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2018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四化”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课题项目编号:2018GA0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在尊重教材、问题导向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原则的基础上对思政课进行专题化教学改革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专题化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既是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完善,也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还是教师团队分工合作的结果,专题化教学只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一种方法,需要和其他的改革相结合,专题化教学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过程。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实践
一、为什么要实行专题化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和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毋庸讳言,思政课的实际效果与本课程的重要性、党和国家的重视程度以及社会的期许度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以至不时受到多方诟病。为突破这一困境,很多高校的思政教师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形成一些卓有成效的作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也启动了专题化教学改革。
(一)专题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专题化教学即教师在忠实于教材和尊重学生学习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构重组、增删优化,形成前后衔接又相对独立、内在逻辑严密、内容详实得当、主题鲜明突出的系列专题,并围绕着专题制定教学方案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由此可见,专题化教学分为专题化教学设计和专题化教学实施(课堂教学)两个环节,其中前一环节是关键。专题化教学设计不是简单地将相近或类似的教材内容归类汇总到一个名目之下的“大杂烩”,也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按照教材的章、节、目的顺序而编写的简单教案,而是以某一专题为统领,既忠实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横向上将相关内容进行收集,在纵向上进行挖掘,按照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要求进行梳理、增删、修剪,同时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设计,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优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其一,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课而非知识传授课或技能训练课,从根本上讲它是“做人的工作”,教师要完成的工作是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习惯,课程的非直接物质效用性导致身在竞争环境中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兴趣不高,学习内驱力不足。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不是内生的,它可以培养和激发,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作为主导方面的教师应该想方法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专题化教学聚众力汇众智,打造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教学内容去点燃、维持、增添学生的兴趣之火。
其二,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政治性毋庸置疑,但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角度来看,还是存在缺憾和不足,如表述严肃缺乏生动,甚至具有很强的“报告味和文件气”,学理性强生活气息不足,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导致可读性不强;同一课程内部、不同课程之间、不同层级课程(如和高中思政课)之间在某些内容上存在交叉和重复,而有些应该包含的内容又没有涉及,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对重要思想和理论形成的背景介绍不足,导致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不透彻;有些同一主题下的内容分散在各章节中,影响学生对某一主题内容的完整理解,这些缺憾的存在通过专题化教学的形式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其三,从教师的角度看,思政课教材涉及的学科门类广和学理性深对起点不高的高职思政教师来讲难度很大,专题化教学可以将思政教师从疲于应付一门甚至几门课的尴尬状况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一个或几个专题的研究或讲解,由“上完一门课”向“讲好一个专题”转变,让老师由“杂家”变“专家”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减轻工作负担。
二、如何进行专题化教学改革
(一)专题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尊重教材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重要作用和地位而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有的严肃性,其内容的遴选、概念的界定及体例结构不仅经过了专家学者反复斟酌和教学一线师生意见的征集,而且经过了高级别的政治审查,是科学性和政治性的统一。同时教材的版本、教学时数、学分、教学班级人数、师生比、理论与实践课的占比等,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都提出了具有约束力的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因此教材是专题化教学的坐标,教材的理论视域决定了专题化教学的方向和界限,专题化教学改革不是也不允许脱离主教材另搞一套知识体系。
2、问题导向原则。思政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在专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以问题为出发点和核心,用问题引导、启发、探究、解释课程理论,强化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实践性,增强学生主体间交往、对话和合作的自信与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课程的有用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原则
在专题化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师生的互动机制,结合教材内容将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将启发讲解、探究讨论、辩论、案例解析、情景模拟、问题导入等多种方式融入教学中,将最新理论动态、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有效结合,学生可以借助专题化教学这一多元化的方式,从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来探究问题,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代替教师讲出结论,让学生讨论交流代替教师讲授灌输,从而真正懂得道理,学到知识,掌握方法,坚定立场。
