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北部深层砂岩储层黏土特征及地质破坏分析

东濮凹陷北部深层砂岩储层黏土特征及地质破坏分析

一、东濮凹陷北部深层砂岩储层中粘土特征与其地质伤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燕红[1](2020)在《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油气勘探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方法、技术的进步,低渗透砂岩油气藏因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而被人们所重视。低渗透砂岩储层往往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变得致密,储层物性普遍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征,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保存较好的物性形成有效储层,即相对优质储层。低渗储层在我国沉积盆地内分布范围广,已成为我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油气资源丰富,渐新统珠海组是凹陷内重要的油气勘探层位,但勘探结果显示珠海组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其埋深大,成岩作用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因此,寻找优质储层,即相对较高孔隙度、渗透率的区带和层位是珠海组油气勘探的重点。加强对研究区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岩演化过程的认识,明确低渗储层主控因素和孔隙发育机理,是优质储层预测的基础,对文昌A凹陷乃至整个珠江口盆地低渗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储层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岩石学、测井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依据,充分利用地质、录井、测井资料,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实测物性、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毛管压力测试等实验分析手段,分析珠海组低渗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建立研究区孔隙演化模式,明确低渗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探讨研究区优质储层的孔隙发育机理,并进行储层分类评价。研究表明:珠海组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以长石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铸模孔,压汞参数表现为中-高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进汞饱和度较高而退汞效率较低,说明储层喉道较细,孔喉连通性差。孔隙度平均值11.5%,渗透率平均值24.18×10-3μm2,整体表现为低-特低孔、渗的孔隙型储层,六号断裂带局部发育裂缝-孔隙型储层。珠海组处于中成岩A-B期,埋深普遍大于3000m,现今平均埋深3800m。储层主要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强烈压实作用是造成储层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根据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强度及特征成岩矿物,完成了成岩相划分,并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成岩相垂向单井识别和平面分布预测,结果表明珠三南断裂带中深层发育弱压实弱胶结原生粒间孔相和中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相,深层发育强压实中-强溶蚀相;六号断裂带中-强压实绿泥石包壳相和强压实中-强溶蚀相则较发育,埋深较浅的珠海组一段局部发育中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相。通过综合研究,认为珠海组低渗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流体活动通道的控制。沉积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储层原始岩石组构的差异,机械压实作用是造成珠海组储层致密化的最主要原因,成岩过程中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和晚期自生伊利石充填,是储层致密化的关键,断裂对热流体活动的控制导致了靠近断裂带处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大量沉淀。次生溶蚀作用则能有效的改善储集性能,微裂缝的存在不仅改善储层的渗流能力,同时为酸性流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有利于溶蚀作用的进行。珠海组低渗背景下相对优质储层的成因机理在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次生溶蚀孔的发育。原生孔隙的保存条件包括有利沉积环境、绿泥石包壳和早期烃类充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潮汐水道砂体连续性好,具有较高的砂岩成熟度,刚性颗粒含量高,有利于深埋藏条件下原生孔隙的保存;绿泥石包壳抑制了石英次生加大边的生长,是原生孔隙保存的重要机制;早期烃类充注抑制了碳酸盐胶结物的沉淀,一定程度上保护原生粒间孔隙。多期的溶蚀作用使得研究区次生孔隙较为发育,现存的次生孔隙多与有机酸溶蚀和热流体溶蚀相关。综合研究认为,粗粒、较弱压实、强溶蚀及发育绿泥石包壳的砂岩是相对优质储层发育区带。

麻书玮[2](2020)在《吴堡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吴堡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边缘,晋西挠褶带内,勘探面积92.97km2,初步计算致密砂岩气地质储量为76.2×108m3。近年来对吴堡地区致密气的勘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于研究区致密砂岩气储层的物性刻画、成藏的主控因素等认识不清、研究区主要储层中气、水、干层分布的描述尚未开展,导致吴堡地区致密气的勘探工作无法取得突破。针对以上问题,论文通过研究区内测井资料整合、岩心观察、化验资料分析,结合露头剖面观察,系统认识了吴堡地区致密气成藏的地质条件。进行的主要工作有:(1)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通过测井识别地层旋回,对研究区进行精细层序划分和沉积体系识别;(2)以刻画主要储层为中心,通过测井资料建立研究区储层物性计算方法,刻画储层物性分布特征;(3)对烃源岩、盖层、地层压力、构造条件,运移动力等成藏地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厘定吴堡地区致密气成藏的最主要地质因素;(4)通过建立测井解释图版,建立吴堡地区气层、气水层、含气(水)层和干层的定量判断依据,运用阿尔奇公式预测吴堡地区储层含气饱和度,并结合测井解释图版划分气、水、干层;(5)最后对储层气水分布进行预测,建立吴堡地区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模式。本论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吴堡地区盒8段和山2段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相,有利储集微相为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盒8段和山2段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隙,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降低95%。(2)岩心测试和测井资料拟合均显示,在所有储层中,盒8段和山2段这两段储层属于致密砂岩储层,其孔隙度在10%以下,地面的渗透率在1×10-3μm2以下。本次研究将储层划分为Ⅰ、Ⅱ、Ⅲ级,物性条件依次递减。初步认为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中的Ⅰ级和Ⅱ级为有效储层。盒8段储层物性优于山2段,以盒8下段物性最好,且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多以Ⅰ和Ⅱ级储层为主,山2段致密砂岩储层则以Ⅱ级为主。(3)研究区烃源岩厚度大且成熟度高;盖层封闭性好,通过剩余压力计算,上石盒子组作为直接盖层,对下伏地层有足够的封盖能力;(4)研究区地层水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钠型,是含油的良好标志,但是钠氯系数和脱硫系数表明,地层水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影响较大,地层封闭性差,存在保存条件差的成藏风险。(5)生烃增压为盒8段次生气藏中致密气聚集成藏的主要动力,当生烃压力克服盒8段毛细管力后,致密气在储层聚集成藏。(6)通过测井资料分析发现,研究区整体气水分布与构造部位高低没有直接联系,指示岩性气藏为主的成藏特征。计算表明盒8段含气性优于山2段,北部含气性优于南部。

