格涨幅(这里用消费价格指数),但由此还难以得出价格总水平随后将大幅上升的结论。例如,1999年广义货币M[,2]增长14.7%,狭义货币M[,1]增长17.7%,而经济增长(7.1%)与价格涨幅(-1.4%)之和为5.7%。预计2000年M[,2]增长13%,M[,1]增长17%,经济增长8%,消费价格上涨0.2%。但关键要看这样两个因素:(1)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远低于过去发生严重通货膨胀之前的年份。2000年M[,2]和M[,1]增长速度比1992年分别低约24个和22个百分点。(2)目前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超出经济增长加价格涨幅的程度也低于过去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年份。上述数据表明,与经济增长加价格涨幅之和相比,2000年M[,2]增长速度快4.8个百分点,M[,1]增长速度快8.8个百分点。而1992年M[,2]增长速度快16.7个百分点,M[,1]增长速度快18.2个百分点。可以说,当前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和经济货币化等方面的需要相比,只是基本适应,并未过度增长,因而不存在明显的通货膨胀之虞。
8.当前的经济和通货膨胀形势与1992~1993年有明显不同
分析近期的价格总水平走势,还可以对当前与1992~1993年的经济和价格形势作一比较。因为在1994年我国曾经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高达24.7%。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与1992~1993年的经济运行态势有很大不同。与1992~1993年相比,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慢4~5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2])增长幅度明显低;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幅低很多;消费价格和具有先行性质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同样相当低。1992年贸易顺差比上年明显减少,1993年甚至出现较大规模逆差,目前则存在较大顺差。由于粮食减产,预计2000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将比前两年明显下降,也低于1992~1993年,但目前的粮食库存则是历史最高水平。另外,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当时的7倍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比过去大大增强。从市场总供求状态看,1992~1993年仍是买方市场,目前的基本格局是买方市场,这种区别对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比较可以认为,导致1993~1994年那样恶性通货膨胀的因素目前并不存在。
表2 2000年与1992~1993年经济、价格形势比较 单位:%,公斤
年份
GDP
M[,0]
M[,1]
M[,2]
人均粮食产量
外汇储备
1992
14.2
35.3
38.8
37.3 380194.4
1993
13.5
24.3
26.2
34.5 387212.0
2000
8.0
11.0
17.0
13.0 3781650
年份
投资
消费
外贸顺差 消费价格 生产资料价格 市场态势
1992
61.8
13.4
43.5
6.4 8.2
卖方市场
1993
30.4
30.5
-122.2
14.7 25.4
卖方市场
2000
9.5
9.5
245.0
0.2 3.8
买方市场
注:2000年为预计数;外汇储备、外贸顺差单位为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各期。
上述分析得到的一个基本结论是,近期内我国从通货紧缩趋势演变为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再次发生1993~1994年那样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更小。
三、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宏观调控:通货膨胀与其他目标之间的权衡
随着生产供给能力的不断扩大,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价格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灵敏性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增强,银行贷款投放约束机制的形成,以及通过进出口调节国内市场的余地增加,传统意义上的短缺经济很难再有出现的可能,宁可说,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也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征。
一般来说,宏观调控目标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和国际收支四个方面。短缺经济条件下,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似乎总是旺盛的,政府好象在牵着一根缰绳,一旦放松,需求就象脱缰之马奔涌而出,这时,经济增长往往加快到过势的程度,通货膨胀相伴而生。因此,政府不必通过刻意刺激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也不必过于担心下岗失业,但对由经济过热引发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失衡需要密切关注、严加防范。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需求不再象过去那样有如井喷,相反,常常发生需求相对不足甚至绝对不足,对于政府来说,需求不再是如何限制、控制的问题,而是如何挖掘、培育的问题。这意味着,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了,经济增长乏力使得通货膨胀压力减轻了,但就业压力加大了,因为经济增长放慢必然意味着新增就业机会减少。同时,国内需求不足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为了缓解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企业将努力增加出口,即使不盈利也倾向于尽量扩大出口,结果是容易产生外贸盈余。考虑到大量的城镇下岗职工、城市和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以及每年新增的劳动力,我国的就业压力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持续存在,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鉴于此,宏观调控目标将发生重心转移,即在继续关注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持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在警惕和防止通货膨胀的同时,应当高度重视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发生和蔓延。
总之,在买方市场格局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或着力点是,通过坚持不懈地扩大国内需求和鼓励出口,促进总需求的稳定扩大和总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努力增加就业。在这一点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连续性和一致性,避免摇摆和犹疑,是十分必要的。
注:丛亮先生参加了本文的部分讨论。
标签:买方市场论文;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通货紧缩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基本面分析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国际市场论文; 经济学论文; 增长速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