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特征及教育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孤独症论文,对策论文,特征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儿童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起病在幼年的、全面性心智障碍。它的特点是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即缺乏与人与环境进行接触交往的愿望,缺乏学习和模仿的能力。若不进行早期、长期的教育治疗,日后就难以独立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十多年来,欧美各国对孤独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患病率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男∶女约为2.6~5.7∶1(斯蒂芬伯格1986;格兰德拉1989;吉尔伯格1989),5~7岁为高患病患组(斯蒂芬伯格1986)。我国目前尚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甚少。虽然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很低,但它涉及到儿童的身心发育障碍及行为的正常表现,了解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对我们更好地研究儿童的认识和情感活动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也为我们了解认识儿童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可探索的途径。
一、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特征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特征是对人的反应全面缺损,言语发展有质的缺损以及对环境的异常反应和特有的异常行为。具体表现为:
(一)社会交往障碍
社会交往缺陷是儿童孤独症的核心。即不能与他人(包括父母)建立情感联系和社交关系,不能应用非言语交流。主要表现为不会与他人目光接触,缺少面部表情,缺乏情感依恋,对周围事物表现不关心、无兴趣。缺乏眼与眼的对视往往被看成是孤独症的典型特征表现。
(二)言语发育障碍
儿童孤独症的语言障碍是一种质的全面的损害,其表现是:
1.沉默不语或较少使用语言,倾向以手势或其他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或极少情况下使用极有限的语言。
2.言语运用能力的障碍,即不会主动地运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很难同他维持长时间的交谈,缺乏维持主题运用语言的能力。
3.言语表现多为刻板重复或反复模仿,言语无节律、无顿挫,短促平淡,缺乏抑扬顿挫或情感表达。
4.自我刺激地使用语言:尖叫、哼哼或发出别人听不清、不可理解的“话”,或自顾自地说话,似乎在进行“自我中心言语”。
(三)兴趣狭窄及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
孤独症儿童对玩具不感兴趣,但对不是玩具的东西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兴趣和迷恋,尤其是圆的或可以旋转的物品会迷恋很长时间不让更换,在接触方式上表现出刻板、重复的特殊性,并且对环境的要求刻板甚至固定不变。
(四)感知觉异常
感知觉过强、过弱或不寻常。或对疼痛刺激反应极为敏感或反应迟钝;或恐惧高大的建筑物;或有极强的平衡能力等。
(五)智力发育缺陷及某些不寻常能力
研究表明,约四分之三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近年瑞典和加拿大的研究显示,在典型孤独症中约40~60%的患者智商低于50,20~30%的达70。而且在普遍智力低下的同时(表现为在普通生活和谋生技能方面有严重的缺陷),有的患儿可具有某些特殊的能力,甚至是超常的能力,如奇特的绘画能力,或对路线、对数字、地名、人名的不寻常记忆力或对日期推算和速算的能力。
二、儿童孤独症的检验及教育对策
(一)儿童孤独症的检验
到目前为止,对孤独症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没有明确的定论,然而,现有的研究表明,所有能够引起神经中枢损伤的东西都能够引起孤独症综合症。现在医学上已知某些病毒和遗传条件与孤独症有联系,另外在相当少数的家庭,有多于一个的孤独症患例,从这点上说,大约百分之十的孤独症与遗传有关。但目前还没有对孤独症的医学检验手段。儿童孤独症主要是通过孩子的发育历史和当前存在或缺少的某些行为而诊断的。一般可检验儿童四个方面的行为表现。
首先是检验儿童的自身发育方式。正常的儿童第一年学习走路、开始学说话及与人交流。而一个发育迟缓的孩子在学习这些技能时以比较慢的速度进行,一个孤独症的孩子则具有非常不平衡的发育。他们开始时可能发育正常,然后停止,这种儿童可能有很好的运动神经技能,或者在某一方面很好,而其它方面很差。这种发育的不平衡对于检验确诊孤独症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检验儿童如何观测自己周围的世界。有孤独症的人看世界就像我们驾车行驶于高速公路上听一个没有调好频率的调频电台,有时是清晰的,而有时则是模糊的。有时他似乎听到了别人说话,而有时似乎听不到,对人的讲话不理会、无反应,常被人误为听力有问题。有时看上去正常,而有时叫人难以捉摸,因此孤独症儿童容易作出不相称的反应。孤独症儿童并不总是表现出那些我们认为是标志的行为,“不平衡”是孤独症的一个表现特征。
孤独症儿童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说话,语言和非言语的交流。孤独症的问题不在于他不说话,而是他们不交流。尽管一些孤独症儿童有相当正常的语言发育,但他们在引发谈话及主动交流信息方面仍有很大的困难。他们可以重复模仿说他会说的一切话,而从不用语言去达到一个现实的目的,因此,孤独症的另一个特征是缺乏交流能力,对知识性的语言交流的情感不会领会,不会运用。
最后一个方面是检验孩子与环境周围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孤独症的儿童对发展和维持与其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有困难,与成人的联系则经常不成问题,成人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而对孩子来说,正是要求交流的欲望及与其它孩子的交流才是对他的发育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孤独症儿童不交往,而是他们以奇特的方式交往。社会交往问题,社会感的缺乏是孤独症儿童的又一特征,因此教会他们交往技能是根本的。
另外对孤独症儿童的检验也可采用“孤独症症状检查评定量表”和多种智力及体格检查。
(二)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对策
1.教育性治疗
教育治疗是孤独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不同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它属于特殊教育。教育的重点是教会他们必要的社会技能,即日常生活的自助能力,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配合以及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生存技能等。