张鑫[3](2020)在《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泌阳凹陷处于河南泌阳县和唐河县之间,面积为1000 km2,作为南襄盆地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断陷构造单元,属于叠加于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后造山期”断陷-拗陷型盆地,可划分为南部陡坡带、中央深凹带及北部斜坡带三个构造单元。论文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对泌阳凹陷古近系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烃源岩及储层特征和分布以及油气成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等研究,厘定了成岩类型及成岩序次或成岩序列,并依据不同岩相及不同产状包裹体荧光颜色和荧光光谱,确定成熟度及生排烃幕次,并初步确定充注幕次;根据盆地埋藏史及热史模拟结果分析,结合油包裹体及其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确定较为准确的油气充注年龄;通过现今地层压力刻画及古流体压力模拟,基本弄清了作为油气运移充注原动力的古今地层压力特点及分布;在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的基础上,根据生排烃过程、古流体压力演化及油气充注过程等特点,深入分析了泌阳凹陷油气动态成藏过程中的源汇耦合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进而探讨了泌阳凹陷的勘探潜力,并对有利的勘探区域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识如下:通过烃源岩和砂岩储层样品透射光、荧光和冷阴极发光分析,并结合茜素红染色片观察、SEM+微区能谱元素分析及稳定O-C同位素组成分析,厘定了泌阳凹陷的成岩过程,认为核桃园组沉积时期为封闭性的咸化湖泊,经历了早成岩、埋藏A、B及C阶段Fe-方解石、方解石胶结、Fe-白云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边形成,以及长石局部溶蚀和石英颗粒及次生加大边碱性溶蚀等“酸-碱交替”溶蚀过程。在成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和显微荧光观察,确定了不同成熟度的四幕生排烃及不同构造单元的“四幕油和一幕天然气”充注,其中第一幕充注低熟油,第二-第四幕充注成熟度相当。根据油包裹体及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并结合盆地模拟的埋藏史及热史结果,厘定了凹陷油气充注年龄,进而结合泌阳凹陷构造演化史,确定凹陷两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第一期发生于主裂陷期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Ma)、第二幕(34.1~21.2Ma)和第三幕(30.9~16.2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于拗陷期阶段,即第四幕油(7.9~0.2Ma)和一幕天然气成藏(3.0~0.8Ma)。利用钻井实测压力资料和重复地层压力测试等资料,以及二维地震速度谱资料对现今地层压力进行刻画,认为泌阳凹陷大仓房组及核桃园组发育中低超压,并且存在正常地层压力带、超压过渡带及三个超压带复杂的地层压力系统;运用盆地模拟法和古流体包裹体法对古压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泌阳凹陷大仓房组顶部在距今39.30Ma已经形成两个超压中心,至32.99Ma时期,基本已拓展形成一个超压体系,但下二门地区超压明显较周围强,直至距今10.5Ma,下二门地区较强超压区基本消失,形成单一超压中心。而核三下段古压力在距今39.30Ma前开始聚集,距今32.99Ma开始发育中-低幅异常超压(以压力系数1.2为界),并且形成双超压中心,但下二门地区超强较弱,距今28.94开始两个超压中心向盆地中心扩展,形成一个统一的超压体系,至距今23.03Ma达到超压最大,随后无论发生泄压还是泄压-增压,地层压力始终保持超压直至现今。通过泌阳凹陷油源对比发现,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及核二段烃源岩为本区同层位油气提供油源,而南北斜坡核三上段及核二段原油来自深凹区同层位烃源岩,而核三下段原油来自本地同层位烃源岩;泌页1井生排烃过程分析表明,烃源岩在大约37Ma进入生烃门限,所发现的橙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在32Ma处进入中成熟阶段,23.03Ma达到生烃高峰,其中所发现两幕中成熟的油包裹体表明排烃过程的存在。从模拟剖面来看,深凹区核二段的下部地层已进入生烃门限,生成低熟油;而深凹区和陡坡区整个核三段进入生烃门限,核三上段处于低-中成熟阶段,核三下段处于中-高成熟阶段;仅在西部和北部表现为低成熟阶段。泌阳凹陷地层超压为油气运移充注连续性成藏持续提供原动力。凹陷所持续存在的地层超压所造成的剩余压力,以及浮力及毛细管力等的复合作用使得生烃深凹区流体势增强,油气能够持续从烃源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凹陷斜坡区及凹陷低流体势区运移;而构造-沉积古地貌及其所控制的张厂及侯庄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多种优势输导通道,以及砂体-断裂立体高效复合输导体系的存在及展布,保证油气高效输导多幕充注成藏。通过油源对比、烃源岩生排烃过程、运移输导充注过程及圈闭形成等综合分析,发现泌阳凹陷生排烃阶段(39.0~37.0Ma→23.03Ma→0.2Ma)与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中超压的形成与演化(39.30 Ma→32.99 Ma→23.03 Ma→0 Ma)较为一致,保证了油气的运移的原动力,并且地层超压及浮力和毛管压力所造成的流体势使得油气从深凹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南北两侧的低流体势区运移;并且存在张厂及侯庄三角洲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优势输导多通道,以及砂体-断层立体复合输导体系,保证了油气的高效运移输导,并对前期或同期所形成的不同类型圈闭进行充注。由于以上过程的相互耦合,使得泌阳凹陷能够发生多期多幕连续成藏,即第一成藏期第一-第三幕(37.2~16.2Ma)三幕油充注成藏,以及第二成藏期第四幕油及一幕天然气(7.9~0.2Ma)充注成藏。通过动态成藏过程剖析,结合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征及地区性差异分析,探讨了泌阳凹陷勘探潜力,并预测了凹陷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域,认为泌阳凹陷深凹区及深层系为大仓房组及核三下段泥页岩油气有利潜力区,以及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潜力区;而凹陷北部的张厂及侯庄古低槽区域及其周缘地区为深层构造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有利潜力区,这些必将成为泌阳凹陷下一步重点勘探新领域区。

