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什邡第二医院 四川省 德阳市 什邡市 618400
[摘要]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偏瘫对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偏瘫治疗的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运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方法。结果 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以及Fugl—Meyer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偏瘫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运用针灸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unction recovery of hemiplegia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clinical effect. Method selection in October 2011 to Octo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for hemiplegia patients treated 54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27 patients, patients with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on the basi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Barthel index and Fugl - Meyer integral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u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t of treating, improve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ituatio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patient's daily lif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has significant effect,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关键词:针灸治疗;西医常规治疗;偏瘫;功能恢复
Key words: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Hemiplegia; Functional recovery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等多种因素,中风的发病率在我国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偏瘫就是由中风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以及认识和语言等方面的功能障碍[1]。在中医上认为偏瘫属于“痞证”范畴,以患者一边的肢体麻木、无力和为主要的临床症状,这一疾病有着非常高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传统的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对治疗的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2]。本文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偏瘫治疗的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对针灸治疗偏瘫对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偏瘫治疗的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患者,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15例,女性患者有12例,年龄最大的为65岁,年龄最小的为35岁,平均年龄48.6岁,病程最长的为2年,最短的为3天,平均病程为1.23年,右侧肢体偏瘫患者有14例,左侧偏瘫患者有1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13例,年龄最大的为66岁,年龄最小的为34岁,平均年龄47.9岁,病程最长的为1.8年,最短的为6天,平均病程为1.09年,右侧肢体偏瘫患者有15例,左侧偏瘫患者有12例,排除的标准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合并症和其他主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有精神疾病、精神系统疾病等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妊娠、哺乳期或者是可能妊娠的妇女,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本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的方法为给予患者降颅压,加强对脑神经的营养供给,同时对患者给予改善脑血液循环等药物治疗,治疗的时间应该为4周。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的方法为:选取百会、内关、人中、风池、曲池、足三里、合谷、三阴交、丰隆等穴位,同时辅助阳经穴位,如上肢取外关、天府、手三里等穴,下肢取阴陵泉、血海、三阴交、照海、梁丘等穴,对于患者面部的穴位给予平刺法,每次均留针30分钟,对处于患者身体的穴位给予垂直进针的方法,加用通电针刺30分钟,每天给予患者1次针灸治疗,治疗的时间为4个星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出院1个月之后以及3个月之后的Barthel指数以及Fugl—Meyer积分等情况均做出详细的记录,以供分析。Barthel指数用来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Fugl—Meyer积分用来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 SPSS18.O 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X2)检验,两组均数比较用 t 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 t 进行相关检验,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患者,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对比分析
组别 例数治疗前 出院1个月 出院3个月
观察组32 40.23±7.9473.74±10.1384.37±12.82
对照组32 40.53±8.1555.43±9.15 67.14±9.7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患者,观察组患者Fugl—Meyer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Fugl—Meyer积分对比分析
组别 例数治疗前 出院1个月 出院3个月
观察组32 31.21±9.1354.44±9.4667.23±9.65
对照组32 32.51±8.9642.31±8.4151.47±8.2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寿命的不断增加,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由脑卒中等造成的偏瘫这一疾病成了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同时这一疾病也是高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疾病,对患者生活能力以及肢体活动能力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无法达到“标本根治”的治疗目的,不能满足患者治疗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对更好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3]。
偏瘫是中风的常见后遗症之一,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我国中医在对这一疾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常以“治痞者独取阳明”为治疗的宗旨,而且认为这一疾病的发病机理与“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风邪侵犯的多为患者的阳经,因此治疗的过程中也应该多取阳经穴位[4]。中医上在对偏瘫这一疾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大多运用针灸进行治疗,在对穴位进行针灸的过程中运用百会、内关、人中、风池、曲池、足三里、合谷、三阴交、丰隆等穴位与外关、天府、手三里、阴陵泉、血海、三阴交、照海、梁丘等阳经穴位的辅助穴位相配合的方法治疗可以达到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效果,更好的达到疏通经脉、调和阴阳、开窍醒神的目的,使患者已经瘀阻的经络畅通,让患者的生理功能正常,由此可见在对偏瘫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中医针灸治疗与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的联合运用可以更好的实现“标本兼治”,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进而达到快速、有效的治疗效果,是一种效果显著且理想的治疗方法[5]。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以及Fugl—Meyer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对偏瘫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运用针灸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永富 .针灸治疗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J].中国医药指南期刊 .2013,16(15):213-214
[2]刘纯兴,李文金 .中药针剂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 [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10(04):143-144
[3]李忠诚 .针灸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J].中医临床研究期刊 .2011,15(22):1289-1290
[4]] 楚佳梅,冯伟民,包烨华等 . 电针分期针刺对中风患者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的影响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14(07):213-214
[5] 黄欣 .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60例临床观察 [J]. 中国医药指南期刊 .2011,25(35):217-218
论文作者:王万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患者论文; 针灸论文; 对照组论文; 穴位论文; 这一论文; 功能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