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凯在襄阳的政治文化建树论文

论周凯在襄阳的政治文化建树论文

论周凯在襄阳的政治文化建树

李咏秋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人文学院,湖北 十堰 442700)

摘要: 周凯于道光二年至道光六年八月任襄阳知府,在任上勤于任事、明敏有为,留下了卓越的政绩与良好的官声,其中尤其以劝谕农桑一事影响深远。在实际的政绩之外,周凯创作了《劝襄民种桑说》《种桑十二咏并序》《饲蚕十二咏并序》《武当记游二十四图》等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资料价值的作品。襄阳的山水人物也给予了这位才华横溢、奋发有为的士大夫以深厚的滋养,在他个人的政治发展、著书立言与艺术创造的历程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关键词: 周凯;襄阳;京都二十四诗人

周凯(1779—1837),字仲礼,号芸皋,别署富春江上捞蝦翁,浙江富阳人,清代嘉庆十六年进士,历任襄阳知府、汉黄德道、福建兴泉永道道台、台湾兵备道及按察使司等职,卒于台湾任上。据《富阳光绪县志周凯传》记载,周凯为官颇有政绩,断词讼、平盗匪、劝农桑、设义学、广水利、修道路,展现出明敏善断的政治才能,留下了良好的官声。《清诗纪事》概括周凯的学问才情为“芸皋学问渊雅,居词苑者十年,师事董文恭公,习山水,与李晓桐、袁少迂讨论,深得画家三昧。”[1]周凯幼年即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与启蒙教育,“年六岁,从叔父云川先生读”,“年十岁,从表姊婿王默斋先生会图读”,“年十五岁,从季阶平夫子名泰亨读,学为制艺小诗。”[2]十五岁选入学馆,至三十三岁及第,期间师从古文名家、常州词派开创者武进张皋文先生学习古文,与昆弟友朋读书交游。这是周凯系统进行诗歌古文训练、积累艺术修养的关键时期。他在及第前后寓居董诰相国府多年,董氏父子皆善画,这为他绘画技艺的精进提供了优渥的学习条件。周凯文武兼备,“文章、书画、经济,皆卓然成家”注 周凯:《内自讼斋文选》,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0。 ,曾与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人结南宣诗社,为京都二十四诗人之一。

周凯于道光二年九月自编修出任湖北襄阳府知府,道光三年二月接印襄阳府,至道光六年八月卸任襄阳府事,卸任后“以捐修城工事未竣,留襄督办”,至九月完工移交后赴任汉黄德道。周凯在襄阳任事共三年零六个月。期间,“重建校士馆,劝民种桑”,“劝设义学十八处,以教童蒙”,“浚复高阳池,以广水利”,“修平城内道路及抵南阳大道”,“以襄郡城垣坍塌,劝民次第捐修”。[2]他还大规模地修葺习家池,疏浚池塘,修复亭馆楼阁,并新建四贤祠。工程完毕当年(道光六年)的上巳节,周凯于此大会宾客,并与僚属士人题咏诗歌,这些诗作刊刻结集为《高阳池落成修禊图诗》,堪称周凯任上的文化盛事注 恩联,王万芳:《光绪襄阳府志》 。周凯在不到四年的任期内劝谕农桑,重建楼馆,设立义学,疏浚水利,修建道路,复建城垣,完成了数件利于民生、益于教化的大事。在建设效率相对较低的古代社会,以上每一件事都需要主事者奔走呼号,殚精竭虑。这显示出周凯作为一个地方官员任事的责任心、办事的能力以及勤勉有为的精神面貌。正如他的上司在推荐他的奏章中所述:“周凯才具明敏,办事振作,志期远大,束身仍自慎持。”[2]

