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有祖国”道德情境模拟测验_民族心理论文

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情境模拟测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品德论文,中小学生论文,祖国论文,心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的一系列法规性文件规定,培养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是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怎样转化为学生“爱祖国”的品德?这涉及到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我国学者陈会昌在1987年采用间接故事法,探索了中小学生爱祖国观念的发展,揭示了中小学生爱祖国观念发展的一些心理规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社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九十年代,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状况如何?呈现什么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不仅是品德发展心理学所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更是爱国主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品德活动规律性问题。

据此,本研究的目的是:

①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结构;②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发展的转化关键期;③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心理活动转换过程。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选择,结合“爱祖国”品德教育的现场实验条件,选定新都县谕亭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学生,新都第三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测查时采用整群抽样(即全班全体学生参加测查),除去废卷后,以每班40人(男20人,女20人)为标准随机抽取出多余问卷,统计有效问卷总数280份,其中男生卷140份,女生卷140份。

三、方法

本研究采用品德情境模拟测查法。品德情境模拟故事的编制,结合测查地区中小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原型,略加提炼、修饰,突出情境中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利益、需要矛盾冲突。测查问卷包括指导语和三个品德情境模拟故事。根据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分解,从爱祖国之人、爱祖国之事、爱祖国文物三方选择。三个品德情境模拟故事是:1.团结民族同学;2.维护祖国尊严;3.保护国家文物。

故事(1):今天下午放学后,我在教室做作业。当我做完作业, 抬头往窗外一看,呀,天色已经晚了,学校里的同学都走完了。我急忙收拾好书包,走出校门,准备回家。忽然我看到校门边有一个人在焦急地东瞧瞧、西望望。仔细一瞧:咦,这不是我们同年级的一位藏族同学吗?他前两天随父母调动工作转学到我们学校,今天才由父亲带来学校上课。我上前一问,知道这位藏族同学也是才做完作业准备回家,可人生地不熟,只记得家住在××街××号,却忘记了回家的路,心里着急得很。去××街的路我是认得的,与我回家的方向刚好相反。

故事(2):一个星期天,阳光明媚,我约上几个好朋友一块儿去新桂湖公园玩。我们先去儿童乐园开碰碰车,然后又去湖上划船,玩得好开心。划完船,我们又到湖上的小岛上玩。刚上岛,就碰见一群外国人迎面走来,走在最后的一个外国小孩正边走边玩一个东西:一按按钮,就有一道道五颜六色的光射出来,组成一幅幅图画,并且还伴着美妙的音乐。真神奇!我禁不住凑上去看个仔细,越看越觉得奇妙:我有一个这样的玩具该多好啊!真不知哪儿有卖的。这时,近旁的一个外国人用中国话说:“小朋友,这玩具好玩吧?告诉你,这是我国最新的电动玩具,你们中国是制造不出的。喏,送一个给你玩吧!”说着,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向我递来。

故事(3):暑假的一个下午,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忽然窗外刮起风来,我伸头一看,呀,快下雨了。我连忙到阳台收衣服,可我的一件衣服已经被吹到楼下去。这可是我喜欢的一件衣服,可不能给别人拾走了。我急忙跑下楼,穿过一条小巷去拾衣物。那条小巷平时很少人走,我刚跑近,就听见有人低声说什么是三星堆,出上文物,卖到国外。我止步一看,见两个人正在看一个古色古香的东西,看见有人来了,赶紧包上就往外走。我想起了前不久看的新闻,知道在三星堆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都是国家的财宝。

请仔细读完做事后认真想想,写出你的做法:①现在遇着了(什么事)_____。这种事需不需要我参加解决_____。为什么?我想的理由是:

②面对这件事,我认为解决的办法有这几种:

③在这些办法中,最好的办法是_____。我说这是最好的办法,我想的理由是:

④在这些办法中,最不好的办法是_____。我说这是最不好的办法,我想的理由是:

⑤于是,我决定采取(什么行动)_____。我的行动步骤是:

⑥做完这件事,我内心的评价是:

四、结果

(一)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意识

1.品德参与意识

学生的品德参与与态度有三种:参与、不参与、没有决定,测查结果见表1。

表1 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参与态度类型

注:表中括号内为人次百分比,下同。*P〈0.05;* *P〈0.01;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当学生面临有关祖国的品德情境时,95.8%的学生表示要参与解决,2.2%的学生表示不参与解决,1.9%的学生没有作出决定。经过相邻两个年级之间的[x]2检验,发现小三与小四年级之间存在极显著性水平差异(P〈0.01),这表明小四年级是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参与意识发展的关键期。

2.品德情境意识

中小学生对呈现的品德情境的意识有以列情况:(1)情节解释。如“一个外国人要给我一个玩具”、“有人拿着几个古色古香的东西。”(2)客观陈述道德关系。如“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有人偷了国家文物。”(3)主体自觉与参与。如“带那个同学回家。”“要去保护国家财宝。”测查结果见表2。

表2 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情境意识

表2说明,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情境意识以情节解释(45.6%)和客观陈述道德关系(40.1%)为主,主体自觉参与者较少(12.7%)。小三、小四、小五年级以情节解释稍占优势,小六、初一、初二、初三年级以客观陈述道德关系稍占优势,到初三年级主体自觉参与者达三分之一。说明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情境意识的发展趋势是从情节解释到客观陈述道德关系再到主体自觉参与。小三与小四、小五与小六年级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说明小四、小六年级是品德情境意识发展的两个关键期。

3.品德意义意识

中小学生对有关祖国的品德情境中的社会意义的意识有以下几种类型:(1)一元意义的意识:即从自身需要、公众需要、祖国需要等3种需要中的某一种需要去认识品德的社会意义。如“同学有困难”。“这关系祖国的荣辱”。(2)双元意义的意识:即从上述需要中的某二种 需要去认识品德的社会意义。如“这是国家财宝,我有责任保护。”(3)三元意义意识:即从祖国需要、公众需要、个人需要去认识品德的 社会意义。如“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特别是他是藏族同学,我更应该帮助。”测查结果见表3

表3 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意义意识

从表3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意义意识以单元意义(49.4%)和双元意义(40.5%)为主,三元意义极少(7.0 %)。初一年级以前以单元意义稍占优势,初一年级以后以双元意义稍占优势,到初三年级三元意义水平达到15.8%。这说明中小学生的品德意义意识的发展趋势是从单元意义到双元意义再到三元意义。[x]2检验表明小三与小四年级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小四年级是品德意义意识发展的一个关键期。

(二)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思维

中小学生面临有关祖国的品德情境时,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的思路有三种基本形态:(1)单向思维。如“送藏族同学回家”、“不要玩具”。(2)双向思维。如“送同学回家;给他指路线”、“要玩具,不要玩具”。(3)三向思维。如“送同学回家,给他指路线;不闻不问”,“不要玩具转身就走;婉言谢绝并告诉他中国一定能造出来;收下给科学家研究。”测查结果见表4。

表4 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思维

从表4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思维以双向思维占据明显优势(73.0%),三向思维较少(21.8%),单向思维极少(3.1%)。小三年级双向思维占优势(60.8%),单向思维亦占19.2 %;小四至初二都是双向思维占明显优势,三向思维较少;到初三年级双向思维稍占优势(53.3%),三向思维也达到46.7%。这说明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思维的发展趋势从单向思维到双向思维再到三向思维。差异检验表明,小三与小四之间已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小四与小五年级之间,初二与初三年级之间也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小四、小五、初三年级是品德思维发展的三个关键期。

(三)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动机

根据学生选择最好和最不好的品德活动方法的理由,可看出学生选择品德活动方法出于以下动机:(1)利己选择。如“我还要回家”、“我可以有个玩具。(2)量力性选择。如“天黑了,他人生地不熟的”、“不能要别人的东西”。(3)利国利己选择。如“送他回家不仅可以消除民族偏见,也体现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精神风貌。”(4)利国选择。如“藏族虽然不是汉族,但都是中国人,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要维护祖国尊严,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利益”。(5)价值条件综合选择。如“同学有困难就要互相帮助,何况他是藏族同学”、“虽然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但我还是应对他有礼貌”。测查结果见表5。