(二)专题化教学的实施
专题化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循环上升的过程,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分团队、划模块、设专题、领任务、磨专题、教专题、评效果”七个步骤完成一轮的专题化教学。
“分团队”即按照专业背景、研究特长、兴趣自愿将每个专任教师归类到课程教研室,然后将课程团队细化为模块团队,最后每个教师落实到教学专题上,形成课程到教研室,模块到团队,专题到个人的新格局,改变原来每门课程大家“一哄而上”,一上就“从一而终”的局面。
“化模块、设专题、领任务”是指课程团队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集体研讨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教学模块、模块下设定几个专题、每个模块和专题包含哪些内容以及模块、专题如何命名、各模块、专题教学时数设定多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认领专题任务,模块指定负责人,这样既分工又合作,模块负责人对模块负总责,专题教师对专题负专责,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集体智慧相结合。
“磨专题”是指对专题的“打磨”,这是整个流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每个教师受领专题任务后就要负责该专题内容的取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学素材的收集整理、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相关作业安排、讲稿撰写、课件制作等,也就是说他是该专题的全权负责人。各专题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专题初稿后提交给模块团队,由模块团队进行集体研讨和“打磨”,修改后再交课程团队研讨打磨,直到团队认可,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回合也可能是多个回合,视专题的质量而定。
“教专题”就是将认定通过的专题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既是对专题设计和专题内容的实施过程,也是对专题设计和内容的检验过程,同时也是完善过程。
“评效果”由双评实行,一是模块教学完成之后由课程团队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二是通过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思政委员座谈会的形式由学生来评价,通过评价认定效果、找出不足,以便修改和完善。
目前,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概论课”和“思修课”)两门课程进行了两轮的专题化教学。其中“概论课”划分成三大模块(站起来的理论、富起来的理论和强起来的理论)和三十个专题,“基础课”分成四大模块(人生观价值观模块、理想信念模块、道德教育模块、法律教育模块)和七个专题。
三、专题化教学实施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题化教学效果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两轮的专题化教学改革,无论是在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对学生的网上问卷调查和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师们的课堂教学给予了较高评价,学生评教的均分在93分以上,85%的学生表示愿意上思政课并表示“收获很大”,课程教学中的“中场换人”有利于消解学生对教师的“审美疲劳”,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模块、专题的“专任负责、团队打磨”促进了专题课件和讲稿质量的提升,同时模块、专题轮换对任课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促进了教师改进教学的内在动力生长,在2018年宜昌市高校工委举办的全市高校思政课录课比赛中三位教师分获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同时专题化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2018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挂牌成立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中心”,主要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开展研究,科研成绩创历史新高,全年申请立项各类课题30项,公开发表论文61篇,获得校级以上各类奖励11项,其中《高职院校“五个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立项为省教育厅2018年重大招标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四化”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立项为省教育厅2018年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
(二)专题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题化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是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专题教学“脚本”的质量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能力有限、思想怠惰和团队合力不够;二是专题教学方法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学生主体地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率、抬头率、点头率有待提高,也就是内容与形式、内容与方法、途径的匹配度要要进一步提高;三是操作层面上,教师模块、专题轮换在教务管理上难度加大,同时学生课程平时考核和结业考核的工作量加大了。
任何改革都是为解决问题而生,针对以上问题,只能用继续改革来推动,一是继续发挥团队和个人的力量打磨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二是转变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四是加强管理和考核和教师培训,提升能力,增加压力,促进动力。
参考文献
[1]陈红,米丽艳.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设计问题导向的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24):27-29
[2]赵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8):120-123.
[3]张树焕.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化教学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09):71-74.
[4]章小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93-96.
[5]孙晓霞.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职业技术,2019,18(04):67-69+81.
作者简介:张时春(1969.11-),男,鄂,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学位,现任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论文作者:张时春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专题论文; 教师论文; 模块论文; 学生论文; 思政论文; 课程论文; 团队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