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战略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视野论文,战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协调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自然环境间的和谐与共生。该理念基于代际公平原则,将当前需要与人类未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可持续发展(CSD)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外战略管理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Mike Porter认为,在资源生产率的层面上改善环境和提高竞争力可以达成统一,静态思维会导致企业因拒绝实施环保战略而丧失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采取新的思维模式来应对环保管制(M.Porter & C.V.D.Linde,1995)。环保能带来可持续发展的世界(Stuart L.Hart,2002),并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Pulahalade,et al.,2002)。
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低碳经济时代各国关注的热点,也为我国企业理论与实践提出新的课题。国外学者已从战略管理视角对组织与环境、组织与社会公平、组织与经济活动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年探索,这些研究为我国研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基础。本文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释义出发,阐述国外有关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文献特征,接下来介绍组织与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支柱理念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对国外有关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提出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战略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启示。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与绩效原则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加拿大著名学者Bansal定义企业可持续为一种能力,即企业对短期财务、社会和环境需求的反应能力,不损害其长远的财务、社会和环境绩效(Bansal,2005)。这个定义是对布伦特兰委员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扩展:“当代人的发展不仅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且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发展。”(Hart,1995)这一概念认为,所有人都能维持在合理的生活质量前提下,并假定人们的生活质量极大地依赖于自然资源。该定义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标准概念,被人们广泛引用(Kates,Robert W.,Parris,Thomas M.,2005)。
学者认为,法律管制、利益相关者压力、经济机会和受管理者公司价值驱动的道德动机四个因素共同影响企业的生态责任(Lampe,1991;Lawrence & Morel,1995;Post,1994;Vredenburg & Westley,1993)。2000年,Bansal & Roth通过案例研究,对这四个要素进行了扩展。以个人、组织域和生态环境对企业获得竞争力、合法性和环境责任动机的影响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模型,在这个框架模型中,个人、组织域和生态环境对竞争力、合法性和环境责任间的相互影响会使企业产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责任四种行为结果:①为获得竞争力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绿色营销和生产绿色产品;②为获得合法性遵从环保规制;③建立与利益相关者网络;④为表明具有环境责任而向环境事件捐赠。截至2010年2月,Bansal & Roth(2000)的文章在EBSCO文库中已被引用110次。广泛引用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Bansal,2005)就是基于这篇文章的理论框架。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经济、环保和社会公平三个主题,这三个主题也构成了可持续发展三个绩效原则支柱。它们通过环境保护、生态效率、产品责任、利益相关者管理、可接受的利润和可持续竞争优势应用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绩效分析(Bansal,2005)。这三个原则假定,以经济、环保和社会公平为导向建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为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
经济绩效原则要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即企业采取的各项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从财务绩效上得到可接受的利润。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战略无法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因而失去该战略行动的价值。
环境绩效原则是指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或者能够改善环境,提高生态效率。不考虑环境效益的企业战略,将会遭受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得不到合法性支持。失去合法性的企业,也将无法在社会上生存。而获得合法性能够为企业带来异质性资源,并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因而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命题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战略能够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优势。
社会绩效原则是指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要考虑社会成员的公平利益。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建立在尊重企业内部员工利益和向社会提供负责任的产品基础上。考虑了社会公平的企业,才能够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支持和外部顾客的拥护,这样的企业也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环境、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三个原则绩效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企业存在的基本价值是创造经济效益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自然环境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社会是连接自然环境与企业关系的纽带。没有社会公平,人们会向自然环境索取生存的资源,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反过来会给社会造成灾害,而社会又是由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共同构成的。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成为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目标。
三、国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围绕着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题,国外学者从不同视角探索和验证企业实施环境战略的途径和方式,以寻求从最有效的战略选择中获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或者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这些学者探究了组织和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绩效间关系,并尝试揭示其间的交互作用(Bansal,2005;Bansal & Gao,2006;Russo & Fouts,1997)。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绩效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于企业是否在环境效益、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成效。国外已发表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献大多探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尝试揭示其间的交互作用(Bansal,2005;Bansal & Gao,2006;Russo & Fouts,1997)。Bansal & Gao(2006)对1995~2005年10年间发表的有关组织与环境的79篇文献的分析发现,大多数研究分别从个人、组织、产业和宏观环境政策层面与财务绩效和组织发展能力做了分析,极少数文章探讨了不同层次间的互动关系。这些分析基本依赖传统组织理论,以数据、资料收集为主进行的实证研究。
