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 贡献社会——钱学森的家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训论文,贡献论文,社会论文,知识论文,钱学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中国决定自己造导弹的时候,中国只有一个人——钱学森见过和懂得导弹科学。然而,仅仅两年多时间,“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相比之下,苏联和美国仿制德国导弹分别用了四年和七年多的时间。一项美国评论说:“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岂止只抵五个师的兵力。在美、苏两大军事强权之间,中国以其飞弹实力加上10亿人口,与美苏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简直是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真正实现了父亲的嘱托:“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
“神童”在名门世家“踏莲而降”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是独生子。据考证,宋代以来,钱氏家族出过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父亲钱均夫早年就读于杭州求是学院(浙江大学前身),接着留学日本,品学兼优。钱均夫的文笔超凡脱俗,颇得鲁迅赏识,两人交往甚好。钱均夫的抱负是“兴教救国”。他在上海成立“劝学堂”,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四中)校长,旋赴北京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为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他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有《逻辑学》《地学通论》《西洋历史》等多部著作。
母亲章兰娟是杭州富商的女儿。她知书达礼、为人热情、性格开朗、心地善良,同时具有极强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和刺绣技能。钱学森惊人的数理逻辑天赋得益于母亲的遗传。钱学森3岁的时候已经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相传钱家生了个“神童”。母亲更是赋予这个独生子非同寻常的诞生意义:她说钱学森是“踏莲而降”。气质高雅的母亲在家里一口特大的雕花水缸中养育了一蓬莲花,并常常边赏莲边在独生子耳旁吟诵《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在钱学森的眼里,莲花就是母亲,就是母亲那纯洁灵魂的化身。在母亲的心里,莲花是她对儿子“出淤泥而不染”的殷切希望。莲花成了钱学森的最爱,让他领悟到了大自然的造化,并成为他心中永不凋零的美丽情结。
“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和连绵不断的影响”
钱学森回忆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的。”
钱家独居北京四合院,家里那扇黑漆大门常常被求助的人敲开,尤其是到了冬季,一些缺衣少食的人家来借柴米钱财,若无力偿还,母亲从不登门索要。有一天清晨,仆人开门打扫积雪,发现门槛前横卧着一个冻僵了的叫花子。母亲赶紧叫人把他抬进温暖的厢房,并亲自为叫花子熬好了热姜汁。叫花子渐渐苏醒过来,千转万谢地离开了钱家。
同情善良是一切美好和高尚情感的发端,钱学森一生都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因为乐善好施的母亲在钱学森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善良的种子。每每回忆这些难忘的往事,成年之后的钱学森总是显得心情激动,眼里含着泪水,充满了儿子对母亲的敬慕之情。他说:“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和连绵不断的影响。”
小善施舍,大善爱国。深明大义的母亲配合丈夫“兴教救国”的抱负,给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讲述头悬梁、锥刺股、车胤囊萤、匡衡凿壁、孙康映雪等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讲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故事……所以,钱学森自幼不但天资过人,而且勤奋好学。每天不用母亲催促,他自己起床后就读书习字。母亲的家庭教育弥补了丈夫因公职忙碌而缺乏足够的时间教育孩子的遗憾。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钱学森的父亲是个爱国学者和教育家,他忧国忧民,“兴教救国”的抱负迟迟没有换来国富民强,他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国家的重大意义。看儿子对书籍那么感兴趣,他抱起钱学森亲切地说:“长大了要好好读书,不光读这些我们先人留下的书,还要读外国的书,不光学习国学,还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把中国建设得富强起来。”
有一天,钱学森问父亲:“《水浒》里的108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108颗星下凡到人间的。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情的,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呀?”
