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投资对浦东新区产业的影响_浦东规划论文

跨国公司投资对浦东新区产业的影响_浦东规划论文

跨国公司投资对浦东新区工业产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浦东新区论文,跨国公司论文,产业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八年间,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收了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截至1997年上半年,共批准外商投资工业项目1916个,累计吸收外商协议投资额50.17亿美元,占浦东新区外商协议投资总额的36%。 根据《浦东新区1997年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在已经进入正常生产营运状态,可以统计到的672家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中,纺织服装业153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1家,食品制造业48家,机械工业40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8家,金属制品业38家,浦东这六个传统工业部门共计428家, 占了55%。这428家企业提供就业50874人,占51.19%, 创造工业总产值152亿元,占46%。

浦东开发开放八年来,跨国公司对浦东新区的直接投资对于浦东新区的产业成长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和技术先进程度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正在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浦东诞生了生长能力很强的七个新的工业行业,这就是:机械自动化设备工业、化工与建材工业、电子和通讯设备工业、计算机工业、汽车摩托车工业、家用电器工业和医药工业。工业行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是采用先进技术最广泛的部门,它的生产的社会化水平最高、分工最细、生产效率发展最快,它在产业结构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按照自身的面貌改造着整个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

一、跨国公司合资对一批传统工业注入了资金与技术,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通过合资经营盘活了原有资产,引进了先进技术,进行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进,更新了管理理念,使老产业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使产品质量、性能跃上新台阶,某些产品不但填补国内空白,而且出口创汇。

1.机械及自动化设备工业。1992年就进入浦东的中国浦发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国内多家机械工业及金融单位共同出资建立的,在金桥出口加工区独立开发1平方公里土地的“浦发金桥工业城”, 旨在发展以高科技武装的机械工业。“中国浦发”同日本欧姆龙株式会社合资创建了上海欧姆龙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生产传感器、定时器、断路开关等。1995年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最近几年中, “中国浦发”已在浦发金桥工业与外商合资建立了五个机械工业项目,平均每个项目投资为3700万元。日本欧姆龙株式会社还在浦发金桥工业城同上无八厂合资建立了上海欧姆龙控制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可编程序控制器,1996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

2.化工与建材工业。化工与建材工业在浦东开发之前就有一定的基础。80年代英国皮尔金顿公司与上海耀华玻璃厂合资建立的企业生产浮法玻璃。浦东开发开放以后,美国杜邦、庄臣、德国巴斯夫、英国考陶尔兹等公司相继在此投资创办新企业,发展势头都较好。浦东新区化学与建材工业投资比较大的有13个新项目。美国杜邦公司与上海亚太农化(集团)公司、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合资在浦东创办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投资2580万美元,生产水稻除草剂,1996年销售额已达1.5 亿元。德国巴斯夫公司与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总公司创办上海高桥巴斯夫公司,500万元的投资经六年运营盈利3000万元,于是在1992年4月双方追加投资共1.25亿元成立上海高桥巴斯夫分散体有限公司。 1995 年产量达到26400吨,1996年又增加到28000吨,利润达2100万元。1994年春,德国巴斯夫公司又与上海染料有限公司合资在浦东凌桥创建上海巴斯夫染料有限公司,总投资16.4亿元。该公司主要生产有机颜料、纺织皮革助剂等,全面投产后将成为我国主要的染料化工基地。英国高特士涂料有限公司也相继在浦东建立了两个合资企业,先是同上海开林造漆公司、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联合创立了上海国际油漆有限公司,生产船舶用漆。该公司1995年销售额就达到了2.5亿元, 占中国船舶用漆的一半。高特士包装有限公司,生产医用、医疗用品,卫生器具等的包装软管和注塑产品。就全上海来说,化工和建材工业是吸收跨国公司投资较多的行业,仅次于通信设备、机械及自动化的第三大行业。由于浦东拥有强大的石油化工行业,可以预料,势必进一步吸引著名跨国公司来独资或合资办厂。

二、跨国公司投资建立一批新兴工业部门,正逐渐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必将带动国内相关产业、乃至使浦东成为中国与亚太地区的产业高地。

