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经济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15大报告中,把“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这一重大决策,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进程。这里讲的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地区布局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和历史过程。然而,这项任务在我国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近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各地区、各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中,我们应当明确认识和正确把握的是,十五大报告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它的决策依据是什么,如何去实现新的任务和部署?
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到,这次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所谓进行“战略性调整”,至少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整体性的调整,而不是局部性的调整。也就是说,我们面临全方位调整的任务。不仅产业结构要调整,而且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地区结构也要调整;不仅产业部门之间关系要调整,而且各产业内部结构也要调整,不仅各行业要调整,而且各地区也要调整。二是结构升级性的调整,而不仅是相互适应性的调整。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行过多次较大范围的调整,那些调整大多是解决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缓解“瓶颈”部门制约、“填平补齐”的问题。例如,60年代初、80年代初的调整主要是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90年代初的调整主要是缓解农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与加工工业不相适应的矛盾。通过调整,使各方面比例关系趋于协调、相互适应。而现在的调整,是要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调整,包括一、二、三产业及各产业内部结构逐步高度化,注重发展规模经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等,也就是使经济结构的演变格局与整个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相协调。三是注重经济成长质量的调整,而不仅在于经济总量一时的扩大。也就是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优化结构,改进技术,改善环境,调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增长质量。这是壮大综合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总之,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使我们对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那么,提出这些新要求的依据何在呢?概括地说,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新情况决定的。
首先,我国经济成长进入了深刻的阶段性变化时期。经过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加速建设,我国经济发展已基本走完为解决人民温饱生活的阶段,开始向满足人民小康生活的阶段迈进。在生活需求方面,城乡人民消费选择性增强,不仅要求商品数量的满足,更要求质量、档次的提高,品种、花色的增加和商品、服务消费领域的扩大。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大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变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原有经济水平下形成的生产能力大多趋于饱和,相当多的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94种主要工业产品统计,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上的有59种,占62.7%;利用率在50%左右和50%以下的35种,占37.1%。目前市场上90%的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从中可以看出,现有工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其中主要原因是传统产业和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许多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步子慢,赶不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城乡居民手中有钱又买不到合适的商品。目前居民消费需求正朝着追求高档次、新品种、宽领域方面演变,处在向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转化之中。从整个经济现状看,我国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既要求加快发展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拓展服务性产业,又要改造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还要为广大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提供劳动场所、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这些,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必须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加工深度、降低消耗、增加附加值上寻找出路。现在一些企业陷入困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无市场,开工不足,或质量差,效益低,企业组织结构也不合理。如果我们不下大力量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不仅会影响当前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而且将严重妨碍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也就是说,只有从整体上、结构升级上和提高素质上调整经济结构,才能适应我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需要。
其次,世界科技加速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快重组。这种大趋势,正在并将迅猛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崛起,特别是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兴起和广泛运用,已使一些发达国家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时代迈进,传统产业被大规模的改造和转移。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采用新技术、吸收国外资本的良好机遇。只有从整体上、结构升级和提高素质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适应世界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潮流,充分利用加速国内工业化、现代化的国际条件和机遇。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利用世界经济、科技加速变化的时机,大力调整本国经济结构,以加快发展经济,我们如果见事迟、行动慢,就会处于落后和被动的地位。
再次,我国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不断推进,我们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打开国门,开放市场,允许国外资本进入,国际上实力雄厚、技术和管理经验占优势的企业及跨国经营集团已经并将继续进入我国,挤占我国部分市场,我们将与他们展开空前尖锐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参与国际市场的开拓与竞争。市场竞争的法则,不仅是数量的较量,更重要的是技术、质量和效率的较量。我国目前许多行业、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低,一些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如果我们不抓紧结构调整,不提高我国产品和企业竞争力,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被迫退出国内外市场。为了使我国经济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以提高市场占有率。所有这些,都要求尽快提高我国经济的科技含量、产业素质、企业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
总之,对整个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是一项任意的决策,而是科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客观要求,全面估量我国经济成长的国内外环境,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沿着健康轨道前进的正确抉择。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环境相对宽松,经济总量趋于平衡,市场机制作用可以得到更好发挥,也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关键在于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正确地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根据党的十五大部署,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以下几个重要指导原则。
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市场需求变化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方向。既要考虑国内市场,又要瞄准国际市场;既要考虑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把握市场变化的长远趋势。只有以市场需求变化为方向和依据,才能使生产与需要衔接起来,才是产销畅通、有效益的和良性循环的生产。我国目前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社会生产与市场需求变化不相适应,造成产销脱节,积压严重,而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升级的新产品、高档产品却供不应求。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做到面向市场,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组织生产。无论是宏观经济调控还是微观经济活动,无论是上新项目还是技术改造,都必须牢固地确立市场需求第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全面分析和估量市场需求容量和结构。同时,要十分重视开拓市场,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创造新需求,为经济不断发展寻求新的市场。当前特别要注意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开拓农村广阔市场,并全方位拓宽国际市场,实行市场多元化。总之,要研究市场、面向市场、开拓市场,这是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搞好结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第二,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成长的头等重要因素,也是提高产业素质和结构优化的关键所在。未来10年到20年,电子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将深刻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能力,影响人类物质文化的生产和消费;生物工程技术将把农业、医疗和生态保护带入崭新境界;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高科技也将给社会生产活动带来飞跃性进步。因此,无论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是技术结构的调整,都必须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重大作用,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的关键地位,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
