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教育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切入点探讨①
陈孙义
摘 要: 在不断教育深化改革,强调全面综合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时事教育引入小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已经是必行之路。以改革后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切入点,将时事教学融入到教学中,能够让二者无缝对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时事教育引入小学课堂的必要性,并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就切入点提出四点教学策略,从意识形态角度进行了一定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些许经验。
关键词: 时事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切入点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将时事教育教学引入到小学课堂中具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也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有大致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培养小学生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对问题客观思考的能力,对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通过时事教育的教学,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学生发展不能够脱离祖国的发展,不能脱离世界形势和环境,只有了解时事的情况下,才能够成为合格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时事教育引入小学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一) 世界大环境日趋复杂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经济大幅度增长,国家实力不断加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举足轻重,而所处的国际环境也日趋复杂化,引来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压和忌惮。日前,加拿大在美国的授意下拘捕华为的孟晚舟女士就是最好的例证:我国所面临的外界形势极为严峻。现今的国际形势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但是世界格局的悄然变化,让各个国家由之前的战争转变成为全方位、各个领域的斗争,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以及意识形态上。各个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性,从小学阶段就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内外社会事件的情况,保持与时俱进了解世界变化的习惯,能够为小学生从小树立对问题的思考判断能力,对于稳定社会和谐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本文中,作者在探讨接受理论视角下看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时,主要考虑了两个主要方面,分别为采用文化置换让读者体会到感同身受,以及采用保持异国情调让读者进行一次思想漫步,能够在书本中体会到异域风情。两个方面下又分别有满足其需求的翻译方法来进行翻译。杨先生更注重行文的流畅和自如的表达,而荣先生则在处理文化缺省时更偏向使用一些异化的手法或是通过直接介绍给读者本文化中没有的文化现象来丰富读者的认知。两人的译本各有千秋。
习近平同志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成为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历史的必然。
(二)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不仅仅是各学科知识的掌握,更深入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引入时事教育进入小学教学的课堂中,不仅能够对学生思想品德有指导性的意义,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做出附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消息来源渠道多种多样真假掺杂,不同的价值观也隐藏于其中,从小学阶段起就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处理能力。同时,将时事教育引入小学课堂,能够将课堂的内容和形式都丰富起来,改善课堂内容乏味、形式单调的现状,也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 树立正确是非观和价值观的需要
时事教育强调的是“实时”二字,可以由教师选题或是学生自主选择热点事件,但应紧扣时效性,不然则失去教学的实际意义。例如,可以对每周的国内外新闻热点进行梳理,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例如,近期加拿大在美国授意下扣留华为董事长孟晚舟女士的新闻,可以同教材中《不屈的中国人》《腾飞的祖国》两个单元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我国百年前因积贫积弱而被入侵的屈辱历史、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自己翻身做主人,从而有了今天强大的祖国,通过孟晚舟女士的事件,充分地认识到现今世界格局的复杂,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日趋复杂,渗透到各个领域。
二、 思政课堂是时事教育引入小学的切入点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统编版的课程内容,是小学引入时事政治最好的切入点。由教育部统一编写,在教材中引导学生学法、尊法、守法,同国家“将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理念相契合。将时事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进行融合,二者能够在内容上相互的呼应,时事可以在教材上找到理论支持,课本的理论内容可以从时事政治中得到具体的对照。二者的结合也能够将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突破,打破原有的以教师说教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兴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时事教育离不开国内外的热点事件和社会新闻,与《道德与法治》都能够产生相关联系,例如:教材中《安全的生活》,教师能够利用近期社会发生的很多不安全事件的报道,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
三、 小学德育课堂时事教育教学的特点
(一) 小学时事教育的对象的特殊性
离开大发厂我就没见过林老板。再见林老板,他还是那么胖,那么神气活现,头上的稀发像潮水一样往后退,露出赤裸光亮的河床。林强信半躺在肥沃的沙发上,手指间夹了一支雪茄,对我点点头,亲切地笑了笑,别来无恙吧阿坤?我说还好,谢老板关心。
(二) 小学时事教育的目的应确立为培养学生的思辨性
为进一步提高山区群众对山洪灾害的认识,强化躲灾、避灾意识,各地应每年进行一次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发动。采取出动宣传车,出标语、横幅、宣传栏,设立警示牌,编印发送山洪灾害防御手册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措施,使有关法律、法规、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和对策措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对山洪的防灾避灾宣传,牢固树立干部群众的灾患意识,达到自觉防灾避灾的目的。
在将时事政治的内容引入课堂后,通过对教育目的的探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正确判断事性的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培养孩子的初步思辨能力应是教学的重点。而对于学生是否能够给出有深度的观点并不主要,但教师对于不正确的观点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利于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如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中好何正确拨打报警电话,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如何自救并互助提出了思考,并让孩子们知道,救助别人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 教学内容的融合要考虑其生活性
在林木管理方面,需要注意分类经营,这方面是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理念,编制出合理的管理方案,提升林木管理的实际水准,并发挥出带动以及辐射的作用。
《万里一线牵》一课,结合新闻《华为5G技术》,了解现代的通信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时效性
为学生创造出适合讨论的学习环境,并充分地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观察学生对于不同时事政治内容的思考,教师在其中应将自身定义为引导者,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不过多地干涉学生。例如,在教授《漫游世界》单元内容的时候,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让学生来谈一谈自己的旅行经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介绍所看到的。
