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湖南 沅江 413100
【摘要】目的:分析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7月本院64例黄疸新生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院随机的分为参照组(n=32例)、实验组(n=32例)。参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儿则采取四磨汤治疗。治疗后,两组疗效、临床指标比较。结果:两组疗效对比,实验组高于参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指标对比,实验组黄疸症状消退、首次排便、胆红素下降值以及胆红素恢复时间均优于参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四磨汤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症状,促进疾病治愈。
【关键词】四磨汤;胆红素;新生儿黄疸
Clinical effect of Simo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Wang Wei
Yuanjia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Center, Yuanjiang 413100, Hun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imo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Methods: 64 neonates with jaundice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6 to July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32 cases) and experimental group (n = 32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drug treatment,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imo Decoction. After treatment, the efficacy and clinical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data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the two groups of clinical indicator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jaundice symptoms subsidence, first defecation, bilirubin decline value and bilirubin recovery time were bett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data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Simo decoction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ymptoms and promote the cure of diseases.
[Key words] Simo Decoction; Bilirubin; Neonatal Jaundice
黄疸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因胆红素代谢出现障碍导致血清内胆红素引起浓度显著升高所致,多发于新生儿人群,同时也是导致新生儿疾病的重要因素[1]。新生儿病发后常表现为便秘、腹泻、巩膜、皮肤黄染等,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该疾病主要分为病理性、生理性,病理性病因及发病机制相对复杂,若不及时治疗,会对组织造成损伤,严重时危及患儿生命安全。据临床相关数据显示,50%及以上新生儿出生1周内均伴有程度不同的皮肤黏膜黄染情况,且多半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对患儿及患儿家庭造成严重困扰[2]。目前,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疾病多以中药药物治疗为主,并取得一定效果。因此,本次研究将对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相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7月本院64例黄疸新生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院随机的分为参照组(n=32例)、实验组(n=32例)。参照组男17例,女15例,日龄4~29d,平均日龄(19.65±4.26)d,;实验组男16例,女16例,日龄5~30岁,平均日龄(19.77±4.31)d。两组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患儿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茵栀黄口服液(厂家: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文号:国药准字Z20025044)治疗,服药次数:1天3次,药物剂量:1次1支,1天分3次服用;实验组患儿则采取四磨口服液汤治疗,方剂由乌药、沉香、槟榔以及人参组成,服药次数:1天3次,药物剂量:1次20ml。全部患儿均持续治疗15天。
1.3观察指标
①两组疗效比较,分为治愈(皮肤黄疸完全消退,且胆红素基本正常)、有效(皮肤黄疸部分消退,且胆红素有所改善)、无效(皮肤黄疸、胆红素无变化)。
②两组临床指标对比,包括: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胆红素下降值、胆红素恢复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检验标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比参照组高,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实验组黄疸消退、首次排便及胆红素恢复均低于参照组,且胆红素下降值高于参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新生儿黄疸疾病患病率明显增多,对患儿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黄疸疾病病发后患儿软组织、皮肤、黏膜以及巩膜出现黄染症状,若不及时治疗,易随病情逐渐加重,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影响。黄疸疾病以血清胆红素为标准,可分为显性黄疸、阴性黄疸。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因素较多,因胆红素生成量相对较多,且胆红素和肝脏通过摄取、结合后仍存在许多胆红素,导致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同时,由于患儿肝脏出现功能性障碍,致使肝脏在胆红素代谢、排泄能力时异常,也会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此外,若患儿体内肝细胞受到破坏,便会引起胆红素外漏现象,进而引发黄疸疾病[3]。因此,临床对于黄疸疾病治疗因引起高度重视,以有效缓解症状,减轻患儿疾病痛苦,促进患儿健康成长。
目前,临床治疗黄疸疾病主要以中药制剂药物治疗,且不同药物治疗均取得一定治疗效果,能够有效促进疾病治愈。据数据显示,四磨汤用于治疗黄疸疾病相比于常规茵栀黄口服液、思密达等药物治疗效果更佳,既能有效促进胆红素恢复,又能改善黄疸症状,有助于疾病患儿早日治愈,已逐渐受到临床重视以患者青睐[4]。患儿因肠胃不健全,使其胎粪难以排出,导致胆红素肠肝持续循环,引起代谢障碍,胆红素得以增加,从而引发黄疸。而四磨汤属于中药制剂,由乌药、沉香、槟榔、枳壳、木香等多种药材组成,以口服液形式服用,具有消积止痛、调节胃肠动力之效[5]。方剂中枳壳具有消积作用,有助于肠道节律运动,促进肠道血液循环,起到排便的效果;槟榔能促进消化腺体,尤其是对于唾液腺分泌,使其肠道便于吸收,进而增加食欲;乌药可起到散寒温肾、顺气止痛的之功效;木香起到消食健脾、调中导滞的作用。几种药材联合应用可具有降逆、理气、调理脾胃的功效,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收缩,进而改善血液循环,起到通便的效果,用于治疗黄疸疾病,能改善症状,促进疾病治愈[6]。此外,四磨汤治疗黄疸疾病,药物安全性良好,无副作用,且用药方便,治疗效果确切,可作为治疗该疾病的良药。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采用四磨汤治疗,相比于参照组治疗效果更明显,实验组疗效明显比参照组高,且黄疸消失、首次排便、胆红素下降值以及胆红素恢复时间均优于参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知,对新生儿黄疸疾病患儿采取四磨汤治疗效果满意,既能促进排便,改善黄疸症状,又能促进胆红素恢复时间,对于疾病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黄疸疾病中采用四磨汤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可有效降低胆红素,改善症状,促进患儿疾病治愈。
参考文献
[1]陈利玲.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 35(1):13-14.
[2]闫丽娜.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38):262-262.
[3]杨璐. 四磨汤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36):7245-7245.
[4]马素红. 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J].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7, 14(11):67-69.
[5]余桂红, 李占玲. 四磨汤治疗新生儿呕吐42例临床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58):11664-11664.
[6]陈文超, 程红斌. 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20):5035-5037.
论文作者:王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黄疸论文; 胆红素论文; 新生儿论文; 实验组论文; 疾病论文; 患儿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