表5 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动机

从表5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动机以利国选择为主(46.7%),量力性选择(21.2%)和价值条件综合选择(19.6%)次之,利国利己选择(7.1%)和利己选择(3.5%)都极少。小三、小四量力性选择稍占优势,小五以后利国选择稍占优势,到初三已高达68.3%,价值条件综合选择以小六为最多(37.5%),到初三反而下降到16.7%。从中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动机的发展趋势是从量力性选择到价值条件综合选择再到利国选择。小三与小四、小四与小五、小五与小六、小六与初一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小四、小五、小六和初一都是品德动机发展的关键时期。

(四)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品德行动意向

根据对学生的品德行动步骤分析,可看出学生品德行为有下列倾向:(1)报告领导组织行动。如“报告公安局”、“给老师说”。(2)群体协作行动。如“我跟踪坏人,找人去报案”。(3)独自计划行动。如“去跟踪,抓住坏人。”(4)旁观行动。如“装作没看见。”测查结果见表6。

表6 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行为行动意向

从表6可以看出, 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行动意向以独自行动占明显优势(74.9%),组织行动次之(15.8%),协作行动(3.9%)、旁观行动(3.8%)极少。从小三到初三年级,均以独自行动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长,组织行动,协作行动逐渐增加,差异检验发现小三与小四、初一和初二年级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小四、初二年级是学生品德行动意向发展的两个关键期。

(五)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品德自我评价

根据学生对品德行动的自我评价的分析,发现评价的标准有:(1)满足常规。如“这是应该的”、“这样做是对的。”(2)个人需要满足。如“老师会表扬我”、“我是个好孩子。”(3)祖国一个人需要满足。如“为国家保住了财宝,我很高兴。”(4)祖国需要满足。如“挽回了祖国尊严”、“维护了民族团结。”测查结果见表7。

表7 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自我评价

从表7可以看出,中小学“心中有祖国”的品德自我评价以满足祖国需要为主(46.2%),满足祖国一个人需要次之(27.1%),满足常规需要居第三位(18.7%),满足个人需要的极少(4.3%)。除小三、小五年级外,其余各年级都以满足祖国需要占优势。小五年级满足常规需要较多(37.5%)。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自我评价发展趋势是从满足祖国一个人需要到满足常规需要再到满足祖国需要。小三与小四、小五与小六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表明小四、小六是品德自我评价发展的关键期。

五、分析与讨论

(一)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整体心理结构及发展趋势

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存在一个完整的品德心理结构,由品德心理反映形式和品德心理反映内容有机结合组成。品德心理反映形式包括:(1)品德意识(参与意识、情境意识、意义意识);(2)品德思维;(3)品德动机;(4)品德行动意向;(5)品德自我评价。品德情感以需要、利益的满足与否为基础,紧密的伴随在一起。品德心理反映内容指特定时代、社会、环境和阶级有关爱祖国的道德准则、道德规范。如团结民族同学、维护祖国尊严、保护国家文物等。把品德心理反映内容和品德心理反映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综合考察现代社会主义中国的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发展状况,即已有教育结果的发展水平,同时预测其发展趋势,以利“适当”进行“超前”教育。

(二)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发展关键期

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心理既有发展的连续性又有差异性。不同的反映内容,各种品德心理成分的关键期出现的年级也不同。根据前述各表的[x]2经验,可列结果如下:

据此,提示我们,培养学生“团结民族同学”的关键期在小四、小六、初三年级。培养学生“维护祖国尊严”的关键期在小四、小六年级。培养学生“保护国家文物”的关键期在小四、初一至初二年级。总起来看,培养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关键期在小四、小五、小六年级,但初中阶段的发展也不容忽视。这就显示着爱国主义教育应常抓不懈,在不同的年级针对不同的发展优势,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科学性的教育措施。

(三)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内心矛盾及转化过程分析

分析“祖国一个人”的需要关系、利益关系是考察个体品德发展的主要标志。在所呈现的三个故事情境中就涉及到帮助民族同学回家与自己回家的矛盾,维护祖国尊严与自己想要玩具的矛盾,保护国家文物与保全自己衣物和安全的矛盾,这也就是祖国需要与个人需要,祖国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通过分析发现,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内心矛盾特点在于,真正觉察祖国与自己的需要矛盾,自觉作出参与决定的较少(12.7%),但选择行为的动机出自利国选择的多(46.7%),以满足个人需要为标准评价自己品德行动的极少(4.3%)。也就是说,尽管中小学生对情境中祖国——个人需要、利益矛盾的觉察水平不高,但所采取的品德行动绝大多数是维护祖国利益,满足祖国需要。

