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城市研究框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弹性论文,框架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2014-09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363(2014)05-0023-09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就业机会和创新的中心,然而它与其它人类栖息地相比,也充满着各种风险。城市如何在不断增长且变幻莫测的威胁和压力中正常运行并保持弹性,成为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国外的城市政府、政治家、投资者、私营机构和科学家等已经开始共同支持和培育更多的弹性城市以应对当代各类自然和非自然风险和挑战,笔者对国外弹性城市进展进行研究,主要介绍弹性城市概念,针对城市系统、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管理、城市能源等三种弹性城市研究框架,同时还就弹性城市与可持续城市研究框架进行了比较研究。 1 弹性城市概念 1.1 弹性 弹性(resilience)的概念最早来自1970年代的生态学,直到最近十年才逐渐在社会经济领域得到应用。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提出应当运用弹性的概念来整体理解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在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子系统中进行适当的协同干预。近年来,弹性的概念被运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缓自然灾害等领域的研究。在此之前,这些领域已经存在着一些专业的与“弹性”相关的学术名词,例如用“缓解”、“适应”等进行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用“预防”、“准备”、“抵御”、“响应”等进行减轻灾害、降低风险的研究。目前,许多著名机构都相继给出弹性的定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认为:“弹性用来描述一个系统能够吸收干扰,同时维持同样基础结构和功能的能力,也是自组织、适应压力和变化的能力”(IPCC,2007)。联合国国际减灾署(The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UNISDR)定义“弹性是一个系统、社区或社会暴露于危险中时能够通过及时有效的方式抵抗、吸收、适应并且从其影响中恢复的能力,包括保护和恢复其必要基础设施和功能”(UNISDR,2009)。UNISDR还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从潜在危险事件中的弹性取决于其拥有相关必要资源和自组织的能力”。

图1 弹性城市的三个阶段 Fig.1 The three stages of resilient city 资料来源:Kenshi Baba,Mitsuru Tanaka,2014.