对于具体内容的选择,小学阶段因接受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需要更加贴近生活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产生天然的亲近感,没有距离的接受,才是保证课堂学习效果的前提条件。同时深化教师时事教育的意识。教师能关注时事信息,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情况和整合教材资源,按需施教,从而提高课程教学实效。《传统节日中的家》一课,结合福州传统节日拗九节,让学生了解福州习俗的同时弘扬了尊老敬老的美德。既培养学生关心身边人、关注身边事的意识,又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的知识、观点辨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小学课堂内时事教育教学的策略
(一) 注重时事教育内容选择的时效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的物质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小学生的身体营养较前10年有了极大的改善,虽然身心成熟程度尚未完善,但在自主意识和身心成熟度都有了超前发展的趋势。小学生在身心尚未成熟的情况,极容易收到外界的干扰造成偏差,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通过具体而实际的社会热点内容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式教育,为学生输送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也是符合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
小学德育课堂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年龄较小,接受能力有限。虽然身心发展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是较初中和高中生相比,接受和理解的能力依旧有限。教师应充分地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以此为依据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讲《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教师结合共享单车的新闻,为学生讲授规则的重要性等;谈身边的事拉近时事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二) 采用灵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
将时事教育引入小学课堂,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实时性强的内容,才能够很好地契合时代的发展,故而需要通过互联网等多种媒介收集热点事件引入课堂。同时为保证教育的时效性,可以在学校重要走廊设置时事播报专栏。每个高年级的教学班成立一个时事发现小组,由他们每天更新时事并对进行评论,进行正面引导。课内我们对身边的时事采用也要注重时效。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一课,利用时事——福州地铁的发展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体现课堂主题。既对这节课有了了解,更对我们福州市所发生的重要事情有所体会,加深印象。
(三) 充分践行“双主体”模式,让学生成为德育课堂的主人
若想得到有效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必不可少,摒弃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于学生本身,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将授课内容融入到其中。第一,加强实践的参与,现代小学教育很多都是在教室内进行的,对于授课内容难以形成感性而深刻的认识,注重实践的参与,充分利用本地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业生产企业等地方的实地参观,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育方式,参与起来也较为简便容易达到。第二,成立相关的兴趣小组:对于年纪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如广播演讲组、美术小组或是小记者采访组等,根据社会热点内容让学生进行二次创作,制成自己的手工小报,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培养其艺术特长。第三,利用现代多种媒介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展示途径:利用丰富电子多媒体手段,能够使用视频和影音资料,丰富学生的信息接收形式,让内容的展示更加完整准确。例如,在教授《我国的国宝》课程时,使用视频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的纪录片,以便学生认识我国的珍贵国宝,并讨论我国在被入侵的时候所丢失的众多国宝、历年来有哪些国宝陆续回到祖国的怀抱。
(四) 提高学校和教师对意识形态斗争的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学校同教师应充分地认识现今国内外形势的复杂与严峻性,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占领意识不能够松懈,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不松懈,以便保证小学生能够树立正确是非判断能力、培养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顺利成长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现代学生生活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取得信息的渠道有多种多样,但很多信息是虚假、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只有通过德育课堂让学生从小懂得甄别各种不良信息,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才能让我们国家的下一代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 结束语
无论是从综合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复杂的国际形势来说,时事教育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入小学课堂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爱国情怀和是非判断能力的培养,都将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有利而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开展讨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将自身定位于引导者的角色,纠正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方向。在具体实践的环节中,引入多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教学的质量能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注重时事政治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方能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最后,教师和学校应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生态文明的概念最早是由生态主义者总结的。“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④这是人与社会共同进步的标志,反映了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界关系时由敌对到和谐的改进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李学农.对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时事政治教学的看法[J].学园,2013(32):122.
[2]张春木.尝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开展时事政治教育[J].考试周刊,2015(96):120.
[3]朱兆清.时政教学之我见[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2(5):44.
[4]张维革.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利用时政资源[J].中国教师,2018(4):92-94.
[5]孙焕英.作文异化为时政?[J].内蒙古教育,2002(9):43.
[6]夏兰艳,付印芳,翟月.关于小学教育阶段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中外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比较[J].教育探索,2005(3):104-105.
[7]许夫钦.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J].新湘评论,2002(4):38.
[8]黄修龙.爱国主义情感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5(12):8.
①本文系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立项课题《小学时事教育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MJYKT2018-01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孙义,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
标签:时事教育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 德育课堂论文; 切入点论文; 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