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能源发展的绿色趋势_可再生能源论文

十一五能源发展的绿色趋势_可再生能源论文

“十一五”能源发展的绿色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走向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能源面临着长期的挑战。目前,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能源是“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的一个重要内容。“十一五”时期,能源的发展既要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环境治理的要求,要保证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清洁、安全”的能源。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同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这一目标的提出,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能源目标首次被写入规划建议

“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由于长期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2002年起,我国能耗陡然增长,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连续四年超过GDP增长速度。2004年GDP增长与能源增长比率上升至1比1.6,2003年是1比1.3。能源供应紧张,导致煤炭、电力大干快上。一般而言,GDP增长8%,能源消耗增长约为5%,而中国2002年和2003年的能耗相应增长为14.5%和13.5%,相当于2年时间耗尽了5年的能源供应。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资源的支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中国正在“透支”这一支撑能力。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而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

“十五”期间,由于部分行业出现过度投资、发展过热的趋势,造成全国能源、资源和原材料消耗迅速增长,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反弹,局部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了13.0%,导致全国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未能实现。其他与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相关的一些污染物,如煤矸石、粉煤灰、废水的排放量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能源市场和不断增大的国内能源需求,中国的能源问题面临严峻挑战。2005年年底,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报告我国当前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不得不面对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造成的巨大压力;二是资源相对短缺对能源产业发展的制约;三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四是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对能源供给能力提高的影响;五是国际能源市场的变化。

党和政府对建设节能型社会十分重视,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像这样把能源降耗指标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并提,共同列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尚属首次。这两条具体数量目标的提出,说明我国政府已经把合理的增长速度和具体的节能指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粗放型增长方式将被逐步扭转

实现降耗20%的目标,相当于一年节约三个大庆油田的石油产量,是一场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作斗争的攻坚战。

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能耗高、能源使用效率低,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比较严重。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即高耗能的钢铁、采矿、重型化工企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相对较高,且中小企业所占比例比较大,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所长周大地举例说,我国目前铁合金生产能力大约在2000多万吨左右,年生产量800多万吨。大型生产企业仅占总生产规模的21.5%,技术落后、年产量1万吨以下的生产厂占到18%以上,所有生产厂家中环保达标率仅占1/3。另外,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2/3的焦炭厂释放的焦炉煤气得不到利用,相当于两个西气东输工程供应的天然气量被白白浪费掉。

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拥有量较低。能源资源短缺是影响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因素,加上我国经济结构趋向于重工业化,第二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其他产业,高耗能产品增长过快,导致能源需求增长过快,资源约束与需求增长过快的矛盾突出。

无论从能源资源的结构性短缺角度考虑,还是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考虑,我国都不能再延续过去资源耗竭性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能源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将节约放在首位,提高采收率,在利用上要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调整结构。首先,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其次,应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推进煤炭洁净化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在能源生产和消耗过程中,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达2000多万吨,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对于能源消耗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国家将通过总量控制的方法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到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可能比目前的水平低一半。

据有关专家透露,“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限定二氧化硫的总排放量,并将总量控制目标按照排放绩效方法逐层分配到各省、市,最后落实到各排放源,通过控制各排放源的排放数量,使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能够被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与“九五”和“十五”时期不同的是,“十一五”期间,对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控制目标将按照电力行业和非电力行业分别下达和考核,这样做可以更好地根据排放源的不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控制排放,更有利于总体目标的落实。

另一方面,小规模火电厂的数量也将得到控制,对电厂进行资源整合,提高电力行业总的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脱硫、减氮和除尘装置,降低火电厂造成的空气污染。

业内专家认为,实现节能降耗不仅是保障能源供应的需要,也是减轻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05年,国家发改委已经启动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包括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工业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通过这些节能工程,可以大大减少我国能源的消耗量。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效率中心主任郁聪透露,我国还将启动“跟踪1000家高耗能企业计划”,这一计划对于实现降耗目标亦十分重要。郁聪说,我们国家70%的终端能源消费都来自于工业,这1000家企业的能源消费又占工业耗能的60%,全部终端能源消费的40%~50%来自于这1000家企业,因此这些企业是名副其实的能源大户。根据这一计划,这1000家能源企业将上报能源消费情况,通过能源审计等一些方法帮助指导他们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保证1000家企业每年能耗都能够明显降低。

为了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我国今后将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同时,各地方政府需要改变发展观念上的“唯GDP论”,改变为了“要政绩”盲目上项目、铺摊子的做法,把好市场准入关,避免由投资过热、产能过剩而引起的能源浪费。

“一煤单挑”将转化为多元发展

现在中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煤炭大约占到所有能源消费的70%左右。全国尚未利用的煤炭储量,有九成分布在开发、运输难度很大的中、西部地区,煤炭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我国由于能源开采和使用的一些技术较为落后,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中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5%,远低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煤炭经济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到30%,主要煤炭技术装备产品性能指标落后发达国家15年左右。现在煤炭工业实际上处于超规模、超负荷的状态,只好利用很多高危资源开采煤炭。由于需求骤增、矿难频发,煤炭成了“带血的黑金”。作为我国能源供给的“老大”,煤炭产业的发展变得畸形。