有关组织与环境10年研究成果,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研究从绩效产出到主导范式,从应用的理论到研究方法的阶段性图景,为今后有待探索的空间指明了方向。这些文献的研究层面、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特征可概括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79篇文献有关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面包括组织与环境关系、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构建、理论与方法等。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企业环境战略对绩效的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主要从经济学基础理论和战略理论、社会学理论以及战略管理和制度理论探索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从绩效产出来看,关注于组织绩效的学者更多调查环境行为对经济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如整合环境和企业战略规划(Judge & Douglas,1998),组织资源和能力的获取(Chan,2005;Hart,1995;Marcus & Geffen,1998;Sharma & V.Burg,1998;Judge & Douglas,1998),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认知行为对组织生存的影响(Buysse & Verbeke,2003;Henriques & Sadorsky,1999;Dean & Brown,1995)。关注环境绩效学者更关心组织产出对环境的影响,尝试解释组织行为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损害,以期通过规制尽可能减少组织对环境的负外部性产出,如有毒气体排放(Douglas & Judge,1995)和废物垃圾处理活动(King & Shaver,2001)。研究者通过对企业绿色发展的基本范式测量,探索了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希望通过环境战略建构主流商业行为(Gladwin,1995;Fineman,1996;Newton,2005),引导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方向。Banerjee等从殖民主义视角对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平做了批判(Banerjee,2003),以期唤醒跨国企业改进在不发达国家和贫困地区经济行为,促进跨国企业在全球环境中的社会责任。
在研究方法上,Bansal & Gao(2006)分析发现,理论研究文章在逐年增多,但71%以上的文章是关于个人决策、组织合法性、组织间关系和全球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证研究,其中36%为定性研究,64%为定量研究。从分布上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待于在定性方面作进一步拓展。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认知的形成与组织战略的选择
自2005年以来,学者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上,不仅探索组织与环境的绩效关系,更从个体认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来探寻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Frank,2007)与实施(John P.Palazzo & D.Matten,2009),不同的战略行动会对企业产生哪些影响(Bansal & Gao,2006b;Kim,Bach & Lain,2007),企业如何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竞争优势(John & Loren,2009)。
态度、社会影响、感知控制影响人的意图进而影响行为(Ajzen,1988),行为者通过选择影响其目标实现的作用因素来支持其对目标的追求(Frank D.Hond & Frank G.A.DE.Bakker,2007)。管理者对合法性认知会影响企业生态责任的实施(Bansal & Roth,2000),在绩效和经理人动机间存在一种循环:如果企业创业初期行为获得成功,经理人更愿意在生态战略方面有增加投资的积极性(Branzel,Ursacki-Bryant,Vertinsky & Zhang,2004),因此,管理者个人的决策模式最终会影响企业战略选择。学者们不仅建立了环境事件的风险管理模型(Wilhelm & Shrinivasa,1997;Nault,1996),还研究了环境对组织流程管理的影响(Bansal,2003;Zeietsma,Winn,Branzei & Vertinsky,2002)以及绿色战略形成(Branzei,Ursacki-Bryant,Vertinsky & Zhang,2004;Rothernberg,2003)和温室气体排放与企业绩效(Russo & Stefand,2009)的关系。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产业多元化与跨国战略
跨国战略和多元化商业模式会使企业面临不同的环保压力。产业集群和域的内聚力会影响企业合法性,并对竞争力和生态责任产生消极影响(Bansal & Roth,2000)。当企业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时,实施前瞻性环境战略会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可以采取积极战略行为来改变公司传统的经济责任(Aragon-Correa & S.Sharma,2003)。全球化的企业面临着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与东道国制度相吻合,又要保持与母公司战略的统一。环境规制抑制了新企业进入到一个复杂的制造产业(Dean & Brown,1995)。企业进入新的业务环境要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以建立或加强全球化标准为导向的商业模式,以适应不同地区制度和产业规范管制(Andreas,G.Palazzo & D.Matten,2009)。在全球多元化战略中,企业实施有责任的多元化会提高利益相关者支持,而非责任行为会降低企业多元化的成功机会(Bansal & Gao,2006)。在有些地区,跨国公司会参与当地环保体系的建立,具有政治干预的作用(Rothenberg,2003;Yuan Lv.& Soo,T.Tsai,2006),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再停留在企业与环境间的关系,还朝着引导整个国际社会行为向有道德价值的方向发展。这些活动超越了利益相关者对责任的简单理解,更将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到全球的高度(Scherer & Palazzo,2007)。
(四)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应用理论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源基础观仍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学者研究的理论支柱之一。学者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实施环境战略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M.Pagell,D.W.Krumwide & C.Sheu,2007)。以资源基础观为依据的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如果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生活质量、知识和安全,或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就创造了价值;当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或者近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就无法进一步在资源上获得竞争优势(Strike,Bansal & Gao,2006)。新的竞争形势要求人们更好地利用环境、资源生产率、创新和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Prahalad,C.K.,& Hammond,2002),通过调配其资产、专业知识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经验来应对外部环境,实现更优化的企业绩效(Russo & Fouts,1997)。
制度合法性视角是战略管理研究组织与环境关系的新领域。Hoffman通过对美国化工行业环保制度建立来探索制度变迁(Hoffman,1990),描述了制度因环境问题受组织场域影响,规范制度向规则发生了转化。面对强制实施的ISO 14001国际环境标准认证体系,企业受不同环境压力影响,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来实现环境标准认证(Jiang & Bansal,2003),强制环保措施能够降低机会主义和信息不对称风险(Anderew,2005)。对印象管理研究发现,企业印象管理可以调节企业合法性与市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关系,降低风险强度。企业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良好形象,降低市场风险(Bansal & Clelland,2007)。