图2 弹性城市框架及指标体系 Fig.2 The framework and indicators of resilient city 资料来源:Rockefeller Foundation,ARUP,2014. 1.2 弹性城市 最近,弹性的概念也被运用到城市这一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复杂系统中。维尔班克斯等定义弹性城市(resilient city)是指城市系统能够准备、响应特定的多重威胁并从中恢复,并将其对公共安全健康和经济的影响降至最低的能力(Wilbanks T.,Sathaye J.,2007)。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能够吸收干扰,在被改变和重组之后不仅仍然具有往常的特征(保持着相同的基础结构和功能运作方式),而且同时还能够从干扰中总结学习增强自身的能力(RA,2002a)。弹性研究联盟进一步分析认为弹性具有三个本质特征:①系统能够承受一系列改变并且仍然保持功能和结构的控制力;②系统有能力进行自组织;③系统具有能够建立和促进学习自适应的能力(RA,2002b)。 弹性有助于城市在缩小灾难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之间建立联系。区别于传统的基于灾害评估和针对于明确灾害的风险管理,弹性包含了更大范围内可能发生却没有预测必要的各种灾害事件(包括压力和冲击)。弹性聚焦于增强一个系统面对多种灾害的能力,而不是预防和减轻特殊事件造成的财产损失(Rockefeller Foundation,ARUP,2014)。从城市遭受外力冲击以及城市系统的吸纳能力来看,弹性包含防御风险能力、从冲击中的恢复能力和总结转换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城市而言存在三个阶段①(图1)。从弹性城市概念框架研究看,主要包括基于城市系统、基于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管理和基于城市能源等三大类型。 2 基于城市系统的弹性城市研究框架 2.1 洛克菲勒基金会弹性城市研究框架 2014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针对城市系统提出通过健康和福祉(人)、经济和社会(组织)、城市体系及其服务(地方)、领导力与战略(知识)四类指标体系来研究、构建和评定一个城市的弹性。每一类指标包含三项指标,每项指标又包含若干分项指标(图2)。这些指标在任何一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都将会威胁到城市整体的弹性。与此同时,这些指标也是一种绩效指标,利用它们可描述建设弹性城市的行动结果,但不是城市恢复行动本身(Rockefeller Foundation,ARUP,2014)。 2.1.1 “健康和福祉(人)”类指标 主要包含最大程度减少人类的脆弱性、生计和就业、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保障三项内容。这一指标表现为所有人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①“最大程度减少潜在的脆弱性”表现为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使得个人和家庭获得较高的生活水平,而不仅仅维持生存水平。其关键在于:避难场所的可进入性,食物(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充足、安全、可依赖的全市供水、排水、能源网络。支撑这一指标的分项指标为:食物、水和卫生、能源、住所;②“生计和就业”表现为通过融资、自然增加盈余、技能培训、企业支持和社会福利来促进多样化的生计和就业。指标包括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技能发展、小额信贷、激励和创新项目,并保障居民不受限制地进入任何合法的行业,无须顾虑种族、民族、性别或者性别取向。同时,一系列多样的(或过剩的)大、中、小企业在不同经济部门也有利于城市应对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支撑这一指标的分项指标为:生计机会、技能和培训、发展和创新、金融援助的可得性;③“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保障”表现为综合性卫生设施和服务以及应急响应服务的保障。这服务体系中应当包含准备充分的医务人员和程序,以保证所有人在紧急事件期间都能够接受医疗服务,并提供超负荷能力来满足峰值需求。此外,应当针对所有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制定包容性的服务及预防响应策略,使得在紧急情况下多样的医护人员和设备网络具有可用性。支撑这一指标的分项指标为:公共健康管理、可承担的健康服务、紧急设备和人员。 2.1.2 “经济与社会(组织)”类指标 主要包含集体认同与互相支持、社会稳定和安全、包含应急基金的融资三项内容:①“集体认同与互相支持”表现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强大的社交网络以及社会融合度。积极的、相互联系的社区有助于自下而上建立具有强大的集体文化认同的城市,使个人、社区、政府相互信任和支持,在面对无法预见的状况时可以团结在一起,避免社会动荡和暴力行为的发生。支撑这一指标的分项指标包括:社区和市民参与、社会关系和网络、地方认同和文化、综合社区等;②“社会稳定和安全”表现为执法行为、犯罪预防、司法以及应急管理等。支撑这一指标的分项指标为:对犯罪的威慑力、腐败的减少、监管和司法、执法方法;③“包含应急基金的融资”表现为健全的财务管理、多样化的收入来源、吸引商业投资的能力、充足的投资和应急基金。