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轨迹及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产业论文,看我论文,产业结构论文,轨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3)10-0069-05
结构偏离度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一般来说,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且,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正偏离),也即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反之,负偏离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结构正偏离的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结构负偏离的产业则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如果国民经济各产业都是开放的,产业间没有行政壁垒,即呈完全竞争状态,那么通过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会使各产业的生产率逐步趋于一致,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就逐步趋于零。
一、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演变的基本特征
从1952—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经历了高空间期、空间下降期、空间进一步缩小期三个时期。目前,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不大,如果第三产业没有新的服务需求的增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难度加大。
从1952—2001年,按照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演变的不同特点,我们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第三产业高就业吸纳空间时期(1952—1978年)。这一时期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特点主要是:第一产业结构呈现高的正偏离,最高的1972年达到46.03,最低的1958年也有24.12。第二、三产业则呈现高的负偏离状态。其中,第二产业的负偏离最低的1977年达到-32.32,最高的1958年为-10.39。第三产业负偏离最低的1953年达到-21.86,最高的1978年为-11.57。从而使第一产业存在较大的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第二、三产业则存在较大的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这一时期虽然第三产业存在较高的吸纳就业的空间,但由于我国消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思想,不存在将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必要性,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少,从而使第三产业一直维持较高的就业吸纳空间。
资料来源:本图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资料,按照结构偏差的公式计算后再用Excel软件绘制。
图1 1952—2001年三次产业结构偏差演变图
第二阶段: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下降期(1979—1993年)。这一时期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特点主要是:第一产业继续维持较高的结构正偏离状态,仍然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第二产业仍然维持较高的结构负偏离状态,仍然存在较高的吸纳劳动力的空间;第三产业的负偏离度开始下降,反映了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逐步减少的情况,虽然在1985—1993年间有所回升,但结构偏离度均低于前一个时期,说明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比前一个时期有所缩小。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三产业开始了恢复性的增长,劳动力逐步进入第三产业,在没有新的服务需求带动就业空间增长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就业空间与原来相比则是下降了。
第三阶段: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进一步缩小期(1994—2001年)。这一时期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特点主要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稳定地超过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微弱下降趋势。由于这一时期第二产业生产能力极大程度地提高,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加上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严重影响了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提高,而第三产业则处于成长期,传统服务行业、新兴服务行业都存在较强的吸纳就业的能力,因而第三产业表现出对就业较强的吸纳能力。另外,改革的深化,使一些国有工业企业的下岗人员增多,这些下岗人员的大部分都流入了第三产业。再则,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进入第三产业,导致第三产业就业能力的较大程度的提高,并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如果第三产业没有较大的创新,形成新的服务需求,第三产业进一步扩大就业的能力会有所下降。
二、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国际比较
与国际标准模式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已经超过国际标准模式的水平,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空间相对较小,如果没有新的服务需求出现,第三产业进一步吸纳就业的能力难以提高。
我们根据国外著名学者库兹涅茨、钱纳里、赛尔奎因等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结果,按照结构偏离度的含义计算了这些模型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演变的一般规律,(见下页表1)。从结构偏离度的变化趋势来看,当人均GDP从低到高演进时,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较高的正偏离(21~35)逐步向0偏离度靠拢,在人均GDP的高端偏离度已经下降到-1.5~14.5;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较高的负偏离(-20~-11)逐步向0偏离度靠拢,在人均GDP的高端偏离度已经下降到-13-1.2;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是从较高的负偏离(-22~-17)逐步向0偏离度靠拢,在人均GDP的高端偏离度已经下降到-3.7~2.9。总体来看,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都在向0偏离度靠拢,实际上反映了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逐渐趋同的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渐上升,伴随而来的是第一产业大量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从而促使了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渐平衡。
表1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演变的国际标准模式
数据来源:此表系根据郭克莎、王延中主编:《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6页和第10页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就业结构的国际标准模式计算。
我们认为上述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国际一般模式的成立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三次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高的,以保证能准确地反映和计量三次产业的产出值(增加值)。(2)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以保证出现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后,劳动力能顺利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3)产业技术进步使三次产业的生产率逐步提高并趋同,特别是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2001年的人均GDP为7543元/人(当年价),折算为1958年美元、1964年美元、1980年美元分别为:410美元、453美元、622美元。(其中,2001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取1∶8,1958—2000年美国的年均通货膨胀率取2%)与上述三个模型相比较,我国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应该分别达到-7%、-13%、-10%左右。而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为33.62%,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27.70%,结构偏离度为-5.92%。与这三个模型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分别高了1.08%、7.08%、4.08%。综合来考虑,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国际标准模型理论值相比高了4%左右。
三、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高于国际标准模式的深层次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国际标准模型理论值相比高了4%左右的情况,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在目前增加值比重的情况下,就业吸纳能力与国际标准模式相比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或者说,今后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空间与国际标准模型的理论值相比还要低,这就给我国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增加了难度。我们认为这种情况还说明了五个问题:
