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懿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艺术教育3班 276000
作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完善个性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是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一、艺术教育的性质与作用
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然而现在谈论道德素质的问题时,不免先说起德育,而忽略了美育的作用。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美育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古代儒家为了以道治国,稳定社会秩序,普教六艺。要求学生掌握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基本才能。通过教之六艺,要求人们在行动上、思想上、性情上都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古代画论中,艺术的德育功能向来受到推崇。儒家、道家盛行的伦理道德意义影响着中国画的主流意义,使中国画发挥着“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政教作用。谢赫在他的画论著作《画品》中主张艺术作品要有思想性,要能教育人们服从本阶级的道德规范。鲁迅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同时期的法国美学家狄德罗也十分重视艺术的伦理教育作用。他认为艺术作品必须对欣赏者有教育意义,否则作品就没有价值。艺术载体多样化,但其任务都是弃恶扬善、歌功颂德。当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看到恶的人和事会谴责和厌恶,看到善的人和事会感动,而受鼓舞。这说明艺术可以感化教育人,具有道德教育的威力。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一个艺术实践者,并形成了他的艺术见解。他认为艺术应该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的功用主要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
二、艺术教育手段
1.艺术欣赏。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通过艺术欣赏,自然而然地去追求真善美。实施艺术教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二是社会。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是通过艺术欣赏来实现的。在高校普及美育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开辟艺术欣赏的天地,引导他们进入艺术美的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些都离不开高校的艺术教育。艺术欣赏在艺术教育中既是重要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手段,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当听《义勇军进行曲》时,那铿锵有力的旋律立即在听者心中唤起最朴实的爱国心,最强烈的爱国使命感。凡有形象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但美的东西必然具有感人的形象。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面里,表面上看是纤夫在辛苦地劳作,其实,画家更深层的含义是社会底层的劳苦人民的挣扎及与残酷的命运和黑暗社会做斗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艺术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及意境无不给人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与启示。真正的艺术作品是通过具有特定形式结构的灵魂与欣赏者的灵魂相互感应的。可以说,艺术作品是爱的结晶,艺术欣赏是爱的感染。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传统艺术是我们的主要欣赏对象。国画、书法、中国油画、中国戏剧、民族音乐等艺术形式,很自然成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它既是艺术教育,又是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自古至今都是文人墨客笔下塑造的对象,荷花的优美形象与寓意往往与现实的人或事联系起来,其美感及意境更深一层。一幅以荡气回肠抑或浅吟低唱为主调的山水画,不仅能赏心悦目,还能使人心胸开阔,在感悟大好河山的意境的同时,心灵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教育。罗中立的肖像油画《父亲》,一面世便震动了画坛,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画面中细腻刻画的一个敦厚、朴实的农民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深深震动了观赏者的心灵。
2.参与社团。完成艺术的审美,仅靠艺术作品本身单方面的条件是不够的。它取决于艺术作品和欣赏者两方面因素的积极相互作用,即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东西在欣赏者内心产生共鸣,达成审美意识的配合。欣赏者的审美能力越高——即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那么,他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便能更多地产生共鸣,所受的艺术教育愈有效。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在艺术通识课上学习艺术理论知识、进行艺术欣赏,还要鼓励学生课下参与学校的艺术社团活动,在艺术实践中体验艺术本身的内在力量,也是实现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各高校都有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它们是高校艺术文化的重要实践场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适合自己的艺术社团,在社团里学习能更专业地提升审美实践能力。社团会定期组织学员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不仅丰富了社团学员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审美意识和道德素质,同时,又起到对其他观赏者的艺术教育作用。充满活力的艺术社团对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支撑艺术教育体系、激发学生艺术潜能、提升学生道德修养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艺术是含蓄的,由含蓄造成的悬念更能激起欣赏者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地深入体味艺术品所传达的寓意,还能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对原作进行联想、补充。因此,艺术教育是以理性来调节和净化感性中属于本性的东西,以理性的渗入、积淀使之发生变化、发生自然的人化。同时,艺术教育还以感性突破理性结构的僵化性、抽象性,赋予其发展所需要的动力,使外在的伦理法则获得人情的意味和能动发展的态势,而避免它变成空洞的教条和抽象、虚假的外在形式。因而,审美活动作为人性的内容,是人类群体超越动物性的族类确证。审美能力的提高、改变表现在个体心理中,而艺术教育能够延伸到智力、伦理范畴中,对智力开发、道德能力的改善都会产生促进作用。
论文作者:黄小懿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1月总第18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0
标签:艺术论文; 艺术欣赏论文; 艺术作品论文; 社团论文; 作用论文; 能力论文; 美育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11月总第18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