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青年畸形消费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畸形论文,当今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青年的消费状况,从总体情况看,是适应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时代潮流的,消费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在不断地得到改善。然而,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畸型消费。如何防止步入消费误区,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新课题,更是当今青年成长中不能不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当今青年中的畸型消费主要凸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赤字消费
社会的消费水平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个人的消费支出必须同个人实际收入相适应,这是科学消费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在一部分青年中出现了一种追求高消费的势头,即不顾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的实际收入、一味追求消费品的高档次、新产品、价钱贵、是名牌。有的青年认为,穿用越贵的东西越能体现个人的价值,越能标榜自己的身份地位,消费欲望的膨胀速度越来越超前于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增长速度。当自己的经济实力支撑不了急速膨胀的消费时,就走向赤字消费。在一些城市和农村,已出现了一批入不敷出、靠向单位、亲友借债度日的青年超支户。据广东省的抽样调查,500 个中等以上收入的青年家庭中,超支的有84户,其中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购买高档消费品和吃喝挥霍的有41户。湖北省对40名花费4 万元建房的农村青年进行调查,发现有34名资金来源靠借债,占85%;其中借债超过3 万元的有11人之多,有些借债无门者,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我国城乡涌动的这股消费潮,使一些海外来客也为之惊讶。有人纳闷,收入并不很高的中国青年为何有此强烈的高消费欲望。有人评论,年人均收入不足400美元的中国大陆, 消费水平已超过年人均收入1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人忧虑,这样热的高消费会把青年引入享乐主义的境地,引发新的通货膨胀。尽管在青年中并非多数,但他们的消费行为是有“传染”性的,其消极影响不能低估。
(二)炫耀消费
有一些青年的消费,已不止是为了自我需要的满足,还想以与众不同的消费档次炫耀于人。他们穿着入时,名牌裹身,进出酒店歌厅,居室装饰豪华,喝洋酒,抽洋烟,手持“大哥大”,无不怀有显示自己富有的心理。借此以博取他人尤其是同龄人的倾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青年的炫耀性消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人收入较高,或家庭殷实富有,他们一掷千金,比阔斗富,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气派;另有一种是有炫耀之心而缺炫耀之力,“打肿脸充胖子”,用压低基本生活费用支撑着时髦的穿戴,人前抽着“红塔山”人后只能抽烟末,饭馆哥们一顿喝回家素食须多日。
这一类炫耀性消费,完全失去了消费原本的价值和意义;而虚荣心的膨胀,实在是一种扭曲的社会行为,如不加改变,必将冲击社会的正常发展。
(三)愚昧消费
愚昧是科学的对立面,消费中不讲求科学,后果必将是繁衍愚昧。愚昧消费行为,在城市也有,而大量的是农村。主要表现是一些农村青年口袋里钱多起来以后,不是用于农业投资和教育投入,却投向了封建迷信活动。刚刚开始富裕的农村青年连同他们的父辈,每年用于烧香拜佛、建庙供神、请巫婆跳大神、请风水先生、修坟造墓等迷信活动的费用,数量惊人。
年前,中央电视台一则报导震动了亿万听众:每年上衡山求神拜佛者用掉的香火费,达一亿多元,相当于我国每年的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岳阳县的一个农村青年贩运茶叶发了财以后,竟听信“风水先生”的指点,为他的父母、本人和他的妻子以及年幼的儿子修筑了三代坟墓,耗资12000元。类似这样的坟墓,岳阳地区近年来就修有11000多座。有些农村青年尽管生活还不算富裕,但为了显示对过世长辈的“孝心”而不惜出大钱厚殓厚葬。一场丧事,少者五、六千元,多者可达数万。有的青年家庭为此而耗尽积蓄,有的青年家庭为此而负债累累。
(四)崇洋消费
同海外洋货进入中国市场一同兴起的,是在城市青年中出现了一个“崇尚洋货的消费群”。在这个消费群里,买洋货、用洋货,成了一种时尚:彩电等家用电器要日本原装,皮货要意大利原件,服装讲究“皮尔·卡丹”、“鳄鱼”,运动鞋讲究“耐克”、“阿迪达斯”,抽烟要“555”“万宝路”、喝酒要“人头马”, 手表要戴“欧米茄”“劳力士”等等。
在上海,婴儿用品进口货正以迅猛之势向家庭推进,许多年轻的父母竟以孩子能用上多少洋货为荣。百余元一套的小时装,200 元一套的婴儿洗发水、洗澡用品、护肤品……一位年轻的爸爸得意地告诉记者:“我儿子从来不用国产货,除了水、空气和水果,吃的用的穿的都是进口货。”
