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学才艺一样学习古诗论文_余哲耿

像学才艺一样学习古诗论文_余哲耿

——浅谈古诗教学指导方法初探

瑞安市塘下镇罗凤第二小学 余哲耿

【摘 要】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诗歌灌溉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热爱诗歌,诵读诗歌,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本文以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具体实践,探索了古诗文教学的魅力所在,挖掘了古诗文的艺术特色,让古诗渗入学生生命,成为学生文化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诵读 才艺 有效 措施

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如何让学生喝了这一瓢而喜爱那浩瀚的大海?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与今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学古诗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吟一吟、悟一悟、品一品等丰富的手段了解了古诗的魅力,像学一门才艺一样学习古诗。

一、诗有韵——可唱

明朝吕坤在《社学要略》中所言:“每日遇童子倦怠懒散时,歌诗一章。曾欣赏了特级教师戴建荣的《送元二使安西》,戴老师古诗教学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读、唱、吟、舞。这四个部分有机结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就是在这样反复吟、唱、舞中,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学着他的样子,舞起来,甚至台下的听课老师也跟着舞起来。

我发觉那种吟诵是半读半唱的,是入迷的,是自我陶醉的。那一次次的反复读诵,加上对平仄读法的强调,加上对吟、唱的指导,加上最后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竟使这一次次的反复变得那得震憾人心。仿佛他就是这样带着学生走进古人的心态的。学生刚开始还觉得可笑,慢慢地,他们不笑了,他们用心地学习这种别致的学古诗方法。他们真的是如《诗·大序》中说的:“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也许,那种表面的形式,最初无法立即将学生带入诗的意蕴,但慢慢地,学生不知不觉的变了,静了,他们的吟、唱、舞也成了一种需要。

二、诗有景——可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

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又如学习杜甫的《绝句》一诗时,引导学生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情景:窗户外,柳枝吐翠,柳条飘舞,两只黄鹂在柳枝间追逐嬉闹,唱着悦耳的歌儿;天空中,一行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好景色。引导学生入境欣赏这样有声有色的描写,观其色,品其味,其趣无穷,其乐无穷。

三、诗有情——可吟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把学习古诗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融于生活,才有意义。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古诗让学生背诵。比如初春时节,在让学生观察春天的同时,我选择了许多描写初春早春的诗,有《春日偶成》、《城东早春》、《咏柳》、《村居》等,让学生背诵;清明节到了,我让学生背诵《清明》、《寒食》等有关清明节的几首诗,同时让学生了解古时候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并与现在的习俗相比较,让学生感觉古诗表现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与实际生活并不遥远。此外,我还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投身大自然,到郊外、去田野、山林、公园,身临其境,去领悟诗句的意思,使古诗学习融于生活,易于学生接受。

四、诗有理———可悟

雨果说,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饱含着作者深刻的生活感受,思想容量极大。因而千古传诵,益人心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这些如珠妙语,阐发其中的“理趣”,探求并欣赏其哲理美。如在讲《登鹳鹊楼》一诗时,引导学生认真探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蕴含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眼光远大,看得远一点,不能只看鼻尖下一点点。又如讲《小池》一诗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句深入探析,明确它不仅是表现“小荷嫩叶刚刚出水”的神态,而更是表明了这样的“理趣”:新生事物刚刚露出苗头,生命力十分旺盛,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途

五、诗有境——可品

在古诗中,有许多形象隐含着深刻的意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鉴赏。我们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解就变成了标准答案,这恰恰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病。教学中,应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在学习"树阴照水爱晴柔"时,组织语言启发学生想象:"让我们想象一下,清清的小池边,新长成的树叶连成片片树荫,树荫映照在水里,好像也非常喜爱这柔美的风光。"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眼前浮现出初夏小池柔美的景象,领悟初夏生机勃勃的意境。教师有意指导学生在欣赏诗中形象的同时,鉴赏其中的意趣,这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在日常生活的点滴活动中把古诗文教学融入其中,不强求孩子必须学会多少首古诗,也不要求孩子能够完全地掌握古诗,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的读诗声 ,深入每一个学生的耳,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财贵. 千古美文语文教学中的朗读.[N]山东: 齐鲁书社.

[2]蔡智敏. 小学语文教学通讯[N]山东: 语文报社.

[3]倪宝元.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 [N]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科学教育.

论文作者:余哲耿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7

标签:;  ;  ;  ;  ;  ;  ;  ;  

像学才艺一样学习古诗论文_余哲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