雷川[4](2019)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高热背景对深水区储层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海洋深水区已经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我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生、储、盖配套良好,是未来南海北部重要的油气勘探远景区。珠江口盆地大地热流由北向南从正常值到高热流,这与岩石圈厚度、地温梯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然而,高热背景对盆地内砂岩储层的影响仍不明确。此外,白云凹陷的断裂活动和底辟构造及其伴生的深部CO2上涌、充注对储层的影响尚不清楚。高地温梯度对成岩作用及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以及该背景下优质储层发育机制仍属于研究的薄弱环节,也制约着下一步的勘探部署。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根据白云凹陷深水区受热机制的不同,本研究首次将白云凹陷深水区储层划分为两种类型:(1)历史上受到岩浆作用、断裂作用、底辟作用影响的地区,该区地层所经历的最高地温大于现今地温,即受到“异常热”影响的储层;(2)地质历史上未受到过岩浆作用、断裂作用、底辟作用影响的地区,即受“正常热”影响的储层。再根据地温梯度将后者区分为:低地温梯度(<4℃/100m)区和高地温梯度(>4℃/100m)区。针对研究区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常规薄片,荧光薄片,阴极发光薄片和铸体薄片的显微镜下观察鉴定与定量统计为基础,结合扫描电镜、XRD矿物成分分析、孔隙度与渗透率、图像孔喉观察与测定、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地震剖面解释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做了下列三方面的对比研究:(1)高、低地温梯度区砂岩原始组构的差异;(2)高、低地温梯度区成岩作用和储层质量的差异;(3)受CO2充注影响的储层与不含CO2储层的物性差异的对比研究。然后综合受“正常热”和“异常热”影响区储层的特征,总结高热背景影响储层质量的机制。首先,认识到不同地温梯度区相同地层组由砂岩原始组构造成的储层物性的差异不显着。即在高、低地温梯度区,同一地层组砂岩岩石类型基本一致,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随着刚性颗粒含量增加的而增大,随着塑性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斜长石含量的减少孔隙度有所增加。高、低地温梯度区,同一地层组砂岩粒度参数与物性的关系基本一致。在高、低地温梯度区,储层中杂基含量与最大面孔率均呈反相关关系。其次,受“正常热”影响的储层,高地温梯度区砂岩的最大孔隙度和最大渗透率随着埋藏深度和地层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而低地温梯度区则缓慢减小。地层温度是通过改变颗粒的抗压强度,改变矿物的溶解度,改变粘土矿物的转化速率,影响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等方式来影响成岩作用的进程,从而影响储层的储集性能。结合研究区不同地温梯度区的埋藏史和地壳拉张减薄历史的对比,提出了温度-时间控制了储层物性随埋深/温度增加而减小的速率,合理解释了不同地温梯度区储层物性演变的差异。再次,白云凹陷及其周缘地区发现的大部分CO2属于无机成因,少量为有机成因CO2气体。导致“异常热”的岩浆、底辟和断裂活动使深部物质穿层流动到上部储层中,深部物质及其携带的热量对砂岩储层进行改造,其中CO2是深部物质的典型代表。底辟构造对于白云凹陷CO2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深部热流体与CO2注入储层后引起片钠铝石、铁白云石和高岭石等矿物的沉淀,以及长石等硅酸盐矿物和方解石等碳酸盐矿物的溶蚀溶解是影响受“异常热”区储层质量的直接原因。总之,在沉积作用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较低的地温梯度有利于储层孔隙的保存,使得深部地层中形成并保存有较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有利储层;地层温度越高越不利于孔隙的保存;“异常热”造成的CO2充注产生的建设性作用主要是长石和方解石等矿物的溶蚀作用,其破坏性作用主要是铁白云石、片钠铝石和高岭石等矿物的的胶结作用,本研究区CO2充注对储层的建设性作用大于破坏性作用。

余天宝[5](2019)在《东濮凹陷桥口地区Es3-4孔隙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研究者们对东濮凹陷桥口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桥口地区深部、超深部储层的孔隙演化和成岩作用的研究较少,缺少对孔隙演化规律的详细描述,包括具体方法、公式等的运用。为了明确储层的孔隙演化模式及其模型的建立过程。现以东濮凹陷桥口地区沙河街组沙三、沙四为主要的目的层段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T技术、扫描电镜技术。结合区域地质概况进行沉积相类型与砂体的平面展布研究,明确影响成岩作用的因素,对各个时期的成岩阶段进行定性划分,分析孔隙演化历史、建立演化模型,最后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桥口沙三储集层主要发育湖底扇中扇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天然堤、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等沉积微相。压实作用、粘土矿物胶结或石英次生加大胶结及交代作用是导致储层孔渗性变差的主要原因,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计算孔隙演化过程可知,原始孔隙度约为34.87%,压实后孔隙度为19.85%,碳酸盐、石英胶结交代作用后孔隙度为7.93%,酸性溶蚀作用后孔隙度为11.21%。由储层评价可知,Ⅰ类储层主要分布于较浅部位,是油气勘探开发的主力区;Ⅱ类储层分布广,具有很大的油气挖掘潜力。通过开展深层储集层孔隙演化,为寻找优质储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余金柱[6](2019)在《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油气成因机制》文中提出东濮凹陷是典型的盐湖相富油气凹陷,其中濮城油田作为东濮凹陷的第二大油气田,油气成因与成藏机制复杂。采用Rock-Eval、色谱-质谱、单体烃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技术,结合地质分析,开展了濮城油气特征、成因与成藏特征研究。濮城油田原油特征显着:(1)具有典型的盐湖相成因特征:明显的植烷优势(Pr/Ph=0.42)、检测出具有一定含量的β-胡萝卜烷、具有高碳数n C37、n C38正构烷烃优势、富集伽马蜡烷、升藿烷具有“翘尾”特征、多数原油甾烷异构化程度较低等;(2)濮城油田原油总体属于低熟油,少数为正常成熟度原油,C29甾烷???20S/(S+R)、C29甾烷???(14)(???+???)分布范围分别为0.29~0.37、0.28~0.31。(3)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呈两段式分布,与咸水湖相原油的相似,反映两种生源特征。根据成熟度参数,将原油划分为两类,Ⅰ类:沙一段~沙三中亚段原油;Ⅱ类: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原油,Ⅰ类原油具有较低的甾烷异构化程度,原油成熟度较低。油源对比表明,濮城油田原油与濮城洼陷、濮卫洼陷中埋深大于3000m的烃源岩有较好的可比性,濮城沙三上亚段原油与沙三中亚段原油可对比性强,为同源,主要来自于濮城沙三中亚段烃源岩,也有沙三上亚段、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生烃贡献。濮城油气主要有以下成藏特征:(1)油气藏类型以断块和断层-岩性油气藏为主;(2)储层单层厚度薄,特薄层和薄层占绝大多数,储层泥质、碳酸盐含量高,濮城中深层区总体属于低孔、超低渗-低渗储层;(3)两期成藏、早期为主;(4)东濮凹陷盐湖相低熟油主要有两种成因机制:类脂类大分子早期成烃和富硫大分子/干酪根低温降解机制;(5)濮城西翼局部膏盐岩控制油气藏温压与油气运移,深部油气藏局部经历TSR作用,提出濮城中深层油气为“早生近源-断层输导-断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

张磊[7](2019)在《齐家—古龙凹陷高台子油层致密储层成岩特征及有利勘探区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庆油田优质储层的不断开发和油气资源需求的日益上涨,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已经作为油田增产上储的主要选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二、三段,即高台子油层,内部广泛发育砂泥岩互层,源储一体,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极具勘探价值。本文试图在储层的岩石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孔喉特征、成岩作用的研究基础之上,建立数值模型,对储层的孔隙度和成岩相进行模拟预测,为高台子油层致密油勘探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热解Tmax、X-衍射和压汞测试等多种技术相结合,分析了齐家-古龙凹陷高台子油层储层的成分特征、孔喉特征及成岩演化特征,定量模拟了储层的成岩作用阶段,预测了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有利勘探区等。薄片镜下观察表明,齐家-古龙凹陷高台子油层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抗压实能力较弱,比较易溶。填隙物类型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矿物,胶结类型主要包括孔隙式、接触式和次生加大。