“人头马”在中国青年中的流行程度,使驰骋世界的法国酒商们都大出意外。出自法国科涅克的人头马白兰地,在欧洲的销量占23.3%,在美国的销量占11%,而在亚洲占64.4%,其中大部分在中国一年的销量达1600万瓶(含香港销量)。他们惊喜地说:“人均消费水平在世界上还排不上号的中国,已成为法国科涅克的高档白兰地的头号市场”。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世界各国商品交流,购用一些质高价实的洋货本无可非议。然而,认为只要带“洋”字就好,值得认真思考。对此,英籍女作家韩素英心情沉重地说:“中国人要自强,首先要自己人看得起自己。现在外国车塞满了中国街道,日本电器已装备了众多家庭,中国消费发展太快了;令人费解的是,现在连肥皂、化妆品都是‘洋’的了……这不能叫开放,这是走破产的路。”
(五)婚姻消费
结婚办喜事,本是人生一项必不可少的正常消费,然而自80年代以来,逐渐出现了婚事奢办的势头;进入90年代,奢办之风更为迅猛,红色消费的水银柱直线上升。其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费用上升。《解放日报》1995年一项“结婚费用知多少”的调查表明,这个增加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年之前,青年人的结婚费用普遍在几千元甚至几百元之内; 第二阶段为1986 年至1993年,青年人的结婚费用突破万元大关且“底部”与“高位”逐年提高,先后突破2万、3万、4 万, 个别的开始突破5 万元; 第三阶段即1994年以后,结婚费用猛冲8万、9万、10万,个别的甚至已高达15万元。1995年,结婚费用在2—3万元的仅占结婚总对数的2.3%,3—5 万元的占14%,5—8万元的35.7%,8—10万元的占28.5%,10 万元以上的占19%。其他城市青年结婚费用的具体数量同上海比虽然略有高低,但上升之势绝无两样。
二是彩礼升级。在农村青年的婚事中,女方索要的彩礼不断攀升。80年初、中期,还只是“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如今已经是电视机要带色的,自行车要冒烟的,缝纫机要锁边的。彩礼的名目也日益繁多,在甘肃省张掖、武威一带,彩礼多达11种。据调查,目前农村人均收入比6年前提高1—2倍,而农村的彩礼数额上涨了10倍。
三是婚礼排场。迎亲车要找非营业性的大、小轿车以组成车队,环城游行,数量少则三、五辆,多则十几辆、几十辆,并且以有多少辆豪华车论档次。
面对互相攀比、节节上升的红色消费,城乡青年多有不堪重负之苦。上海市的调查表明73%的结婚男女的月收入之和在1000—2000元之间,除去必要的生活费用并无多少积蓄。结婚男女的婚事费用中自己筹集的资金所占的比重,1994年为48%,1995年为31.7%。因此都不得不依靠外援甚至借债。调查还显示,有20%的结婚男女是借了债的,债额在1万多元至2万多元之间。山东省莒县的调查,农村青年“喜婚愁礼”者约占37%,“忧婚愁礼”者约占50%,还有5 %的男青年往往因备不够彩礼而使婚事告吹。
(六)父母补贴消费
高消费的倾向,造成一部分青年人不顾自己的经济力量,盲目追求生活的高标准。又要高消费,自己的收入又难以支撑,于是向父辈伸手。这就是近年来在一些已经有经济收入的青年中出现的啃老刮老消费。
一些已经有收入的青年,仍以各种方式继续要求父母“抚育”。据《新华日报》报导,用搭伙、托带小孩、甚至房租、水电气补助等名目捞父母的“油”的职业青年,已占82%之多。
不少地方出现了家庭消费的畸型现象:新婚子女的住房装饰华丽、设施现代,父母的住房却显得简陋寒酸。长春市妇联对100 户居民两代人的消费情况作对比调查,高档消费品的拥有情况是:彩电长辈为26台晚辈为79台,录音机长辈为21台晚辈为88台,洗衣机长辈为73台晚辈为93台,高档组合家具长辈为3套晚辈为90套。
这样的畸形消费,其实是既苦了长辈,也使青年人推迟了社会化的进程,陷入了精神上要求独立与物质上继续依赖父母两极并存的困惑。对此,社会舆论呼吁:年轻人需要第二次“断奶”。
畸形消费寻源
一部分青年中出现畸形消费现象,究其原因,有青年人自身的思想偏误和行为偏差,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具体分析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
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象过去那样害怕消费,抑制消费。然而,在消费水平步步上升的过程中,一股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也在青年中蔓延起来。这种思潮的主要特征,是只看重了消费而忽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有很强的购物欲但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实际收入的现实水平,而且是无休止地相互攀比,甚至追求奢靡。
这种消费主义思潮,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盛行,由此带来许多社会问题,造成西方社会走向堕落。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正在对此进行反思。英国的斯图亚特·兰斯利在1995年出版的《富裕带来的麻烦:消费资本主义和前进的道路》一书中说,一种“能买就买”的文化正在整个发达世界兴起,这种现象导致犯罪率上升、社会关系更加紧张和对政府信任程度的削弱。他说,消费者通过购物——例如昂贵的运动鞋——来谋求地位和身份,以帮助他们达到与众不同的目的。这种情况造成了一种“相互攀比”的文化,使消费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即:“尽管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境况有所改善”。为此他指出,除非西方能够重新考虑对消费主义的态度,否则西方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不平等、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遭到破坏的环境面积越来越大(1995年5月19日英国《独立报》)。
