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馆的演变_历史论文

中国档案馆的演变_历史论文

中国档案馆的演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档案馆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档案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形态几经演化才到了今天。在这里,笔者拟从档案载体制成技术、档案贮存结构和档案利用范围等三个方面,将档案馆形态的演变过程区分为孕育阶段、萌芽阶段、成长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和繁荣阶段来叙述。

1、孕育阶段。随着档案的产生, 人们开始了存储与积累档案的活动,这种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期的档案载体都是天然的物质,如甲骨、金石、竹简等。那时的档案记录手段就是手工的雕刻或缮写。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档案数量是很少的。

我国最早的收藏、管理档案的机构起源于商代,此时正值奴隶社会神权政治的鼎盛时期,甲骨占卜作为神人交流的最好媒介,在占卜活动中形成的记录材料就是甲骨档案。为了妥善保存这些档案,形成了甲骨档案库。

西周时期,出现了综合性的王朝档案(馆)库——宗庙(天府)。其所以如此,这是和当时的迷信观念紧密相联的。周王自称是上帝的后裔,是承天命而统治天下,所以把王国的土地和臣民都视为周王的私产,是上帝、先王所赐予,图版是记载土地和人民的重要材料,直接维护着周统治者的利益,因此要郑重地、安全妥善地保管起来,世代相守。而宗庙(天府)是周王室至高神圣的所在,建筑也比较坚固,便于保密和保卫。所谓“事莫始于宗庙,地莫严于宗庙,”即指此而言。

然而,商代的甲骨档案库和西周的宗庙早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从后世的文献和考古发现中了解到一些端倪,而且它们毕竟与今天的档案馆形态相差甚远,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当档案馆的雏形,是孕育阶段的档案馆形态。

2、萌芽阶段。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也是档案史上的一件大事。自两汉开始有纸以后,简、帛、纸同时作为书写材料。由于纸的价格低廉,质地轻松,易于书写,故官府公文逐渐用纸代替了简、帛。在这种情况下,档案馆的形态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有了进一步发展。比如,在两汉时期,由于王朝国家机构的日臻完备和政务的繁杂,档案数量逐渐增多,同时,随着各项政治制度的发展,对档案典籍的管理也进一步得到加强。两汉统治者在宫内外修建了多处收藏档案典籍的处所,著名的有石渠阁、兰台、东观、天禄阁、麒麟阁、石室、宣明、鸿都等。这些机构和设施,既是王朝中央档案库,又是皇家藏书阁,也是群儒校勘经籍、从事著述的处所。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档案收藏机构的一个特点。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文化事业的高度发展和两汉时期档案馆形态的进步。因此,可以将它们看作是萌芽阶段的档案馆。

3、成长初级阶段。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继两汉之后又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产生的甲历档案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在官员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可谓官员人事档案)。唐王朝建立了保管甲历档案的专门机构——甲库,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出现的具有专门性质的档案(馆)库。此外,唐代的史馆是当时国家最大规模的档案保管机构。

宋朝建立以后,随着专制统治的加强,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文书档案也大大增多起来。为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集权统治,宋王朝在机构和制度各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最突出的是架阁库的设置。架阁库,顾名思义,就是以架阁形式保存文书档案的机构。我国古代放置档案典籍常“藏于金匮”这类器物,档案封闭于内,不便于排列放置,自然影响检寻和利用。而且容积小,不能适应档案日益增长的保管需要。架阁库的出现,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架阁由数格构成,多层放置,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既便于保管、查找和利用,又可大大增加保存档案的数量。架阁库是宋代各级国家机关设置的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它由唐代中央机关保存官员甲历档案的专门机构发展到各级政府机关普遍保存文书档案的专职机构,是宋代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时,中国封建经济在唐宋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更加强化。这一时期的封建档案工作也得到了相应发展,特别是王朝中央档案(馆)库的高度发展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和标志。皇史宬是明代皇家档案(馆)库的集中代表。由于明统治者的腐败,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极端痛苦。在此情况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王朝必然要从各方面强化皇权,以维持其统治。皇史宬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兴建的。从其定名就不难看出修造的目的。《日下旧闻考》援引《燕都游览志》注释说:“宬与盛同义。《庄子》:‘以匡宬矢’,《说文》曰:‘宬,屋所容受也’”。据此,可知皇史宬定名的寓意所在,即强化皇权,以适应其巩固统治的需要。除皇史宬,中央档案(馆)库还有其它名称和形态:大本堂(保存前期档案典籍和本朝档案的地方)、后湖黄册库(保存全国赋役档案的专门机构,其规模在中国档案史上是空前的,也是十六世纪早期世界罕见的)、文渊阁库楼(收藏明王朝中枢机要档案的机构)、古今通集库等。此外,地方档案(馆)库也有普遍发展,其名称和形态不一,有称架阁库(堂)的,有称黄册库的,也有称案牍库、案册库、册籍所、造册局、贮册库的,等等。

