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展趋势与评价标准--以南戴河为例_核心期刊论文

期刊发展趋势与评价标准--以南戴河为例_核心期刊论文

期刊的发展趋势与评价标准——来自南戴河的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评价标准论文,期刊论文,报告论文,南戴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8月17日至8月19日,“期刊发展趋势与评价标准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秦皇岛南戴河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河北省期刊协会、河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来自除西藏自治区外内地所有省份的近200名期刊界同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有如下属性:(一)丰富性。研讨内容涵盖期刊发展和期刊评价两大主题。(二)学术性。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期刊评价研究机构——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研究室、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主研人悉数到会,另有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和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理事长莅会作报告,使得本会具有较高学术性。(三)适时性。2003年年中至2004年年中,最新期刊评价研究成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概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版)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陆续发布,这些成果蕴涵了新的研究心得,体现了新的遴选原则,需要在评价方与被评价方之间进行交流。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推出这次活动显得十分及时和具有较强现实意义。会议研讨观点综述如下:

一 关于期刊的发展趋势

会议围绕期刊发展趋势展开了研讨,由于与会代表多来自学术期刊,专家学者们侧重于讨论学术期刊的发展问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先生就目前中外期刊现状和学术期刊应对之策阐述了他的五点意见。第一、目前国际期刊业不振,中国期刊业差强人意,学术期刊宜稳扎稳打,夯实基础,自我优化,内涵发展,不要急于求大求强。在当今世界,美国是第一出版大国,9.11事件以后,它的出版业同其经济、社会一道受到了打击,国际出版业也因之受挫。中国的期刊业发展较为平稳,据统计,中国目前人均期刊年占有量是2册,日本30册,美国25册,巴西8册。中国17年前就是人均2册的占有量,这说明近年来期刊种类增多了而市场占有率却没有增加,因此,再也不能发展同质化的没有特色的期刊了,现有期刊应当想方设法提高发行量。学术期刊更应该像重视编辑一样重视发行,为此,他对学术期刊有三点建议:1)建立自己的读者数据库,要力求精确,甚至要成为整个行业的重要数据来源;2)建立一支精干的发行队伍,勇于开拓市场;3)建立方便、快捷的订阅机制,如网络订阅、手机订阅等。第二、在目前社会转型之际,学术期刊宜脚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只船,既要用足政策,又要适应市场。根据出版行业改革规划,出版市场将划分为社会公益类和企业经营类,国家各给政策,以利于协调发展。学术期刊多数是两类都沾边,两类期刊的政策都可享用,学术期刊应当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增强活力,扩大读者群,实现有效的期刊增值。国际市场上好的学术期刊都是按质论价的,国内的学术期刊也可以考虑这种方式,要勇于闯市场。第三、每家学术期刊都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打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期刊的品牌上,品牌包含了经济和文化价值,它是拉动市场的火车头。学术期刊要想办法开发自己的学术优势,不断提高质量,要有创品牌、经营品牌的意识,学会靠品牌开拓市场。第四、学术期刊要把自己摆在国际学术期刊交流互动的大环境下,既敢于引进来,更勇于走出去。办学术期刊要有国际视野,积极参与中外交流,我国已经允许45家境外期刊来中国进行版权合作,学术期刊也可以尝试,特别是科技类期刊。第五、学术期刊要恪守职业道德,保持良知与操守,不要助长学术腐败。学术腐败与出版业有一定的关系,学术期刊工作者要增强责任心,把关要严,在源头堵住学术腐败。

上海编辑学会副会长郝铭鉴先生就期刊特别是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期刊的生存环境不佳。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现有9000种期刊中,80%面临生存问题,20%存在发展问题,而且这20%中,只有17%是真正赚钱的。期刊业正遭受三个方面的困扰:1)出版空间过分拥挤,期刊的品种繁多,而总印数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由于不存在退出机制,僵而不死的期刊过多。2)期刊发行渠道不够畅通。新华书店和邮局的服务长期不能到位,成了瓶颈地带,期刊自办发行又心有余而力不足。3)读者阅读心理疲劳。读者永远是“喜新厌旧”的,期刊面临一个“七年周期律”的问题,办刊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论述生存环境的基础上,郝铭鉴先生提出学术期刊一定要有学术个性,要以“唯一”求“第一”,“与其开百货公司,不如开专卖店”、“宁做‘焦点访谈’,不做‘新闻联播’”。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理事长龙协涛教授主要就高校社科学报的现状和发展问题阐明了如下见解。第一、在对教育部推出的名刊工程的背景、名称由来、实施过程及其影响作了简短的介绍之后,他指出,现在是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最好时期。第二、高校学报今后发展宜“专刊化”,即选用稿件的学科范围要相对集中,学报如仍像过去那样对学科面面俱到,形成千刊一面的局面,其社会影响力就会有所下降。第三、针对有人批评学报整体质量不够高,数量也有些偏多,应减去一些的言论,他认为,学报群体也存在一个生态群的问题,客观现实决定学报不可能家家都顶尖,较小学校的文科学报起着“实验室”的作用,发挥着培养人才的功能,不能奢求它刊登水平很高的创新文章。论文只要不是抄袭,就都有一定价值。文科学报太滥的说法不足取,需要维持一定的数量。