储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全区发育三个异常高孔带,第三异常高孔带底界深度约为2350米。泥岩和砂岩的成岩作用分析和成岩阶段划分研究表明,研究区的成岩规律表现为从边缘到沉积中心成岩作用不断变强。在成岩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适用的成岩数值模型模拟了全区的成岩史,为有利区预测奠定了基础。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确定不同区域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利用成岩数值模拟技术和孔隙度预测技术,预测了不同地质时期高台子油层致密储层的分布范围,发现高台子油层的致密储层分布区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不断北移,现今主要分布于齐家南地区。在广泛调研国外渗透率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选取适用于齐家-古龙凹陷致密储层的渗透率预测模型并加以改进,预测了高台子油层致密储层的渗透率,渗透率等值线的分布呈环带状,由物源向沉积中心储层渗透率呈指数减小。在确定储层成藏时间和致密时间的基础上,将高台子油层致密储层分为“先成藏后致密”和“先致密后成藏”两种类型。“先成藏后致密”的储层有利勘探区与常规储层相似,勘探中应该寻找构造高部位的有利圈闭,“先致密后成藏”的储层有利勘探区为构造低部位。结合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预测结果,将齐家-古龙凹陷齐家南地区高台子油层致密储层划分为有利勘探区。

胡涛[8](2019)在《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文中研究说明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中同一目的层或不同目的层内的不同构造部位广泛含有油气的一类油气聚集,具有“高点低点聚油气共存、高孔低孔含油气共存、高产低产含油气层共存、高压低压含油气层共存”等基本特征,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针对我国陆相盆地多来源、多阶段、多动力形成的复杂油气成藏特点,还存在三大难题尚未解决,具体表现在:(1)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来源差异大;(2)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成藏时期差异大;(3)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成藏动力和成藏过程差异大。搞清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对于提高勘探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上述三个难题,本文选择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为研究目标,展开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针对不同构造位置的原油、泥页岩和砂岩储层开展取样测试,通过剖析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充注时期差异、原油成熟度差异、烃源岩热演化史差异、原油和泥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差异以及砂岩储层致密演化史差异,厘定油气来源、搞清成藏期次、明确运移动力、恢复成藏过程,最终建立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分布发育模式。结果表明:(1)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是不同来源、不同阶段、不同动力和不同类别油气藏叠加复合的结果;(2)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构造高部位的油气具有聚集时间最早、油气来源埋深最大、油气运移距离最长的特征,它们主要是在浮力作用下形成的圈闭类油气藏;(3)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近洼位置的油气具有聚集时间较晚、油气来源埋深较大、油气运移距离最短的特征,它们主要是在生烃膨胀力作用下形成的深盆油气藏;(4)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斜坡位置的油气既具有聚集时间最晚、油气来源埋深较大、油气运移距离较短的特征,还具有聚集时间较早、油气来源埋藏最大、油气运移距离较长的特征,它们主要是在浮力和生烃膨胀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类别油气藏的叠加复合。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建立了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分布发育模式。这对于阐明含油气盆地中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分布发育特征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杨显成[9](2018)在《济阳坳陷沙四段致密砂岩气储层有效性及成藏规律》文中研究说明近期济阳坳陷深层裂解气勘探取得突破,展示了深层裂解气的勘探潜力;但是深层砂岩储层致密化、有效储层评价与裂解气成藏等认识影响了深层气勘探。本文是在东营北带和渤南洼陷沙四段致密砂岩岩性特征、岩石矿物学、沉积相等分析基础上,指出致密砂岩储层主要为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的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等,岩石矿物组成主要为长石、岩屑和石英等,孔隙结构表现为小孔-细喉型,孔隙为毛管-微毛管孔隙;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残余粒间孔、次生溶孔以及裂缝;储层物性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或低孔特低渗的特征。提出了济阳坳陷深层四种储层致密化类型:杂基沉淀致密化、强烈压实致密化、胶结物晶出致密化和沥青充填致密化;分析了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相的砂砾岩和砂岩储层的储层致密化过程,建立了富杂基砾岩、富杂基砂岩、贫杂基砾岩、贫杂基砂岩等孔隙演化模式,定量评价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沥青充填等在致密化过程中对储层孔隙演化的作用;通过沉积埋藏史、成岩演化史、生烃演化史、孔隙演化史等,提出了致密砂岩早期衰竭型和溶蚀改造型的储层孔隙演化模式,早期衰竭型主要为扇根亚相和扇端亚相的富杂基砾岩和富杂基泥质粉砂岩,早期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减孔较大、后期溶蚀作用增孔较小;溶蚀改造型主要为扇中亚相的含砾砂岩和砂岩,溶蚀作用对储层增孔较大,贫杂基砾岩、贫杂基中粗砂岩的溶蚀增孔分别为11.8%和16.5%,提高了储层的储集性,溶蚀改造型是致密砂岩储层的重要类型。利用试油法、含油产状法、分布函数法等多种方法界定了凝析气藏和气藏有效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值,其中东营凹陷北带沙四下亚段致密砂岩凝析气藏和气藏的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值分别为3.8%和3.0%,渗透率下限值分别为0.4%×10-3um2和0.2×10-3um2;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致密砂岩气藏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值为4.8%,渗透率下限值为0.2×10-3um2。提出沉积微相、成岩相、裂缝相等“三相”与地温压力对有效储层的控制作用,预测了东营凹陷民丰地区丰深1、丰8等冲沟和渤南洼陷渤深8区带等为有效储层分布区。应用天然气地化性质鉴定了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成因,东营凹陷民丰地区天然气藏主要为原油裂解气,利津地区和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天然气藏主要为干酪根裂解气;利用盆地模拟,计算了东营凹陷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资源量。通过生烃演化、储层致密化、流体压力变化等研究了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聚集差异性,建立了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气的成藏演化模式;民丰地区原油裂解气主要为早期原油充注后期原油裂解,利津地区干酪根裂解气主要为早期大部份散失后期充注。进一步提出了“温—相—势”耦合控制富集高产,地层温度直接控制了油气生成和烃类相态;沉积相、成岩相、裂缝相等“三相”匹配控制了致密砂岩有效储层,流体势不仅对储层物性有影响,更重要的是运移和充注的主要动力因素。