1.电子和通信设备工业。浦东的电子和通信设备从无到有,正在迅速崛起。在80年代进入中国的比利时合资企业——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于1992年进入浦东新区,在浦东金桥投资1.72亿美元建设新厂,1996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程控交换机450万线。 贝尔产品的问世,大大满足了国内程控交换机用户的需要,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支出(若购买国外进口程控交换机的平均价格为每线260美元)。 该公司产品还有移动通信设备,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多种现代通信产品,目前已是我国通信设备制造的支柱企业,是世界最大的程控交换机生产基地。德国西门子公司紧随其后,1993年在浦东合资建立了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投资4350万美元,生产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站系统,为数字移动通信提供无线传输及终端设备,每年生产大哥大30万部,产值达16亿元。1993年西门子在浦东又建立西门子数字程控通信系统有限公司,1994年的产值为3亿元。1994年, 又建立了上海西门子通讯电源有限公司和上海西门子终端通信有限公司。从1996年8月起, 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在浦东生产国际通讯市场上的尖端产品—S4和S3COM移动电话,在技术水平和投产上市方面同其慕尼黑总部同步。 世界通信产业巨头之一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于1996年与上海无线通信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上海摩托罗拉寻呼产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新一代高速率FLEX制式寻呼机,1996年9月投产后, 年生产能力100万台以上,成了国内寻呼机生产与开发基地。

2.计算机工业。计算机行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随着信息产业的崛起,浦东新区着力引进计算机工业。美国计算机产业中的领先者惠普公司、英特尔公司、IBM公司、菲利普公司均在浦东有了基地。 惠普公司是一家研制和生产计算机及测试仪器仪表的综合性高科技公司, 在120个国家建有分支机构,名列美国500家大公司第19位,年销售额315亿美元。惠普公司已在我国建立38个企业,在浦东的上海惠普计算机公司目前生产喷墨打印机,投产一年来,已生产100多万台,年产值10多亿, 产品全部出口。菲利浦浦东项目主要生产光盘驱动器,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已生产700万套光驱,产品供不应求。 美国英特尔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电脑芯片开发制造商。1996年它投资1 亿美元在外高桥建立的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将成为它在全球的第五个生产基地,主要从事应用于个人电脑、数字相机、手提电话等领域的快闪储存芯片的组装和测试,它将利用最新的技术成果促进上海计算机软件工业的发展,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快闪储存芯片迅速增长的需要。美国IBM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信息产品制造商,业务遍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6 年在外高桥独资建立国际商业机器工程公司(上海)有限公司,以浦东为基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仓储服务网,开展国际贸易、转口贸易及计算机产品的展示和售后服务。

3.汽车摩托车工业。浦东新区从无到有正在诞生很有前途的汽车摩托车工业,既有重要零部件生产,也有新的整车生产。美国的福特、通用、联信等大公司,德国的博世、西门子等大公司都已在浦东安排了汽车工业项目。早在1992年,上海就把汽车技术开发中心建立在浦东金桥工业区。199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浦东投资了2000万美元同上海耀华玻璃厂合资建立了上海福华玻璃有限公司,其产品汽车用玻璃将用于福特公司生产的汽车上。美国联信公司汽车集团下辖的涡轮增压器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和载重卡车涡轮增压器生产厂商,其产品占世界市场的40%。联信公司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投资2737.7万美元建立独资经营的上海联信涡轮增压器有限公司,这是它在全球的第十个涡轮增压器生产基地。1995年9月已正式投产。

1996年5月,由国内联合、中外合资多元构成、总投资达26.68亿元的上海市重大项目——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在浦东浦发金桥工业城开业。这是目前国内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合资的中方是中联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外方则是被誉为“世界汽车装备王国”的德国大型跨国企业博世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博世公司进入浦东是它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决心与福特、通用等世界汽车王国中的大亨展开竞争和合作。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成立后将引进系列国际先进技术,生产国内尚为空白又急待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使国产汽车实现最大限度减少尾气排放污染,降低油耗和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该项目1999年完成二期工程后,将年产120 万套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上海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亦在浦东王港工业区投资9 亿元建立新厂。新厂区占地29.7万多平方米,从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引进专用设备,形成近30条柔性生产流水线,年产100万台发动机和100万辆摩托车,成为国内一流的摩托车生产基地。该公司的摩托车已被列为上海市标志性产品。

