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域性文化特征传承与发展中国论文_郭恩哲

立足地域性文化特征传承与发展中国论文_郭恩哲

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学院艺术系 内蒙古 015000

摘要: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国民族艺术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诸多具有特色的音乐文化特质逐渐变异、濒临消失。在这种契机下,发展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任务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首要之重。所以,采取积极有效的可行性措施对目前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了立足地域性文化特征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文化传承;发展

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类具有鲜明特征的音乐形式,并且在长期的积累中慢慢的发展,尽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了很多的波折,但是其精髓还是传承下来。社会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文化精神,民族民间音乐基本上集合了一个时期、一个国家、一切思想的精神内涵,最能够比较清晰的反映出当前社会的文化特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起步比较早,所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发展时期。

1 概述

音乐艺术自其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且通过听觉的意象表达着我们对于世间万物的思想与情感,同时其也成为了我们进行思想与情感交流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音乐艺术衍生出了极具鲜明中国传统内涵与特征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无论是民族音乐,亦或是民歌艺术,其都成为了一种独特且鲜明的地方文化载体。

从地域性音乐文化的发展渊源来说,其与地理因素与地域环境息息相关,正是在不同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发展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民歌等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表演形式,这一点在前辈们的研习中就能够得以体现,因为音乐艺术本就与生活相关联且反映现实生活,那么在地域环境中生活的大众的生活情趣、审美习惯、语言、音乐形式等等,都会对其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进而带有不同的地理因素与地域特点,这也正是音乐艺术“地域性”特征的体现。

2 内蒙古音乐艺术

据了解,内蒙古音乐艺术形式非常丰富且极具特点,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音乐艺术的道理同样如此。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由此不难看出内蒙古具有丰富的音乐艺术文化特色,这些特色鲜明的音乐艺术形式构成了绚丽灿烂的内蒙古音乐艺术文化。

笔者认为,音乐艺术“地域性”的特征直接影响到比族民间音乐、民歌等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两个词语,看起来相互矛盾,但在发展中却又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而言,只有传承才能够保留其最本真的艺术性情与文化底蕴,但传承并不代表着固步自封,更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其品位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摇儿歌和儿歌等。因此,在笔者看来,对于内蒙古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必须立足于内蒙古地理、方言、风格等方面,同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去为内蒙古民歌的发展提供发展新思路。

针对于内蒙古民歌的演唱,作为承继者需要去研习与把握其背后真实的风格特征与语言特征,不需要过多地零散与夸张的演绎,同时也要避免千人一声的局面。在当下的民歌舞台上,虽然演唱者采用传统民歌的唱法,但加入了过多的现代音乐元素,甚至是在唱法上根据现代审美去创新,在笔者看来,这都是浮于表面的变化,因为舞台从来都不是民歌最终的归宿,其讲究的真实与自然,不需要过分的加工与二度创作,因为这样反而会让民歌失去其最本真的特性与特质。此外,在语言方面,内蒙古民歌多采用各地的方言,这样才能够体现其最本真的音乐状态。而在当代民歌中,很多因为方言的问题,使得民歌的演唱多是模仿方言或是普通话演唱,这就导致内蒙古民歌在语言上失去了原始的韵味。因此,对于内蒙古民歌的承继,需要演唱者能够踏实认真地去了解内蒙古民歌相关的内容与内涵、唱法与技巧、语言与背景,以笔者自身的体会来说,内蒙古民歌的演唱并没有过多的技巧,但其却能够生动地表达其中淳朴、自然的意境。就这一点而言,这也是需要我们去深入研习的技巧。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称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民间歌舞、说唱伴奏,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传统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分别适于室外和室内演奏。大琴长100厘米,小琴长70厘米,琴箱用硬杂木作框板,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琴头雕刻精致的马头。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弦轴,两条马尾弦分别用40、60根长马尾合成。琴弓用藤或木制杆,两端系以一束马尾。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古今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演奏采取坐姿,琴箱夹于两腿间,琴杆偏向左侧。马头琴细弦在里、粗弦在外,音域一个八度,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琴弓在弦外拉奏,弓法多变,指法丰富,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近40年来,马头琴经过改革,艺术造型更加完美,音量和音域得到显著扩大,适于舞台或室外演奏。在笔者看来,一个流派,或是一门艺术,在地域特征下的传承与发展,必然是需要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而作为独具草原上独具特色的乐器,正是在这一片地域文化因素中孕育的独特艺术形式,其发展离不开所依存的地域环境,也离不开其文化大背景,更离不开几代草原上艺术家们对于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在丰富多样的内蒙古音乐艺术之中,无论是民族器乐艺术,亦或是民歌艺术,其都属于地域性艺术的范畴,两者之间有着审美与体验上的共融性与共通性,在现如今时代背景之下,两者同样能够很好地进行交互与互动,进而共同发展,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拓宽眼界,打开思路,加快内蒙古地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步伐,这不仅是对其的保护,更是对其发展的促进。

3 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播与传承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继承中华传统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可持续的、多元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正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一书中所展示的那样,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璀璨而丰富,是中国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基石和文化宝库,是我们挖掘不尽、传承不绝的艺术资源。

参考文献:

[1]马琼.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国音乐,2007,(04).

[2]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音乐,2008,(02).

[3]蔡毅.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艺术教育,2008,(07).

[4]刘帅.新时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论文作者:郭恩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0

标签:;  ;  ;  ;  ;  ;  ;  ;  

立足地域性文化特征传承与发展中国论文_郭恩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