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协调发展的四个维度研究
董 芳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摘要: 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是开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把钥匙。我们党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四大维度。新时代,必须要坚持协调发展,促进“硬实力”和“软实力”一起增强,才能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 协调发展;新发展理念;整体性
协调发展在人类进步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下,协调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诸多关系,实现发展的行稳致远,至关重要。
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的不平衡发展是历史问题。建国之初,重工业依托交通的便利,主要在东南沿海扎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滞后。结合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重点以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为主,以先富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区域发展战略导致了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均衡状况,优势资源不断向东部地区流动,造成区域发展失衡。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优质的生产要素也在加速向东部地区集中,我国的东中西区域发展的对比情况不容乐观,区域发展的不协调状况日益严重。几十年的发展状况表明,我国的东中西区域发展形成了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反映在区域发展现状上,就是东部地区发展快,优势强,吸引力日益增加,中西部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优势不足,吸引力减弱。
新世纪发展的现状表明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尤其是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此来拉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和质量。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从以东部地区的开发为主转为全国范围的开发发展,区域发展以全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为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全面推进全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重点推动三大区域发展国家战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一路一带”战略构想。这样就形成了全国经济社会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的格局,以高质量的协调发展为重点,通过实施积极的国家发展战略,树立均衡发展的导向,着力解决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实现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多极化发展,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全面发展。
4)一定载荷条件下,增加锚固长度可以整体降低锚固段锚固剂-围岩界面剪应力大小,锚固始端界面剪应力极大值的降低,可一定程度避免锚固始端达到界面抗剪强度而发生滑移滑脱失效。
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面对重重困难,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破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城乡之间走了一条倒u 型的发展路径。2002 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一直在“3”以上,2007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3.33:1。近些年这一比例有所回落,2014 年首次跌入3 以下。虽然城乡差距在变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城乡的差距十分明显。相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我国的广大农村的发展依然不容乐观,广大农村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任务十分繁重。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然首先要建设我国广大农村的小康社会。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具体来讲: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既不是对立的关系,也并非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把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同时推进,才可以使后者的目标更加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其次,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既然我们将以人为本,我们就从人的角度来梳理城镇化的道路,这里是对于进城农民称谓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走过了艰难探索的阶段,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还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我面前的这位优雅的艺术家,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奶奶,我调皮地叫她“夕鹤奶奶”。她微笑着对我说:“这部剧真正想要表现的是无私的爱。”是呀,爱是不分国界的,不管在日本还是在中国,爱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盲流”
学校的实验中心应该每年统计现有实验设备,根据教学大纲,确定需要的实验设备列出清单,根据清单的设备型号进行市场调查,包括国内外相关仪器的市场动向,请相关专家比较,选择性价比高、可靠、先进的实验设备。对于大型的实验设备,学校至少应该花费3~6个月的时间了解设备行情,进行调查研究,对计划购置的设备进行利用率的评估,随后再进行采购。
(二)改革开放时代的“流动人口”
第三个阶段就是和谐社会的“农民工”。农民工的提法是从20世纪90 年代作为术语频繁出现,是对那些具有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人的称呼,指的就是那些从农村进入城市,依靠替雇主打工作为谋生手段的农民群体。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更为开放的流动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筑业,工业生产,制造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民工开始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为城市建设作出的贡献逐步获得了认可。我们在很多晚会的节目中、文学作品中逐渐看到了对农民工的肯定和赞颂。
(三)和谐社会的“农民工”
到了上世纪70 年代,为了防止人口的非正常流动,我们采取了严格控制人口异常流动的措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入城市,“流动人口”逐渐成为普遍现象,政府开始对流动人口采取相对较为开放的政策,称进城的农民为“流动人口”。在1983 年初,综合考虑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们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制度上保证农民的农村土地生产经营权,在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调动了我国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从传统的农村土地生产经营中解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城寻找发展机会。伴随着我国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从事非农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了进城务工经商。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开始了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的落户问题研究,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可以选择在县以下集镇(不含县城关镇)落户,这与允许农民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里自由居住还存在一定的政策差距。因此在这个阶段,农民成了一群或迫于穷困、或寻求发展,从农村到城市谋求经济利益的外乡人,他们被视为城市化和工业化中低廉粗劣的劳动力,最终仍要返回农村的流动人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流动人口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产物。
