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六章第二部分“二氧化硫”教学的构想与实践_二氧化硫论文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二氧化硫”教学的构想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六章论文,第二节论文,第一册论文,高中化学论文,二氧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重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标准中普遍提出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三维目标,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三个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内容中。本节课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点,还要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承担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而了解酸雨的形成与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我们期望形成的态度与情感。

在本节课文的最后提到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为了拓宽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补充了资料,调整了教材内容的呈现次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氧化硫的污染作为引言,在讲二氧化硫的污染之前,先呈现大自然美景的图片,在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片“哇”的赞叹声中,呈现酸雨危害全球环境的资料,让学生谈谈看完资料后的感想并讨论酸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惊愕伴随着叹息,学生们知道了酸雨是污染环境的一大元凶,是“生物圈的疟疾”。这些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实,引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之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情绪;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抓出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学生带着许多悬念,自然地、急切地转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联系生活实际,在“做中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主动式学习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更加强调让学生亲自动手,亲历科学。本节笔者原来有三个演示实验,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我把实验变成三个学生实验、两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两人一小组,每人都有动手的机会,观察做的过程,记录、说明得出的结果,分析可能的原因。我设计了书本上没有的,但和二氧化硫有关的实验,从周围生活中取材,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火柴作为实验材料,不仅现象明显,操作简单,而且安全可靠,成功率高。把抽象的文字转变为简单有趣的实验,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在更深层次上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理解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的关系。在讲述二氧化硫物理性质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回忆节日里烟花爆竹的燃放,感受二氧化硫的气味,形成具体而又深刻的印象。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研究与探索,让学生觉得化学很熟悉、很实用、很有意义、能解决问题,渴望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产生更多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讲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除了演示课本上的实验,我还设计了二氧化硫漂白花瓣的实验,进而谈到不法商人们利用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把银耳变成雪耳的违法勾当。再渗透到人文教育、科学道德素养教育,让学生了解:化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用于造福人类,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进步。

三、语言学习与学科内容相结合,尝试、渗透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在更广阔的学科领域中,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外语实践的时空,拓宽外语学习的环境,为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提供一个平台。但双语教学刚刚起步,且对师资、教材和学生都有极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采取了逐步渗透的方式,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边学边用。在幻灯片上一些醒目的位置标注英语提示,如在本节的标题下面写出化学专业词汇——sulfur dioxide(二氧化硫),在提示的实验步骤前写上“hands-on”(动手做)等。让我欣喜的是有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用一段英语来表述酸雨的危害,其中有许多科学术语和不常用的词汇。我用英语表扬了他,并作了简单的讲解。虽然这节课不是双语课,但体现了双语教学的思想和特征。在自然的、真实的学科问题情境中,从学生本人活动、经历出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以自然获得的方式,提高学习语言的效率和积极性。在学科教学中促使学生养成英语思维和英语交际的习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与练。

四、引导学生产生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与自主构建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上完一节课,得出了许多结论性的知识,但这不能仅仅作为结论,可以从已知的结论出发,延伸问题的空间。如学生已经知道酸雨能危害农作物、破坏建筑物等,那么酸雨是怎样危害农作物的?为什么会破坏建筑物呢?这些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思考、探索的空间。我还设计了一些其他探索性的小课题,如“酸雨是怎样形成的?你能写出几个化学方程式?”怎样防治二氧化硫的污染?“你周围的环境被污染了吗?请你进行调查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些课题由学生任选其一,并在互相合作的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撰写科技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以问题始又以问题终,开阔的问题空间又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从而建立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而查阅资料的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我们的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授以学生自我发展的“发动机”和“金钥匙”,这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需要坚持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设计教学内容的依据。

第六章第二节“二氧化硫”教学简案

1.期望与目标。

期望掌握的基本概念:SO[,2]的化学性质、主要的物理性质。

期望培养和提高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期望形成的情感与态度:了解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增强环保意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教学重、难点:SO[,2]的化学性质。

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

4.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

5.新课。

【问题】早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知道它的含义吗?

【讲解】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界,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因为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幻灯片显示美丽的自然风景。)

人类的发展又给环境巨大的反作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被喻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幻灯片显示环境污染的图片:沙漠蔓延、森林锐减、水源污染、酸雨肆虐、垃圾成灾。)现在人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自己”,人类必须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天我们要提到的酸雨就是造成全球环境污染的一大元凶,被喻为“空中死神”“生物圈的疟疾”。

【Qusetion】What do you know about acid rain?

