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义[1]2007年在《金属团簇聚合物[Cu_3IWS_4(4-bpy)_3]n的激发态吸收动力学》文中研究指明光学非线性材料在光开关、光限幅器等光电子器件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金属团簇聚合物被发现具有很强的光学非线性。金属团簇聚合物结构及其重原子元素均可改变,从而使其光学非线性特性随之发生变化,为设计新型的光学非线性材料提供了帮助。金属团簇聚合物作为新型光电子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和光电子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有关金属团簇聚合物的光学非线性以及光限幅特性研究正在各国相继开展。本文在波长532nm处,利用开孔Z-Scan技术在纳秒、皮秒脉冲时域分别研究了新型的金属团簇聚合物[Cu_3IWS_4 (4-bpy)_3]n溶液的反饱和吸收特性。在纳秒脉冲作用下发现此团簇聚合物具有较大的非线性吸收,而在皮秒脉冲的作用下,表现出较弱的非线性吸收。利用皮秒泵浦探测技术研究了团簇分子的非线性吸收机制,并与C_(60)和碳水的泵浦探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该团簇的响应时间和C_(60)相似,从而确定出团簇聚合物的非线性吸收机制为激发态非线性吸收。利用五能级模型描述了团簇的激发态非线性吸收机制。将泵浦探测实验和Z-Scan实验相结合来确定非线性介质的高级激发态的光物理参数。结合激发态吸收理论,利用自泵探实验确定了第一激发态的弛豫时间和吸收截面.纳秒的Z扫描实验和泵探实验相结合确定出系间跃迁时间以及叁重态的吸收截面,从而确定出更高激发态的寿命。在纳秒脉冲作用下叁重态的吸收起主要作用,而在皮秒脉冲作用下单重态的吸收起主要作用。由于叁重态的吸收截面与基态吸收截面的比值大于单重态吸收截面与基态吸收截面的比值,因此造成了在纳秒脉冲作用下团簇具有较大的非线性吸收,而在皮秒脉冲的作用下,表现出较弱的非线性吸收。
张广宇[2]2007年在《金属团簇化合物W_2Ag_4S_8(PPh_3)_4与Mo_2Ag_4S_8(PPh_3)_4的光学非线性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概述了非线性光学的基本原理、光学非线性效应的发现与应用、激光武器的特点、激光防护的原理、激光防护材料的特点及光限幅器的参数。分别介绍了光限幅材料,包括半导体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富勒烯C60及其衍生物、金属团簇和纳米材料等;介绍了限幅机理,包括自散焦(自聚焦)、反饱和吸收、双光子吸收、自由载流子吸收、非线性散射等。介绍了金属团簇的形状,分类,特性以及应用;介绍了非线性光学理论,金属团簇激发态光限幅理论,即激发态能级吸收模型,利用皮秒(ps)、纳秒(ns)模型进行了稳态分析;还详细介绍了单光束激光Z扫描技术的发展、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理论分析。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的光学非线性特性及光限幅特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光限幅材料和机理。通过对这些成果的对比可以看出,在金属团簇的限幅材料中,六棱柱型的金属团簇具有强的非线性特性和可见光波段较低的线性吸收,这说明它的光限幅特性可以很强,因此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利用单光束激光Z扫描技术,对比研究了两种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W2Ag4S8(PPh3)4与Mo2Ag4S8(PPh3)4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的光学非线性折射和吸收性质,发现两种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在纳秒和皮秒脉冲作用下都具有强的非线性吸收和自聚焦特性,得到了两种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的叁阶非线性折射率及非线性吸收系数。前者的非线性特性要好于后者的非线性特性,这是源于金属团簇化合物的重原子效应。论文中,还对比研究了两种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的DMF溶液分别在532 nm波长、8 ns和30 ps脉冲宽度、1 Hz重复频率的激光脉冲作用下的光限幅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以钨为中心原子的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的光限幅效果要好于以钼为中心原子的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并分析了两种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的光限幅机理。研究金属团簇材料非线性光学性质不仅可以理解金属团簇的物理性质,丰富金属团簇的光限幅理论,而且可以为制作光限幅器件提供实验依据。