孤独症儿童通常适合于非常结构化的教育程序。集中于功能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孤独症儿童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时都有很大的困难,相当成功的教育程序是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的,不管居住在何处,到生活活动中心去活动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
由于孤独症儿童在技能技巧和行为方面千差万别,因此将教育程序设计得适合每个个人是特别重要的。给孤独症儿童授以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可以使用口语、唱,一种交流图版或一种声音模拟设备。而且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完成,有些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生活基本技能和习惯,而对孤独症儿童来说则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因此必须持之以恒,长期教育与训练。
2.行为治疗
六十年代以来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治疗进行了广泛性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通过行为治疗可以学会社会适应、社会认知以及运动方面的特殊技能。我国1994年在北京成立了第一所孤独症儿童康复学校,也采用行为矫正方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般采用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中进行特殊行为矫正,具体方法有:
强化适当行为法,即用强化物增强适当行为的出现频率,以巩固某些基本技能、技巧以及语言的学习。
暂停强化法,即每当一种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就把儿童从强化物边移开一定的时间或把强化物移开一段时间。主要作用是消除孤独症儿童的一些不良行为。
塑造,指先强化与目标行为稍相似的行为,然后再强化与目标行为更相似的行为,最后逐步引向目标行为,其作用是不断巩固所学的语言、技巧等。
链条法,把一个动作分解成一系列局部动作,然后一一教会孤独症儿童并强化他。以此教会孤独症儿童一些实用的自助技能。
总之,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及行为治疗并非一件易事,必须由家长参与,针对具体情况,采用长期的、恰当的方法来进行。1987年劳威斯(Lovaas)报道了对19名3岁以下智力无严重缺损的孤独症儿童进行每周40小时的强化行为矫正治疗,经过数年后8名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取得成功。豪林(Howlin)及拉特尔(Rutter)等(1987年)以家庭为基地,采用行为矫正,提供言语技能训练及给予家庭心理支持的方法,治疗了16名6岁的高功能孤独症男孩,治疗半年后,这些孩子的社会能力、言语运用和行为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对孤独症儿童的正确认识
凯恩纳(Kanner)最早提出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是“冰箱型的父母”,这种父母对待孩子总是很冷淡,使得儿童在情感上远离父母,而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以致于采取冷漠的态度对“危险”的外部世界进行逃避。而行为主义者认为,孤独症的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表现强化不适当的结果,即孩子的积极表现没有得到父母的奖励强化,而导致孩子言语发展和社交行为的迟滞以及发育障碍。另外,神经生理学及神经生化代谢通过对脑电波活动、脑电图类型,以及儿茶酚胺、5-羟色胺(5-HT)、神经肽等进行研究,发现正常儿童与孤独症儿童的许多生理生化差异,尽管并未查明生理生化因素是最直接的病因,但可推断,多种生理生化异常均可导致儿童孤独症。所以儿童孤独症不是任何单独的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因素引起的,它的发病与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医学及社会的、心理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是多种生物、社会学原因引起的广泛性心智发育障碍所致的行为异常综合症。
以往在国外,孤独症儿童是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而现在国外的趋势是尽量让这些儿童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正常的教育,与正常的儿童交往,向正常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治疗尚落后于国外,由于孤独症儿童的很多表现类似于智力落后儿童或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所以有些很可能是孤独症儿童但却被误认为是痴呆儿童而忽视了对这类儿童的教育训练。孤独症儿童最大的障碍是社会交往的障碍,言语交流的质的损害,重复刻板的行为动作。而智力落后或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是严重的智力损害,智力低而并非交往障碍,虽然迟滞但只要学会后便能运用。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讲,重要的不是他的智商,而是他在社会上独立谋生的能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要比其智商更重要。孤独症儿童的问题在于他可能有很好的认知能力,但不会使用,许多孤独症儿童在某些方面所表现出的兴趣及能力会有超出一般人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智力包括多种具体智力,而这些具体智力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那么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表现可以说是人际智力的丧失,但其它某些方面的具体智力并不一定都低,有的甚至表现得异常高。因此,某些孤独症儿童会表现出某方面的不寻常能力。
由于孤独症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需要采取综合的、多学科的手段,包括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部门长久、持续的紧密合作,需要家长积极、主动、耐心的参与。孤独症虽然是一种终身的现象,但是采取合适的训练和支持手段,许多孤独症儿童在成人后是可以在社会团体中生活和工作的。所有孤独症者都可以在独立生活技能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当前看来,结构化的生活计划和教育程序对于所有的孤独症者来说都是终身有益的。