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祝元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经验体会论文_陈凯

方祝元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经验体会论文_陈凯

陈凯

(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 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导师方祝元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30余年,运用中医方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总结出该病在病机上总属虚实相杂,乃因机体阳气亏虚、阴寒凝滞,导致气血不畅,痰瘀互结,故而发病,又以阳气亏虚、痰瘀为本病发病的根本病机。方祝元教授重视脉诊,善用温阳补肾、益气活血、通脉散寒、健脾祛湿之方药,因时因地制宜,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方祝元;缓慢性心律失常;经验体会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7-0227-02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特点是患者心动过缓,轻症时可有乏力、精力衰减、失眠、记忆力下降、易感劳累、活动后气促等,严重者多次反复出现晕厥、抽搐乃至于猝死,临床病例较为多见。西医临床多以阿托品、多巴胺等药物治疗,近年来对于严重患者主要是植入永久性起搏器,但由于患者对起搏装置的顾虑,依从性及费用问题,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于祖国医学“心悸”、“怔忡”、“胸痹”、“眩晕”、“厥证”等范畴,历代中医学家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导师方祝元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30余年,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临床诊治,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现将方师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认识及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1.方教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认识

方教授指出,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归于中医的心悸、眩晕、厥证等,历代医家对此多有研究,其临床证型以心肾阳虚型最多见,患者经常表现为心悸、胸闷、手足不温、畏寒、自汗、易惊吓,甚至发生晕厥、休克。根本的病机在于阳气亏虚,加之阴寒凝滞,故导致气血不行、痰瘀互结。心主血藏神属火,阳中之阳通于夏气。而寒邪属阴邪,当其寒性凝滞,痹阻心脉,就易于导致心搏减缓。方教授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脉象大多沉迟,其脉三至一息,为“阳不胜阴气血寒”之表现,或结、代脉,迟数交替等,为“阳气伏潜,不能健行”之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方教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经验

对于本病的治疗,方教授以益气温肾,以守为攻,主要使用温阳益气之品,特别是注重温补肾阳。方教授认为,虽然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位在心,但由于肾阳为诸阳之本,因此其根本在于肾,诸脏之阳皆由肾阳温煦,特别是心、肾都属于少阴经,二者经络循行路线上密切交通,肾阳与心阳关联紧密。心火在上,主血藏神,鼓动心脏搏动,温运血脉循行;肾火在下,主骨生髓藏精,温煦诸阳,促进气化,为阳气之根。二者为相辅相成之关系,心、肾阳气盛,则心率快、血脉盈、脉象实;心、肾阳气衰,则心率慢、血脉亏、脉象虚。温肾阳可补阳气根本,激发和调动五脏之阳,使机体正气能够抵抗外邪[1]。在温阳中药的选择上,黄芪健脾益气,附子助补心肾之阳,方师善用黄芪配合附子为君药。辅药多用细辛、麻黄、桂枝、鹿角片、肉桂。细辛可逐寒解凝,麻黄能振奋心阳,桂枝可温通经脉,鹿角片兼具益肾补虚、益气行血之效,肉桂能通利血脉、补益元阳、交通心肾。

此外,方师还十分重视从痰瘀论治。以往医家认为本病主要偏重于寒,“寒气入经而稽迟”、“迟则为寒”。方师指出,《黄帝内经》早有阐述:“心痹痛者,亦有顽痰死血。”医圣张仲景也指明“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即阳气虚损,胸阳不振,阴弦隐指中医的痰饮水湿寒邪等阴邪。胸阳本不足,阴邪上扰之,心脉滞涩,不通而痛。正如《症因脉治》中的“胸痹因痰凝血滞”。津与血名虽不同,但皆属阴精,生源相同。阴精为病,多因血液和津液留滞和损耗,而最终化为瘀血,津液之代谢失衡而终为痰浊。方师指出,临床还有一类病人,因嗜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之气,使水谷精微不能充分运化,聚湿而化为痰,痰浊内阻脉络而致血液瘀滞,痰瘀互结而发本病。治疗此类病人,方师善用丹参、莪术、三棱等中药,因其性微凉,又能行气养血,将之与温阳药物相配合,既能强化通行血脉的作用,又可避免辛燥伤阴的弊病。

方祝元教授强调,治病应因人、因时制宜。温阳益气,各家所用之法不一而足,与之相比,方师治疗本病主要采用守法。方师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受寒邪猝然侵及而受其扰,不宜采取“急攻”之法,而需守卫君主之官,将病机加以梳理。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以老年人多见,《灵枢》云“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可见本病患者多阳气不足,机体久已阴阳失调,过用助阳之品则过于猝然,应谨防生火,平缓调和,应以小剂量益气温阳之品开始,逐渐根据患者反馈而进行加量。方师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之所言强调因时制宜,“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盖因春夏秋冬四时之变对应升、浮、收、藏,一方面,若夏火不洪,宣通未及,势必导致冬藏无源,脏腑失煦;另一方面,则“升极则降”。本病患者因心、肾阳气不足,至冬季时寒邪深重而易造成病情加重、反复,因此夏季温阳药剂量应小、冬季剂量当加大。夏季酷暑难当之时,宜酌加西洋参养阴生津,以防阴津耗损,阳气溃散。

3.小结

缓慢型心律失常在中医基础理论里属于“心悸”,“迟脉”等范畴,主要病机被认为是心、肾阳虚,部分患者有痰瘀[3]。本病症候多见心悸胸闷、肢冷畏寒、气短乏力、面白唇紫、头晕耳鸣。方祝元教授认为本病由于心肾阳虚,血脉失其温养,进而脾阳受损,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失调,因此而湿浊内扰,气滞血虚,血脉无法正常运行,进而痰瘀互结,使心悸、胸闷等表现进一步加重。心主血脉,肾主藏血,阳气内虚,则心失温煦,心阳不振。且患者久病体虚,以致肾阳不足,心阳不振,影响血液运行,脉络瘀阻,则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因此认为,瘀血既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该病的一大致病因素。临床采取中医治疗,多以温阳补肾,益气活血,通脉散寒,健脾祛湿等为主。

【参考文献】

[1]钟立达.从心肾相关论治心律失常[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8):1016-1017.

[2]邓永启,张金山,刘光锋,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失常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4,46(3):40-41.

[3]安莉.通脉复律汤治疗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110例的临床效果[N].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8):165-168.

论文作者:陈凯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0

标签:;  ;  ;  ;  ;  ;  ;  ;  

方祝元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经验体会论文_陈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