董斌[3]2003年在《金属团簇材料的光学非线性研究》文中认为团簇(cluster)是由几个乃至上千个原子、分子或离子通过物理和化学结合力组成相对稳定的聚集体,团簇的微观结构特点和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为制造和发展特殊的新材料开辟了一种新途径。团簇材料作为新型光电子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和光电子领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有关团簇的光学非线性以及光限幅特性研究正在各国相继开展。 应用激发态Z扫描理论研究了平面开式五核金属团簇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引入了用以表征材料非线性吸收强弱的物理参数K_α,引入了K_r来表征材料的非线性折射的强弱。应用激发态非线性吸收和折射理论分析了实验结果。研究了团簇材料的光学限幅特性,发现对于相同的结构的团簇,骨架上的原子序数较大的金属原子或终端配位体能通过重原子效应有效提高光限幅能力。研究表明大的限幅性主要起源于激发态吸收。这项研究得出了基于金属团簇的光学非线性参数和限幅性,同时加深了人们对金属团簇材料的认识。
陈玉明[4]2009年在《金属(Mo/W)鸟巢结构团簇与卟啉锌簇合物的光学非线性》文中指出非线性光限幅效应可用于对光敏器件和人眼的保护以免受到高强激光的伤害,非线性光学材料与光限幅研究是国内外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无机过渡金属团簇化合物材料因其较强的光学非线性、优良的光限幅性能、分子结构和中心骨架金属原子的可变性,近年来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在本文中,对鸟巢结构无机过渡金属团簇化合物的光学非线性和光限幅性能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利用Z-scan技术,在不同光强条件下,研究了具有不同骨架金属原子的鸟巢结构无机金属团簇化合物材料[MOS_3Cu_3(4-pic)_6]·ClO_4(M=W, Mo)的非线性吸收特性与非线性折射特性。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证实了该金属团簇化合物具五阶光学非线性。目前无机过渡金属团簇化合物的五阶光学非线性未见国内外报道。应用可调谐激光测量了鸟巢结构无机金属团簇化合物[WOS_3Cu_3I(4-pic)_6]溶液在绿光和红光波段的光限幅性能,并与作为光限幅基准材料的C60甲苯溶液的光限幅性能进行了比较。在532nm波长处,金属团簇的光限幅性能优于C60,而在630nm波长处C60的光限幅性能优于金属团簇,并且金属团簇在532nm波长处的光限幅性能要优于在630nm波长处的光限幅性能。利用泵浦-探测技术研究了金属团簇化合物[WOS_3Cu_3I(4-pic)_6]的溶液样品在绿光和红光波段的光限幅作用机制,为了进行比较,同样对C60和碳黑悬浮液进行了泵浦-探测实验,实验发现该团簇在上述波段光限幅的作用机制与C60的光限幅作用机制一致,主要是激发态吸收。应用激发态吸收光限幅理论对光限幅测量结果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表明在纳秒激光脉冲的作用下,金属团簇的光限幅效应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叁重态的激发态吸收;在皮秒激光脉冲的作用下,金属团簇的光限幅效应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单重态的激发态吸收。在以往无机过渡金属团簇化合物的光限幅研究中已经报道了在不同溶剂中团簇化合物溶液的光限幅特性基本类似。实验研究了鸟巢结构无机金属团簇化合物[MOS_3Cu_3I(4-pic)_6](M=W, Mo)在氯仿、乙腈和二氯甲烷溶液中的光限幅性质,发现金属团簇在不同溶剂中的光限幅性能差异明显,这主要是溶剂改变了局域电场或改变电子结构与分布的结果。材料的光限幅性能与溶剂相关。实验研究了鸟巢结构无机金属团簇化合物[MoOS_3Cu_3I(4-pic)_6]溶剂相关的光学非线性,测量了在不同溶剂中金属团簇溶液的非线性吸收系数与非线性折射系数。发现团簇溶液的非线性吸收系数与非线性折射系数均随着溶剂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该团簇在DMF溶液中的非线性折射符号为负,但是在乙腈和二氯甲烷中溶液中的非线性折射符号为正。团簇溶液的光学非线性是与溶剂相关的。从理论上研究了非线性光学材料中的激发态吸收增强瞬态热折射,实验测量了激发态吸收增强瞬态热折射对光学非线性的影响。在不同的条件下,激发态折射和激发态吸收增强瞬态热折射之间的竞争会导致非线性折射性质发生巨大的改变。