支撑这一指标的分项指标为:经济结构、内部投资、区域和全球经济的整合、商业连续性计划、稳健的财政管理。 2.1.3 “城市体系与服务(地方)”类指标 主要包含减少物理自然暴露性、关键服务的连续性、可靠的机动性和通讯三项内容:①“减少物理暴露性”表现为环境管理、适当的基础设施、高效的土地使用规划和规划条例的执行。支撑这一指标的分项指标为:环境政策、重要基础设施的保障措施、建筑规范和标准;②“关键服务的连续性”表现为多种准备和积极管理、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的维护以及应急计划。支撑这一指标体系的分项指标为:生态系统的管理、洪水风险管理、维护实践、关键基础设施的需求、可持续发展计划;③“可靠的机动性和通讯”表现为多样化的运输系统及信息通讯技术(ICT)网络,以及应急计划。这一指标体系的分项指标为:综合运输网;信息与通讯技术;应急通讯服务。 2.1.4 “领导力与战略(知识)”类指标 主要包含高效领导与管理、获授权的利益相关者、一体化发展规划三项内容:①“高效领导与管理”表现为政府、企业、民间团体、个人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磋商及决策。支撑这一指标体系的分项指标为:多方利益相关者联盟、政府内部联盟、政府决策和领导力、应急能力和协调;②“获授权的利益相关者”表现为全民教育,使他们接触最新信息和知识以便于人们和各组织采取适当行动。支撑这一指标体系的分项指标为:研究、知识交换和最佳行动分享;风险监控和警示;公众的风险意识;政府和市民之间的通讯;教育;③“一体化发展规划”表现为城市远景规划、一体化发展战略及跨部门工作小组定期审查和更新规划。支撑这一指标体系的分项指标为:城市监测和数据、战略和规划、土地利用和发展。 事实上,创建以上弹性城市研究框架及指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城市排名或者进行比较,而是为了进一步明确究竟是什么造就弹性城市。弹性城市指数旨在为城市提供一个坚实的、全面、可操作的途径来更好地引导投资决策,指导城市规划实践,以确保市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无论遭受到任何冲击或者压力时都能够生存和持续繁荣。 2.2 联合国大学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大弹性城市研究框架 2009年联合国大学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Human Security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UNU-EHS)提出大弹性城市研究框架。这一研究框架认为,弹性是与脆弱性相对的一个概念,脆弱性是指城市无法应对风险。同时,这一研究框架进一步拓展了弹性城市定义,即:如果一个大城市居民和机构功能能够有效运转,那么这个大城市就被认为是具有弹性的。大城市中人们和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在正规和非正规的部门中,同时这些相互作用包含于大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并受到全球和地方层面的影响。在这一研究框架中,大弹性城市这一抽象概念被比喻为一个球体,不断进行扩张(弹性增加)或者收缩(弹性降低),这一比喻强调弹性和脆弱性的动态概念(Butsch C.,Etzold B.,Sakdapolrak P.,2009)(图3)。 2.3 日本北九州城市中心弹性城市框架 2014年,日本北九州城市中心(KUC)提出从治理(制度)、硬件(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软件(社会机构)三方面建立弹性城市综合研究框架,每一方面又包含若干项计划及衡量指标②(图4)。 2.4 日本法政大学弹性城市框架 2014年,日本法政大学(Hosei University)针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提出设立城市指标、行政指标、市民指标、综合指标等四类指标进行城市系统弹性评定。其中:①城市指标是监测和测量弹性城市的指标,通过向专业人员和当地政府人员了解并评估环境因素和经济活动、城市基础设施的状态,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等;②行政指标是监测和测量相关措施落实情况的指标,通过向专家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了解得到,并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③市民指标是监测和测量市民相关弹性状态的指标,向专业和公众利益相关者了解其知识、学习及培训情况等,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统计;④最后进行综合指标的综合评价(图5)。目前,已将其指标框架运用到日本仙台市的弹性评价研究中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以上弹性城市研究框架均是针对城市系统本身做出,采取了“健康和福祉-经济与社会-城市体系与服务-领导力与战略”、“治理-硬件-软件”、“城市-行政-市民”等不同分类标准,但是它们所涉及的分项指标比较类似,其中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的弹性城市框架相较于其它而言更加系统全面,其划分标准类似于“社会-经济-环境-制度”的框架,不同类别指标相对独立,更加有利于指导实践。