二 关于期刊的评价标准

核心期刊的评价和应用是目前期刊界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概览》主研人龙协涛先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主研人蔡蓉华女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版)主研人姜晓辉先生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主研人之一的袁培国先生分别介绍了各自的评价标准和研制过程。此外,专家们还就期刊评价话题纷纷发表了意见。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研究室蔡蓉华研究馆员就核心期刊的作用谈了以下观点:核心期刊是揭示客观规律的具有使用价值的一项研究,它的产生实际上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它在许多方面都可以发挥参考作用,如在期刊采购方面、在导读咨询方面、在评价学术成果方面、在作者投稿方面、在文献数据库选择来源期刊方面等等,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则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在期刊创精品创品牌方面、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面等等。但是核心期刊的评价是社会科学范畴内的研究,是统计学概念的研究,所以必然是宏观的而非精密的研究,难以完全真实地反映期刊常态。进入核心区的期刊相对于没有进入的期刊,其影响力势必要大一些,但是具体到所载文章上就未必,非核心期刊一样有好文章,所以“核心”作为参考是有价值的,作为标准特别是唯一标准肯定要出问题。正如《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对核心期刊的表述:“核心期刊只是相对的统计的概念,它只能起参考作用,不能起标准作用。如将其作为衡量论文水平的绝对标准来用,就可能发生谬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袁培国先生讲到,评价核心期刊,将一批学者推向了世界,成为国际闻名的专家。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晓辉研究员指出核心期刊是一种客观存在,首先期刊是可以评价的,期刊上的文章水平基本上反映了期刊的水平。例如期刊选用论文是根据论文水平、价值大小决定取舍的,编辑过程就是对稿件的评审过程;反过来,作者和读者是有选择的去给期刊投稿或阅读的,这是客观上的对期刊的评定。过去学术期刊定性的评价方式易受非客观因素干扰,其后逐渐采用定量分析,引入引文检索的方式。90年代科技界和社科界逐渐建立数据库,数据统计工作者在查找资料时发现,在文献生产、流通、应用方面存在着一个数学上的“核心效应”,即某学科的20%的文献常常包含了80%文献量,影响力、被引情况也类似,这就是“二八律”,二八律是核心期刊的一个理论基础,它揭示了期刊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核心期刊评不评都是客观现实,核心二字有些敏感,但目前尚找不出更合适的字眼来代替它所含的“集中效应”。

关于目前核心期刊存在的问题,姜晓辉谈到目前反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声浪很高,概括起来反对意见主要有:第一、核心期刊的评定对期刊事业的发展不利,表现在非核心期刊的稿源大量流向核心期刊,一些核心期刊乘机乱收费,卖版面,出增刊;第二、许多单位评职称将核心期刊列为标准造成核心期刊稿源拥挤不堪,非核心期刊稿件严重不足;第三、认为核心期刊的评选不科学,漏选或误选现象严重;第四、多家核心期刊评价机构评定标准的不一致给期刊业带来一定混乱;第五,进入核心圈的若干家期刊对排列的名次不满意。除上述五种反对意见外,另有非常情绪化的论点认为评选核心期刊是一场闹剧。姜晓辉先生不同意这些看法,他说学术期刊的评价由专家定性评价过渡到量化评价,是一种进步,核心期刊的评定也的确需要更进一步完善。但对核心的曲解主要体现在理解和应用过程中,属于科研部门的使用问题,这不能归咎于计量评价的本身。对于核心期刊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科学地研制、科学地理解和科学地使用。至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目前的评比是以学科的分类为依据的,综合性期刊的评定操作起来会比较复杂。蔡蓉华也指出:核心期刊评价存在着的问题,一是时间滞后,以往是三到四年一版,今后力争两年一版;二是交叉学科期刊入选难,下一版将着力解决。袁培国认为:期刊评价出问题多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多是由于文献计量工作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沟通不够,造成管理人员生搬硬套。评选来源期刊目前迫切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科研管理中文献计量评价与专家审定结合起来进行才更科学,单独使用哪一种方法都会造成失误;二是使用文献计量数据时,要互补性地使用多种计量方法得出的结论;三是慎重处理个性和共性、个体和整体的关系:四是科学辩证地运用发文量和载文量。蔡蓉华也谈到,核心期刊是统计学概念,是文献计量概念,是参照物,不能作为标准,所以有了核心以后产生负面影响不全是核心期刊评价的问题,而是用过了头的问题,它的真正作用有赖于大家特别是使用者——科研管理者的深刻认识,做核心期刊评价的人无法左右社会上对核心期刊的滥用现象。有人讲,稿源由非核心期刊涌向了核心期刊,在这方面,核心期刊的评定恰恰可以对各期刊争先恐后办成精品形成一定的推动作用。

与前文提到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概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版)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三部评价成果报告所用“核心期刊”名称不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采用了“来源期刊”的名称。关于核心期刊与来源期刊的异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主研人之一的袁培国先生强调两者的评选目的不同,对象与评选方法也有区别,两者互相交叉重叠但不完全等同,原则上讲来源期刊在相应学科里面应是核心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反过来讲,核心期刊在来源期刊里面也是重要参照依据,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是互补的关系,两者着眼点不同,反映点不同,各有长短。

关于核心期刊评定与期刊评优的异同,姜晓辉先生阐明优秀期刊的评比是集中了政治、编校、印刷等各方面情况的综合评价,核心期刊的评价主要是从使用角度进行的,是以引用率为基准的,是以期刊使用率来判断期刊的影响力进而判断其学术质量,两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标签:;  ;  ;  

期刊发展趋势与评价标准--以南戴河为例_核心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