杜艳秋[5]2005年在《六棱柱无机金属团簇化合物[W_2Ag_4S_8(PPh_3)_4]的光学非线性》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金属团簇化合物的光学非线性特性及光限幅效应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理论分析方法。详细介绍了单光束激光Z-扫描技术以及相关的理论分析,对比近年来用于研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其他方法,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及应用。从团簇分子的五能级速率方程出发,建立了纳秒稳态反饱和吸收光限幅模型。 利用单光束激光Z-扫描技术研究了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W_2Ag_4S_8(PPh_3)_4]的CH_2Cl_2溶液的光学非线性性质,发现该团簇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吸收,显示自聚焦特性,得到了该团簇的叁阶非线性折射率、非线性吸收系数及叁阶非线性极化系数。 研究了该团簇DMF溶液在532nm波长、8ns脉冲宽度、1Hz重复频率的激光脉冲作用下的光限幅特性,分析该团簇的光限幅机理主要来源于非线性吸收和非线性散射。
韩亚萍[6]2008年在《金属银、铜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光学非线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维金属纳米材料很好地集合了一维纳米结构材料和金属的特性,在光学、电学、磁学等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应用前景,且一维金属纳米材料的成功制备对于顺利实现纳米尺度功能组件的实用化意义重大。对它的光学非线性、光限幅效应的研究既可以丰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知识,探明金属纳米线光学非线性的起源,又能帮助人们发现影响其光限幅性能的因素,进而指导材料的设计、优化、合成。本论文在用一种全新的固态离子学方法制备了金属银、铜纳米线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金属银、铜纳米线的光学非线性及银纳米线的光限幅特性。具体内容如下:用固态离子学方法制备了金属银、铜纳米线,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吸收谱等手段对制备的金属银、铜纳米线的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及化学成分等进行了分析与表征。从局域场理论和有效介电函数理论出发,推导了椭球形纳米颗粒分散系统的介电特性有效媒质理论,并利用此理论研究了金属纳米线分散系统的有效介电函数,计算了叁阶极化率和非线性吸收系数。分析了球形纳米颗粒和金属纳米线光学非线性的溶剂效应。在纳秒、皮秒和飞秒不同激光脉冲激发下,应用Z-scan技术,研究了金属银纳米线悬浮于乙醇中的非线性折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金属银纳米线具有正的非线性折射特性,具有脉宽效应,即随着脉宽从110fs增加到8ns,非线性折射率γ增加,我们分析了银纳米线悬浮于乙醇中的脉宽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将金属银纳米线分别悬浮于去离子水和乙醇中,在波长532nm激光脉冲激发下,研究了其在不同溶剂中的非线性吸收和折射特性。实验发现金属银纳米线悬浮于乙醇中的非线性吸收和折射特性明显好于其悬浮于去离子水的非线性吸收和折射特性,即金属银纳米线具有明显的溶剂效应,用所推导的理论进一步解释了样品的非线性溶剂效应的影响。用Z-scan技术,在波长532nm,脉宽8ns激光脉冲激发下,研究了金属铜纳米线悬浮于去离子水中的光学非线性,并对其光学非线性起源进行了分析。在波长532nm,脉冲宽度30ps,重复频率2Hz的条件下,研究了金属银纳米线悬浮于去离子水中的光限幅特性。并与在波长为532nm,脉冲宽度为7ns,重复频率10Hz的条件下,金属银纳米线悬浮于去离子水中的光限幅特性进行了比较,发现金属银纳米线在皮秒脉冲下的限幅能力好于在纳秒脉冲下的限幅能力,这是因为在不同的能流密度下,形成散射中心的二次散射过程引起的。