一、明敏任事劝农桑

如果说修建公共设施、兴办学校教育是古代社会有为的官吏通常会关注的事项,那么在襄阳任上劝民种桑则是惠民最甚、泽被后世且具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劝民种桑的举措源于周凯对襄阳地区民生民情的分析,他发现襄阳的百姓“尺寸之土,罔不垦殖”(《劝襄民种桑说》下同),耕作不遗余力,但是老百姓仍然十分贫困。其劝桑的初衷在于体恤百姓的穷困,“长民者,不能不为尔民深长思也”,身为父母官应当要为百姓谋求改善经济状况的途径。“余遍行郊野,历村落”,经过实地勘察发现本地老百姓不事蚕桑。但是桑蚕之事,所费的功夫不多,且桑树易生长、用途多,“事半功倍而无患,利与稼穑等且过之”,对改善民生有很大帮助。另外考之《禹贡》《农书》《襄阳志》的记载,认为襄阳的地理环境也宜于种桑,并且襄民已种木棉,“益以蚕桑,其利不更溥哉”,百姓种桑将获得更大收益。

在经济的考量之外,种桑还有出于民风教化的考虑。周凯考察乡里,看到贫民妇女从事耕田的繁重劳动,生活的艰辛导致诸多夫妇相讼、妇女拐逃、买休卖休的案件,另有盗贼奸邪之徒为非作歹。这类伤风败俗、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妇女无所事事,没有赖以维生与发展的职业,进而导致思想行为上不守本分、不知廉耻。种桑后妇女从事养蚕纺织一方面避免了无所事事而生事,另一方面也能切实改善经济状况,缓解这一类社会矛盾。

为推广种桑,打消百姓的顾虑,周凯个人出资采购桑苗八百多株,种植在大堤、山脚,并向老百姓演示接压、壅灌的方法,让老百姓自由采摘枝条栽种。为获得正确的种桑方法,周凯向老农求教,并考察农书中的记载,比较研究不同的桑树品种,研究栽种方法。为让百姓普遍知晓,还将栽种法涵咏于“种桑十二咏”中,希望通过读书人的传诵推广之,以引导老百姓普遍种桑。并有“饲蚕十二咏”述养蚕之法。

《劝襄民种桑说》[2]是一篇论述全面的说理文,从襄阳民情、种桑的经济效益、地理环境的适宜性、民风教化与社会安定的角度阐述了在襄阳种桑的必要性,明白透彻地说明了种桑的道理,非常具有理论说服力与实际应用价值。这同样是一篇展示出作者深厚学养的议论文:“农桑者,天下之大命也”,“诚裕天下衣食之原,而为民立命者,耕与桑未可偏废也”,农桑是农业社会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根本;“圣王之所以设官分职,不惜委曲繁重以为民劝者,诚以农桑者,养民之生,即以正民之心也”,经济基础与社会风化又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周凯对治民之道、治世之理的深刻理解。文中既引述了《孟子》《史记》《礼》等经典中关于种桑必要性的论述,如“《礼》,天子躬籍以教耕,后妃亦亲桑以教蚕”,以圣贤书的记载强化劝桑的权威性,也引用了《农书》《禹贡》《襄阳志》等实用性书籍中关于种桑的地理条件的记载,如“《襄阳志》载:物产桑及山桑、素绢”,证明襄阳在历史上有种桑的传统、有适宜于种桑的地理条件。将宏大道理、抽象的理念熔铸于对具体事务的分析与阐述之中,将先贤讲述的道理与实地勘察结合起来,不仅体现为文章的逻辑完整、论述全面,更展现出周凯经世致用的治学治世的理念。

二、学养深厚著农书

周凯劝桑的缘由与具体的举措详实地记载在《劝襄民种桑说》《种桑十二咏并序》以及《饲蚕十二咏并序》等诗文之中,这些诗文在当时是出于劝谕、指导百姓种桑饲蚕的实用的目的而创作的,后来《劝襄民种桑说》三卷,附饲蚕诗一卷被收录在《清史稿》农家类中,成为襄阳地方历史乃至农学的珍贵资料。