1.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确存在较低的情况。也就是说,按国际标准模式,第三产业在这种就业比重状态下本应该有更高的增加值产出,但增加值比重低于模型的理论值,说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确较低,第三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2.进一步地,如果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出量(指服务产品量而非增加值)基本合理的话,增加值比重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低估。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1)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许多本应该进行市场化计量的产出却按福利型进行分配,导致低估了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制度改革,特别是要加快第三产业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如果这一推论是合理的话,那么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低的情况并没有原来想象的这么低,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转制(转变第三产业的发展制度)、提质(提高服务质量)、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方面,而并非在原来的体制下,一味鼓励大力发展传统第三产业,并寄希望于传统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2)我国对第三产业的统计有一定的偏差,许多第三产业的产出值并没有统计上。如果按1991年和1992年对第三产业的普查结果与没有普查年份的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偏差导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大约低2%左右,因此也就必须加强对第三产业的统计工作。
3.与国外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即在相同增加值产出的情况下,我国第三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已经高于国际标准模式的水平。如果这一结论成立,那么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的空间已经不大,除非第三产业有新的增长点出现,或者第三产业发展体制的重大改变,形成新的服务需求。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就业的吸纳能力,政府必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刺激第三产业服务需求的提高,才能为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创造更大的空间。
4.如果进一步考察第一、二产业的增加值结构、就业结构与结构偏离度的情况,我们发现与国际一般模式相比较,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特点是第一产业正偏离度远远高于国际一般模式的水平,而第二产业则正好相反,远远低于国际一般模式的水平。这意味着我国第一产业仍然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转移,而第二产业则应该还有较大的就业空间。实际上也说明了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高于国际标准模式的情况是在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处于较低层次上的平衡,而不是在产业结构高层次上的平衡。这样,我国不仅需要提升第三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同时也要促进三次产业的结构升级。也就是说,要在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中,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
5.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第二产业受到供给大于需求的影响,生产进一步扩大的难度较大,因此难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另外,第二产业在世界生产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资本排挤劳动力的现象日益明显,导致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下降。如果这种推论合理,那么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大部分要靠第三产业来消化,从而增加了第三产业的就业压力,并导致一些只需要简单培训的服务工作劳动力的过度供给,例如洗车、清洁、搬家、送货、餐饮、修理、小商小贩等这些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都会处于劳动供给过度的情况,竞争非常激烈,其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从业人员即使工资非常低也会就业。这样,我国的第三产业结构偏差还会进一步超过国际标准模式的水平,甚至向正偏离方向转变。
四、政策建议
1.消除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我们认为目前影响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扩大的最大障碍在于制度因素。从宏观层面来看,这些制度障碍包括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规定、还有行业垄断等。从微观层面来看,包括服务企业、事业单位的用工制度、福利保障制度等。特别是在我国的一些“事业”单位中仍然保留一套较为“规范”的、呆板的用人制度。该淘汰的出不了,想进的也进不去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影响了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从业人数的增长。因此要在第三产业中,以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为方向,大力推行制度改革,对于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增加人口在中、小城市的聚集程度,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由于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成正相关关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到中、小城市中,可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需求主体,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就提高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当然,城市化过程的人口聚集对大、中、小城市要有一定的区别政策,大城市鼓励人口的质量聚集,中、小城市则鼓励人口的数量聚集。
3.大力提高我国第一、二产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刺激生产服务需求的提高,促使生产服务业吸纳更多的就业。长期以来,我国第一、二产业生产的社会化与专业化程度不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运作模式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例如物流服务的发展就极大地推动企业的运输、仓储等业务的分离,并最终促使了物流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在第一、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过程中,政策要鼓励生产服务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分离出来,提高生产服务需求,拓展生产服务业的就业空间。
4.鼓励中小型服务企业的发展。由于就业问题的宏观目标与微观企业的目标一般是不一致的,宏观上政府希望解决更多人的就业,而企业则希望雇佣最少的劳动力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宏观政策只能是鼓励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或者对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进行扶持性发展。包括税收减免、工商登记优惠、行政性收费优惠、信贷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5.积极倡导灵活的就业方式。第三产业生产的服务产品具有多样性与个性化较强的特点,其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不一定需要完全像工厂化式的上班要求。例如第三产业中的一些服务行业的季节性很强,则需要季节性的服务人员较多,而许多休闲娱乐场所都是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才营业的。因此在第三产业中要积极倡导灵活多变的就业方式,政策要支持和鼓励非正规就业,包括临时就业、小时工(钟点工)就业、季节工就业、短期合同工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单一服务项目就业等。
6.消除收入差异,解决贫富差异较大的问题。第三产业一般具有收入弹性较大的特征,收入差异扩大最大的弊端在于减少了对服务产品的有效需求。因此我国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解决贫富差异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在于发展经济,特别是要重视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要在经济发展中,在把“蛋糕”做大的过程中逐步解决贫富差异较大的问题。西部大开发有利于解决我国的贫富差异问题。另外,政府有必要对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的第三产业项目进行投资或投资引导。
7.打破区域分割和条块分割。第三产业的区域布局具有网络性特点,一般会以城市为中心进行辐射性的网络布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服务企业成本,形成规模经济。金融网点、商业网点、连锁网点、医疗网点、邮政网点等的设立都需要跨越不同的地区,甚至国境。因此必须打破区域分割和地区封锁,促进第三产业的网络化、规模化的形成。另外,要打破行业之间的分割。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升级都会引起不同服务行业之间出现业务交叉,行业相互渗透的情况。例如物流业的发展涉及交通运输、仓储、通讯、信息等部门,即使在交通运输部门中也还有铁路、公路、航空、航海、管道运输之分,该行业的发展必然会在这些相关的行业之间产生业务交叉和行业渗透现象,只有在这些不同的服务行业密切配合的情况下,物流业才能得到顺利的发展。因此必须打破行业之间的分割,促进服务业的行业溶合。
8.加强对第三产业统计的研究。第三产业统计的难度远远大于第一、二产业的统计,而且第一、二产业的统计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对第三产业开展统计的历史较短,加上第三产业生产的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的特性和新兴服务产品的不断出现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第三产业的统计。目前中国已经颁布了国民经济新的统计分类标准,这有利于提高对第三产业统计的准确性,但要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统计机构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