父亲笑着对儿子说:“其实,所有的大人物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原本都是普通的人。只是他们从小都爱学习,都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钱学森听了以后更高兴了:“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父亲鼓励他:“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以后父亲又在多个场合给儿子讲“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道理,这个人字成了家训,深深印刻在钱学森的心灵里。
钱学森出生在乱世,但是父母为他营造了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母亲在家教他读书,父亲闲暇之余则带领儿子阅读大自然这本书。父亲常常带他去京郊农村或者香山、西山远足,让生活养尊处优的孩子亲眼看看“粒粒皆辛苦”的内涵,让大自然的美景熏陶孩子幼小的心田。
一天,父子俩躺在香山的草地上,看见一只苍鹰从远处飞近,又飞向远处,钱学森说:“我多想变成一只大鸟在蓝天上飞翔。”父亲不失时机地给他讲起了庄周的《逍遥游》:“北海有一条巨大的鱼叫做鲲,一天变成了一只巨大的鸟叫做鹏,经过拼搏,鹏鸟‘绝云气,负青天’,借着六月的大风,从北海飞到南海,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可是,一些蝉、小鸠、小麻雀讥笑鹏鸟愚蠢,觉得自己在灌木和蓬蒿之间飞上飞下,没有危险,何必飞得那么高远呢?鹏鸟正是庄周自己的化身,他想飞到九万里的高空俯瞰人生,观察人世。”钱学森听了之后就发誓:“我要做大鹏鸟,绝不做小麻雀。”父亲抚摸着儿子的大头,欣慰地说:“真是爸爸的好儿子。”
钱学森以后多次向人提起:“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父亲启蒙他自幼立下鲲鹏之志,从小学习知识,长大贡献社会。
“中学六年,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
父母为钱学森营造了优越的家庭教育环境,还为他选择了优异的学校教育环境。钱学森的成长又获得了一片肥沃的土壤。他的小学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小就读,有一位女教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不担任班级授课,还总是在学生集会时发表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她给学生分析国家形势,谈论人生理想,每次讲完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们围着她问这问那,有茅塞顿开的豁朗,有轻松开心的笑声。这位女教师就是当年的地下工作者、社会活动家邓颖超!钱学森少年时代就幸运地接受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诲!
钱学森上了中学以后,社会环境更加恶化,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罢课罢市、群众请愿、学生被殴打事件此起彼伏。钱学森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就读。中学是一个人学习知识和形成品格的黄金时期,当时的附中大师云集,教育教学现代化,给出生在黑暗时代的钱学森打开了一扇光明的大门。校长林励儒先生后来是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他在这所学校实行二部制分科教学——文科和理科,钱学森学的是理科,高中毕业后达到大学二年级水平。林先生还担任伦理课教师,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中国传统美德——仁义、善良、勤劳、节俭、守信等。除了学主课以外,钱学森还选修了代数、解析几柯、微积分、欧几里得几何学等课程。他的很多老师都是当年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这是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钱学森回忆说:“虽然学这样多的课程,大家一点儿也没有受不了的感觉。下午下了课,还要到球场上踢一阵子足球,天不黑是不回家的。我们在附中读书时,思想上没有压力。我们没有受苦,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本。我们看了很多书,但从不死读书,而是真正理解书……中学六年,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
“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
在世界著名科学家的成长秘籍中,科学与艺术有着不解之密。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小提琴造诣有口皆碑,他几乎没有一天不拉小提琴。当他冥思苦想某个问题而不得其解时,常会借助狂奏小提琴来激发灵感。小提琴与物理学成为爱因斯坦探索未知世界不可分割的忠实伴侣。
无独有偶,钱学森不但精于数学,擅长理工,也深得艺术的熏陶。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成为这个大科学家的智慧之源、创新之源、成功之源!