浦东新区又一重大项目,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中美合资项目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是由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资兴建,投资15.7亿美元,将生产通用汽车公司1997年最新上市的别克中高级轿车及其变型车,年生产能力为10万辆。该项目将于1998年底出新车,产品的起步国产化率将达到40%以上,三年后达到80%以上。由于引进世界制造业的高新技术,将带动一大批国内外零部件企业进军浦东,有利于浦东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4.家用电器工业。新一代的家用电器工业因跨国公司的投资而在浦东新区迅速发展。日本夏普株式会社于1992年同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和上海电视机一厂共同投资2950万美元在浦东创建了上海夏普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夏普空调器。1994年该公司又投资860万美元, 增加空调器类型,又生产微波沪、电饭煲等产品。1995年底又决定增加1.4 亿美元用于生产洗衣机、电冰箱。上海夏普在金桥工业区内不断建新厂房和新生产流水线,已经形成了一座实力雄厚的家用电器生产城。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是由上海冰箱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和日本日立制作所共同投资1.3亿美元在浦东金桥建立的合资企业, 生产房间用旋转式空调的压缩机,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40万台。 该项目是国家“八五规划重点支持项目和上海市工业系统重大骨干项目,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空调压缩机生产基地。上海JVC电器有限公司由日本JVC、日商岩进和上海广电公司、工商银行浦东分行、外高桥联合开发公司共同投资的中日合资企业,投资总额1250万美元,专业生产录像机。由日本索尼公司和上海广播电视公司合资建立的上海索广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摄录一体机及用于CD方面的光学产品,产品出口达90%以上,1996年出口额达2 亿美元,成为浦东新区三资企业中的创汇大户。日本能率有限公司同上海水仙电器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000万美元,在浦东建立上海水仙能率有限公司生产家用热水器。日本松下公司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投资建立了上海松下微波炉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微波炉。可以说,在浦东新区已经形成了新一代家用电器企业,而其生产技术主要来源于日本的一批跨国公司。需要指出的,在日方引进的项目中,大部分都是成熟技术,可以说技术生命不会很长,因此作为合资企业应尽早考虑技术更新,以保持企业的长期利益。

5.医药工业。浦东新区将现代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列为浦东重大工程之一来建设,根据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规划,把国家生物医药研究中心设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旨在把张江园区建成中国的“药谷”,集中以生物工程为核心的药品工业。到1996年底,浦东新区已经有了40多家制药企业,其中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就有20多家。享有“世界维生素C王国”美称的瑞士豪夫迈罗氏公司,从1994年到1996 年间连续创办了4家制药跨国企业,总投资约1亿元。罗氏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制药跨国公司,主要从事医药、维生素、精细化工和香精的生产,以及人类医疗保健基础研究。 该公司同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合资, 总投资4500万美元,创立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在张江园区占地7 万平方米,引进国际一流的技术和设备,以及瑞士罗氏公司开发的“菌必治”等新医药品种。

跨国公司的投资对一批传统工业注入资金和技术,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形成新的经济生长点,而且以上五个工业门类有几个共同特点:

1.产业内容与国家和上海市←的产业发展目标一致,得到国家的支持。

2.项目投资规模大,有急剧扩大投资的势头(有些项目已得到证实),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

3.生产技术先进,具有源源不断的先进技术供应来源(保持技术领先),具有强大的技术经济优势。

4.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具有打入亚太市场战略准备和相当条件。

5.参与合资的中方企业大多是比较优秀的国有大型企业,学习、吸收合资外方先进技术的能力较好。

6.引进项目的吸引、消化、创新,在某些产业形成了初步产业链,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培育了一系列原材料与中间产品供应商,较好地实现国产化,保证了中间投入品来源的稳定性和质量可靠性。

短短八年时间,西方发达国家及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跨国公司对浦东新区的直接投资,对新区产业调整、成长起着重大作用,特别是对浦东新区现代化制造业的成长几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使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和技术先进程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极大地影响浦东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据此可以认为:浦东新区在21世纪初的十几年中将成为中国的重要产业高地,并对中国新一轮的工业化发挥龙头作用。

标签:;  ;  

跨国公司投资对浦东新区产业的影响_浦东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