图3 大弹性城市框架 资料来源:Butsch C., Etzold B., Sakdapolrak P.,2009.

图4 KUC弹性城市研究框架 资料来源:D.G.J.Premakumara等,2014.

图5 HOSEI三种类型的弹性指标 资料来源:Kenshi Baba,Mitsuru Tanaka,2014.

图6 整合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管理的发展政策 资料来源:The World Bank,2009.

3 基于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的弹性城市研究框架 3.1 美国国际开发总署沿海社区弹性研究框架 2007年10月,美国国际开发总署(The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SAID)在印度洋海啸之后提出《沿海社区弹性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一《指南》是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的一部分(USIOTWSP,2007)。《指南》从印度洋2004年之后的海啸中汲取经验,试图扩展部门计划以制定更全面和强大的规划框架来促进社区潜在弹性的构建,并考虑了多样化的沿海危险,包括海啸、地震、暴雨、风暴潮、洪水、山体滑坡、泄漏和慢性污染、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和沿海资源退化等。此外,《指南》还列出了增强社区弹性的8个要素(表1)。 3.2 世界银行基于气候变化的弹性城市研究框架 2009年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出版了《气候变化弹性城市:东亚城市降低气候变化脆弱性及增强灾害风险管理入门读本》(以下称《读本》),帮助东亚城市地方政府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概念和结果、气候变化如何造成城市的脆弱性以及城市政府采取怎样的行动才能更好地参与学习和能力构建。《读本》提出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是城市发展和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强调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包含降低城市灾害风险并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以降低脆弱性。《读本》还说明了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和发展政策之间的联系,其中任何一方面的行动都会影响到另外两方面,同时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因此需要保证任何一方面的措施都不削弱另外两者(图6)。此外,《读本》强调气候变化的措施应当被嵌入灾害管理的政策之中(The World Bank,2009)。 《读本》提出了基于气候变化的弹性城市评价步骤:①从城市及其规模描述、与灾害风险相关的治理结构、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财政资源、建成环境、灾害的政治影响、灾害的经济影响、自然灾害的威胁、灾害响应系统、气候变化影响等10个方面,对城市进行综合打分和评定,完成城市类型学及风险特征矩阵模型;②进行热点问题的补充检验,包含城市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多样影响的脆弱性评估、针对不同产业部门的自然灾害准备和响应评估两方面内容;③通过前两步骤,综合判断城市是否存在“热点”问题,城市在某个问题上的“热点”程度越高,就说明城市越脆弱;最后,伴随着信息库的建立,以上评价成果将通过一个框架来真正运用到政策和行动计划中(表2)。 3.3 洛克菲勒基金会基于气候变化的弹性城市研究框架 2009年,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构建亚洲城市气候变化弹性研究网络(The Asian Cities Climate Change Resilience Network,ACCCRN)。该研究网络针对泰国、越南、印度和印度尼西亚4个国家10座城市,通过研究、咨询、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开展研究。这一研究网络建立了外国专家、国家合作伙伴、地方政府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以此帮助这些城市构建灵活、动态系统和机制以应对气候变化对城市地区构成的挑战,提出弹性城市包含冗余性、灵活性、重组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四大要素(Surjan A.,Sharma A.,Shaw R.,2011)(图7)。

图7 弹性城市要素 资料来源:Surjan A.,Sharma A.,Shaw R.,2011. 3.4 京都大学全球环境研究院基于气候变化的弹性城市研究框架 2009年,日本京都大学全球环境研究院(Graduate School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Studies,Kyoto University)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城市研究框架(Prabhakar S.V.R.K.,Srinivasan A.,Shaw R.,2009)(图8)。


图8 应对气候变化的降低灾害风险框架 资料来源:Prabhakar S V R K.,Srinivasan A.,Shaw R.,2009. 3.5 大阪大学工学院基于风险的弹性城市框架 2014年,日本大阪大学工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Engineering,Osaka U)提出基于风险概念的弹性评估框架和定性的综合多样化评价体系(图9),并计划将其应用于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地方治理中③。 3.6 联合国国际减灾署降低灾害风险的弹性城市研究框架 2014年,联合国国际减灾署(UNISDR)提出降低灾害风险研究框架以构建城市灾害弹性④(图10)。 可以看出,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世界银行、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的弹性城市框架侧重于识别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及灾害风险管理中的关键性问题,关注弹性城市构建的内容。不足的是,美国国际开发总署的沿海社区弹性框架仅仅专注于沿海城市,对其他城市的气候变化弹性构建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世界银行的气候变化弹性框架最初针对亚洲城市构建,同样存在推广的适用性问题。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大阪工学院、联合国减灾署提出的弹性城市框架则侧重于构建过程,均通过“识别-分析评价-诊断-行动计划”的流程进行弹性城市的构建。不同的是前两个框架侧重于分析诊断的方法,尤其是大阪工业大学的弹性框架指出了应采用定性的、综合的方法进行弹性评定,而联合国减灾署的框架对于评估诊断之后的行动计划更为详尽,包含了知识拓展、制度、硬件、软件灾害预警等多方面内容。

图9 弹性评价框架 资料来源:Akihiro Tokai等,2014.