在这个基础上,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些重要关系。一是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要继续加强第一产业,着力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特别是要牢固确立立足我国自己解决10多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战略思想,始终不放松粮食生产,同时综合发展农林牧渔各业。这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前提和基础。要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要坚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第二产业素质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方面,要在继续加强农业的同时,下大力气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使之适应加速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这是用先进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提高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径。要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逐步提高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达,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总体状况相比,目前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应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它们的发展,并注意形成合理的布局和结构,以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增加城乡劳动就业和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发展传统产业与开拓新兴产业的关系。要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积极推进经济信息化进程。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传统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余地,应当大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也为包括高技术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深厚基础。要下更大的力量,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调整和改组包括机械、轻纺在内的加工工业,大力提高它们的素质和水平,扩大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要不失时机地积极开发高技术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信息产业附加值大、技术含量高、渗透力强,是当今社会的先导产业,是最活跃、最有生命力、市场最广阔的现代产业。信息化是当代最先进、最强大的社会生产力。我们要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进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化现代化中的“信增器”和“催化剂”的巨大作用,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提高工业化水平,并为今后逐步向信息经济时代过渡奠定基础。这是我国跨世纪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课题。三是加强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与振兴支柱产业的关系。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大厦的基石,现在虽然有了比较雄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仍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使它们逐步与国民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相适应。同时,必须大力振兴机械、电子、汽车、石油化工和建筑业,使之尽快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生产技术新,是我国跨世纪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国民经济登上新台阶的主导和支撑力量,必须确立有限目标,择优扶持,集中突破,带动全局,加快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还要切实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同开拓市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并把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以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率和缓解劳动就业的压力。
第三,坚持发挥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国土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平衡与不平衡规律,实行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方针,使全国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发展快慢不同,地区差距有所扩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地区之比,1978年为1:0.67:0.54(以东部地区为1),1994年变为1:0.35:0.28。三大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90年东部为54%、中部为30%、西部为16%,到1995年,东部地区占58%,5年内上升了4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占28%、14%,都下降了2个百分点。1996 年国家采取加大中西部地区发展力度以后,地区发展差距开始有所缩小。在世纪之交的发展阶段中,我们党从大局着眼,对协调地区经济布局作了战略部署。这就是在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使东、中、西部地区经济都得到更好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多方面努力,积极朝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方向努力。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更好地发挥东部地区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活力,发展优势产业。国家要采取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实行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发达地区也要进一步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同中西部地区的联合与对口支援。特别要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加大其发展力度,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要求各地区都要从实际出发,着力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经济,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形成跨地区的区域经济和重点产业带。切实按照这样的部署去做,既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地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和效率,又可以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共同发展与繁荣。
第四,坚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弊端,是粗放经营,浪费严重,效益低下,40多年来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付出的代价太大。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有效解决我国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任务。它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上新项目、铺新摊子、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建设的重点放到现有企业的改造、改组、充实和提高上;从主要依靠增加大量资金投入和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的扩张,转变到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规模经营、合理布局生产力,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分工效益;从主要追求产值速度和产品数量,转变到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和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市场占有率。这两年,各部门、各地区在转变增长方式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一些进步,但与实现“根本性转变”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转变步伐。要从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改组改造现有企业、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科技进步等方面下大功夫,坚持节约、合理利用资源,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大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特别要采取综合配套的政策和措施,限制粗放经营,鼓励集约经营,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一个明显进展。
以上四个方面,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指导原则,也是需要着力解决好的主要任务。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在实际工作中,应当而且必须使各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必须切实解决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和不合理重复建设问题。“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严重,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顽症,是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也是我国经济素质和效益低下的重要根源。它造成企业规模小,行业间相互封闭,专业化程度低,地区经济结构雷同。由于新建企业过多,占用大量建设资金,极大地妨碍了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技术和设备严重老化,使产品缺乏竞争力。现在有不少行业生产能力明显供过于求,但一些地方还在盲目上项目,以致使不少新建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损失浪费惊人。据有关部门对“八五”期间投产的475个大中型项目调查,投产即亏损的达120个,其中严重亏损的有89个。这种情况确实值得深思。我们必须把克服经济建设中“大而全”、“小而全”现象,作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突破口和根本性任务。
解决经济建设中“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以至实现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各项任务,都必须正确运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本质上是优化资源配置问题。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一般竞争性的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靠市场去调节,即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优胜劣汰的过程,选择产品、企业和产业,促使社会资源不断地流向有市场需求、耗能少、效益高的产品、企业和产业,从而使产品、企业和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对于基础工业、基础设施领域的生产与建设,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有的也要逐步实行市场化。那种以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现象,就必须强化计划审批手段、实行定点生产等行政方法,是不对的。必须明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主要靠行政手段调整结构已难以奏效。无视客观现实的变化,强求沿用过多的行政手段,势必会遭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惩罚。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现在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市场发育不够充分,市场经济很不成熟,市场分割现象仍相当严重,市场机制作用还难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同时,正如前面所讲,我们面临着的是适应国内外新形势,从战略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大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又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国家的宏观调控,包括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合理制定规划,完善产业政策、布局政策和技术政策,调整投资结构,运用相互配套的经济政策和法规等,有效发挥政府和计划的指导作用,以利于在我国现实情况下,抓住有利时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因此,那种以为调整和优化结构不要政府和计划指导的思想也是不对的。问题是,政府和计划指导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做到科学、合理、有效。最近,在国家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中,地处江苏的金陵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仪征化纤集团公司、南北集团公司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格局,4 家企业组建石化产业集团公司,实现强强联合,就是国务院在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决策。
从根本上说,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靠深化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关键是要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投资主体和技术开发主体,并由企业自行承担相应风险。在坚持间接融资为主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资本市场,逐步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打破地区封锁、条块分割,清除市场障碍,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以利于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把深化企业改革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以资本市场为纽带,通过市场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紧密结合,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以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总之,只有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以此为巨大动力,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成功地迈上新的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