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内心矛盾是怎样转化、顺利解决的呢?综合分析学生的回答,可以发现矛盾转化的过程。

1.“团结民族同学”的矛盾转化过程

当民族同学找不到路,需要帮助时,学生所经历的心理历程为:(1)他自己的爸爸、妈妈会管他;(2)老师说要帮助同学;帮助同学是应该的;(3)同学有困难我要帮助;虽然与我回家的路相反,我也要帮助;(4)他是藏族同学,更要帮助;藏族和汉族不同,但是一家人;(5)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汉藏友谊,消除民族偏见。可见,学生“团结民族同学”的矛盾转化过程为与己无关→外在需要→内在需要→初步的民族观念→明确的民族团结意识。

2.“维护祖国尊严”的矛盾转化过程

当外国人说中国制造不出这种玩具,并要给玩具时,学生经历的心理历程为:(1)他给我我就收下;(2)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要;(3)收下给科学家研究,以后中国的儿童都可以玩;(4)不能要,他嘲笑中国人;看不起中国;中国人有志气,自己要好好学习,造出更好的玩具;(5)不能要,维护祖国尊严;(6)不能要并婉言谢绝,讲明理由,既要维护祖国尊严,又要有礼貌,友好相处。可见,学生“维护祖国尊严”的矛盾转化过程为满足个人需要→外在要求→满足公众需要→初步的国家自尊感→明确的国家尊严感→维护国家荣誉、维护友好关系。

3.“保护国家文物”的矛盾转化过程

当发现有人偷窃文物并要贩卖到国外时,学生所经历的心理历程为:(1)去拾自己的衣物;(2)不闻不问;不管;(3)报案,应抓坏人;(4)抓坏人,不能让国家的东西卖到国外;(5)报警,保护国家财宝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也不能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可见,学生“保护国家文物”的矛盾转化过程为满足个人需要→与己无关→满足外在要求→初步的国家所有观念→明确的国家利益观;对祖国的强烈责任心和鲜明的法制观念。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内心矛盾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心理水平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提升的过程,是经过内化、融化、深化、外在要求与内心需要融为一体,构筑新的心理结构的过程。从个人利益出发到屈从外在常规要求,从初步的国家观念到明确的国家意识,再到更深一层的与其他道德范畴如国际主义、法制观念、责任心、义务感等交织在一起。爱国主义教育应遵循这一规律,推动学生心理矛盾的顺利转化和升华。

(四)中小学生“爱祖国”的现场实验的设想

为了推动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内心矛盾的顺利转化,促进学生品德水平的提高,我们提出,运用“主体参与的育德互动模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采用轮组设计,进行爱祖国的现场教育实验。

“主体参与的育德互动模式”是指思品课课堂教学活动与班队活动结合,教师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方主体协同活动的教育性交往育德互动模式。其指导思想是尊重教育者的社会主体地位,重视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品德学习活动和自我教育,重视德育活动中社会主体间的交往互动,致力培养受教育者言行一致、情理交融、智能完备的完整品德心理结构。我们设想,通过运用这一模式,达到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品德水平发展的目的。

六、结论

(一)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存在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由品德心理反映形式(包括品德意识、品德思维、品德动机、品德行动意向、品德自我评价等)和品德心理反映内容有机结合而成。其整体发展趋势表现出从低级向中级、高级水平发展。

(二)不同心理反映内容,各种品德心理成分出现的关键期不一样。总起来看,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品德发展关键期在小四、小六年级,但初中价段的发展亦不容忽视。

(三)中小学生“心中有祖国”的内心矛盾的转化过程为个人利益→外在要求→初步的国家观念→明确的国家意识→更高层次的品德综合意识,具有一定的心理发展规律。

标签:;  

中小学生“有祖国”道德情境模拟测验_民族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