图10 UNISDR降低灾害风险框架 资料来源:UNISDR,2014. 4 基于能源系统的弹性城市研究框架 日本名古屋大学环境学研究科针对能源系统的弹性提出用预防、适应、转化的框架来进行测度,并结合日本东部大地震的数据提出对策措施:①预防类措施:包括通过多路能源网络传输缩短停电时间、通过运用聚乙烯管道缩短城市燃气中断供应的时间来强化能源网络;②适应类措施:包括缩短火力发电厂停运时间、尽快恢复受损的设施等;③转化类措施:包括通过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40%的电力及缩短断电时间等。同时提出弹性值、CO[,2]削减量及资本投资量三个指标来评定弹性,并提出能源弹性构建步骤⑤(图11)。 5 弹性城市与可持续城市辨析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其概念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城市包括经济、环境、社会、人口和政治的可持续:①经济方面指可持续的经济活动使城市在区域、国家和全球经济中发挥作用,必要的非正式部门配合政府的就业政策;②环境方面指可再生资源的循环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最少消耗和适当的物质规划以减缓城市环境压力;③社会方面指注重减贫和增加居民福利包括住房、教育、保健、社会、种族和文化的多元化;④人口方面指控制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城市迁移(rural-to-urban migration)的人口;⑤政治方面指制度框架、治理模式和民主化(图12)。 弹性城市是城市居民和机构功能在面临冲击时能够有效运转并恢复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城市能够应对意想不到的干扰并且适应变化,同时生态系统服务及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必须相互平衡。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社会经济系统的弹性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密切相关(Butsch C.,Etzold B.,Sakdapolrak P.,2009)。根据前文,目前存在多样化的弹性城市研究框架,分别针对城市系统本身、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管理、能源弹性等领域,尚未达成共识及统一框架标准。表3采用目前较完善全面的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2014年提出的针对城市系统的弹性城市与可持续城市进行比较。 弹性城市的概念是“城市中的个人、社区、机构、企业和系统无论受到何种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的影响,都具备的生存、适应和成长的能力。”弹性区别于传统的基于灾难的风险管理,可以包容更大范围内可能发生的灾难事件(包括压力和冲击),聚焦于增强一个系统面对多种灾害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预防和减轻特殊事件造成的财产损失。城市实现弹性构建从健康和福祉(人们)、经济和社会(组织)、城市体系与服务(地方)、领导力与战略(知识)四个方面展开,四方面共包含12个分项指标。从概念上看,可持续城市强调在一个发展过程中维护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以保证当下和未来人类的福利⑥,而弹性则强调社会和生态系统能够吸收特定干扰、风险和压力的能力(IPCC,2007)。可持续发展更注重强调时间维度,是四维的理论架构,强调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⑥,而弹性城市则更注重问题导向,从识别城市面临的干扰和威胁出发,制定相对应的措施使得城市具有自组织、适应压力和变化的能力,并从中恢复。城市可持续发展可能是一组长远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确保城市安全发展的一系列先决条件,尽量避免遭受灾害等冲击,如果不能避免,则应当构建弹性以抵御灾害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城市维持其日常功能⑥。从研究框架上看,弹性城市和城市可持续基本都涉及了经济、环境、社会、人口健康、基础设施和政策管理的内容,同时设定了相应的指标进行监测、测度和评估,但两者各有侧重(表3)。

图11 构建能源弹性步骤 资料来源:Tsuneo Takeuchi等,2014.

图12 可持续城市发展系统构成 资料来源:顾朝林,2012.