从提炼主题的角度,“逃归”情节牵涉到的问题是:太子丹为何要摹士行刺秦王,即整个事件的动机问题。从以上的梳理,我们已明确了秦王对待太子丹的态度,因此,小说递接下面一句:“深怨于秦,求欲复之”。看来,太子丹由怨生仇,由仇生报复之心,自是必然。作品后文,于复仇动机反复申明:

陈菁将交际语言能力分为三大类口译能力: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心理能力。参照陈菁(2002:53)的口译量化评估表如下:

春来雨水匀,桑叶大且圆。采之饲我蚕,蚕饱已成眠。蚕眠叶自稀,叶叶不论钱。去之留余力,长养待来年。

(《种桑十二咏并序·去初叶》)[2]

这首诗是用来说明在种桑的过程中,用初生的桑叶饲蚕之后,剩下的叶子要去除干净,这样才能为桑树留下后劲,利于后续桑叶的生长。诗中描摹春雨滋润后桑叶饱满,蚕饱酣眠,一幅丰收在望的景象。诗人寓种桑的技艺于乡村农事生活图景的描绘中,寓“去之留余力”的劝诫于“长养待来年”的憧憬与期待中。在诗的节奏韵律中蕴涵了乡村生活生机充沛的意趣。这是一首用于推广技术的歌谣,这更是充满情趣的田园诗。

荒凉古殿锁寒烟,百万空劳九府钱。燕子不来春又去,仙人应笑住无缘。一轮斜日挂林练,正是萧萧落木初。不忍回头向山别,笋舆时学倒骑驴。[2]

《种桑十二首并序》《饲蚕十二首并序》分别详述了种桑、饲蚕的各个步骤:种桑包括种葚、压条、接枝、移栽、壅灌、采摘、去初叶、伐远条、禁再采、收霜叶、剔枯皮、兼种柘等十二个事项;饲蚕包括迎猫、浴蚕、初眠、二眠、三眠、大起、分箔、炙箔、上簇、下簇、择网、缫丝等十二个事项。每首诗前皆有诗序,用以说明该项的操作方法,将种桑、饲蚕的步骤、注意事项等阐述得十分具体细致、可操作。在以序说明后,又题咏于五言律诗。这些诗作大都简明直白,条理畅达,富有韵律,节奏鲜明,且将生硬、干涩的技艺说明转换为生动的小诗,寓繁复的说明于鲜活有趣的描摹,意在使之宜于朗读传诵,播之久远。我们试举两首论之。

道光五年冬天,周凯在以襄阳知府身份巡视均州后登览武当山,赞叹武当山“琳宫绀宇,雕阑曲磴,不知费胜朝几万万,而怪石矗列,悬崖倒垂,神工鬼斧,莫喻其巧。岩隧清幽,花竹秀美,宛若神仙洞府者,已不可胜记”,偶然成行的武当山之游给周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即赋诗记之。此后,武当山的佳山秀水仍“每往来于魂梦间也”。[2]道光十二年夏,距登山之日过去了七年后,周凯在厦门任上历时三个月创作了武当纪游二十四图,又在原有题诗基础上补诗若干。我们现在看到的《武当记游二十四图》图册,存图二十四幅,每图以武当山一景为主题,以小楷或草书题诗一首或数首,杂以长短章句若干。每页图、诗对开,共四十八开,图后或诗后多有篆章。图册装为上下两册,每册首页有清代闽台著名书法家吕世宜隶书题书名。册首有周凯《自序》,追叙了游览武当山的过程以及创作图册的缘由。

(《饲蚕十二咏并序·迎猫》)[2]

