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并进式”教学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阅读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感到最难提高的是阅读和写作,而这两者直接制约着学生第二语言的习得。反思我们的教学,就会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知识的输入——讲课上,而忽略了知识的内化——实践。结果是,学生记住了大量的生词短语,语法背得滚瓜烂熟,但就是写不出漂亮的句子,说不出地道的英语。这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这门语言。
调查显示,对于语言,30%的人是通过听觉进行学习的,70%的人则通过视觉进行学习。因此,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里使较多的语言材料取得较好的输入效果,阅读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途径。而一门语言是否被学生掌握,笔者认为,目前最有效的验证方式就是通过说和写。由于我国学生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写作的可操作性就凸显了出来。它可以帮助学生练习在阅读中见到的词汇、句子结构等,也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已学过的语言知识。
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尝试。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配合多元的写作练习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内化,笔者将其称之为阅读与写作的“并进式”教学。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可以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总体来说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教学原则。
一、理解性原则
理解是学习的基础,这里所强调的理解是理解以文化和各种知识为载体的语言。教师要帮助学生借助阅读材料理解文中词汇、短语的真正含义。为此,教师应先通过语句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习惯与汉语的不同,通过各种练习促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通过语言实践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需要强调的是在练习中应注重英汉思维的转化。汉语经常在作了一些铺垫后才表达主要意图,而英语是先把主要意图表述清楚,再补充说明。这一差别会使学生在表达时出现大量的错误,经常用中文语法组织英语语言。例如:他们会把“他3点到校”写成He is three clock get to shool.因此,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英语的思维习惯,同时,通过大量迁移练习,使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使用其他类似的词汇。
二、情景性原则
语言是信息传达的工具,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它才能发挥信息传达的作用。而阅读材料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最佳的语言情景,但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为此,教师应结合材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练习造句或写短文,内容可以是夸张的、荒诞的,只要情景符合,学生感兴趣就可以。根据语言情景正确选词,在某种程度上要比拼写正确的单词还重要。例如:汉语中的“开”,可用于多种情况,如开车,开窗,水开了等。而在英语中,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开灯是turn on,开车是drive,开门、开窗是open,水开了用boil。因此,教师要结合词汇的特点,为学生创造写作情景。
三、模仿性原则
王初明教授通过大量教学实践总结出“写长法”。对于中学生来说,现有的英语水平限制了他们去“写长”,但教师可以指导他们进行仿写。语言学习的起始阶段是模仿。让学生在认真分析文章经典句子的基础上,仿写类似的句子无疑是有利无害的。通过模仿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英语的写作习惯,语言知识也就会由简单的贮存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四、创造性原则
有了前三步的铺垫,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写作练习。以课文为基础创造情景,又不限制他们的思路,让学生有创作的空间。该部分的写作要求也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练习目的做适当调整。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设计开放性的问题,问题不应太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为写作的目的不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是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笔者通过历时两年的教学试验,收集了大量的教学数据。这些数据表明阅读与写作的“并进式”教学能节省教学时间,改变“教时”大于“学时”的现状,并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