可以看出,弹性城市与可持续城市同样涉及经济、环境、社会、人口健康、政策管理和基础设施六方面的内容,但各有侧重:①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城市侧重于强调地方经济的自给自足及经济活动的环境效率,而弹性城市概念更关注城市经济结构的稳健和多样化,以应对未知的风险和压力;②在环境方面,可持续城市和弹性城市都提出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的具体措施,不同点是城市可持续更强调生态资源本身的利用和保护;③在社会方面,基本需求上,可持续城市和弹性城市都提出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水、卫生、住所等基本物质条件;在生计和就业方面,可持续城市强调就业的全面性和公平性,弹性城市则更重视就业的多样性及保险福利。在社区建设方面,两者都认同增强社区交往提升社会凝聚性和包容性,但是弹性城市则进一步提出在社会(社会网络、社区组织、艺术展览、宗教、语言、传统等)和物质(公共设施供给、公共空间及其可达性)两方面共同提升凝聚力,此外弹性城市还关注社会安全问题,包括对犯罪的威慑力、减少腐败等;④在人口健康方面,两者都提出公共健康管理和培养公共健康意识,但弹性城市更强调医疗资源需兼顾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且应在空间上布局合理,具有易达性、可负担性、全面性,并有足够冗余;⑤在政策管理方面,弹性城市相比可持续城市而言,更突出政策管理的内容,提出应当通过高效的领导、保证信息通达、规划管理等措施,加强弹性城市构建的制度安排,以保障弹性城市措施的落实;⑥在基础设施方面,弹性城市更强调保障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畅通使用。弹性城市不同于生态城市等概念减缓外部力量的内涵,是一种综合的能够响应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外部力量对能源、生态系统、水循环、资源循环等社会—环境系统造成的冲击的能力。它们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①(图13)。 总体而言,弹性城市相比可持续城市,更具有问题导向的特定风险的针对性,更关注城市系统能够响应多元压力并具有多样化的吸收能力及冗余性,也更强调弹性政策及管理制度安排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构建和维护。

图13 弹性城市与可持续城市 资料来源:Kenshi Baba,Mitsuru Tanaka,2014. 6 中国弹性城市研究前景展望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处于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交互地带,气候多变、地壳活动性强、地质结构复杂、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多,面临着海平面上升、降水、风暴潮、滑坡、干旱、咸水入侵、台风、地震等灾害的巨大冲击。例如: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湾地区至2050年相对海平面将上升500-900 mm。 中国城市正在遭受严重的灾害冲击。过去10年中每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损失高达1000亿元-3000亿元(郑国光,2011)。此外中国城市快速城市化进程面临着新的威胁,包括雾霾、生态恶化、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弱势群体等。 我国也是一个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影响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暴雨、干旱、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工农业生产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害和严重的威胁,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需求,适应气候变化科技的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孙成永,康相武,马欣,2013)。 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革新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弹性城市是目前针对气候变化较为有效的应对措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建设未来城市的热点方向之一,其应对气候变化、抵御和减少灾害影响、提高城市弹性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认同。我国在弹性城市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也滞后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亟须借鉴国际弹性研究理论进展及其实践框架,开展全面、深入而且具有针对性的研究。 ①KENSHI BABA,MITSURU TANAKA.Development of concepts,policies and evaluation indices of resilient cities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natural disasters.ISAP,Building Resilient Cities in Asia:From Theory to Practice.Yokohama.2014.7. ②D.G.J.Premakumara,Toshizo Maeda,Jian Huang,Shiko Hayashi,Shom Teoh.Building resilient cities lessons learned from four Asian cities.ISAP,Building Resilient Cities in Asia:From Theory to Practice.Yokohama.2014.7. ③Akihiro Tokai,Koyomi Nakazawa,Toyohiko Nakakubo,Haruko Yamaguchi.Resilience assessment based on risk concept.ISAP,Building Resilient Cities in Asia:From Theory to Practice.Yokohama.2014.7. ④UNISDR.Making cities disaster resilient.ISAP,Building Resilient Cities in Asia:From Theory to Practice.Yokohama.2014.7. ⑤Tsuneo Takeuchi,Hiroki Tanikawa,Noriko Sugiyama,Keijiro Okuoka,Shotaro Matsuno.Study on development of a policy model for energy resilience.ISAP,Building Resilient Cities in Asia:From Theory to Practice.Yokohama.2014.7. ⑥Norichika Kanie.Governance and SDGs implemen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 in Asia:Toward a common language for governance.ISAP.Yokohama.2014.7. ⑦Ella S.Antonio.Preparing for SDG implement:Capacity building requirement in Asia pacific countries.ISAP.Yokohama.2014.7.
标签:环境经济论文; 风险管理体系论文; 压力管理论文; 风险社会论文; 全球气候变化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