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灵魂和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教育的价值取向。要求教育不仅关注人的当前发展,更应该关注人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实现育人为本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道德教育必须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特别是数学等自然学科中的德育渗透教育非常关键。自然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常常被忽略和遗忘。我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教育功能,用教师的形象和精神影响学生,以及充分地挖掘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素材,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数学运用之中,数学实践活动之中。
下面我说一说我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把学生培养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占首要地位。在许多人心目中是这么认为的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数学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分。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无时无刻都渗透着德育教学。
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充分发挥数学教师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要上好一堂数学课,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再加上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鼓励他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课后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这样学生不仅对学数学产生愉悦感,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爱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教学的责任感,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挖掘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我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
3.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根据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用实例来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进一步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意义,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学好数学。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时,我就这样引导学生:
“孩子们,你们猜猜我刚从哪里来?”学生众说纷纭。“告诉你们吧。我刚去过超市购物。你们去过超市吗?”“去过。”“你知道超市里是根据什么付款的?根据每件东西的价格和数量付款的。刚才我忘了买水果糖。谁愿意帮我去买五包水果糖?(生抢着去)要是你能告诉我买五包水果糖一共要付多少钱,就让你去。”“老师,你没告诉我们要买几元钱一包的,我们没办法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钱?”“昨天你们语文老师买了三包水果糖,用了15元,就买这种糖。”(学生思考后,争着举手)“老师,我知道了要付25元。因为三包是15元,每包就是15÷3=5(元),那么,5包就是5×5=25(元)。”
说的真好!数学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开放的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趣,燃起了学生迫切想学好数学知识的愿望和自信心。
4.在评价中渗透,让评价承载德育的功能
评价的导向作用无疑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评价中,让评价承载德育的功能,效果将会出乎意料之外。比如:教师经常用“如果先让同学说完,你再发言,将会更好!”“如果你能让同学先来,会显得更有礼貌!”“懂得保护小动物,你真棒!”等语言,学生将会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和发展,德育的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总之,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教育的价值所在。育人为本,德育必须先行,必须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中去,特别是教材中德育教育没有明显位置的学科,象数学等自然学科的德育渗透教育尤为重要,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示范引导学生,对学生施加影响。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数学主题活动中,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做到德育教育不喧宾夺主,注意学科的主体性,德育渗透的自觉性,可行性,长期性,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做到点滴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赢,使教育的生命永葆青春和活力。
论文作者:兰恒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8月总第1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9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水果糖论文; 学科论文; 《教育学》2019年8月总第18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