清王朝的国家机构和各项政治制度,是在关外已有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仿效明制而建立的。在档案工作方面,不论是王朝中央或地方衙署,大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恢复起来和得到发展的。明代建造的皇史宬仍作为清代皇家档案库房。此外,内阁大库是清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它保存着内阁和宫廷重要的档案文献(包括起居注、实录、圣训、史书、敕书、诏书、表章、舆图等),其馆藏数量之巨、种类之多,均堪称冠首。

以上,是唐代到清代的档案馆形态的演化过程,尽管在这一较长时期档案馆的形态几经变化,但本质上还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因此,这一时期的档案馆形态可称为成长初级阶段。

4、成长阶段。汉语中的档案馆是一个近代的概念, 它有自己特定的含义。1925年10月,北洋政府利用清宫旧址成立了故宫博物院,院下设古物、图书两馆,图书馆又分为图书、文献两个部,文献部负责集中清代宫廷、内阁的档案和图像、钱币、乐器、仪仗等物。1927年文献部改称掌故部,1929年改称文献馆。因此,文献部可以看作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档案馆,但因它同时还要收集保管历史文物,故它还不是一个专门保管档案的机构。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档案事业(突出表现在档案馆工作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51年5月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被正式命名故宫博物院档案馆。这是新中国诞生的第一个档案馆,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命名为档案馆的保管档案的基地。从这以后,新中国的档案馆事业,从小到大达到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从没有达到过的水平,档案馆的性质和任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封闭的只限于衙署之所需并专为主宰人民的天子与皇族歌功颂德和树碑立传服务的档案收藏机构,转变为逐步开放的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

现代的档案馆活动仍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规模与社会性都在日益增长,已形成专门的事业,并拥有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这种形态的档案馆可认为处于成长阶段,它是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演变来的。

在这个阶段,档案的储存结构和保存方式发生了改变,即由附属、封闭的古代档案(馆)库转变为独立、开放的现代档案馆。由于文化教育,包括档案知识教育的空间普及,档案利用者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需要和利用档案的新情况,因而档案的利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最终将达到广泛的程度。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和各式各样的档案提供利用工作则是档案馆在成长阶段的最主要特点。

5、繁荣阶段。从世界范围内的整个档案馆事业来看, 新的繁荣阶段尚未全面到来,但其发展态势已开始形成,并在少数发达的国家中有所体现。笔者根据今天的趋势来描述一下档案馆形态在未来繁荣阶段中的面貌。

首先,传统载体形式的档案将继续存在,但缩微、录音、录像等手段与电子计算机及先进通讯技术的结合已突破了档案固有的载体形式和制成材料,非直接查阅(档案原件)的声像再现档案将日益普及。

其次,社会性的档案贮存结构也将进一步完善,即由集中保存进而发展为整体性更强的系统贮存。也就是说,每一个贮存单位的馆藏都将逐步完全丧失其独立性,而成为整个社会贮存系统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档案馆从作为一个希望与档案形成机关合作的“恳求”机构转变为一个监督形成者维护和保管在其管理下的档案活动的审计机构,档案机构建筑从作为档案保管基地转变为一个便于公众利用千百个由形成者控制的系统内各种档案的中央信息中心。贮存档案体系的出现将足以说明这一情况,而联机检索体系的建立则预示着更大的发展。

再次,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延伸,无疑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在档案馆应用的迅猛发展,不少档案馆在做了计算机管理尝试的基础上,将逐渐形成电子档案馆、数字化档案馆和虚拟型档案馆。

至于档案利用的范围,也将由广泛而达到全面。那时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整个一生都将伴随着积极的利用活动,而档案馆服务也必将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这种档案馆的形态到底如何,目前还不能预料得十分具体,因为档案的贮存,档案信息的传递与利用技术还必将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所以,只得暂时把这种形态的档案馆称为未来档案保障体系。

标签:;  ;  

中国档案馆的演变_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