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亲子关系?中小学生亲子关系调查_亲子关系论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亲子关系?——中小学生亲子关系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亲子关系论文,中小学生论文,需要什么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一份“亲子双向自立协议”的亮相,引起了一场关于现代社会应该建立怎样的亲子关系的震撼性讨论。这份由天津社会科学院老年问题专家郝麦收在1996年与儿子郝丁签订的“亲子双向自立协议”,条款不过76个宇,概括它的精神是“四不管”。这“四不管”规定了协议一旦生效,父母从此可以在四个方面不管儿子;儿子也可以不管父母。经过6年的实验,儿子郝丁由当初流着泪签下这份协议到对父母满怀感激之情,经历了一场传统式亲子关系到现代亲子关系的革命。如今两年多过去了,今天我们的亲子关系究竟如何?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报记者通过网上问卷、电话采访等方式,从“你经常与父母(孩子)交流吗?每个月几次?你希望与父母(孩子)在哪些方面进行交流?”“对你的辩解父母会耐心听取吗?”“对父母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作为父母,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你的心里话对父母说吗?什么话最不想告诉父母?为什么?”“你与父母关系如何?经常发生冲突吗?都在哪些问题上发生冲突?”“你认为怎样才能改善你和父母的关系?”“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你还会在哪些方面与孩子经常交流?”等问题入手,对亲子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查及分析,希望此次调查结果能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个案

(一)小周从小到大,在邻居眼中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回到家就是学习,其他事情由妈妈包办。考上北京重点大学后,妈妈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陪读。今年快20岁的小周越来越感到痛苦,因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做,遭到同学的耻笑,并且和大家相处很困难,出现矛盾不知道如何处理。

专家分析及建议:小周是在一种泛爱亲子关系下长大的。由于这种亲子关系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凡事由父母亲代劳,这样的后果是,孩子长大后没有生活自理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专家建议,不要把孩子的一切都代劳了,应该培养他们自理、自立的行为和意识。

(二)小王今年上初一,他最烦和最怕的事情就是父母喋喋不休地给他讲道理。现在,父母让他做什么,他偏偏反着做。在学校,他也嫌班主任说教太多,每天去泡网吧,各门功课都不及格。

专家分析及建议:小王是在一种过度干涉亲子关系下长大的。由于这种亲子关系下父母总认为自己有经验,由于父母害怕孩子犯错误,总是依照自己的经验去约束孩子,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专家建议,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孩子也一样。家长不能光讲道理,而要鼓励孩子、认可孩子,使孩子潜意识里的自主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小陈今年17岁,上高二,有过两次自杀经历。她说,自己从小不在父母身边,7岁才回到家里,父母的态度总是冷冰冰的,使她感到很自卑,因此遇到挫折就想自杀。

专家分析及建议:小陈是在一种冷漠的亲子关系下长大的。这种关系中的父母既对孩子不闻不问,对孩子的精神需求也漠不关心,致使孩子逐渐远离对父母的情感依恋。专家建议,孩子与父母形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是1~3岁,因此应加强双方的语言沟通以及动作爱抚等,以增强相互的情感交流。

目前常见的亲子关系类型

记者就文章开头提及的问题通过网上问卷和电话采访,调查了100对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从调查结果看,76%的家长已经超过一个星期没有跟孩子进行沟通了,而平时88.9%的谈话内容都集中在学习上。

调查中显示,父母最大的困扰是不知如何与子女进行沟通。沟通技能的贫乏与无力是造成亲子隔阂的根本原因。子女假如没有满足父母期望,父母除了批评、说教、唠叨,似乎再也想不出其他有效的沟通方式。

记者通过综合此次调查结果及近来其他一些机构进行的亲子调查结果,全面概括后进行归类,发现目前亲子关系的类型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专制型。这类父母有一个顽固的观点是:孩子是我的,我有随意对待孩子的权利。他们通常把自己所有的价值观强加给子女,按照传统的家规约束子女,采取“我父亲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你”的教育方式,不尊重子女选择自由。这种亲子关系在各种人群都存在,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在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子女,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做出令父母意料不到的事。

第二种,泛爱型。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这类亲子关系较为突出,具体的表现如下:对孩子过度保护或做较多的限制。如不让孩子外出、不让孩子和他人交往、不让孩子独立地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其结果使孩子形成胆小怕事、抑郁的个性。不论孩子做什么行为都完全赞赏,父母要做的只是对孩子予以赞赏,很少对其做出是非评价。这样就会出现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父母给予鼓励和赞赏,做出错误的行为也同样给予鼓励和赞赏,因此孩子无法形成是非观和价值观,这不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而且易于使子女形成蛮不讲理、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的特点。

第三种,民主型。父母比较尊重子女愿望,但也不是没有原则。父母处理问题不以极端的方式出现,而是采取聊天等平等讨论方式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给予子女独立的空间。在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比较独立、和善,容易融入社会。