赵建权[10](2018)在《库车坳陷克深区块白垩系储层性质差异性及主控因素》文中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克深区块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发育典型的深层、超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埋深大、基质孔隙度低、渗透率低、构造裂缝整体发育,是储层的典型基本特征。本文以岩心资料、基质CT、扫描电镜、普通薄片、压汞资料、常规测井、铸体薄片、成像测井等地质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比最大孔径、面孔率、裂缝线密度、有效开度、充填程度研究储层储渗空间差异性,选取孔喉配位数、最大孔喉半径、平均孔喉半径等参数对比分析研究储层孔喉差异性,通过对比颗粒接触关系以及胶结物类型、含量研究储层成岩作用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同一排构造内东西方向上储层差异性明显、规律性较强,自西向东储层有逐渐变好的趋势;南北方向上储层总体向南变差,各井区之间储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各参数在各井区之间波动较大,规律性较弱,纵向上储层孔隙度受埋深影响较弱,早期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的埋藏方式对储层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综合分析认为储层性质差异性受沉积微相及岩性、构造挤压、溶蚀及埋藏方式共同控制,在同一排构造内,东西方向上储层性质差异性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及岩性,南北方向上主要受控于构造挤压,其所形成的裂缝是储层主要的渗流通道,纵向上主要受控于溶蚀和埋藏方式。

二、东濮凹陷北部深层砂岩储层中粘土特征与其地质伤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濮凹陷北部深层砂岩储层中粘土特征与其地质伤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砂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低渗储层孔隙演化研究现状
        1.2.3 低渗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储层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研究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认识
        1.5.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储层基本特征
    3.1 储层沉积特征
        3.1.1 物源体系分析
        3.1.2 珠海组储层沉积特征
    3.2 岩石学特征
        3.2.1 岩石类型
        3.2.2 岩石组分特征
        3.2.3 碎屑结构特征
    3.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3.1 储集空间类型
        3.3.2 喉道类型
        3.3.3 孔隙结构参数特征
        3.3.4 孔隙结构分类
    3.4 物性特征
第四章 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特征
    4.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4.1.1 破坏性成岩作用
        4.1.2 建设性成岩作用
    4.2 成岩作用演化
        4.2.1 成岩阶段划分
        4.2.2 成岩演化序列
    4.3 孔隙演化规律
        4.3.1 孔隙演化差异对比
        4.3.2 孔隙演化模式
    4.4 成岩相分析
        4.4.1 成岩相类型划分
        4.4.2 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
        4.4.3 成岩相测井识别及预测
第五章 低渗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5.1 沉积因素
        5.1.1 沉积环境的影响
        5.1.2 粒度的影响
        5.1.3 碎屑成分的影响
        5.1.4 泥质杂基的影响
    5.2 成岩作用因素
        5.2.1 机械压实作用的影响
        5.2.2 胶结作用的影响
        5.2.3 溶蚀作用的影响
    5.3 流体活动通道的影响
        5.3.1 微裂缝对溶蚀作用的影响
        5.3.2 断裂与热流体活动
第六章 优质储层发育机理
    6.1 原生孔隙保存机理
        6.1.1 有利的沉积环境
        6.1.2 绿泥石包膜
        6.1.3 早期烃类充注
    6.2 次生孔隙发育机理
    6.3 优质储层发育区带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2)吴堡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致密砂岩气勘探历程及现状
        1.2.2 成藏模式与气藏类型研究现状
        1.2.3 测井地质学发展现状
        1.2.4 吴堡地区地质特征认识及勘探开发现状
        1.2.5 吴堡地区勘探存在问题及挑战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研究思路和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构造和地层概况
    2.1 区域沉积构造及演化
        2.1.1 区域构造格局
        2.1.2 区域沉积构造演化史
    2.2 研究区地层划分及精细层序识别
        2.2.1 区域晚古生代地层划分
        2.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基本原则
        2.2.3 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第三章 沉积相和微相特征
    3.1 沉积特征及微相划分
        3.1.1 沉积相标志分析
        3.1.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3.2 研究区沉积微相展布
    3.3 主要储层砂体展布特征
第四章 致密储层特征和有效储层识别
    4.1 致密储层定义
    4.2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
        4.2.1 致密储层岩石学和微观结构特征
        4.2.2 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控制作用
        4.2.3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控制作用
    4.3 储层的测井特征分析
        4.3.1 储层测井解释
        4.3.2 储层测井参数分布特征
        4.3.3 储层物性平面特征
    4.4 储层分类及有效储层区域识别
第五章 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影响因素
    5.1 致密气成藏的烃源岩条件
    5.2 致密气成藏的保存条件
        5.2.1 盖层对致密气保存的控制作用
        5.2.2 现今构造条件对致密气富集的影响
        5.2.3 地层水特征
    5.3 致密气成藏的储层条件
第六章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机理
    6.1 成藏期次与成岩耦合
    6.2 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成藏运移动力特征
    6.3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成藏规律与致密气运移模式
        6.3.1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成藏规律
        6.3.2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致密气运移模式
第七章 吴堡地区主要储层天然气分布特征和成藏模式
    7.1 盒8段和山2段天然气分布特征
        7.1.1 气水层识别
        7.1.2 典型井重点储层段气水层识别
        7.1.3 气水层分布剖面特征
        7.1.4 气水层平面分布及其与优势储层关系
