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不能离开体制背景——顾钰民新著《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出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新著论文,当代中国论文,体制论文,背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济大学社会科学系副主任顾钰民教授的新著《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日前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认为,研究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是不能离开所处的体制背景的。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特点、暴露出的问题,尽管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指导思想及多种具体因素有直接的联系,但其深层的原因则是根源于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出现的种种新的变化与问题,也必须联系经济体制处于转轨过程这一基本特点才能给予科学地说明。同样,只有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出发,才能解决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
作者强调,必须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为基点,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以此为基础,作者以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八个重大问题,即发展速度、经济效益、产业结构、企业制度、宏观调控、价格机制、社会保障、利用外资等作为研究和分析的对象,从而客观而真实地总结了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各主要方面的变化轨迹。这不仅有利于广大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情况,有利于大批经济工作者了解我国经济变革的全貌,更是国际友人了解当代中国经济状况的有益教材。
著名经济学家、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袁恩桢教授为该书作序,认为该书的一大特点,是不回避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而是迎难而上,并对有关矛盾和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作者把问题的原因事实上是归纳成如下几类:一是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中所难以完全避免的;二是由于认识的相对滞后,一时难以完全适应经济转轨的迅速变化;三是由于利益的冲撞,特别是个别人或局部利益集团纯粹是出于私利的原因,所导致的经济状况的人为扭曲。对问题的如此分析,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有助于读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矛盾。书中提到的解决有关矛盾和问题的不少思路和对前景的预测,也是相当实事求是,显示出作者治学态度的严谨和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