Berrone & L.Gomez依靠制度理论、代理理论,利用美国469家企业数据,调查了经理人薪酬与污染企业环境防御绩效关系,发现在污染企业,好的环境绩效会增加CEO的工资水平,环境治理机制会加强这种关系。污染预防战略影响管理层薪资水平超出了污染末端控制,并且长期加薪提高了污染预防的成功(Pascual Berrone & Luisr Gomez,2009)。研究同时表明,环境政策和环境委员会并没有比没有设置这类组织结构的企业有更好的表现,这种治理结构机制在污染治理中仅具有象征意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动态能力理论和动态竞争深受学者垂青(A.Aragoncorrea & Sanjay Sharma,2003;Vaness.Strike,Bansal & Gao,2006),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制度合法性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成为学者以组织社会学制度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探索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媒介(Bansal & Roth,2000;John Child & Terence Tsai,2005;Bansal & Clelland,2007;Pascual Berrone & Luisr Gomez,2009)。L.T.Wong & F.G.Erick利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30个内燃机舰队检验了中国利益相关者影响和环境管理活动关系,结果表明,规则性制度对两者关系影响明显,而利益相关者群体对舰队环境管理活动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晰,舰队规模、竞争力和政府压力对环境管理仍具有影响(L.T.Wong & F.G.Erick,2004)。这表明在中国情境下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可能不会收到太大效果,而从政府规制角度和企业对合法性遵循上有可能会有意外收获。
针对转型经济制度特征,J.Child & Tsai以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企业数据研究了新兴国家企业环境战略与制度约束(John Child & Terence Tsai,2005)。我国香港中文大学吕源教授就中国转型经济下的环保制度产生进行了研究,对中国转型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研究设想(Yuan Lv.& Soo,T.Tsai,2006)。
(五)国内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归纳
国外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已走向成熟发展阶段,而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才刚刚起步。2005~2007年发表在国内《管理世界》、《企业管理》、《商业时代》以及《生态经济》等期刊的200篇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章中,有6篇是关于理论方面的研究,有133篇是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还有61篇从产业和区域经济探索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层面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造与实施,从绩效考核和创新视角(18篇),绿色生产、营销(36篇)和知识管理(4篇)分析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关注能源方面的可持续,如煤炭、石油产业的可持续战略(29篇)。产业集群方面主要探索高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1篇)。在产业与区域经济环境方面,主要是对农业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5篇)。这些研究反映了目前我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现状。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我们发现,国内学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缺乏有效的具有中国情境的理论支撑,亟待开发中国情境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框架,并通过数据资料收集或实际观察,在更深层次上探索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各方面影响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对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四、对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启示
通过上述归纳可以发现,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国外的研究成果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不仅研究的理论框架尚未建立,甚至连基本的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义还在探索之中。
我国不仅没有建立起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和框架,转型经济状况下存在的制度空缺使各种法律和规则尚未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得不到有效实施,因而也造成环境保护治理和社会公平监督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没有得到关注,诉求无法得到均衡评价。2010年,哥本哈根环境大会,使世界各国面临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各国对碳排放的激烈讨论以及我国政府在大会上对碳排放的承诺,是中国企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新的选择,企业战略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低碳经济到来时刻,探索中国情境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框架和战略实施的路径依赖,不仅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完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一)研究情境的多样性贡献
由于我国经济处于从政府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过渡时期,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因此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需求各异的利益相关者,而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不同企业也具有差别较大的影响。这就给研究带来了丰富的细分领域和具有特色的情境因素。在不同体制和不同决策情境下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印证国外已有的研究理论,并且从中可以探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理论。
(二)文化差别带来的丰富调节效用
中国经济不仅具有转型经济特色,而且在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已经成为世界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成员。而中国的新兴经济特色又有别于那些从自然经济发展起来的国家,我国5000年的悠久文化,使中国企业在管理上具有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这种特色使中国企业在管理方式上有别于基于西方企业形成的管理理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上,无论从个人认知到行为选择,具有文化差别的判断可能带来有差别的结论,甚至可能与西方研究形成的研究成果完具有完全相反的效果。如通过对香港船长的研究,西方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就没有得到印证。而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企业要与国际社会面临同样改变现有发展模式的挑战。国外的管理理论在我国本土的不适应性,为以中国本土文化为基础,开发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机会。
(三)研究方法的独特性需求
学者们深知,有价值的理论命题需要从多方收集有效数据进行印证。数据的真实性决定了研究结论的有效性。面对各种所有制并存的现状,统计口径和方法存在很大差别,使研究者很难收集到具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数据收集的难度使学者难以以定量方法得到可靠理论成果,这就需要学者从案例研究方法入手,进行定性方面的探索。由于定性研究来自最基础的观察,也成为目前战略管理研究倡导的一种方式。
我们期待,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时代,通过广大战略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开发出具有中国情境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建立,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能实现可持续的自然环境和公平的人文环境,使人类社会能够拥有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公平、自然环境优美的和谐发展空间。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利益相关者理论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战略实施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 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