这首诗是介绍养蚕之前要迎猫的习俗。养蚕忌老鼠,避鼠则需有猫,民间有养蚕需先迎猫的习俗:元宵日热闹非凡的时候,养蚕的女子要煮粥糜,登房上食之,并再拜祷告老鼠不要来捣乱。“裹盐聘狸奴,加以笔一束”是江浙地区的习俗,意为以盐迎聘猫,以示郑重其事,“笔”取意为“逼”,是逼鼠的意思。以诗的体裁将迎猫的习俗勾勒于鲜明的场景之中,“尔鼠虽有牙,不敢穿我屋”是蚕娘与鼠对话的口吻,生动有趣,平白如话。

《劝襄民种桑说》一文文理清晰、引经据典、论证有力,《种桑十二咏并序》《饲蚕十二咏并序》等诗平易畅达、意趣盎然。这些在当时出于实用的目的而创作的诗文让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读圣贤书、具有深厚学养的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治学治世理念,作为襄阳父母官的周凯体恤百姓疾苦的爱民情怀、积极有为的担当意识、通晓实务的办事能力、考察民情的实干态度。

三、魂梦萦系咏武当

元宵闹灯火,蚕娘作糜粥。将蚕先逐鼠,背人载拜祝。裹盐聘狸奴,加以笔一束。尔鼠虽有牙,不敢穿我屋。

这首诗兴叹寄之,立意深远。记叙成祖耗巨资兴修宫殿,武当山煊赫一时,而今古殿荒凉、冷落萧瑟,燕子去来,时空轮转,帝王也好,仙人也罢终于淹没于滔滔历史长河之中。落日西斜、落木萧萧的意象烘托出无限苍凉怅惘之情。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不舍与惆怅。但作者似乎想从沉重中超脱出来,以倒骑驴的幽默比喻结束全篇,在凝重中又有收束。其中透露出的不舍情绪是对游览行将结束的不舍,亦是在厚重的历史与时空的轮转之中感受到了巍巍武当深厚的底蕴,而产生的对武当山的依恋之情。

式中65ZB为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系数;CZHL为河南省城镇化率;LNFYB表示河南省老龄人口抚养比;WSJGS为河南省卫生机构数。

《武当纪游二十四图》图册是绘画、诗文、书法等艺术门类的集合。其绘画,“笔墨风格气韵,以及敷色之浓淡深浅,出入变化,二十四页中面目各具,绝无雷同”。其书法,“藏锋于浑,运巧于拙,渴笔干墨,朴茂渊懿,极类王氏蓬心,尤见功力。”[2]其诗作共计三十余首,另有长短题句若干,基本都是围绕武当山的游览体验、历史兴废、神话掌故展开,寄托诗人的文士意趣和人生感慨,其中不乏立意深远、气韵生动、描摹贴切、构思巧妙、想象丰富、格律严整的佳作。如上册第六幅题诗《回龙殿》:

《武当纪游二十四图》涉及的景观分布于武当山的四大核心景区(玄岳门景区、太子坡景区、南岩景区、金顶景区),其中既有声名远播的宫观建筑,如玉虚宫、紫霄宫、南岩宫、太子坡,也有险远幽奇的岩穴,如金仙洞、黄龙洞、五老洞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凯的游览颇下功夫,他不是泛泛地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而是每到一处即深入了解其名称来历、故事轶闻,可以说他的游览不辞劳苦、不吝功夫,观景全面细致且视角独到、思考深入。显示了他对武当山这一文化瑰宝的虔敬态度、深入理解和诚挚的热爱,换言之,亦是武当山以其深厚的文化魅力与瑰伟奇崛的景观深深地打动了这位艺术家。这是周凯与武当山结下的不解之缘,也是在艺术家深厚的文化修养之外《武当纪游二十四图》得以问世的重要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第一环节,独立思考七巧板的组成。第二环节,和同桌讨论七巧板中的秘密。第三环节,在小组中操作讨论七巧板怎样拼摆?教师引导学生遵循“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和“意见分歧-争议-辩论”的合作流程,对学生出现的闪光点和问题及时给予激励、支持或启发、点拨,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成效。

