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出土文物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分析论文_柴媛超

考古出土文物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分析论文_柴媛超

普洱市博物馆 云南普洱 665099

摘要:考古出土的文物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着我国文化的发展。铜鼓作为云南青铜文化的表征。本文笔者将通过查阅古今中外相关的研究资料,探讨分析我省出土的铜鼓对云南青铜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铜鼓;考古;文物出土;中国文化

在云南考古出土文物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铜鼓,铜鼓是在史前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当时的农耕和游牧正处于刀耕火种、逐水草而居的阶段,因此民族迁徙是一种常态。

在云南的古代,铜鼓是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的重器。太阳纹作为铜鼓最基本最古老的纹饰,由处于鼓面中心形似太阳的“光体”,四围有尖角形状或者细针形状的“芒”组成,就像太阳发出的万丈光芒一样,因此被称为太阳纹。太阳纹外的圆圈,名为“弦线”。圆圈们由小至大层层嵌套,依次散开,圆圈之间的间隙被称为“晕”。铜鼓制作工艺考究,通体用铜铸成,可分为鼓面、鼓胸、鼓腰、鼓足、鼓耳五个部分。鼓腔中空没有底,两侧边附有两对铜环耳。铜鼓依照不同类型进行区分能客观反映出不同类型铜鼓所处年代、所在地域以及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

我国古代不同类型铜鼓的名称由其出土地点而命名。云南铜鼓出土文物可分为八大类型: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冷水冲型铜鼓、遵义型铜鼓、麻江型铜鼓、北流型铜鼓、灵山型铜鼓、西盟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是以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这一类型铜鼓纹饰造型各异、华美绚丽。在上述各种类型的铜鼓中以人物写实、动物等纹样最为出名。

铜鼓也是一种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鼓面有多种花纹依照其内容可分为写实纹样、几何纹样、宗教性纹样、铭文印记。其中几何纹样的运用最为广泛。写实纹样在石寨山铜鼓上的运用最多,描摹出了一出又一出展现当地人民丰富多彩活动的景象图。纹饰的造型如同一幅圆形阵图,每面铜鼓上的主体纹饰为宽大的晕带,次要花纹为窄小的晕带环列其周,层次分外分明。铜鼓装饰分阳文阴文两种,再加上各种立体饰物点缀,美不胜收。

云南考古文物中,铜鼓纹饰非常著名,堪称古代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画卷的云南铜鼓纹饰,最早出现在石寨山型鼓上的翔鹭纹出现在春秋晚期和战国中期。其象征着奴隶制的等级观念缘于鹭鸟守秩序的特性。石寨山类型铜鼓上的瘤牛形象作为古代滇族的代表性花纹,反映了古代统治阶级对祭祀祖先、神灵和打仗等的重视。石寨山类型铜鼓上以鸟羽为装饰的人物统称羽人。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的云南鹭鸟舞反映出中原文化的影响。石寨山类型铜鼓反映水乡居民生活的主景由四只或六只船纹装饰而成。云南铜鼓上有与古代滇族盼望风调雨顺有关的饰蛙,也可称作蟾蜍,鼓面中心太阳配饰蛙,象征日月交相辉映,阴阳谐和。云南铜鼓纹饰发展演变,圆圈纹从单线圆圈到同心圆,进而向多种切线圆圈发展;云纹变化由简单线条派生出若干支线条。羽人纹则由简单写实演变到变幻图案化的变形羽人。云南铜鼓发展的连续性从铜鼓纹饰发展上不难看出。铜鼓纹饰不仅云南有,在国内外其他地区铜鼓上也可找到。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及影响的体现。