    7.2 上古生界成藏模式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会议
作者简介

(3)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异常超压研究
        1.2.2 成藏过程分析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泌阳凹陷概况
    2.2 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2.2.1 构造特征
        2.2.2 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及沉积充填演化
        2.3.1 地层特征
        2.3.2 沉积充填演化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集层
        2.4.3 圈闭(油气藏)及油气分布
第三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3.1 基本原理
    3.2 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1 成岩作用环境条件
        3.2.2 成岩作用过程
    3.3 烃源岩包裹体分析
    3.4 砂岩储层包裹体分析
        3.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4.2 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
        3.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特征
第四章 成藏期次及成藏时期划分
    4.1 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
        4.1.1 模型及参数选择
        4.1.2 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分析
    4.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4.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4.2.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第五章 油气成藏动力分析
    5.1 现今地层压力刻画
    5.2 古流体压力模拟
        5.2.1 盆地模拟法
        5.2.2 流体包裹体法
第六章 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6.1 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
        6.1.1 南部陡坡带油源对比
        6.1.2 中央深凹区油源对比
        6.1.3 北部缓坡带油源对比
        6.1.4 大仓房组油源分析
    6.2 烃源岩生烃过程分析
        6.2.1 埋藏史及热史分析
        6.2.2 有机质成熟及生烃分析
    6.3 古流体压力演化分析
        6.3.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6.3.2 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
    6.4 油气充注过程分析
        6.4.1 不同构造单元原油特点及输导关系
        6.4.2 油气充注过程
    6.5 源-汇耦合关系
        6.5.1 烃源岩条件
        6.5.2 储层条件
        6.5.3 圈闭条件
        6.5.4 运移输导体系
        6.5.5 充注成藏分析
        6.5.6 成藏要素耦合联动演化
        6.5.7 成藏模式
    6.6 勘探潜力分析
        6.6.1 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点
        6.6.2 有利潜力区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高热背景对深水区储层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异常地热作用与储层质量的关系
        1.2.2 底辟带CO_2的来源与运移聚集
        1.2.3 底辟带与储层质量的关系
        1.2.4 优质储层发育规律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3 受“异常热”影响的标志
    1.4 完成的工作量与取得的创新性认识
        1.4.1 完成的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油气地质特征
        2.3.1 烃源岩
        2.3.2 储集层
        2.3.3 盖层
        2.3.4 主要圈闭类型
    2.4 热结构特征
        2.4.1 地温梯度的分布
        2.4.2 大地热流值分布
        2.4.3 地壳厚度的变化
第三章 储层砂岩类型及物性特征
    3.1 砂岩岩石类型
    3.2 孔隙类型和物性特征
        3.2.1 砂岩孔隙类型和物性特征
        3.2.2 深部恩平组和文昌组砂岩高孔低渗
    3.3 不同地温梯度区砂岩物性减小速率的差异
    3.4 小结
第四章 砂岩的成岩作用及成岩序列
    4.1 成岩作用类型
        4.1.1 压实作用
        4.1.2 胶结作用
        4.1.4 溶蚀作用
    4.2 成岩作用序列
        4.2.1 珠江组砂岩的成岩作用序列
        4.2.2 珠海组砂岩的成岩作用序列
    4.3 小结
第五章 CO_2充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5.1 CO_2来源分析
        5.1.1 珠江口盆地CO_2来源分析
        5.1.2 白云凹陷CO_2来源分析
    5.2 CO_2充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5.2.1 酸性流体溶蚀作用——有利因素
        5.2.2 自生矿物胶结作用——不利因素
    5.3 小结
第六章 高热背景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6.1 沉积作用与储层质量的关系
        6.1.1 骨架颗粒组成及含量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6.1.2 粒度分布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6.1.3 杂基含量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6.2 成岩作用差异及温度在影响储层物性中的作用
        6.2.1 温度与埋深的关系
        6.2.2 温度影响压实作用的程度
        6.2.3 温度影响粘土矿物的转化
        6.2.4 温度影响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
    6.3 受热时间影响砂岩的成岩-孔隙演化路径
    6.4 断裂、底辟活动造成深部物质穿层流动
        6.4.1 底辟活动导致深部物质上涌影响储层
        6.4.2 断裂带控制研究区CO_2的分布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东濮凹陷桥口地区Es3-4孔隙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标及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研究路线
    1.4 具体实验参考内容及工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与物源分析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地质构造特征
        2.1.2 地层特征
    2.2 物源分析
        2.2.1 岩石矿物组分研究及物源分析
        2.2.2 桥口地区岩心铸体薄片分析
        2.2.3 轻矿物分析法
        2.2.4 重矿物分析法
第三章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研究
    3.1 沉积微相类型
        3.1.1 岩石相标志
        3.1.2 粒度分析
        3.1.3 测井相分析
    3.2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研究
        3.2.1 桥口地区沉积微相展布分析
        3.2.2 桥口地区砂体展布分析
第四章 岩石成岩作用研究
