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看《嫌疑犯X的献身》的电影改编论文_李润洁

从接受美学看《嫌疑犯X的献身》的电影改编论文_李润洁

(黑龙江省哈尔滨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东野圭吾是当今日本炙手可热的推理小说家,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交织着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因其拥有环环相扣的情节和足够的张力,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所以在影视界也备受青睐。他的作品先后已有二十多部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其中,《嫌疑犯X的献身》分别被中日韩三国改编成了不同形式的影视作品。本文将以中国改编的《嫌疑犯X的献身》为例,从接受美学入手分析作品的特色。

关键词:接受美学;《嫌疑犯X的献身》;期待视野

1.接受美学与影视文化传播

1.1 接受美学的内涵

文学和电影、电视是给读者和观众看的,文学和电影、电视应该重视对读者和观众审美心理的研究,在这种趋势下,接受美学应运而生。这一美学流派的概念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与以往文艺理论的概念截然不同,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艺本文都具有未定性,其中存在着难以预计的空白。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说,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决定读者和观众能否实现与以何种方式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效果如何,其关键因素是读者和观众的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是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具体来说,它涉及到读者和观众的既有经验,这种既有经验以艺术审美经验为主,却又不限于审美经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几乎所有的社会经验都会被充分调动,或隐或现地出现在读者和观众的期待视野之中。

1.2接受美学在影视理论中的应用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影视看作是一种消费品,为了探究影视的功能和价值,除了研究编导和文本之外,还必须要研究观众问题,分析更为广泛的社会、政治和审美语境,这有赖于接受美学的发展。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是观众的期待视野对象化的过程。当一部影视片与观众的期待视野符合时,它立即将观众的期待视野对象化,使理解迅速完成。当一部影视片与观众既有的期待视野不一致甚至冲突时,它只有打破这种视野使新的观看经验提高到意识层面而构成新的期待视野,才能成为可理解的对象,这是观看影视作品过程中常有的状况。

2.中国版《嫌疑犯X的献身》

2.1 东野圭吾与《嫌疑犯X的献身》

2006年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凭借《嫌疑犯X的献身》史无前例地囊括三大推理小说榜年度总冠军,并一举夺得第134届直木奖、第6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东野坦称,这部作品是他所能想到的“最为纯粹的爱情,绝好的诡计”,也正因为这样的特质,才让小说风靡各国。早前,《嫌疑人x的献身》已被两度搬上银幕,2017年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作为东野圭吾作品的国内首度改编,可谓是未映先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高度还原小说原作,再现原著中缜密精妙的谜案较量,上演了一出天才之间的尖峰对决。

在中国版《嫌疑犯X的献身》中,令人感到震撼的不仅有主人公的犯案手法和寻求脱罪的手段,还有石泓对陈婧的爱与奉献。数学天才石泓是一名数学老师,虽然对数学痴迷,才华却无用武之地。住在隔壁的陈婧成为他生活的动力,他每天都会经过陈婧经营的早餐店去买早餐,没有过多的言语,却成为他一天之中最美好的开始。陈婧的生活也不如意,她以前是陪酒女郎,有一个花天酒地的前夫和一个可爱的女儿。陈婧与前夫离婚后依靠在便当店工作的收入独自养活女儿。而嗜酒成性的前夫却经常上门勒索,在一次冲突中,母女俩失手将他杀死,陷入了僵局。知道真相的石泓决定为陈婧母女掩埋事实。在警察调查过程中,作为警察高级顾问的唐川偶然得知中学同学石泓的近况,在看似无懈可击的不在场证明下,唐川一步步探向真相。在影片的最后,真相定格在了石泓和陈婧痛哭的画面。

2.2 观众期待视野下的《嫌疑犯X的献身》

在接受过程中,观众的期待视野有一个满足和超越的动态过程。当我们欣赏一部新作品时,如果作品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期待,那么观众则较为容易接受,如果在满足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内容,吊起观众的兴趣,进而促使观众逐渐调整原有的视野,那么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就会在观众的接受过程中得以彰显。《嫌疑犯X的献身》之所以能够在上映一周内突破2亿票房,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符合了观众的期待,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身为天才的唐川和石泓这两个人物的设定实现对观众期待视野的满足,物理天才唐川,数学天才石泓,两个天才之间的较量投射出的不仅仅是智慧与勇气,还有生与死、沉与浮,契合了观众内心深处对英雄主义的崇拜。而影片另一方面塑造了陈婧这一平民化的角色,影片开头交代了陈婧杀人的过程,这也让陈婧走上了一条不寻常的路。观众对于陈婧的遭遇有些许的同情:她不仅要一个人努力的赚钱抚养女儿,还要躲避嗜酒成性的前夫上门骚扰。而石泓的出现改变了陈婧的命运,他是否可以帮助陈婧逃避法律的制裁?他跟陈婧又会有怎样的结局?观众心理是复杂矛盾的,有惋惜,有同情,有无奈,这十足的吊起了观众的兴趣,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当陈婧与追求者约会,石泓发来恐吓信,让观众觉得石泓是自私的,他对陈婧的爱不过是出于自我占有的欲望,而不是希望她真正的幸福,或许对于受到恐吓的陈婧看来,报警是唯一的解脱,可是,事情的发展又超越了观众的期待视野,石泓在自我挣扎中战胜了自我,选择了包庇陈婧。而陈婧最终无法承受心理的沉重选择了自首。影片最后,留给观众的是从悲痛中走出来的爱与恨的反思与回味。

3.结论

《嫌疑犯X的献身》这部影片的成功,除了文本和编导之外,还在于影片的制作巧妙的运用了接受美学的诸多理论,这种从受众角度出发,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对当今电影创作也有许多借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110页

[2] 周宁.金元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第45页

[3] 张智华. 影视文化传播[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年: 第350页

[4] 吴佳佳.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创作——以《海角七号》为例.[J]. 哈尔滨: 北方文学出版社, 2014年第6期: 第102页

作者简介:李润洁,女,汉族,( 1992年06-),山东省滨州市人,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论文作者:李润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  ;  ;  ;  ;  ;  ;  ;  

从接受美学看《嫌疑犯X的献身》的电影改编论文_李润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