丁思静[7]2016年在《半导体量子点与金属纳米结构的光学响应及其相互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材料与其对应的块材相比有着奇特的性质。例如,半导体量子点有着更强的激子限域,并且它们的光学行为可以通过调节尺寸和掺杂物来调节;由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金属纳米结构显示出强的局域场增强,而等离激元共振可以通过控制尺寸和形状来调节。半导体量子点和金属纳米颗粒都有着巨大增强的非线性响应。此外,在纳米尺度上有效的激发能量转移对提高复合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有着极其显着的作用。在这篇毕业论文中,我们研究了Ag掺杂CdTe半导体量子点和金属纳米颗粒的线性以及非线性光学响应,具体研究内容见如下五个方面:第一,我们首次报道了利用水热法合成水溶性Ag掺杂CdTe半导体量子点。实验结果表明Ag杂质能够有效地掺杂到CdTe半导体量子点中。当Ag掺杂浓度为0.3%时,CdTe:Ag量子点的Stokes位移减小了120 meV、荧光强度提高了3.5倍、辐射速率增强了4.2倍,并且非辐射速率被有效地抑制。这些实验结果揭示了CdTe:Ag半导体量子点的荧光增强是由于掺杂Ag导致量子点表面缺陷的减小、缺陷态的填充和辐射速率的增强。我们的结果表明掺杂银是调节CdTe半导体量子点光学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第二,我们研究了重掺杂CdTe:Ag量子点光学叁阶非线性特性以及对应的品质因子。在重掺杂银之后,激子共振吸收增强,1S峰红移并且显着展宽。有趣的是,激子带边附近的非线性折射增强了35倍,同时在单光子饱和吸收和双光子带边激发交界的反转处非线性吸收保持很小,从而满足了全光波导开关对单光子和双光子品质因子的需求。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方法来制备重掺杂半导体量子点,该量子点具有巨大的叁阶极化率和良好的非线性品质因子,在光学信息过程、开关和调制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第叁,我们展示了Au原子团簇和纳米颗粒耦合体系的可调非线性吸收特性。由于该复合纳米结构中的共振能量转移,SA→RSA过程被有效地抑制,从而观测到SA→SA过程。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制备饱和吸收复合纳米材料的新途径,在液态激光器和单光子非线性纳米器件中有应用价值。第四,我们利用溅射技术制备了Ag, Ag/Ag2O和Ag/Ag2O/Ag半球状核壳纳米颗粒,研究了其可调的等离激元共振和二次谐波增强以及上转换发光。近逾渗的Ag/Ag2O/Ag核壳纳米颗粒的二次谐波和上转换发光分别增强了2.34倍和3.94倍。初始半球状Ag纳米颗粒的二次谐波的p偏振和s偏振的强度比(Ip/Is)为0.86,Ag/Ag2O/Ag核壳的Ip/Is增加到1.61。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调节二次谐波和上转换发光强度的新方法,在基于等离激元增强的光学非线性纳米器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第五,我们对比研究了Au纳米颗粒和原子团簇在水溶液和旋涂薄膜中对CdSe半导体量子点的荧光淬灭效应。在水溶液中,Au纳米颗粒比原子团簇具有更明显的淬灭效应。而在薄膜中,Au原子团簇可以达到与Au纳米颗粒大约相同的淬灭因子。通过研究荧光发射动力学特性发现,Au纳米颗粒会同时增强半导体量子点的辐射和非辐射速率,但是Au原子团簇只增强半导体量子点的非辐射速率。这些观测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等离激元的量子特性。
黄妍[8]2006年在《PbS纳米材料光学非线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光学非线性特性及光限幅效应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理论分析方法。详细介绍了单光束激光Z扫描技术以及相关的理论分析。根据有效介质理论推导出不同形状纳米材料的叁阶有效非线性极化率X~((3))_(eff),并用Origin软件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形状对半导体纳米材料叁阶光学非线性及光限幅特性的影响。 利用单光束激光Z扫描技术研究了不同形状PbS纳米材料的DMF悬浮液的光学非线性特性,发现叁种被测样品在纳秒激光入射的情况下,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吸收,显示出自聚焦特性,得出不同形状PbS纳米材料的叁阶非线性折射率、非线性吸收系数及叁阶非线性极化率。在皮秒激光入射的情况下,表现出的弱的非线性起因于溶剂效应。 研究了不同形状的PbS纳米材料DMF悬浮液的光限幅特性,发现在波长为532nm、脉冲宽度为8ns、重复频率为1Hz的激光脉冲作用下,叁种PbS纳米材料均表现出光限幅特性;而在皮秒激光脉冲作用下,叁种样品的光限幅能力很弱。
