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英 魏汝俊
(黑龙江省富裕县中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299)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0例,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所有患者随访1年,血糖均在理想状态。结论:单独或联合应用不同剂型的胰岛素,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达到或接近模拟正常人的胰岛素作用曲线,使血糖水平达到或接近达到生理水平,从而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改善病人的预后。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081-02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由于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糖代谢紊乱,同时伴有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等代谢障碍,并可并发眼、肾、神经、心血管等多脏器的慢性损害。胰岛素治疗应尽可能恢复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模式,治疗方法简便易行[1]。正确掌握胰岛素开始治疗的时机,通过选择适当的胰岛素制剂和方案,最大限度地避免低血糖的发生。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0例,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方法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46岁。体重指数22.20±5.42kg/m2,平均空腹血糖11.20±1.2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8±2.22mmol/L。
1.2 方法
胰岛素治疗应当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有几种方案可供选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①每日一次法:补充基础胰岛素的不足,早餐前或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②每日两次法:中效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分2次于早、晚餐前注射;③每日三次法:早、午、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④早、午、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早餐前同时注射长效胰岛素,或夜宵前注射中效胰岛素。一般从小剂量开始使用,每日三次法的起始剂量可为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三餐前分别注射8U、6U和6U,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可以6U为起始剂量。胰岛素调整期间,根据尿糖和血糖监测结果作适当调整,一般每2~3d调整1次,每次增加2~4U,直至取得良好控制。
2.结果
40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体重指数22.20±5.42kg/m2,平均空腹血糖11.20±1.2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8±2.22mmol/L。胰岛素治疗后,平均空腹血糖5.5±1.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8±3.52mmol/L。所有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所有患者随访1年,血糖均在理想状态。
3.讨论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增殖期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因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妊娠和分娩;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空腹血糖明显升高的初发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以考虑使用胰岛素。
根据胰岛素的种属来源不同,可分为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通过基因合成途径合成的人胰岛素结构上与人体生成的胰岛素相同,动物胰岛素目前主要从猪胰腺中提取纯化,与人胰岛素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别[2]。人胰岛素制剂的抗原性、过敏反应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均较动物来源胰岛素制剂小。
胰岛素分短效(快作用)、中效及长效制剂。几种制剂的特点,但不同药厂产品及在不同患者有一定差异。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本餐饭后高血糖;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本餐和下一餐后高血糖,以下一餐后为主;长效胰岛素无明显作用高峰,主要提供基础水平胰岛素。
作用起始和持续时间不同的胰岛素制剂用作混合胰岛素,常常一次注射,在注射前抽取两种制剂的所需剂量到同一针筒里(先抽取作用时间短的剂型)。含有70%NPH和30%短效胰岛素的混合制剂(诺和灵30R或优泌林70/30),或含50%NPH和50%短效胰岛素的混合制剂(诺和灵50R)已有供应,方便了患者注射。PZI必须单独注射,因为它含有过多鱼精蛋白。
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可见于因胰岛素剂量过多、进餐较少或未进餐、无计划的锻炼。患者可有饥饿感、心慌、冷汗、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摄入糖或进食后症状会迅速缓解。糖尿病未控制前体内有失水、失钠、细胞外液减少,一旦接受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后4~6d内,体内水钠潴留,出现颜面与四肢水肿,一般数日内可自行消退。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有时病人感视力模糊,尤多见于初用者,由于胰岛素使血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内玻璃体内渗透压,便晶状体内水分逸出而屈光下降,发生远视所致。但此属暂时变化,一般随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后迅速消失,不致发生永久性变化,故不必配镜矫正。此种屈光变化多见于血糖波动较大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3]。在应用纯化猪和人的胰岛素时少见。发生时常常会立即出现疼痛、烧灼感,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出现红斑、瘙痒和硬块,硬块可迁延数天。大多数病人在胰岛素继续治疗数周后局部过敏症状会自发性消失,有时可用抗组胺药治疗,但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全身性胰岛素过敏(通常是对胰岛素分子)罕见,但可见于胰岛素治疗停药数月或数年后重新开始治疗。过敏反应可发生于任何胰岛素,包括人生物合成胰岛素。症状在注射后不久出现,包括荨麻疹、血管水肿、瘙痒、支气管痉挛,有时循环虚脱。处理措施包括更换胰岛素制剂种属,抗组胺治疗,有时需肾上腺素和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在病情稳定后,若继续胰岛素治疗,则要由有经验的医生来处理,可用胰岛素脱敏疗法。有时胰岛素治疗初期可使感觉异常(糖尿病神经病变)、蛋白尿增多,但糖尿病持续控制后可好转。注射部位局部脂肪组织萎缩或肥大相对少见,改用人胰岛素并直接注入病变局部时,症状可以改善。局部脂肪肥大无需特殊治疗,但应轮流改换注射部位。
【参考文献】
[1]郭明仁.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40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 08(32):47-48.
[2]周作荣,肖宇菲,于棉荣.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法的临床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9):3015-3016.
[3]田丰秋.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探讨[J].医学与哲学:b. 2006, 27(3):12-14.
论文作者:刘春英,魏汝俊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2
标签:胰岛素论文; 血糖论文; 制剂论文; 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患者论文; 剂量论文; 患者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