    4.1 桥口地区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1.1 压实、压溶作用
        4.1.2 胶结作用
        4.1.3 交代作用
        4.1.4 溶蚀作用
    4.2 桥口地区成岩阶段的划分与研究
        4.2.1 粘土矿物转化史分析
        4.2.2 岩石序列与演化过程研究
第五章 储层孔隙演化
    5.1 桥口地区储集空间演化
        5.1.1 原始孔隙度的计算
        5.1.2 压实后剩余粒间孔隙度
        5.1.3 胶结、交代后的剩余粒间孔
        5.1.4 次生溶蚀孔隙度
        5.1.5 现存孔隙
    5.2 桥口地区孔隙的演化分析
        5.2.1 碱性流体阶段
        5.2.2 早期泥岩排酸、有机酸释放阶段
        5.2.3 演化阶段的后期
    5.3 储层评价
        5.3.1 不同类型储层带分布特征
        5.3.2 桥口地区储层分类标准
        5.3.3 桥口地区储层分类评价
        5.3.4 桥口区块综合评价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油气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盐湖相盆地原油及烃源岩研究进展
        1.3.2 存在问题
    1.4 东濮凹陷濮城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1.7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石油地质概况
    2.1 地理与区域构造位置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与地层发育
    2.4 生储盖组合
第3章 样品与实验
    3.1 样品分布
    3.2 样品前处理
第4章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
    4.1 油气分布特征
    4.2 原油物性与族组成特征
        4.2.1 原油物性特征
        4.2.2 原油族组分特征
    4.3 原油饱和烃特征
        4.3.1 原油链烷烃特征
        4.3.2 甾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3.3 萜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4 原油芳烃特征
    4.5 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4.6 原油成因类型划分
第5章 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5.1 烃源岩分布与发育
    5.2 烃源岩质量评价
        5.2.1 有机质丰度
        5.2.2 有机质类型
        5.2.3 有机质成熟度
    5.3 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特征
        5.3.1 族组成特征
        5.3.2 链烷烃分布特征
        5.3.3 甾萜类生物标志物特征
        5.3.4 芳香烃特征
第6章 油气成因机制
    6.1 油源分析
        6.1.1 饱和烃总离子流图定性对比
        6.1.2 甾类化合物指纹定性对比
        6.1.3 萜类化合物指纹定性对比
        6.1.4 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参数定量对比
    6.2 烃源岩生烃模式与生烃机制分析
    6.3 油气运移与成藏特征
        6.3.1 油气运移
        6.3.2 油气成藏特征
    6.4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6.4.1 油气藏温压特征
        6.4.2 油气藏储层特征
        6.4.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4.4 油气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齐家—古龙凹陷高台子油层致密储层成岩特征及有利勘探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0 前言
    0.1 研究意义与必要性
    0.2 国内外发展现状
        0.2.1 储集层岩石学特征
        0.2.2 成岩作用
        0.2.3 成岩作用数值模拟
        0.2.4 储层物性及其影响因素
        0.2.5 储层孔隙度预测
        0.2.6 储层渗透率预测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与技术流程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层特征
        1.1.1 火石岭组
        1.1.2 沙河子组
        1.1.3 营城组
        1.1.4 登娄库组
        1.1.5 泉头组
        1.1.6 青山口组
        1.1.7 姚家组
        1.1.8 嫩江组
        1.1.9 四方台组和明水组
        1.1.10 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1.2 沉积特征
    1.3 构造特征
第二章 储层基本特征
    2.1 岩石学特征
        2.1.1 岩性
        2.1.2 结构
        2.1.3 构造
    2.2 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2.2.1 孔隙类型
        2.2.2 孔隙结构
        2.2.3 孔隙结构特征
第三章 成岩作用研究与成岩相预测
    3.1 成岩环境
        3.1.1 地温场
        3.1.2 压力场
        3.1.3 流体场
    3.2 泥岩的成岩作用
        3.2.1 有机质热演化
        3.2.2 粘土矿物演化
    3.3 砂岩的成岩作用
        3.3.1 机械压实作用
        3.3.2 胶结作用
        3.3.3 溶蚀作用
        3.3.4 交代作用
    3.4 成岩作用的热力学计算
        3.4.1 基本原理与计算公式
        3.4.2 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3.4.3 粘土矿物转化
        3.4.4 胶结作用
    3.5 成岩阶段划分与区域成岩规律研究
        3.5.1 早成岩阶段A期
        3.5.2 早成岩阶段B期
        3.5.3 中成岩阶段A期
        3.5.4 中成岩阶段B期
    3.6 成岩相预测
        3.6.1 基本原理
        3.6.2 参数选取
        3.6.3 模拟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1 储层物性特征
    4.2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4.2.1 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2.2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2.3 孔隙结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3 物性主控因素分析
第五章 储层孔渗及致密油有利勘探区预测
    5.1 孔隙度预测的原理与流程
        5.1.1 孔隙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5.1.2 孔隙度预测结果
    5.2 渗透率预测
        5.2.1 参数选取与模型建立
        5.2.2 预测结果
    5.3 成藏时间与致密时间耦合
    5.4 致密油有利勘探区预测
        5.4.1 预测方法
        5.4.2 有利勘探区预测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与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读博期间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8)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油气藏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1.3.2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1.5.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5.2 样品观察与实验