陈聪[9]2011年在《钙钛矿氧化物薄膜的电学及光学非线性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钙钛矿氧化物材料由于其晶格结构的复杂性,在电学、光学、磁学和热学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物理特性,通过其薄膜材料的制备,有望应用在下一代的多功能电子器件中。本论文工作采用脉冲激光沉积的方法在Nb:SrTiO_3(100)和MgO(100)基底上生长了CaCu_3Ti_4O_(12)、Au: CaCu_3Ti_4O_(12)和Au: Ba0.6Sr0.4TiO3等单层薄膜材料,制备了Pt/CaCu_3Ti_4O_(12)/ITO/MgO、In/CaCu_3Ti_4O_(12)/ITO/MgO和ITO/ CaCu_3Ti_4O_(12)/ITO/MgO等多层薄膜结构,研究了钙钛矿氧化物薄膜的制备及电学、光学非线性等性质,重点分析了CaCu_3Ti_4O_(12)的热释电及I-V增强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MgO(100)基片上制备了Au纳米颗粒掺杂的CaCu_3Ti_4O_(12)薄膜,通过测量纯CaCu_3Ti_4O_(12)和Au: CaCu_3Ti_4O_(12)薄膜的I-V关系,发现掺Au纳米颗粒后,薄膜的I-V非线性系数得到了较大提高。根据能带理论和拟合分析,用双肖特基结模型合理解释了Au: CaCu_3Ti_4O_(12)薄膜中的增强I-V非线性线性特性,证实了CaCu_3Ti_4O_(12)材料中确实存在边界效应。这种基于激光脉冲沉积技术掺杂金属纳米颗粒的方法为增强薄膜材料的I-V非线性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对集成电路中电阻开关器件的制作具有重要意义。2、在Nb:SrTiO_3(100)基底上生长了多晶CaCu_3Ti_4O_(12)薄膜,经高强度电压极化后,形成垂直于薄膜表面的极化分量;在295 K到340 K的温度范围内,对于厚度为700 nm的CaCu_3Ti_4O_(12)薄膜,测得其热释电系数为1.35×10~(-7) C /cm~2K,比目前已报道的绝大多数材料提高了数倍至一个数量级以上。同时发现在300~700 nm范围内,热释电系数随薄膜厚度增加而变大,并用钛氧八面体畸变机制解释了CaCu_3Ti_4O_(12)热释电效应的来源。而对于未极化的样品,则观测不到明显的热释电现象,这表明CaCu_3Ti_4O_(12)薄膜内部的电偶极矩在未经极化时处于长程无序状态,而经强电场极化后,形成有序的电偶极矩,并能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长期稳定保持。本实验结果有力地支持了CaCu_3Ti_4O_(12)具有铁电弛豫特性的观点。3、以CaCu_3Ti_4O_(12)热释电薄膜作为响应元,自制了CaCu_3Ti_4O_(12)薄膜热释电探测器,在不同偏压状态下,对热释电信号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实验发现,外加偏压不仅能够降低热释电信号的半高宽,而且不同方向的偏压能够抑制或增强热释电信号,并基于热释电原理进行了解释。4、制备了不同掺金浓度的Au: Ba_(0.6)Sr_(0.4)TiO_3多晶薄膜。通过线性吸收谱测量发现,掺Au纳米团簇后,出现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吸收峰,并且随掺金浓度增加而出现红移。用Z扫描的方法测量了不同掺金浓度的Au: Ba_(0.6)Sr_(0.4)TiO_3薄膜在波长532 nm、脉宽10 ns激光条件下的叁阶非线性系数,所测得的最大叁阶非线性系数虚部与实部分别为-1.93×10~(-6) esu和1.13×10~(-5)esu,比目前已报道的其他金属纳米复合薄膜材料高1-2个数量级。同时基于复合薄膜的叁阶非线性系数理论计算公式,分析了掺金浓度和复合薄膜的χ~((3))之间的关系。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发现了Au纳米团簇掺杂的CCTO复合薄膜材料的增强I-V非线性效应,并用DSB模型分析了这种复合材料的导电特性,这一结果不仅证实了CCTO中的边界效应,而且为提高钙钛矿氧化物薄膜材料的I-V非线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2.报道了在SNTO基片上制备的CCTO多晶薄膜的热释电特性,用动态法测得其热释电系数可达1.35×10~(-7) C /cm~2K,比目前所报道的大多数热释电材料提高了数倍至一个数量级,并且该实验结果有力地支持了CCTO具有铁电弛豫特性的观点3.用Z扫描的方法测量了Au: BST薄膜的叁阶非线性系数,其值可达10~(-5) esu量级,比目前所报道的大多数复合材料提高了1-2个数量级。同时从理论上分析了掺金浓度与叁阶非线性系数大小的关系。