《武当纪游二十四图》作为一个书、画、诗文艺术的精品对清代襄阳地区历史文化价值的丰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绘画与诗文都具有较高的写实性,具有文献记录功能。如其中的周府庵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通过图册对此处较为详尽的勾勒,我们还能了解到其大致的样貌,仅就此处而言在今天保留下来的武当山研究资料中关于此处的原状的记录并不多见,并且在周府庵题诗中记录了一个名为叶问梅的道人,是不可多得的清代武当山道人情况的第一手介绍资料。二是以艺术家的审美发掘出武当山独特的审美资源。如在磨针井眺望远处的七座山峰在雪后晶莹剔透,宛若仙境,在太子坡景区远眺天柱峰已经成为今天远观天柱峰的一个绝佳方位,而在雪后仙山的神姿同样被周凯发掘出来。另外如南岩景区的观览尤其突出远观视角,在远观视角下才能把更好观赏在孤绝的悬崖上修建的天乙真庆宫的隽秀飘逸,从而领略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三是以绘画诗文的形式传播了武当文化。武当山不仅是秀美的山水景观,更是一座宫观建筑、宗教艺术文化宝库,周凯以其良好的文化修养在诗文中介绍了武当山的历史典故、道教文化、建筑奇观、山水胜景,这对武当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十分重要。四是周凯以其作为历史文化名人的身份增添了武当山的人文内涵。无论在当世还是在后世,周凯都是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他来到武当山观览游历,将个人的人生际遇、生命意趣与山水景物融合在了一起,并通过书画诗文记录下来,流传后世,斯人已逝,山水绵长,人以生命的温度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厚度。

2011年九十月份的一天,邓强告诉林中伟,可以让他来做安居华苑项目,但是需要城投公司下属的肇庆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建公司”)去投标,等市建公司中标后再和林中伟合作。此前,邓强已经和市建公司分管经营的副总经理程某打好了招呼,说会有一个姓林的找他,准备拿市建公司的资质投标肇庆城投准备建的经济适用房项目,让程总适当照顾一下林总。

受企业传统管理结构模式所影响,信息的传递时间较长,而且传递的速度较慢,这就在无形中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同时违背了信息化的特点,这种模式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所以,企业应该根据信息化发展的特点,改变组织结构,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实现企业中各部门的信息互通有无,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所以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出现,正好实现了该内容,它不仅能够保证信息之间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提高了管理水平。

襄阳知府是周凯就任的第一个地方实职,这时他已经四十一岁了,前半生所经受的良好文化训练、积累的丰厚能量终于迎来了一展拳脚的舞台。周凯在襄阳任上的作为可以说并不辜负他在此之前所接受的良好儒学教育,在襄阳留下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政绩,在百姓心里留下了体贴民生、思虑周翔、通晓实务、勤勉实干的父母官形象。其在任上著《襄阳诗集》八卷、《襄阳杂识》等记叙襄阳的山川名物、习俗因革、时事兴废以及前人得失,将离任之际,又将尚未来得及做的事务专门著《襄阳必高录》一卷以告后来者。在离开襄阳五六年后,又追忆当年在襄阳时游武当的情形,深情描摹武当山的风景,铸就《武当记游二十四图》这一艺术精品。作为一个在襄阳任期不到四年的父母官,周凯对襄阳民生万物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令人感佩动容。换言之,襄阳的山水人物也给予了这位才华横溢、奋发有为的士大夫以深厚的滋养,在他个人的政治发展、著书立言与艺术创造的历程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钱仲联.清诗纪事·嘉庆朝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2] 浙江省富阳市政协文史编委.周凯及其武当纪游二十四图[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收稿日期: 2018-09-25;修订日期:2019-01-08

项目基金: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开放基金项目(17wdjd010)

作者简介: 李咏秋(1991— ),女,湖北丹江口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4476(2019)04-0023-04

(责任编辑:陈道斌)

标签:;  ;  ;  ;  

论周凯在襄阳的政治文化建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