云南考古文物中,青钢文化比较有代表性,而动物造型是云南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存在。青铜动物雕塑品按不同组合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仅一种动物,如昆明市博物馆内展示的实体鼓,鼓形为立牛饰件,作为生活用具。第二类,多种动物组合。“三水鸟缕花铜扣饰”是同类动物组合的代表性器物。作品以三只水鸟站立在两条蛇上为主题。支持扣饰的底座是两条蛇辫状相互缠绕,引颈昂首的水鸟站立中间,水鸟通体羽毛根根分明,活灵活现,左右各有一只水鸟抬首向外贮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浮雕作品的整体构图非常均匀,如果以中间的那只水鸟的胸腹正中为轴来看那么整个构图是完全对称的。两侧各有一条头朝下,尾朝上倒垂,弯成弓状的大鱼在中间的水鸟双足旁,体现了水鸟捕鱼的意境。第三类,人和动物的组合。表现放牧、狩猎、剽牛、祭祀场面等内容。第四类,在青铜器上用立体动物雕塑来装饰。大量装饰在兵器上。如将各类立体牛、蛇、豹、鹿等分别装饰焊铸在青铜戈上、青铜矛和青铜斧上。这些作品具有极强的写实性,但是也运用了一些夸张的手法。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动物的外在特征而且又深刻刻画了其内心,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云南考古文物中出土了大量的铜鼓乐器,这些乐器独具特色做工精良,我国古代匠师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精妙技法。铜鼓作为乐器用于各种节日和宴会,击打铜鼓有三种方法:第一种精妙技法是栓住铜鼓耳,侧悬起来,用锤打击鼓面。石寨山类型的青铜器多作此用;第二种技法是把鼓正置于地下,用于拍打;第三种技法是将铜鼓搁置于一个架子上,用木棒敲打。铜鼓作为礼器,常用于统治阶级会盟仪式。象征统治阶级权力,这些乐器主要应用于各类宗教祭神等活动。铜鼓也作神物,古人认为其具有神力。铜鼓由铜、锡、铅等成分构成。其造型之美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其高度和面径,高度和足径是正投影,可构成两个长方形,它们之间具有一个黄金比例,这种比例符合美学法则———黄金律。《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了滇池地区的青铜文化,现已发现的青铜器上所雕刻得各种场面其中出现了多达数百个人物形象,如此多的人物形象表明该地区的族系非常繁杂,“椎”民族只是其中的一个族系。滇人因为人数众多而成为当时滇池地区主体民族。该族人男女皆叠发为椎,而且会穿没有领子的对襟外衣,外衣长度至膝盖处,赤足。

纵观历史云南地区发生过的三件大事。一是战国末庄入滇;二是秦通“五尺道”和“置吏”;三是汉武帝通“西南夷”,设郡县。伴随着外来居民的涌入,引进了大量的“内地”技术和文化,使得云南与“内地”往来密切,这是石寨山类型文化的历史背景。云南青铜文化经历了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进阶的过程。滇王及其墓葬在发现于石寨山,其代表着云南青铜文化的高度发展。众多青铜器被物陈列在昆明市博物馆内,其中就有滇王墓出土的贮贝器,当时是椎髻的滇族统治着滇池地区,云南西部则居住着“编发”的昆明族。追溯历世滇族为胜者,昆明族则为战败者。杀人祭柱铜鼓,因为其表现了古代滇族的农事祭祀。而被视作研究当时农业生产、宗教的珍贵材料,

云南出土文物中,还有大量作为装饰品的铜鼓,由此可知铜鼓还可以作为装饰,铜鼓形象常常出现在剑柄和铜质勺子的顶部。滇池地区社会阶级由平民和奴隶组成,如果将这种社会等级列作一个金字塔,那么“昆明人”也就是奴隶位于金字塔的底端。各种青铜扣饰基本上都装饰在牛马胸前,圆形的扣饰装饰于腰间作为腰带扣,长方形扣饰或镶有玉石,或有镂金浮雕,无不体现出人们对青铜饰物的喜爱。滇人的青铜器向现代世人重现了二千多年前滇池地区的社会状况以及区域文化,承载了古代滇池地区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冲.河北承载建筑元素的出土文物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2]吕军.我国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文物库房规范化管理初探[N].中国文物报,2015-11-20(7).

[3]孟宪微.探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及措施[J].中国民族博览.2017(11):221-222.

[4]王培娟.关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探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01):121-123.

[5]段正丽.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J].大众文艺.2016(15):259.

论文作者:柴媛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1

标签:;  ;  ;  ;  ;  ;  ;  ;  

考古出土文物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分析论文_柴媛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