第四种,非正常型。父母离异、由继父、继母抚养或隔代抚养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经济发达地区相当普遍。这些孩子往往偏向于恶意的高消费,把快乐建筑在消费上,感情冷漠、仇视社会、性格孤僻。

当前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很多人出现不能适应社会、人格障碍、神经症、违法犯罪等一系列问题,相当一部分原因与亲子关系有关。在我国,亲子关系带有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以长辈为中心,忽视孩子心理发展需求。父母虽然非常爱孩子,但对孩子要求过高,目标过远,孩子做不到就会产生两种攻击倾向。一是攻击自我,表现为消沉、自我封闭、甚至自残、自杀等。另外一种是攻击社会,攻击别人。记者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认为当前亲子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父母一味把自己的观点、愿望、想法强加给孩子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做父母的,都喜欢对孩子颐指气使,觉得自己具有一定的权威。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父母作为家长,掌管着家政及家庭中其他成员,子女对于父母,必须言听计从、无条件地尽孝,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这是封建社会父母必须让子女遵守的。即使在现在,人们心中依然或多或少地存留着这些观点,只是这些观点不再那么直白的出现,而是以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这类父母通常会说:“儿子,你一定要学习钢琴,而且要天天练,老爸要让你成为钢琴演奏家。”学习钢琴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是实现他们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讲,也许根本不感兴趣。

父母一味地把自己的观点、愿望、想法强加给孩子,总是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懂事,必须有父母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该怎样做。父母一直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孩子就应该遵守,他们忽视了孩子有独立与成功的愿望。当孩子有一天违背了父母,父母就要强调“我们这是为你好”。长此以往,在孩子心中便会出现“我是错的”,孩子没有了主见,不能独立去应付困难;孩子会依赖,会自卑。如果孩子的个性比较强,他们便会逆反,会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去做一些出格之事。结果一旦形成,父母将会迷茫,“我们全心全意为了他,一直希望他出人头地,我们为他花了那么多钱,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精力,结果为什么这样?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就这样的不可救药?”

二、“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认为“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接受调查的家长都有对孩子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的经历。曾经,中央电视台举办过一次关于“父母是否应该打孩子”的公开讨论,参会的所有的父母(包括几位社会名人)几乎都坦率地承认自己在家打小孩,其中包括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几位嘉宾也丝毫不脸红地承认自己在家打小孩。惟独不赞成打小孩,并且也自称从不打孩子的只有著名演员宋丹丹。有位中国科学院的博士,作为一个年幼孩子的父亲,他这么说道:“我们有时也打孩子,但我和他母亲都特别注意,从来不打孩子的后脑勺,而只是打臀部或者手。”这位父亲的话道出了中国家庭使用暴力的普遍程度。广州市学校教育心理学会副会长邓云洲认为,父母通过暴力手段虐待孩子,孩子因此受到的身体伤害倒在其次,而对孩子心灵的消极影响才是令人担心的。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那里学得暴力和攻击的手段。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同情心,在同伴之间也会采用类似的暴力攻击。

心理学研究者曾对在家庭经常被父母打骂的2~5岁的孩子进行观察,发现从小在家遭受打骂的孩子都表现得缺乏同情心,对同伴吼叫、攻击和辱骂。当看到同伴受伤时,那些在家庭经常遭受父母打骂的孩子与在家庭没有遭受父母打骂的另一组孩子相比,行为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后一组的孩子大多表现出关心、难过或同情心。而在家庭经常遭受父母打骂的孩子却没有一个人哪怕一次表示出对受伤同伴的丝毫关心来,相反,还对哭泣的同伴表现出恐吓、愤怒或不耐烦,乃至攻击。这类孩子长大后易成为极度缺乏同情心、性格偏激、叛逆、仇视社会的人。他们总是认为上天对自己不公平,不认同现状,如被他人伤害将采取极端的手段。

三、消极、不关心、漠视孩子

消极、不关心、漠视孩子的正当需要和需求,这是现实中少部分家长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现实中这种情况尽管比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后果可能很严重。漠视孩子的家长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夫妻双方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二是夫妻只知忙于自乐。

如果在这两种情况下又没有人能照顾孩子,孩子就会陷入一种孤独、失落中,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这种家庭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关注,他们可能会采取各种方法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只是孩子,他们没有很好的自控力,其结果是可怕的。过分表现自己、毁物这些不会有太大影响,严重的结果是他们可能形成偷盗癖,以及将在成年后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四、忽视孩子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治疗

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某某地区有一小学生跳楼、某某地区有一孩子服毒。听到这些我们也会感到震惊,孩子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何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不够吗?父母忽视了什么?

