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小平金融思想指导下做好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_金融论文

在邓小平金融思想指导下做好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_金融论文

以邓小平金融思想为指针做好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政策性论文,指针论文,思想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金融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金融事业的根本指针。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更加努力学习和领会邓小平金融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改革,踏踏实实地做好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

邓小平金融思想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必须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我国银行信用体系单一和只是充当国家金库,不重视银行贷款的使用效益的状况,邓小平同志就深刻地指出,银行应该抓经济,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之后,他反复强调,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0页)。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的“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思想,准确地把握了银行信用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发挥银行的作用,实行商业银行企业化经营,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遵循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经过18年的改革和不断探索,中国金融业正在朝着“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的方向发展。

第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90年代初,我国金融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人们在经济和金融改革关系上的某些形而上学的认识,实事求是地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6页)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精辟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新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设想,未来的社会将不存在商品生产而是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银行这个灵巧的机器只是国家手中掌握的一种按计划配置资源的工具。过去社会主义国家对于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只是突出它的簿记、会计、核算作用。邓小平同志揭示了金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加速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行动指针。正是在邓小平同志上述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十多年来的改革,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高度重视证券、股市的作用。在现代金融中,股票、证券市场是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部分,而在过去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它只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金融活动。针对改革中人们存在的思想疑虑,邓小平同志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资本市场的开拓给予了积极的支持。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明确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 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同上, 第373页)这个谈话使改革者受到极大鼓舞,对中国证券、 股市的迅猛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些年的实践证明,证券、股市的发展,在筹集建设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扩大利用外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积极慎重地利用外资。利用国外资金,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金融国际化的重要举措。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4页)“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同上,第199 页)当有些人顾虑利用外资是否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时,邓小平同志满怀信心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 ”“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135页)。邓小平同志倡导引进、利用外资的思想, 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金融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而且还确定了借外债和借外债要适度的原则,为我国经济起飞拓宽了资金来源,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五,推进金融国际化。为使中国金融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多方面、多层次面向世界金融市场,1991年初,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同上,第366—367页)正是在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金融业开始了迅速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

邓小平金融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金融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今后搞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指针。政策性银行的产生可以说就是邓小平“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这一著名思想的直接产物。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过去的金融体制在很多方面都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银行改革的目标是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社会主义国有商业银行。但是,商业银行按市场原则经营的行为,解决不了现实经济运行中如产业结构失衡、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业信贷投入不足等许多问题。对于商业银行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显然需要政府干预。国家专业银行同时承办政策性和经营性业务,既使得许多政策性资金难以到位,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又造成银行经营政企不分,很难按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生存与发展。因此,要使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就必须成立政策性银行,实现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分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政策性银行,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组建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信贷银行,改组中国农业银行,承担严格界定的政策性业务”。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三大体系: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相继成立,我国政策性银行从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就是为了确保农村的一些重要产业、产品和地区的信贷资金供应,以有利于农村产业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能,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切实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加强了粮棉油政策性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遏制了政策性收购资金大量流失的势头;加大了扶贫和专项贷款的投入、管理力度,初步发挥了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资金、资源流向农业的特殊职能作用,已成为政府在金融上保护和支持农业的重要资金力量,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抑制通货膨胀作出了积极贡献。农业发展银行为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创造了条件,同时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支持和保护农业、进行宏观调控最重要的金融手段之一,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而又重大的作用。

按照邓小平同志“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金融思想,必须把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把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是金融体系中与商业性银行并存、互补、又与之对应的一种金融机构,具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内在规定性。农业发展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来履行自己的职能,它不与商业银行竞争,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商业银行要遵循经济规律严格按照市场原则去寻求生存与发展。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其执行政府经济政策的过程就是其代表政府对农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的过程。同时,农业发展银行既为“银行”,不论其被赋予的政策功能有多大,都必须按照银行的规律和要求来办,只能以银行的机制、方式和手段,而不是以财政、赈济、配给的方式和手段执行国家的特定政策。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决定了农业发展银行前景广阔,任重道远。尽管农业发展银行在信贷支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与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殷切希望和党中央对农业发展银行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要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真正肩负起信贷支农的光荣历史使命,必须继续以邓小平金融思想为指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积极推进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作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做好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努力实现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和良性循环。这是国务院决定组建农业发展银行的宗旨,也是抑制通货膨胀这个宏观大局的需要。

其次,要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增强对农业综合开发的信贷能力。邓小平同志说:“农业要有全面规划,首先要增产粮食。 ”(同上, 第22页)粮食要增产,关键在投入。而信贷投入又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农业发展银行要通过管好用好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为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做出积极努力。一要扩大贷款范围,加大农业生产环节和基础建设方面的贷款投入。二要增加贷款总量,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三要优化贷款投向,以支持内涵型开发为主,重点支持低产田改造和治理,提高现有耕地的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要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主,同时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要继续重点支持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松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大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建立一批国家级的商品粮基地,保证国家掌握必要的粮源。要推广利用一切有利于增产粮食的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信贷的科技含量。四要强化贷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要用好扶贫贷款,为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作出贡献。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同上,第225页)扶贫解困的关键是加大资金投入,而农业发展银行正是信贷扶贫的主力军。管好用好扶贫贷款,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解决群众的温饱,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光荣任务。农业发展银行要完善扶贫贷款管理制度和办法,保证资金的足额到位;要优化增量,盘活存量,防范风险,确保效益;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把握贷款使用方向,突出投放重点。扶贫贷款的分配主要考虑贫困人口的数量及贫困程度、扶贫项目是否有效及能否还贷、项目的配套资金比例等三个因素。扶贫贷款只能用于国家确定的贫困县,并要向西南、西北最贫困的省(区)倾斜。要加大对科技开发的信贷投入,支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促进科技兴农。

第四,要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整体功能。从现在起,农业发展银行在做好信贷支农工作的同时,要以完善经营机制为核心,探索建立适合新时期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特点的业务经营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金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标签:;  ;  ;  ;  ;  ;  ;  ;  ;  ;  ;  ;  

在邓小平金融思想指导下做好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