李丽[10]2013年在《石墨烯/硫化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光电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资源无序利用,能源日渐短缺,要实现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必须把新能源、节能技术开发和综合高效的利用放在首位。超级电容器具有高的功率密度和适中的能量密度,尤其在电动汽车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开发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器,并使之取代或部分取代传统的二次电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线性光学对等离子体物理、激光技术、非线性材料物理、物性研究、光谱学、固体物理、天体物理、光化学的研究以及物质结构分析都有很大的影响。非线性光学材料是未来光电子技术发展的必备基础材料,伴随光通信、光信息处理技术的深入发展,非线性光学材料,应用空间日益广阔,不断成熟起来的研究与应用对非线性光学晶体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物化性能要求,设计与合成性能优异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利用水热法将具有良好物理和化学特性的石墨烯与硫化银(Ag2S)进行复合,制备出石墨烯/硫化银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电容器性能和光学非线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石墨烯/硫化银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通过水热方法制备出球状石墨烯/硫化银纳米复合材料,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结构和形貌的表征,颗粒尺寸约130nm的球状硫化银较均匀的分散在石墨烯片层上,石墨层间由于嵌入了硫化银纳米颗粒,使得层间距增大,并且形成多孔结构,呈现片与片相互交联的珊瑚状结构,更加有利于化学反应及电荷的嵌入脱出,提高了石墨烯的阻抗匹配性能。2、石墨烯/硫化银复合纳米材料的电容器性能研究将制备好的石墨烯/硫化银复合纳米材料与一定比例的导电碳和PTFE混合,涂覆在集流体泡沫镍上,经压片、干燥制备出电极片。用上海辰华电化学工作站,在6M/L的KOH电解质溶液中,对该电极片的各种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包括循环伏安CV循环测试、恒流充放电测试及电学阻抗测试。由CV循环知该电容器是氧化还原赝电容;具有比较理想的阻抗图谱;在0.05V-0.45V电压区间,以2.5A/g的电流恒流充放,其容量可达337.5F/g;以5A/g的电流恒流充放,其容量经过上千次循环也可稳定在280F/g3、石墨烯/硫化银复合纳米材料的光学非线性研究将合成好的石墨烯/硫化银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成有机玻璃,G/Ag2S/PMMA和Ag2S/PMMA有机玻璃的紫外吸收光谱用Shimadzu UV-2450光谱分析仪进行测试,样品的吸收峰都在300~400nm波段范围内。G/Ag2S/PMMA和Ag2S/PMMA的光学非线性吸收用开孔Z-扫描技术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G/Ag2S/PMMA有机玻璃具有反饱和吸收增强特性,有效非线性系数βeff为103数量级,分别是(G/Ag2S)12/PMMA,(Ag2S)7.8/PMMA和G1.1/PMMA有机玻的2.4,1.7和10.6倍。
参考文献:
[1]. 金属团簇聚合物[Cu_3IWS_4(4-bpy)_3]n的激发态吸收动力学[D]. 杨俊义. 苏州大学. 2007
[2]. 金属团簇化合物W_2Ag_4S_8(PPh_3)_4与Mo_2Ag_4S_8(PPh_3)_4的光学非线性对比研究[D]. 张广宇. 黑龙江大学. 2007
[3]. 金属团簇材料的光学非线性研究[D]. 董斌. 辽宁师范大学. 2003
[4]. 金属(Mo/W)鸟巢结构团簇与卟啉锌簇合物的光学非线性[D]. 陈玉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5]. 六棱柱无机金属团簇化合物[W_2Ag_4S_8(PPh_3)_4]的光学非线性[D]. 杜艳秋. 黑龙江大学. 2005
[6]. 金属银、铜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光学非线性研究[D]. 韩亚萍. 黑龙江大学. 2008
[7]. 半导体量子点与金属纳米结构的光学响应及其相互作用[D]. 丁思静. 武汉大学. 2016
[8]. PbS纳米材料光学非线性研究[D]. 黄妍. 黑龙江大学. 2006
[9]. 钙钛矿氧化物薄膜的电学及光学非线性特性研究[D]. 陈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10]. 石墨烯/硫化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光电特性研究[D]. 李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
标签:物理学论文; 激发态论文; 非线性光学材料论文; 非线性效应论文; 光学论文; 纳米效应论文; 非线性论文; 纳米线论文; 线性系统论文; 纳米材料特性论文; 科学论文; 量子点论文; au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