        1.5.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连续型砂岩油气藏分布特征
    2.1 地理位置与勘探现状
    2.2 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地质特征
        2.4.1 油气藏分布特征
        2.4.2 油气藏类型
        2.4.3 油气分布规律
第3章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油气来源
    3.1 烃源岩基本特征
        3.1.1 岩性
        3.1.2 有机质丰度
        3.1.3 有机质类型
        3.1.4 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
    3.2 不同岩性泥页岩生排烃潜力对比
    3.3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油气来源
        3.3.1 沙河街组有效烃源岩判识
        3.3.2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与不同层位油气来源
第4章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油气充注时期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1 取样原则
        4.1.2 烃类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
        4.1.3 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烃类充注时间
    4.2 烃源岩生排烃史
第5章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
    5.1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藏动力与过程
        5.1.1 砂岩储层基本特征及孔隙度演化史
        5.1.2 不同时期油气充注动力
    5.2 成藏过程与发育模式
        5.2.1 成藏过程
        5.2.2 分布发育模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济阳坳陷沙四段致密砂岩气储层有效性及成藏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采取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
第二章 致密砂岩气储层静态特征
    2.1 储层岩石学
    2.2 沉积相分析
    2.3 储层物性
第三章 储层致密化类型及致密化过程
    3.1 储层致密化类型
    3.2 储层致密化形成机制
    3.3 储层致密化过程研究
    3.4 储层致密化模式
第四章 致密砂岩有效储层分布
    4.1 致密砂岩储层有效下限
    4.2 有效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分析
    4.3 有效致密砂岩储层展布
第五章 致密砂岩气成因与资源潜力
    5.1 致密砂岩气成因
    5.2 裂解气源分析
    5.3 不同类型裂解气资源潜力
第六章 致密砂岩气成藏规律
    6.1 致密砂岩气藏类型
    6.2 流体包裹体分析与天然气成藏期次
    6.3 天然气成藏演化分析
    6.4 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库车坳陷克深区块白垩系储层性质差异性及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题目来源、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题目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2.1 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定义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储层储渗空间及物性差异性
        1.3.2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
        1.3.3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差异性
        1.3.4 储层性质差异性主控因素分析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资料基础及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1.1 构造位置及构造特征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特征
        2.2.1 地层层序
        2.2.2 目的层段划分与对比
第3章 储层基本特征
    3.1 沉积相及岩相特征
        3.1.1 区域沉积背景
        3.1.2 典型沉积构造
        3.1.3 单井岩心岩相特征
        3.1.4 典型单井相特征
    3.2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1 储层岩石类型
        3.2.2 储层填隙物特征
    3.3 主要储集空间类型
        3.3.1 残余原生粒间孔
        3.3.2 粒间溶孔
        3.3.3 粒内溶孔
        3.3.4 微孔隙
        3.3.5 裂缝
    3.4 储层物性特征
        3.4.1 岩心物性特征
        3.4.2 测井物性特征
第4章 储层性质差异性
    4.1 储层储渗空间及物性差异性
        4.1.1 基质孔隙和裂缝差异性
        4.1.2 物性差异性
    4.2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
        4.2.1 毛管压力基质孔隙、喉道特征
        4.2.2 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基质孔隙、喉道特征
        4.2.3 孔喉差异性
    4.3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差异性
        4.3.1 主要成岩作用及标志
        4.3.2 成岩阶段及主要成岩演化序列
        4.3.3 成岩差异性
第5章 储层性质差异性主控因素
    5.1 沉积微相及岩性
    5.2 构造挤压作用
    5.3 溶蚀及埋藏方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东濮凹陷北部深层砂岩储层中粘土特征与其地质伤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D]. 徐燕红.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2]吴堡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D]. 麻书玮. 西北大学, 2020(01)
  • [3]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D]. 张鑫.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高热背景对深水区储层质量的影响[D]. 雷川. 西北大学, 2019(01)
  • [5]东濮凹陷桥口地区Es3-4孔隙演化研究[D]. 余天宝.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6]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油气成因机制[D]. 余金柱.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7]齐家—古龙凹陷高台子油层致密储层成岩特征及有利勘探区预测[D]. 张磊.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8]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D]. 胡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9]济阳坳陷沙四段致密砂岩气储层有效性及成藏规律[D]. 杨显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库车坳陷克深区块白垩系储层性质差异性及主控因素[D]. 赵建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标签:;  ;  ;  ;  ;  

东濮凹陷北部深层砂岩储层黏土特征及地质破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