西方社会已经开始批判的消费主义,却正在我国流行。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要牢牢记取。
(二)享乐主义思想的膨胀
同消费主义相随而行的,是享乐主义思想在青年中不断膨胀。消费的前提是创造,消费的欲望要适当,消费的行为要讲文明,然而有一些青年却把消费等同于享乐。于是,“与其追求明天的极乐世界,不如今天过得快活”,被一些青年视为人生真谛。
消费离开了创造,消费流入只求感官的快感,挥霍浪费、纸醉金迷就在所难免。积累与消费的失衡,收入与支出的失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失衡,两代人之间消费的失衡,即由此生。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传染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反映在消费上最为突出的是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公款娱乐。“吃喝玩乐都报销”的公款消费,在许多地方屡禁不止。据统计,1980年以前,我国每年的公款消费总额不超过200亿元, 1987年增到533亿元;到1993年已高达800亿元,接近我国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全国大中型饭店酒家、宾馆有60.8%的营业额来自公款请客和招待。如此巨额的公款消费,不但滋生腐败,败坏党风政风,而且在社会上形成又一种奢侈消费的示范效应并在青年中传染。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认为:消费者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周围人消费行为及其收入和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其中主要高收入者消费模式对低收入者的行为起着“示范效应”。利用特权的公款消费强化了奢侈消费示范效应对青年的诱惑性,成为滋生种种畸形消费的重要社会因素。
走出畸形消费
从青年种种畸形消费及其滋生原因中,可以看到,引导青年走出畸形消费,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已是何等迫切。
(一)倡导适度消费
改革开放之初,曾有人主张在我国引入高收入高消费的政策。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这一点,在我们国家情况有所不同,现在没有条件实行高收入高消费的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应该倡导的是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或称合理消费,是指适应国情国力生产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的一种消费状态。消费是否适度或合理的客观标准,是消费主体的经济力量与消费支出的对比关系。一个通俗的原则,就叫“量力而行”。对每个家庭和消费来说,要以消费与收入的关系衡量其是否适度合理。适度合理的消费从静态上考察,为收入大于消费,并有一定剩余,形成储蓄;从动态上考察,为消费、收入、储蓄三者大体同步增长,三者之间的比例保持着一种常数的关系。显然,倡导适度消费就须使青年人懂得在消费生活中“量入为出”,防止入不敷出,寅吃卯粮,在盲目的攀比和追求高消费中搞超前消费和“赤字”消费。
(二)发扬勤劳节俭的美德
崇尚勤劳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可是如今有人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讲勤劳节俭已经过时,因而对消费生活中的挥霍、奢侈和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其实,勤劳节俭是人类文明共同的生活规范,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无论处在哪种水平,浪费总是对劳动成果的糟踏,奢侈只能堕入低级趣味。身负跨世纪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年,在新的消费水平上仍应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生活越有改善越须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提倡勤劳,反对懒惰;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提倡俭朴,反对奢侈;在适度消费中精打细算,合理安排。
(三)改善社会大环境
社会环境对青年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消费方式的形成上也是如此。一定时期青年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总是同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时尚呈正相关。当今青年中的种种畸形消费有青年自身的缺陷,但只责备于青年而无视社会环境的缺陷,既有失于公正,又无助于矫正。因而不能不看到滋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因素,更不能忽视改善社会环境在矫正畸形消费中的作用。当今改善社会环境;至为重要的是刹住利用特权搞公款吃喝、旅游和娱乐的不正之风,运用税收等手段控制豪华奢侈的高额消费,在全社会形成勤劳节俭、适度消费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