要实现城市与农村享有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随着经济社会在全国各地区的不均衡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城市与农村存在着基本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总体来看,城市的保障实现水平要明显高于同地区的农村保障实现水平,东中西部地区的保障实现水平也差异十分明显,广大农村的公共资源不能够得到有效保证。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运行。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实质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公共资源配置的差异性,我们要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公共资源向广大农村流动,最大程度上提升我国广大农村的公共资源配置水平,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同地区的城市和农村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新型城镇化下的“农业转移人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新型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即是通过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和素质,破除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填补政策法律空白,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全面发展,最终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要加快建设我国的城镇化,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我们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相关制度政策改革,在吸引大量农村转移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的同时,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在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上下功夫,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上得到实现,与所在地的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条件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早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生活领域就出现了“盲流”的概念。在中国二元户籍制度中,居民被分为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盲流当然指农村户口的持有者,他们大多人因为贫困流离而涌入城市,在进入城市后既没有长期正式的工作,也不可能成为城市企事业单位雇用的合同工,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因此“盲流”就是指那些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村人。面对这样一群人,上世纪50 年代,针对农村人口的流动异常,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保证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在这个阶段,盲流被赋予了具有道德评价色彩的意义,极具负面涵义,成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进城者与城市之间矛盾冲突的称谓表达,并使得针对“盲流”的粗暴执法行为合理化,也就粗暴地将进城的农民排斥在了城市之外。
走到新型城镇化,进城农民的称谓再次发生改变,他么的职业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产生了农业转移人口这样更加中性的称谓。“农业转移人口”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指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随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以及领导讲话多次提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水平明斜井内铺设带式输送机型号为:DTL120/100/4×280S,其主要技术参数为:B=1200,Q=1000t/h,v=3.15m/s,L=550m,平均倾角 α=17°,N=4×280kW。胶带为 ST 型钢丝绳芯阻燃胶带。主要担负矿井戊七岩煤带式输送机运输系统的原煤运输任务。
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让他们无法摆脱农民的身份,其特殊的“户籍”身份,在就业、子女教育、生活状况、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政策性缺失,在城市受到歧视和排挤,无法真正享受和城里人同等的生活和待遇。在这阶段,农民工,贴着一张带有一定歧视性标签的称谓,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和谐的方面。
三、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对于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邓小平同志早在党的十四大就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改变物质文明抓的硬,精神文明抓的软的问题。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比如,文明城市创建中,我们配套的硬件设施与市民的文明观念之间关系的协调,也是制度与意识的协调。如果我们只有制度,而没有内化于心的主动意识,那么制度将会形同虚设;反之,如果我们只有主观的意识,而没有制度的配合,社会中将会充斥着矛盾和民怨不满,这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就会大打折扣。
MWD是在钻井过程中进行井下信息实时测量和上传技术的简称,MWD的最大优点是可实时地“看”到井下的情况,从井底测量参数到地面接收数据只延误几分钟,因此MWD的应用将会大幅提高钻井施工的准确度和效率[1-6]。
新时期,必须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同部署、同考虑、同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确保我国的硬实力”、“软实力”共同增强、共同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四、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唇齿相依的两个方面。现阶段要把加强社会主义国防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综合考虑,统筹安排,要通过实施合适的军民发展政策措施,全力打造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通过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为加快国防建设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通过建强我国的社会主义国防建设,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习近平总书记讲:“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能否下好全国发展的一盘棋,坚持协调发展是我们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也是包容和合的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版)、列宁选集(第二、三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编译局,2017.
[5]毛泽东,著.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彭焕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维度考量[J].湖湘论坛,2018(1).
[7]邸乘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24-0001-02
标签:协调发展论文; 新发展理念论文; 整体性论文;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