上小学时他门门功课都好,特别喜欢书法课。钱学森回忆说:“记得我在师大附小读书时,班主任于士俭老师教我们书法。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赵孟頫等人的字帖临写。老师如果看学生写得不太好,就坐下来,照着字帖临写一个字,一笔一画地教。于老师写什么体的字,就极像什么体的字,书法非常好,使你不得不喜爱书法。”后来,每次去杭州办事,他总要到西泠印社观赏书法篆刻。
上附中以后,学校非常重视美术课,父亲进一步促使钱学森接受艺术教育,美术成了钱学森终身的爱好。钱学森当年的美术老师是著名国画大师高希圣。大师的指点使他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画在同学中出类拔萃。他画的两幅史前动物生态水墨画挂图,当年就被老师视为学生优秀习作而收藏。父亲还支持他学习西洋画,为他报名参加了学校暑假开办的绘画训练班。因为学费昂贵,家里买不起油彩他就用水彩。上大学的一个暑假,钱学森得了伤寒病,卧床一个多月,并休学一年。在这期间,他阅读了世界名著《艺术史》和《艺术论》,父亲还为他聘请了一位画家,指导他学习国画。钱学森因而掌握了山水画的基本技法,绘画水平有很大提高。他对经常陪他去西湖的父母说:“在观察景物、运笔作画时,那景物都融会在我的心里。那时,什么事情都全部忘记了,心里干净极了。”
思想进步的中学国文老师董鲁安,常在课堂上议论时弊,厌恶北洋军阀,教学生读鲁迅的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到了高中一年级时,钱学森对用文言写文章小品特别感兴趣。
钱学森非常喜欢音乐和乐器。少年时代他就是学校有名的铜管乐手,中学时代,他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音乐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学唱和欣赏中外名曲,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后来,钱学森说:“贝多芬憧憬世界大同的声响,一直在我心中激荡。”钱学森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起点高,务实业,苦干实学”是这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学生不但考试多,考分也高,80分就不算好成绩,学生的多数时间都被繁重的学业和紧张的考试占去了。但是钱学森忙中有乐,参加了学校的乐队,是乐队的主力圆号手。为了专业和艺术两不误,钱学森既要比乐队的同学多一点时间学习专业,又要比不参加乐队的同学多一点时间学习圆号。天赋、爱好和钻研使钱学森拥有很高的学习效率,他仿佛赢得了双倍的时间,获得了“双料素质”,在大学里既掌握了理性的科学思维工具,又锻炼了非理性的艺术思维工具,奠定了一个顶尖科学家的基本要素。
钱学森的艺术修养很深。文艺理论、音乐、诗歌、戏剧、电影、电视、绘画、雕刻、书法,以及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等等,他都深深地热爱着,并有独到的见解。1994年他还出版了一部《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我是大唐的后代”
“我是大唐的后代”。这是钱学森遭美国软禁长达五年之久仍然矢志不渝的爱国誓言。钱学森24岁留学美国,以非凡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在美国取得卓越的成绩。他在美国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核火箭的论文,36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是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和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为美国的火箭飞行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可是,钱学森毅然放弃在美国享有的崇高学术声誉与地位,决心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但是,美国当局百般阻挠、刁难,以致软禁限制钱学森的人身自由,他们说:“凡是在美国受过像火箭、原子能以及武器设计这一类教育的中国人,均不准离开美国。”美国检查官审讯钱学森:“你要回中国有什么目的?”钱学森铁骨铮铮:“因为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根在中国,中国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我只图报答她。”后来,周恩来总理通过机智的外交手段,钱学森归国和报国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钱学森的民族气节和爱国忠心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曰:“有才有德是圣人。”父亲从钱学森少年时代就培养他的大智和大德,大智者大德,大德者大智,父亲从来就没有因为钱学森才智过人而忽视对他的人格塑造和爱国教育。
钱学森是父母的独生子,但是两老依然支持他留学美国。父母还特意为儿子买了《论语》《老子》《庄子》《墨子》《孟子》等典籍。他说:“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人。”当轮船要启航的时候,父亲匆匆塞进儿子手里一张纸条说:“这就是父亲送给你的礼物。”钱学森潸然泪下,默默地背诵着父亲临别的教诲:“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孝!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乃父告之。”
钱学森在美国被鲜花和荣誉环绕,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物质生活环境,可是这些丝毫没有使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糊涂过、动摇过。他义正严词地向美国当局要求回国。被软禁期间他在给家人的一封密信中写道:“我身陷囹圄,还乡报国之梦难圆,省亲探友之愿难偿,戚戚然就之……恳请祖国助我还乡,帮我结束客居海外生涯,还我报国之宿愿。切切!”
1955年海外游子终于回来了,紧锣密鼓地进行一番创业筹建之后,1960年他就“消失”了——“消失”在人际罕至的西北大沙漠中。在钱学森组织和支持下,我国发射了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第一枚中近程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号……1991年他荣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父母用中华传统美德塑造钱学森,希望他的人生有七品——哲、仁、义、智、忠、悌、孝,钱学森用自己的一生书写这七个字,一个字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