网络化时代的孩子由于接收信息的渠道很多,心理提前发育,更早的认识自我、认识荣辱。但由于年龄的因素,他们的承受能力不足,也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理智,而现在的社会或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又过高,以至于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再加上有些老师或父母对孩子不够尊重。他们采取极端方法可能是对这些问题的回避,也可能是对父母或老师的报复。

大量的事实表明,忽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父母是相当普遍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经常有一些小动作,做任何事情都没有长性,作为父母不能只认为孩子缺管,更应考虑是不是有注意障碍(儿童多动症);孩子经常反复洗手,同时表现出痛苦,不能认为孩子爱干净,应考虑是否有强迫症;孩子总是骂人,且无法矫正,不能只认为孩子没有教养,应考虑是否有品行障碍(如污言秽语综合证)的存在。还有口吃、异食、抽动、神经性贫食(厌食)等等,这些疾病的危害都不是一过性的,而是长期的,不经治疗极少有自愈的情况,而且时间越长治疗越困难。

现实中往往有这种现象,很多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心理上可能存在问题,但不愿为其治疗。原因是这些疾病的治疗机构大多是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精神病的名声,甚至有些父母认为这些疾病本身就是精神病;有些父母认为服用治疗此类病的药物会影响孩子的智力,以至于疾病发展得越来越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而此时的治疗也是极为困难的。

如何建立新型亲子关系?

首先,家长更新养育观念。

我国有句老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而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证明,有关养育的观念决定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对待子女的态度和养育方式。不良的亲子关系往往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错误认识和态度造成的。主要的异常态度有下面几种:孩子是我自己的,我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对待孩子;我的任务只是养育孩子,教育的任务是老师的;孩子发展必须顺其自然,父母的教育是没有作用的,孩子不会因为你对她进行了教育而成才,也不会因为你没有对她进行教育而一事无成;父母和子女的交往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等等。因此,养育观念的更新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身上的毛病,不要一味责备孩子,要自身找原因,只有纠正了自身的缺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

其次,家长要通过教育、培训,增加养育知识。

很多研究表明,父母文化水平影响亲子关系,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家庭关系相对越好。养育子女是一门学问,如果不具备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不了解青少年的特点,不掌握科学教育的知识,面对处于个体成长关键而又困难的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将难以承担教育他们健康成长的使命。只有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特征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家长要学会沟通。

处于青春期的子女,与成人相比要封闭得多,父母只有了解他们才能教育好他们,因此要努力学习与青少年子女的沟通技巧。要很好地与孩子沟通,父母一是必须营造平等自由的交流气氛,要对彼此的分歧持宽容的态度;二是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注意观察他们的反应,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体察和重视他们的情感和需要。

第四,做孩子的朋友。

由于父母多忙于工作,而青少年子女又忙于学业,双方共处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无论如何忙碌,父母也要抽时间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孩子一起活动,密切双方的感情,促进双方的了解。只有经常交流和沟通,父母才能对孩子的内心活动保持关注和敏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第五,向孩子学习。

孩子学习和适应新生事物的能力,是他们长于父母的地方。在这方面,父母应该向孩子学习,接受新的观念和新的事物,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勇敢接受时代的挑战。这样,不仅父母自己能够更新知识、跟上发展,还更容易找到孩子能接受的共同语言,有利于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

总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幼年受于家庭的教训,虽微薄细致,往往终其身而不忘”。显然,子女和父母的亲情是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根据记者调查发现,父母与子女冲突的最常见方式是批评,与子女争吵或责骂的方式次之,讥讽和责打是出现最少的冲突方式。尽管如此,经常采取后两种冲突方式的父母仍然分别有7.3%和4.2%。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最好?

西方学者郝林的研究指出:不良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形成消极、回避的行为,严重者会患孤独症。子女的攻击和犯罪行为与不良的亲子关系有关。不良的亲子关系会使子女形成扭曲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子女往往通过许多方式回避家庭,如撒谎、敌对父母等。

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本来就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亲子行为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行为。如果亲子之间表现出完全平等的关系,亲子就会表现出明显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关系也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子女的依赖性较强,而且子女必然表现出对父母的一种依赖性,如果父母无法使他们依赖,那么他们就会有突出的不安全感,子女心理容易出现问题。

因此,有专家指出,平等型的亲子关系是一种较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良好的关系。平等型的亲子关系的特点主要是: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有一定的权威性,同时孩子也有较充分的民主权。凡是要做出与子女有关的决定,都征求子女的意见。对很多问题,子女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父母的某些做法提出反面意见。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基本平等,既有父母子女亲情,又有朋友之间的友谊。但是,在这种关系中父母起主导作用。

调查显示,在平等型的亲子关系下,孩子情感健康,不偏颇也不冷淡,能理解人生各种正常起伏。此外,孩子心态更健康,懂得尊重别人,拥有良好的集体生活能力。这种亲子关系还有利于形成独立的个性,自己决定自己的风格、学习方式、未来理想。同时,孩子更有幸福感、感恩心、怜悯心。

标签:;  ;  ;  ;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亲子关系?中小学生亲子关系调查_亲子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