【学生讨论、回答】酸雨呈酸性,能破坏生态环境……

【补充】幻灯片显示了酸雨破坏建筑物,危害人类健康,酸化湖泊,破坏森林、草原和农作物等的图片、数据资料。对这些资料了解后,有什么感想?酸雨有哪些危害?

【小结】酸雨的危害。

【过渡】我们对酸雨深恶痛绝,大家想不想知道酸雨是怎样形成的?请看第二节的标题——二氧化硫,它就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现在让我们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问题】对于一种未知物质,我们一般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它呢?

【学生回答】一般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等几方面来认识未知物质。

【学生活动】观察贴有SO[,2]标签的试管,可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SO[,2]是无色气体。

【问题】气味如何呢?

【学生活动】点燃两根火柴,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其他现象:火焰、白烟等)

【讲解】这正是火柴头成分中的硫燃烧后生成的SO[,2]所产生的气味。在节日里,燃放烟花爆竹时闻到刺鼻气味,也是同样的原因。

【过渡】我们再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学生活动】将盛有SO[,2]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轻轻晃动试管(取出,留作后用)。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小结】SO[,2]的物理性质。

【过渡】下面我们来探究SO[,2]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在刚才的试管中滴加1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溶液呈酸性。

【补充】溶于水的SO[,2]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所以,SO[,2]是酸性氧化物。

(电子幻灯片显示酸性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讲解】H[,2]SO[,3]和H[,2]CO[,3]相似,只能存在于溶液中,很不稳定,都是弱酸,但H[,2]SO[,3]的酸性比H[,2]CO[,3]强。SO[,2]是酸性氧化物,应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请大家对照写出S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电子板书】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渡】分析硫元素的价态、推测SO[,2]可能有的性质。

【学生讨论】硫的价态:

SO[,2]中硫的价态是中间价态,既有升的趋势又有降的趋势。说明SO[,2]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

【电子板书】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导学生认识SO[,2]的氧化性较弱)

【学生活动】两人合作,动手实验。

取I[,2]-KI溶液少许于小试管中,滴加淀粉溶液1滴,观察现象。用坩埚钳夹住两根火柴在酒精灯上点燃,慢慢地伸入试管中,用拇指堵住管口,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溶液的蓝色消失。

(写出化学方程式,请学生分析,得出SO[,2]的还原性)

【讲解】SO[,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和许多氧化剂反应,如KMnO[,4]、HNO[,3]等,还有吗?教科书上就有一例。幻灯片显示的是SO[,2]和O[,2]反应生成SO[,3]的方程式。(指出此反应中的可逆箭头,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

【演示】SO[,2]漂白花瓣的实验。

【问题】SO[,2]有漂白性,和前面学过的漂白剂是否相同?

【演示】往品红溶液中通入SO[,2],观察现象。然后再加热,观察现象的变化。

【讲解】结论: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使颜色恢复。

回忆学过的有漂白性的物质。以HClO为例与SO[,2]的漂白性进行比较(显示动画)。列出表格。

【问题】久置的报纸为什么会变黄?

SO[,2]能使溶液褪色,也能使品红褪色,其实质相同吗?

若将SO[,2]气体和Cl[,2]以等物质的量混合,一起通入品红溶液中,漂白效果会更好吗?

【小结】SO[,2]的化学性质。

(电子幻灯片显示:性质决定了用途)

【小结】SO[,2]的用途。

【过渡】虽然SO[,2]有一定的用途,但SO[,2]是有毒气体,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

【问题】酸雨是怎样形成的?你能写出几个化学方程式?酸雨的成分是什么”大气中SO[,2]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怎样防治SO[,2]的污染?

(电子幻灯片显示科学探究的提纲)

【讲解】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酸雨中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

6.小结主要内容。

7.绿色教育试题。(略)

8.布置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2)第133页第四题。(3)资料查询,撰写科技小论文(任选一题)。①酸雨的成分是什么?怎样产生的?你能写出几个化学方程式?②空气中SO[,2]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如何防止SO[,2]污染环境?③调查研究周围环境污染的事例。

标签:;  ;  ;  ;  

高中化学第六章第二部分“二氧化硫”教学的构想与实践_二氧化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