我国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资源的损失。仅以大气污染为例,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在煤炭使用过程产生的污染,是中国最大的大气环境污染源。随着我国煤炭可开采数量逐渐减少,开采难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煤矿开采的安全问题和煤炭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中国不可能长期维持“一煤单挑”的格局。加上我国石油、天然气储量有限,石油进口又受到国际上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多元发展”提高能源的供应能力,就成为“十一五”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已于2005年制定完毕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战略,这与以前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截然不同,预示着中国在能源战略上的变化。“加快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和大力发展水电”,是《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多元化战略的主要内容。

多元化能源战略不仅是保障能源供应的需要,也是减轻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核电、天然气、氢能和其他替代能源的发展,都将得到有力推动。

同时,煤炭的清洁利用也将成为一个重点,电力脱硫、颗粒物的清洁化处理都将得到加强。

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战略选择

与常规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不产生污染环境的废物,价格不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且不产生温室气体,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环境和健康方面的代价。这些优势使可再生能源在未来的能源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就可再生能源来说,我国的规划是,到2020年使其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目前的7%提高到15%,可替代4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0亿吨,二氧化硫700多万吨。全国人大常委会已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可再生能源法》已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也已经初步完成,相关扶持政策也将相继出台,这些法规对于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还将降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进口关税和发电增值税率,制定相应的优惠信贷扶持政策。

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步入新的阶段。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到2020年,新的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0%,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总的比例将达30%,无论从能源安全还是环境要求来看,可再生能源都将成为新能源的战略选择。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开发程度也比较高。中国的水能资源大约有7亿千瓦,技术上可开采的有5亿千瓦,经济上可开采的4亿千瓦,而目前开发总量只有1亿千瓦,存在着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水能的开发可能对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尚存在着一些争议。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发展状况较好的是风电,目前装机容量接近100万千瓦,到2020年可能达到2000万千瓦。但风能发电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它具有时段性、是不连续的,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克服这个缺点;二是目前风电成本还比较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但是国际上风电发展的状况证明,风电发展还是大有前途的。目前国际市场上风电价格已经接近甚至低于水电的价格。如果我国能加大投入发展风电的话,未来的风电还是有市场的。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尚不够成熟,成本较高。目前国内太阳能发电的电价约是煤电的10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光电池主要依靠进口,如果能够解决好光电池国产化问题,价格能够下降一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人预测,到2020年甚至更早,太阳能电价就可以下降到0.8元。

根据国家发改委初步完成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9亿千瓦,开发程度达到70%左右,生物质发电达到2000万千瓦,风电达到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达到200万千瓦,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与总电力装机容量的比率达到30%以上。

与此同时,鼓励太阳能热水器在城市建筑物和农村的推广应用,到2020年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年替代化石能源约4000万吨标准煤;将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继续推广家用沼气和禽畜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快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的推广应用,到2020年沼气年利用量达到24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左右,同时积极发展以能源作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液体燃料,到2020年达到年替代石油1000万吨的能力。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应用最突出的困难是初期运营成本高、规模小、风险大,导致价格高昂。例如,可再生能源中的生物质能生产使用成本比石油高出两倍。对此,业界专家建议,中国应该因地制宜,注重多元能源的研究和新型能源的开发,并在发展可再生能源过程中给予政策扶持与补贴。

运用市场杠杆 促进能源合理使用

美国能源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杨富强先生在谈到环保与能源的关系时说:“环境保护应该成为推动能源清洁化和低碳化的重要外部因素,环保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到能源部门的改革过程中,通过将环境成本计入煤炭、电力等能源产品之中,运用经济杠杆使能源消费向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例如,如果能够通过征收燃油税使高标号和低标号的汽油价格相近,就能促使人们购买更加清洁的燃油,从而减轻燃油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很多西方国家出于能源安全和能源短缺方面的考虑,采取征税的方式抑制燃油消费。在欧洲和日本,汽油的零售价格比中国高3~5倍,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征收了燃油税,在油价里税收可能占到75%左右,而我国对石油消费则缺乏相应的限制措施。

目前,虽然我国能源供应紧张,能源使用成本却很低。无论是能源企业的开采成本,还是最终用户的消费价格,与国际水平相比都是比较低的,这样的状况不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为了使能源的使用更加合理,必须在能源价格机制中充分考虑节能因素,应该通过税收、定价等手段,提高能源使用成本,形成一个合理的、有足够市场刺激的能源价格体系。同时,对于使用了节能技术、技能产品的企业和个人,以及在循环经济方面突出的项目,也应在税收方面给予奖励。总之,应该形成一个“节能有利”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和消费者自觉节能降耗。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所长周大地也谈到,实际上我们国家很多产品的价格已经国际化了,但是能源价格的调整仍然是十分落后的,所以在能源定价机制方面,必须要考虑节能因素。应该引入一个有足够的市场刺激能力的能源价格体系来刺激节能,同时,还要使用像标准、标识这些市场准入及市场淘汰的手段来促进节能。

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能源不但能为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而且将变得更加清洁,使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标签:;  ;  ;  ;  ;  ;  ;  ;  ;  ;  ;  ;  

十一五能源发展的绿色趋势_可再生能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